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語類高校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建設探討
      ——以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例

      2016-03-25 09:54:02毛振華
      關鍵詞:國學教育校園文化課程體系

      毛振華

      ?

      外語類高校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建設探討
      ——以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例

      毛振華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振興國學教育已成為一種國家行為。以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例,對近3年學校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建設及實踐作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以期加快課程結構的調整及課程內涵和課程體系的建設,引領學生學國學、用國學的熱情,為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全面深入建設,以及國學文化節(jié)的深入開展和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等提供相應建議。關鍵詞:外語類高校;國學教育;課程體系;校園文化

      近年來,“國學熱”持續(xù)升溫,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王立群講史記等系列傳統(tǒng)文化講座,激發(fā)了社會大眾了解、品評國學文化的熱情。全國各外語類高校以培養(yǎng)復合型、涉外型人才為目標,其所開設的相關國學公共選修課程是為學生深度浸潤國學、培養(yǎng)家國情懷而提供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平臺。浙江外國語學院自2013年起把國學精華課程的建設作為公共選修課及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的工作要點。本文以浙江外國語學院為例,對近3年學校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建設及實踐做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以期為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在廣度與深度方面的建設,以及國學文化節(jié)的深入開展和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建議。

      一、全國外語類高校國學課程的建設狀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振興國學教育已成為一種國家行為。2005年,教育部批準中國人民大學建立國學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定和頒布的《研究生學科專業(yè)目錄調整方案》將國學作為學科門類列置其中;清華大學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安徽大學成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等。這些舉措,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國學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在此形勢下,外語類高等院校也開設了相關國學課程,但存在的問題很突出。

      (一)形式單一,缺乏體系

      經(jīng)過對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等高校的走訪和調研,發(fā)現(xiàn)外語類高校普遍都開設有國學類相關課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在人文、歷史公共選修課體系中設有佛教與中國文化、宋詞欣賞、唐詩與宋詩賞析、《莊子》選讀等內容,2012年明確提出開設“中華文明與文化傳承”課程,包括佛教與中國文化、宋詞賞析、書法、漢字與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課程;北京外國語大學在中國文化模塊選修課中開設四書五經(jīng)、《論語》《孟子》導讀等;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在人文模塊選修課中開設《孫子兵法》導讀、《道德經(jīng)》導讀等國學課程。

      從整體上來看,國學在外語類院校中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一是國學類課程在各外語類高校的選修課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二是形式單一,缺乏系統(tǒng)性。各外語類高校開設的相關國學課程多以概論性講述為主,深入導讀、領讀的課程較少。但可喜的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明確提出建議減少概論式課程,增加專題研究性課程;建議降低欣賞類課程比例,增加專業(yè)性課程比例;提倡開設文本閱讀式課程,并開設《老子》《莊子》選讀、唐詩名家研讀、中國戲曲文化經(jīng)典賞析、杜甫解讀等。

      (二)國學教育研究力度不夠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有十幾所大學設立了國學教育機構與研究機構,但外語類院校卻榜上無名;檢索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獲得的有關國學教育類180余篇文章中,論及外語類院校國學教育者寥寥無幾。只有北京語言大學吳錚先生《國學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淺論》(《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2009年第1期)一文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論述對留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途徑與手段,提出朗誦和吟誦是進行詩歌教學的重要方法,雖是針對留學生,但對外語類高校的國學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針對以上情況,在為培養(yǎng)學生的國學根基、家國情懷、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等精神的指導下,浙江外國語學院明確提出建設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目標,把全校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內容設計為哲學與宗教類、歷史與文化類、文學與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等課程群。

      哲學與宗教類。如:中國宗教與人生修養(yǎng)、中國宗教與民俗、《四書》導讀、周易文化導讀、《老子》《莊子》解讀、禪宗語錄選讀、陽明心學解讀、國學智慧與現(xiàn)代管理等等。

      歷史與文化類。如:中國文化通論、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民俗文化鑒賞、傳統(tǒng)武術文化精要、太極文化與養(yǎng)生、《黃帝內經(jīng)》與養(yǎng)生智慧、漢字與文化、《左傳》導讀、中國古鎮(zhèn)文化、浙東唐詩之路與浙江文化等等。

      文學與藝術類。如:《詩經(jīng)》導讀、《楚辭》導讀、唐詩名篇賞析、唐宋詞名篇賞析、四大名著導讀、中國古代戲曲名作欣賞等等。

      科學與技術類。如:中國科技史、科學與人生、環(huán)境變遷與中華文明、中國民居與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民俗器物、《夢溪筆談》導讀、《天工開物》導讀等等。

