林兵,姜亭亭
?
北京申冬奧演講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解讀
林兵,姜亭亭
摘要:作為傳統(tǒng)的批評范式,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對今天的修辭實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運用該批評范式,從修辭情境重構、修辭文本解讀和接受分析三方面對2015年北京申冬奧演講文本進行解讀。在申冬奧演講者、國際奧委會代表投票選出舉辦城市、爭取與會代表的支持三方面所構修辭情境下,揭示北京申冬奧演講的修辭運作機制。在明確勸服與會代表為北京投票的目的之后,應該選擇具有典型人格的演講者、有利于北京申辦冬奧會的演講材料,評估演講的接受效果并加以修正。
關鍵詞: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北京申冬奧演講;修辭文本解讀;修辭運作機制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承辦了諸如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南京青奧會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彰顯出我國在此類活動中的能力與自信。2015年7月31日,在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北京以44∶40擊敗阿拉木圖,贏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這次申奧成功,除了中國奧組委前期所做的充分準備工作之外,由劉延東、劉鵬、姚明等9人組成的中國申奧代表團在大會上所作的最后陳述也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演講陳述,作為一種展現舉辦國家城市能力和贏得奧組委等代表支持的重要手段,在申辦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演講,這一延續(xù)千年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如何更好地達到交流目的,實現有效的演講效果,是話語行動者持續(xù)努力的方向”[1]。
古典修辭學強調勸服的作用,并在發(fā)展演化中出現了演講“五藝”說、三大修辭話語類型以及三大訴諸理論,為新修辭學的興起奠定了理論基礎。作為源流之一,修辭批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逐漸發(fā)展起來。在維切恩斯、萊斯特·桑恩和克雷格·貝爾德等學者的努力之下,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批評框架:“演講的性質、演講的環(huán)境構成、演講的目的、演講的類型、古典修辭學的部分以及演講的效果”[2]32?!爱敶鞣叫揶o學將修辭批評作為工具,從修辭的視角去探討和研究當代西方社會所面臨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具有廣泛的社會實踐和宏觀研究的傾向,以便促進人類彼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3]。在國內,陸慶和、柴改英、鄭蘭等研究者,結合實例進行了該范式的操作,較好地說明了其社會實踐意義。
我們擬從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視角出發(fā),以中國申奧代表團在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所做的最后陳述為例,從修辭情境分析、修辭話語分析和話語接受3個方面,對9位陳述人的話語進行解讀,以期更好地認識其修辭運作機制。
修辭情境是演講發(fā)生并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場合,它可以增強人們對于影響演講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具體包括演講者、演講場合和演講受眾。在第128次全會上,9位演講者通過進行不同內容、風格的陳述,再一次為中國“拉票”。演講者、場合和受眾三者在形成完整的情境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一)演講者
身份與經歷是演講者的重要標志,當它們與不同的場景和話題結合時,將具有很強的修辭預設?!把菡f者要使人信服,須具有三種品質,它們是見識、美德和好意,這三種都不需要證明的幫助……任何一個具有這三種品質的人,必然能使聽眾信服”[4]。
此次申奧代表團,由中國政府和奧組委高層官員、體育界的眾多明星、殘疾人界的典型代表等佼佼者組成。譬如張海迪,作為中國殘奧會主席,與其在全民心中的榜樣形象形成雙重身份的疊加,增強了其言論對于聽眾的說服力。因此,其他代表像她一樣,作為各自領域中的典型人物,在這一具有公益性與全民性的申奧活動中,體現了整個申奧過程的全方位性。這既體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于申辦冬奧會的支持,同時也彰顯了平等參與、人人共享的奧林匹克精神。此外,由這些“名人”發(fā)表申奧演講,在增強言論的可信度的同時,增加了國際奧委會委員為北京投票的籌碼。
(二)修辭場合
