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相茹
【摘 要】美國當代著名文學理論家、哈佛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教授與菲里普·羅斯、科馬克·麥卡錫、托馬斯·品欽和唐·德里羅是美國作家中的“F4”,唐·德里羅因從消費文化、恐怖主義和媒介文化等方面“復印”美國人生活,這使他越發(fā)顯得重要更是后來居上,他早期的作品真實再現(xiàn)了以媒介為核心的美國當代社會文化。
【關鍵詞】德里羅;早期小說;媒介技術;再現(xiàn)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38-02
一、媒介與世界
《美國形象》是美國當代作家唐德里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紐約一家電視網絡公司的高級主管大衛(wèi)·貝爾孤獨苦悶,對自己的工作深感厭倦,因此放棄工作去西部拍攝一部關于印第安人納瓦霍部落的紀錄片,試圖找到真實的自我。貝爾等人通過相機制造了大量影像,連接了幾個不同的世界。貝爾站在攝影機后,深刻感受到攝影機的強大,可以穿越時空,消除紐約與越南,過去和現(xiàn)在,主奴,受害者和為害者,統(tǒng)統(tǒng)帶入無序的現(xiàn)場。
貝爾覺得自己應該在相機后面保持不動當攝影師拍攝戰(zhàn)爭畫面時,當女人對攝像機舉著死去的嬰孩——像呈給戰(zhàn)爭的禮物也像是控訴——還未結束。他的攝影是他擺脫工作所帶來的枯燥乏悶生活的方式。
《名字》是德里羅從早期走向成熟時期的一個過渡,其主題反映不再是某一個方面,而是同時涉及不同的的角度和主題。小說的第一人稱敘述者詹姆士·艾克斯頓是美國駐希臘公司的風險分析員,專向駐希臘的跨國公司提供風險咨詢,幫助他們免遭恐怖分子的襲擊。詹姆士追蹤了一個名叫弗蘭克·沃爾泰拉的導演,他放棄土耳其一家電影制作公司的工作,從事一部紀錄片的拍攝,他發(fā)現(xiàn)一個宗教狂熱教派——專門謀殺那些姓名的首字母與發(fā)生謀殺城市的首字母相同的人。這個電影制片人向艾克斯頓展示了關于這個教派活動的計劃書,并對他說自己不會再記錄謀殺了,而且“也不會再有謀殺,誰也不會受傷。最后人們手握武器,錘頭、匕首或石頭而擁抱天空。這就是所記錄的?!彪娪白鳛橐环N媒介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瓊斯街》通過鮑勃·迪倫為原型的著名搖滾明星巴基·伍德里克的故事反映了媒介影響人們意識和自我認知的影響。伍德里克不滿足于已取得的名譽和財富,結束公眾生活,尋求一種完全不同的反文化生活的故事。他躲進蹩腳的公寓準備發(fā)布高山唱片——這是他在山里隔音棚中錄制的實驗專輯。然而他的隱退并未將他帶入純潔的藝術凈土,伍德里克經朋友介紹服用一種藥物,這種藥可以破壞大腦的語言中樞系統(tǒng),而使人喪失說話的能力。最后伍德里克認識想擺脫商業(yè)媒介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在這后工業(yè)時代,媒介文化和消費文化充斥的世界,“他事實上是無路可逃的”。
在《雷塔納之星》中,德里羅的興趣又轉向一個14歲的少年數(shù)學天才,描寫他參加一個世界性組織,和許多瘋狂的科學家一起揭秘外太空信息的生活,反映了50、60年代美國社會中的科技發(fā)展和妄想狂文化現(xiàn)象。在這樣一個探索尖端科技的社會背景中,當?shù)吕锪_筆下的人物喊出:他們不需要《圣經》,他們有電影。任何時候,只要他們想看,他們就可以看到他們心目中的電影明星查爾頓·赫斯頓。
《球員們》再現(xiàn)了飛機上播放的一個暴力電影,乘客們在暴力影像的再現(xiàn)中沒有任何的反應,自管在自己的世界中打發(fā)無聊的時間。電影被忽略掉了,一種對影像的感覺變成一種內在的感知自動化,即使暴力也無法激起人們凝視的目光。小說中華爾街經紀人里爾和他的妻子,即是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他們對電影、電視、廣告等處于一種自動化感知的狀態(tài),他們力圖嘗試一種不同的生活,以打破日常生活中的沉悶和無聊。里爾無意中參與了一場恐怖分子襲擊華爾街的陰謀事件,好奇心使他參與了該組織的活動,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社會中另一種生活狀態(tài)——即隨處可見的陰謀以及社會的亂象。