      二、浙江外國語學院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建設情況分析

      浙江外國語學院嚴格按照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有關建設要求,積極發(fā)動教師參與課程建設,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努力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推廣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國學根基和家國情懷。

      (一)國學課程體系已初具雛形

      目前,突破之前單一零散的課程設置,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已有11門,分別為《論語》選讀、明清小說經(jīng)典導讀、《詩經(jīng)》經(jīng)典名篇導讀、《左傳》名篇導讀、《史記》名篇精講、漢字與中國文化、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鑒賞、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武術與文化、敦煌民俗文化等,囊括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學和文學五大類,貫通文史哲。繼續(xù)深入開展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建設,再經(jīng)過3年左右的時間,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可達到20門以上,形成體系較為完備、內容相對豐富的課程群。

      近3年,已有1 397位學生選修了相關國學類課程,99%的學生順利通過相關考核,其中優(yōu)秀率為31%。我們曾對全校大二以上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85%的學生了解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開設情況,73%的國學課程達到了選修人數(shù)要求,學生普遍反映國學精華課程的設置可以有效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水平,增加了知識面的寬度和廣度,豐富了知識儲備,拓展了學術視野,不僅為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供了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提升了學習和交流能力。這些充分說明國學課程具有比較廣泛的影響力,已得到學生比較普遍的認同和接受。

      (二)專題性精讀與通俗化演繹相結合

      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設計以中文學院“國學精華”專業(yè)選修課程模塊為基礎。專業(yè)選修課重在深度解析和學術探究,公共選修課則面向不同專業(yè)、不同群體的學生,注重專題性精讀與通俗化演繹相結合。從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的名稱可以看出,所開設的國學課程側重于對經(jīng)典專著進行較為深入的解析,同時亦有鑒賞、解析等相關課程。

      專題化精讀圍繞相關主題,以精講篇目為核心,讓學生扎扎實實地閱讀原典,沉潛在經(jīng)、史、子、集的內在學統(tǒng)之中;而通俗化演繹通過講授、討論、視頻、圖片等多種渠道,借助大眾喜聞樂見的手法,把經(jīng)典中蘊含的精神傳遞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經(jīng)典、傳承經(jīng)典的熱情,專題化精讀是重點,是主要支撐,是課程的靈魂,力爭讓學生在了解經(jīng)典基本精神的基礎上進行深度解讀,做到通俗與專業(yè)的有機結合。在對選修過國學課程學生的調查分析中發(fā)現(xiàn),92%的學生認為基本可以解析名篇大義,75%的學生認為可以背誦課堂上講授的相關名篇,88%的學生認為可以靈活引用相關名言名句。

      同時,課程內容還注重運用學校外語專業(yè)優(yōu)勢,進行海外漢學相關領域的介紹,使學生及時了解國際漢學狀況。

      (三)開展探究式教學方式改革

      國學精華相關課程著力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講授模式,開展探究式教學方式改革,采用辯論、分享、對話、情景模擬等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形式,完善課堂互動考核機制,逐步實現(xiàn)學生自我探究與教師授課相結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雙向互動,構筑堅實的互動交流教學平臺。通過教務評教系統(tǒng)可以看出,73%的課程達到了90分以上的評教分數(shù)。在與教師的座談中發(fā)現(xiàn),教師普遍喜好采用比較靈活的授課手段。在對學生的調研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探究式、分享式的教學方式比較認同。

      此外,該課程體系還將邀請名家以“國學大講堂”的形式進行授課,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

      三、浙江外國語學院國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建設

      圍繞專業(yè)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要求,注重實踐性教學體系建設,著力構建能力本位的開放式、立體化“知行合一”的實踐教學體系,制定與“國學精華系列課程”相匹配的“國學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實施方案與考核機制,組織開展了第一屆、第二屆國學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以及博學雅行禮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第一屆誦讀文化節(jié)活動等。圍繞課程體系的建設,國學文化節(jié)通過“品國學、誦國學、論國學、書國學、演國學、用國學”等系列活動,把國學課程建設與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相結合,把國學經(jīng)典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活動中去,促使大學生品讀國學經(jīng)典、體悟國學精神、提升人生境界。

      “品國學”,開展了國學圖書館啟動儀式、國學讀書會等活動,國學圖書館主要通過學院資助、師生捐助等形式征集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左傳》《詩經(jīng)》為主的國學經(jīng)典書籍,制定相應的借書規(guī)章。國學讀書會旨在建立以興趣愛好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活動團隊,活動嚴謹規(guī)范又不失生動活潑,使大家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體會國學經(jīng)典的優(yōu)美和境界,為學生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臺,3年來共收集學生相關書評、報告、心得300余篇。