修辭場合制約著修辭行為,使修辭者在演講時應當考慮到演講的類型、發(fā)生的背景、時間和地點,以及受眾對于演講內容的態(tài)度等。北京申奧演講發(fā)生在國際奧委會投票選出最終舉辦地之前,對投票結果將產生直接影響。雖然此前大量的調查與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但是對于競選城市而言,仍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因為,在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列席的100位觀察員希望聽到該競選城市能夠為舉辦冬奧會創(chuàng)造哪些條件、做出哪些承諾、其規(guī)劃是否切實可行等內容,因此,演講者在選擇演講內容時,應該充分的考慮到委員們的內心期待。
綜合這些因素,演講者們利用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經驗,并結合自身的體育事業(yè)或相關經歷,細數北京在政策、基礎設施、群眾基礎等方面的優(yōu)勢,共同謀劃出2022年冬奧會在中國舉辦的美好愿景,盡量滿足委員們的期許,讓演講效果在大會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三)修辭受眾
修辭學強調受眾在整個修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更好地了解受眾群體,才能更好地“勸服”該群體。因此,良好的演講,應該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的年齡、性別、社會背景、教育經歷、宗教信仰等因素,以便更好地選擇演講內容和表達方式。
北京申奧團隊,充分認識到近40%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曾經是運動員這一特殊的經歷,在演講團隊中進行了相應的安排。團隊中,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的于再清先生,有過奧運經歷的體壇名宿們,他們的演講內容與各位委員在職業(yè)、經歷和理念上存在著高度的契合度。其中,部分演講者采用英語和法語表達,更能讓委員們直接地了解中國申奧的充分準備和熱切期盼。在接下來的演講細節(jié)分析之中,更能凸顯出對奧委會委員這一群體的高度重視。
依據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范式,解構修辭文本主要是對修辭話語進行“五藝”分析,即覓材取材、謀篇布局、風格、記憶和發(fā)表。下面主要選取前兩個部分進行論述。
(一)覓材取材
亞里士多德將論據分為非藝術性證據和藝術性證據,前者主要是指“法律、合同、誓言等無需證明的東西,它們不是修辭者發(fā)現或發(fā)明的,但可以被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2]24。后者主要是依據“三訴諸”理論進行論據材料的選擇,即理性訴諸、情感訴諸和人格訴諸。
1.理性訴諸
理性訴諸強調論證過程的邏輯性,通過選擇具有客觀性的材料,并借助一定的推理方式,從而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結論,以強化自我的觀點,強調以理服人。
在北京申奧演講中,各位演講者直接提及“北京2008年奧運會”6次,內容涉及“奧運情結”“普及夏季運動”“奧運遺產”“市場開發(fā)”“促進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參加奧運比賽”等。它們展現了奧運會的積極影響,凸顯出中國人承辦奧運會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演講,讓與會者有理由相信2022年冬奧會也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演講過程中,這些大量引用的數據,無疑印證了演講者所述內容的真實、準確。文中涉及場館數量、通車里程、增長比例、參與人次等方面的內容35處以上,很好地概括出了中國在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fā)展、支持體育事業(yè)等方面的成績和努力方向,使得多角度、動態(tài)運行中的中國浮現在委員們的腦海之中。而劉鵬演講中提到的“《奧林匹克2020議程》”,更是為中國未來舉辦冬奧會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除此之外,對比手法的運用極好地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國家形象。例如,劉鵬在演講中指出:“北京2008使夏季運動得以普及,相信北京2022又將使冬季運動的熱潮席卷中國?!边@種理據來源于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這和他提到的“20年前,中國的滑雪場還不足10個,現在已經有500多個”,這些不僅表明其數量增加了,而且說明中國的全民運動的普及率在不斷地提高了,為舉辦冬奧會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另外,楊揚在演講中說道“這張我與教練和隊友的照片是30年前我剛開始體育生涯時拍攝的”這句話時,大屏幕上出現的她孩提時的照片,她現在的形象和其曾經的經歷形成穿越時空的對比效果,折射出中國冬季體育運動的巨大變化,同時,讓與會者對像她一樣優(yōu)秀的冬奧會隊員充滿了敬意。以上的例子涉及到基礎設施提升、民意基礎深厚、冬季運動普及等內容,理性地表達了中國迫切期待舉辦冬奧會的愿望。
2.情感訴諸
情感訴諸作為重要的修辭策略之一,在演講過程中選擇具有感染色彩的話語,通過激發(fā)受眾積極或消極情緒,達到勸服的目的,強調以情感人。在北京申奧演講中,各位演講者主要是通過使用具有積極色彩的語匯和“同一性”策略來爭取各位代表的支持的。
積極色彩的語匯可以給受眾帶來良好的情感體驗。在演講中,諸如“中國和世界冬季體育運動將從中長期受益”“豐厚的遺產”“前所未有的機遇”,乃至楊揚和李妮娜所讀的詩句:“這是家人和外國游客共聚晚餐的美好時刻;你們會體驗到舞龍、舞獅和廟會的魅力;當然,我們還要燃放煙花?!钡龋@些語匯連同現場播放的視頻,與奧委會代表的生活體悟產生鏈接,在他們頭腦中生成“井然有序、熱鬧非凡”的修辭幻象,使他們在情感上與演講者產生了共鳴,對冬奧會在中國舉辦滿懷期待。這份帶有感情色彩的期待,在感情上驅使代表們?yōu)楸本┩镀薄?/p>