《球門區(qū)》涉及到球員、贊助商、媒體及球迷,他們對足球比賽意義的不同態(tài)度可以幫我們理解觀眾的不同?!蹲吖贰肥菄@謠傳中希特勒色情電影腳本而展幵的一場角逐。在這場角逐中,記者、收藏家、政府議員、中情局情報員、色情業(yè)大亨、恐怖分子等不同的角色帶著不同的目的,共同上演了一出充滿了陰謀、欲望、沖突與兇殺的戲劇。
二、媒介與自我
媒介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弊端。新的媒體技術打破了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形象和符號大舉入侵,遮蔽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媒介的、虛幻的影像取代了人們直接的生活體驗以及直接的生活關系。無所不在的景觀現(xiàn)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們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來觀看世界,而不再是去直接地感受世界。通過媒介屏幕來生活,而不是通過個人的直接體驗來生活。
《美國形象》中人們按照電影、廣告中的影像塑造自己,父親克林頓因為自己像極了電影偶像而倍感生活成功,但是因為自己拍攝的廣告中因為一名亞裔破話了人們期望的氛圍而被拒絕。貝爾作為成功的廣告人、電影之子,在制造影像中迷失自己,以至于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影像的模仿,從而導致主體分裂。
《名字》小說契合了德里羅另一個情有獨鐘的主題:大眾媒介的擴張與自我的迷失,媒介參與生活建構。小說背景是伊朗綁架案,這次事件在刺殺肯尼迪案、水門事件、海灣戰(zhàn)爭中曾一度被忽略,但是在大眾媒介發(fā)展的歷史上,此案是一個分水嶺,為大眾關注??死锼雇懈ァぐ驳卖斦f:“此次事件的電視報道是二戰(zhàn)以來最多的,甚至超過越戰(zhàn)?!泵襟w僅僅報道人質是無辜的百姓,而不象征美國干涉伊朗內政,因此家庭電視報道的國際政治使得卡斯琳父親這樣的人不是把事件放入更廣闊的背景中,僅僅作為個人恩怨。如此,理解凱思林父親的經歷就迎刃而解了。
媒介最重要的影響是人失去存在的真實感,憑借影像體驗生活。阿克斯頓抱怨自己步行穿越斷瓦殘垣,血肉橫飛的地帶卻無人報道,他最為關心的卻不是個人安危,而是沒能得到大眾的關注。正如鮑德里亞的超現(xiàn)實的定義,只有媒介的影響能賦予存在真正意義。導演沃爾泰拉認為“最經典的是空間,空曠。這些界限為我們而設,我們所做的就是植入數(shù)字……瞧,一個強大空曠的背景,四五個有意思的神秘人物,一個曲折的情景或過程,目標人物,圍捕,謀殺者,及其簡單。別提前后關系。我只要人物,空間和天氣。將各種語言的人,三四種語言……他們的話會被風、驢子和獵犬的配音遮蔽?!边@樣人所依賴的影像的制造也是人為的,不可靠的,因此猶如釜底抽薪,人的存在也就隨風飄逝了,疏離了世界。
《雷塔納之星》小說中的這些描述雖然只是這些科技天才們生活中的片段,但是在后現(xiàn)代、后工業(yè)、到處充斥著媒體影響的社會中生活,人物的自我是不確定的,有時是自相矛盾的,有時甚至沒有自我,只是電視等媒體的復制品,從側面依然可以揭示出德里羅對影像力量的反思以及對人們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德里羅早期作品都反映了一種與媒介有關的主題,他對媒介文化的批判性再現(xiàn)是其創(chuàng)作一直所追求的。德里羅對影像力量的思考,無論是主體呈現(xiàn)、還是側面描述都有所揭示。
三、結語
德里羅的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涉及了電影、電視、攝影、廣告等,這些媒介既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種技巧,又像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反映著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通過媒介技術的介入描述,作家不僅復制了美國社會,還深刻解剖了美國社會,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人的主體身份建構和社會責任深刻的人文關懷和敏銳的洞察力。
參考文獻:
[1]張瑞紅.唐·德里羅小說中的媒介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2]周敏.德里羅的<美國志>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