      “誦國學”,開展了經(jīng)典誦讀大賽、我愛記詩詞等6場相關活動。這些活動以“誦讀國學經(jīng)典,培育高尚情懷”為主題,通過學習經(jīng)典、誦讀經(jīng)典,感受到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從內心深處激發(fā)學生對偉大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認同感、自豪感,積極倡導全校學生讀國學、學國學、用國學。

      “論國學”,主要開展了國學主題辯論賽等活動,已舉行相關辯論賽30余場。國學辯論賽選題均出自經(jīng)典論語語錄。如: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亦相為謀;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不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可謀其政。在回顧經(jīng)典的同時,激情四射的辯論為經(jīng)典闡釋延伸出了新意,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結合國學經(jīng)典及哲學思想進行國學主題辯論的能力。

      “書國學”,主要開展了“丹青筆會”大賽、“漢字英雄”大賽。以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為目標,體現(xiàn)了“用文字傳承文化,用筆墨書寫人生”的宗旨。通過比賽,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并為有才能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大賽緊緊圍繞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牢牢貫徹學風建設精神,為全面夯實師范學生專業(yè)技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起到積極作用?!皾h字英雄”大賽是一次傳承中華經(jīng)典、弘揚漢字書寫文化的重要活動,對全校學生書寫漢字以及了解中華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豐富了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

      “演國學”,主要開展了兩屆傳統(tǒng)才藝展示大賽。在傳統(tǒng)才藝展示大賽上選手節(jié)目涵蓋了器樂類的古箏、揚琴、二胡,曲藝類的越劇、民歌、昆曲,書畫類的書法和國畫,還有豐富多彩的嘉賓表演、舞蹈秀、知識問答、漢服展示等環(huán)節(jié)。旨在為同學們搭建展現(xiàn)自身才藝與能力的舞臺的同時,促進傳統(tǒng)藝術在校園的弘揚和傳播。

      “用國學”,主要開展了“非遺文化考察與科研創(chuàng)新論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為抓手,展開系列論壇和研討,不斷推進“社會實踐”“新苗計劃申報”“論文發(fā)表”“挑戰(zhàn)杯”四位一體的科研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應用能力的提升。3年來,學生參與國學主題社會實踐65項,申報新苗計劃15個,發(fā)表論文25篇,獲得挑戰(zhàn)杯一等獎2項。

      國學精華系列課程注重實踐性教學體系建設,著力構建以實踐為主題、能力本位的開放式、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優(yōu)化課內、強化課外,使得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相互協(xié)調、有機統(tǒng)一,切實提升學生的國學基礎和家國情懷。

      在取得一定成績與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浙江外國語學院的國學課程建設還有許多有待提升的空間,如課程建設相對還比較緩慢、課程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關實踐性教學應注重專業(yè)與活動的緊密結合;同時也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推進體系較為完善的關注文本閱讀、教學理念先進、采用“以中為本、面向世界”雙重視角的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建設。

      總之,浙江外國語學院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建設依托省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與文化國際傳播”,通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國學文化節(jié)的開發(fā)、實施與評價,進一步理清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實現(xiàn)路徑,為解決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切實有效的培養(yǎng)方案和具體措施,提升學校的綜合發(fā)展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營造書香校園,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國學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靜.文化全球化視域下的國學翻譯史研究回顧與展望[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4).

      [2]李成軍.近代國學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劉夢溪.論國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周菊芳.國學與美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5]錢穆.國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林語堂.國學拾遺[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張齊)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國學精華系列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g2013129)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簡介:毛振華(1978-),男,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2)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日本漢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999(2016)04-0120-03

      猜你喜歡
      國學教育校園文化課程體系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探究
      以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fā)展
      輔導員(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淺析國學教育的價值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教育
      在民族預科融入國學教育的意義與途徑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18:45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以老區(qū)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加強青少年中醫(yī)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凤庆县| 丹江口市| 聊城市| 东方市| 奎屯市| 六安市| 桐城市| 民丰县| 佛教| 聂拉木县| 阳高县| 甘孜县| 肥城市| 安远县| 金阳县| 高陵县| 德化县| 金坛市| 子洲县| 松江区| 邯郸市| 象州县| 廉江市| 云南省| 鲁甸县| 阿尔山市| 阿荣旗| 建湖县| 济南市| 博兴县| 香港| 泽州县| 曲周县| 武清区| 新平| 正定县| 益阳市| 合江县| 大城县| 高台县|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