“勸說一個人的關鍵在于講話、姿態(tài)、聲調、常規(guī)、意象、態(tài)度、思想等方面使用被勸說者所使用的方式,這樣,兩者的方式便同一起來”[5]?!巴?,既是勸說的前提,也是勸說的目的”[6]。“同一性”策略的使用,進一步拉近了演講者和奧委會委員之間的關系。演講過程中,楊瀾在介紹冬奧會的經濟效益時,提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的報告”,“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yè)規(guī)模將達到8 000億美元”等。這一為冬奧會“正言”的說法,使委員們在感情上理解到冬奧會并不是浪費人力和財力的活動,而是一項為世界謀福利的賽事。劉鵬在演講中提到“在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的支持和外籍專家的指導下”的話語,在表達對于國際奧委會尊重的同時,也凸顯出尋求國際奧委會支持的重要性。
以上分析表明,演講者通過使用積極語匯,不僅在情感上為代表們描繪出一幅冬奧會在中國舉辦的壯麗圖景,而且在價值觀和群體屬性上與他們形成了“同一”,在表情達意之中,實現勸服代表們的目的。
3.人格訴諸
人格訴諸體現在演講者個人的人格,帶給受眾在道德品質方面的尊重與信任,強調演講者能夠以德立人。申奧代表團的人員組成,表明了中國代表團對于“人格訴諸”的重視。所以在代表團中,選擇了來自政府、奧委會、體育界、傳媒界的資深人士,以便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正能量”。譬如于再清,他雖是國際奧委會主席,但是他之前公私分明的行事原則、20多年工作在體育運動事業(yè)的經歷、以及在國際奧委會中樹立起的良好威望,使他成為連接中國代表團和國際奧委會的重要橋梁。他既是本次演講的“主持人”也是代表團成員之一,多重身份的疊加,即是對其人格的肯定。加之他流利的英文表達,很容易讓代表了解其“心意”,他的言論自然會為奧委會委員所傾聽和認同。其他演講者,如劉延東,除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之外,作為政府部門的代表,雙重身份的疊加,同樣也會為其言論提供很高的可信度。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在表達觀點時,積極的人格在勸服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增效”作用,這可以視作是“一諾千金”作用的重要表征。
(二)謀篇布局
將選擇好的論證材料進行合理的分類排序,并以自然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可以有效地發(fā)揮其“排兵布陣”的作用。北京申冬奧演講,對于演講者、演講文本的開篇與結尾、主體部分的展開與論證方式等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第一,申冬奧演講者的出場順序別出心裁,科學合理。承上所述,演講團隊成員在身份、經歷和人格等方面具有典型性。此外,他們的出場順序頗有特點。王安順、劉鵬、楊瀾、張海迪、姚明、楊揚、李妮娜、劉延東、于再清,這一安排順序從北京冬奧申委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冬奧總策劃部負責人、中國殘奧委會主席、形象大使、政府高官、國家奧委會執(zhí)委等,呈現出舉辦地、主辦單位、組織策劃、參與人員、政府保障、國際奧委會成員支持的順序安排,視野逐漸由小到大,并最終落實到國際奧委會,強調了國際奧委會決定的重要性;同時,體現出中國可以為舉辦冬奧會提供人力、財力、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強化國際奧委會委員為中國投票的意志。
第二,9位演講者的開頭與結尾部分都體現了北京申冬奧的主題意識。一方面,圍繞申奧,各位演講者在首尾部分分別提及“冬奧夢想”“體育運動事業(yè)”“人人參與”“為北京投票”等內容,他們通過首尾呼應的方式,強化了北京申奧動機,使與會委員明確了演講的意圖。另一方面,演講者們大都以自我視角為開場白,體現了“人人參與”的奧運理念,使得北京冬奧會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讓此次申冬奧更“接地氣”;以“為北京投票”為結尾,也符合“以小見大”的認識邏輯。
第三,主體部分的論證過程感性與理性交織,張弛有度。幾位演講者所談及的內容涉及北京的基礎設施狀況、北京至張家口的冬季運動設施狀況、財務與奧運事業(yè)發(fā)展狀況、“人人參與”狀況以及“政府保障狀況”等,在整個演講格局中,每個人都有所側重,形成一幅全面的申奧圖景。在個人演講中,特色也相當鮮明。姚明的演講,雖然通篇300多字,但是由此及彼的思路卻相當明確。他首先回顧自己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參加奧運男籃比賽的經歷,接著提到蘊藏著中國冰球運動希望的宋安東,并以此為例證,說明中國運動員對于冰雪運動的喜愛和對冬奧會的期待。這種敘述方式,既有個人的主觀成分,也有客觀的事實陳述,中間過渡自然,表意明確,毫不拖沓。
揭示修辭話語所產生的修辭效果在受眾中的接受程度,是修辭批評的重要作用之一。具體表現為修辭話語對于修辭情境的反應狀況、現場觀眾對于演講內容的反映情況、新聞媒體對于事件的跟蹤及后續(xù)事件發(fā)展的報道等方面。為了便于對北京申冬奧演講的接受狀況進行分析,本部分主要從現場觀眾對演講內容的反映情況和后續(xù)事件發(fā)展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現場觀眾對于演講內容的反映情況可以從視頻回放中找到眾多細節(jié)進行印證。例如:楊揚在正式開始演講以前,她說:“謝謝姚明,我總是很高興能夠站在你旁邊,是的,我確實是站著的”,說完這句話,鏡頭切換到聽到這句話以后正在發(fā)笑的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畫面。這一貌似與題無關的話語,卻在緩和整個大會的緊張氛圍方面起到了極大地作用,同時,也可以看作是與會委員認真傾聽中國代表團發(fā)言的有力證明。此外,由于現代傳媒技術的發(fā)展,現場直播的方式,也為全球各地的觀眾了解此次事件的進程提供了較好的渠道,尤其是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qū)、北京火車站站前廣場、張家口大境門廣場等地,都聚集著大批充滿期待的觀眾,儼然他們的心情比現場觀眾的還要激動。
演講結束后,北京申辦冬奧會的訴求,得到了國際奧委會44票支持,間接地證明了此次演講話語的接受效果的有效性。同時,境外媒體諸如美聯(lián)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對該事件均進行了報道,稱贊北京是“安全可靠的選擇”[7]。法國媒體則“普遍關注申冬奧投票,促巴黎吸取北京成功經驗”[8]。哈爾濱“365信息”新聞網站則刊登了一篇題為《北京為2022年冬奧會在改善環(huán)境。而我們呢?》的評論員文章,指出“很多方面的努力都值得阿拉木圖學習”[9],肯定了北京在解決環(huán)境問題方面的擔當和勇氣。一方面,肯定了北京為申辦冬奧會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表明修辭話語在建構現實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批評范式,對于分析演講類修辭話語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這一操作,不僅說明該批評范式強大的生命力,而且在揭示文本形成的批評實踐方面也具有啟示意義。
通過對2015年北京申冬奧演講進行修辭情境重構、修辭文本解讀和受眾接受分析,我們大致了解其修辭運作機制。所以,在充分考慮受眾期待的前提下,首先,要充分考慮申奧代表團成員的經歷、特長、品格、知名度等,劉延東、張海迪、姚明等人具有該方面的代表性;然后結合他們自身的狀況,選擇有利于申冬奧的演講材料,并保證其“言行一致”,張海迪的陳述即是從殘疾人的視角表達對于冬奧會的期待;最后,進行不厭其煩的演練,不斷修正,努力做到精準到位,楊瀾演講稿曾修改20多次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運用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修辭范式解讀北京申冬奧修辭話語,可以大致認識此類話語的修辭運作機制。
參考文獻:
[1]鄭蘭.從新亞里斯多德主義修辭批評看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演講:以楊瀾的2012年成人禮演講《認識自己》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2]柴改英,酈青.當代西方修辭批評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2:32,24.
[3]李紅滿,王哲.近十年西方修辭學研究領域的新發(fā)展:基于SSCI的文獻計量研究[J].當代修辭學,2014(6).
[4]亞里士多德.修辭學[M].羅念生,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26.
[5]溫科學. 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58.
[6]張愛寧.喬布斯iPhone 4發(fā)布會演講的戲劇主義修辭批評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2(6).
[7]外媒熱議北京申冬奧成功:安全可靠的選擇[EB/OL].[2015-10 -08].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winter/2015 -07 -31/ doc-ifxfpcys 8225544.shtml.
[8]法媒普遍關注申冬奧投票促巴黎吸取北京成功經驗[EB/ OL].[2015-10-08].http://news.tuxi.com.cn/news/177/1775000. html.
[9]一篇來自吉隆坡的申冬奧陳述現場側記X外媒眼中北京申奧成功的六大因素[EB/OL].[2015-09-28].http://www.rcgus. com/AT-shougongzao/1046136.html.
(編輯:張齊)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南寧市外宣翻譯對提升城市形象的影響機制”(YCSW2015003)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簡介:林兵(1990-),男,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4)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修辭學;姜亭亭(1990-),女,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修辭學。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999(2016)01-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