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臺灣臺風災害與清政府救災

      2016-03-28 11:37:29汪烽
      池州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賑濟風災清政府

      汪烽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

      清代臺灣臺風災害與清政府救災

      汪烽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

      遭受自然災害與救災能直接反映出環(huán)境史研究中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互動。自然災害對臺灣社會的影響表現明顯,臺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經常受到風災、洪災、旱災、地震等災害的影響,尤其臺風首當其沖。一旦遭災,清政府就采取減免賦稅、開倉賑災、發(fā)銀撫恤等措施展開賑濟,借以重建與恢復。對臺灣社會的考察要關注自然因素在社會中的影響。

      臺灣;臺風災害;環(huán)境史;清政府;賑災

      環(huán)境史研究主要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的歷程,故在自然災害條件下能體現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救災則能反映自然災害之后人類社會做出的回應。我國臺灣地處太平洋以西,四面環(huán)海;北回歸線以北是亞熱帶氣候,以南是熱帶氣候,在這一區(qū)間的海域內臺風頻發(fā);臺灣海岸線少有高山阻擋,臺風經常肆虐海岸及臺灣陸地地區(qū),給生產生活造成極大不便,社會動蕩因素時有突發(fā)。此時,清政府需要及時出臺政策,展開救災,保障臺灣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這些正體現著環(huán)境史中始終強調的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這一點。

      1 清代臺風對臺灣的影響

      1.1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氣候類型

      臺灣的地理位置比較獨特,處于中國東海海域,北臨東海,東濱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峽,西邊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是平潭(屬福建省),約68海里;島內山川“或山谷或半地,繚繞二千余里,諸山屹峙不可紀極”[1]8,恰如《臺灣府志》所載“臺灣府襟海枕山,山外皆?!盵1]7,海岸線約1600公里。在清代海上通航是臺灣與外界交流的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渠道。

      “盡太平洋赤道附近,以日照強烈,各島嶼上空常產生一種低氣壓,初西行,被阻于呂宋而轉而向北折,更沿臺灣琉球海岸而東北,終則順日本群島太平洋海岸而東吹”[1]189。這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在此處的表現。其顯著特點就是盛行熱帶氣旋,它常伴有可以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或人命傷亡的大風、大雨、風暴潮等。臺風和颶風即是主要表現。

      1.2 臺風對臺灣的影響

      在眾多史料中,臺灣莊稼遭遇臺風是常發(fā)之事,遭災頻率不言而喻。有文獻中載“乾隆十八年,秋八月,大風損禾”[2]480;“十九年九月,諸羅大風,損禾;二十三年冬十月,諸羅大風三晝夜,晚禾無收”[3]665。此外,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中,岑毓英上報朝廷奏折中說:“臺灣府之澎湖地方前遭臺風,百姓所種之花生、地瓜根葉霉爛,糊口無資”[4]1032。一些經濟作物往往也受到極大的打擊,所售之茶葉“業(yè)近裝箱擬發(fā)往外洋者,多遭水浸,受潮損壞”[4]997;此外,“茶樹被水漂沒甚多”[4]997;“甘蔗全行催壞”[4]997;“青靛、藤牙無不受損”[5]160,可見不僅糖業(yè)受損,受到臺風影響的莊稼和作物無不是這樣,諸如此類的損失不甚枚舉。康熙年間,臺灣知府周元文曾在作物受災后發(fā)出了“罹此災傷,收成似難期望”[6]315的悲涼之嘆。在每年夏季,伴隨臺風的雨水也是一大威脅,雨水會淹沒田地,沖蝕土壤,不利于農業(yè)發(fā)展。在一些史料中我們可知,田產被大風及其帶來的雨水襲擾,阡陌多被沖毀亦是常事,“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大雨水(淫雨連月,鄭氏之土田阡陌多被沖陷)”[1]218;康熙六十年臺風所帶的大雨致“山崩川溢,田園沙壓”[7]144。受雨水沖洗之后的田地往往一片狼藉,為了生活,清代臺灣人必須重新耕作,十分勞民耗力。

      除了莊稼收成減少能直接影響正常的生活外,臺風還使房屋坍塌,百姓流離失所;親人遭臺風離世,忍受喪子失夫之痛;官府疲于應付臺風后的災情,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時有突起;子女教育有時也受到影響。強大臺風在“住”上的影響不亞于在上述的“食”上,其風力能“拔大樹,傾墻垣”[8]21,更有甚者,遭遇強臺風時“稍舉足則風飏顛仆,或裂膚破面流血”[8]22,可見其風力之大,民居被毀,人們流離失所便是情理之中。如:“康熙三十年秋八月,大風,壞屋碎船”[6]278;雍正七年,七月二十六日,颶風大作,“擊毀船只,吹倒民居、營房、衙署、房屋”[5]60;“乾隆十五年秋八月,大風,碎船壞屋”;最嚴重的一次臺風在康熙六十年,共計倒厝房屋九萬多間[9]90。船損屋毀之后,百姓哀嚎,無容身之地。再有,因臺風造成百姓死亡的案例不計其數。少則幾人、十幾人,“雍正七年閏七月,海邊大風,擊破民船,溺死水手十二名……民船中溺十一人……壓死番婦二口”[5]60;多的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同年,“臺風擊破民船一百余只,溺死船戶水手二百余名”;康熙六十年八月的一次臺風,“壓溺死者數千人,浮尸蔽江”[8]22。與此同時,臺風傾倒學宮,社會教育嚴重受到影響??滴跷迨昃旁掠写箫L,學宮頹壞;五十七年,大風使“學宮兩廡圍墻幾為平地”[5]164;臺風如此肆虐再加上臺灣學宮本身就較少,據《臺灣府志》記載,自清開國至康熙三十四年所建學校、社學與書院并不多,總數不超過20。因此,臺灣教育與當時的大陸教育相比較為落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之前舉人進士只有1人;舉人不過4人;貢生約20人[1]208,足見其影響。此外,臺風等自然災害往往會成為社會動蕩不安的誘發(fā)因素。農作物尤其是莊稼一旦受到風災的嚴重影響,就會導致糧食減產,價格上漲,很多百姓買不起米,造成社會躁動不安,“乾隆六十年,米價高騰,民情不穩(wěn),陳周全乃乘機而出,集合數千人舉行起義”[10]127。再則,道光十三年秋,“臺灣逆匪張丙等滋事,其始因搶米起釁……”[10]33造成張丙事變。由此可見,臺風作為現象,憑借其強大的風力一旦對人類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很容易造成災害,臺灣感受頗深。

      2 清政府對風災的賑濟

      清代臺灣遭受自然災害之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清政府的救災力量度過難關。清政府主要通過減免賦稅、撥谷賑濟、發(fā)銀撫恤等措施進行災后救助與恢復。

      臺風本身會吹折稻谷,導致莊稼還未成熟便缺少水分和營養(yǎng)而衰死,從而導致糧食欠收。針對這些,清政府的一般做法是直接減免田租或者免去應上交的糧食,如:康熙五十六年,臺灣全省大風,朝廷“免今年田租有差”,同時,免福建、鳳山、諸羅三縣于該年分颶災額賦;[11]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六十年的臺風異常強大,糧食收成大減,康熙敕令“蠲免三縣六十年額征民番銀二萬二千二百二十四兩”,并“粟十三萬八千九百五十二石六斗”[9]90。此外,尤其是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臺風還會帶來大量的雨水、風暴潮,沖蝕田地,甚至淹沒田園,田地里的莊稼未待收割往往就被淹掉,十分可惜。對此,清政府會根據受災面積大小直接減免受災田地的賦稅,如“康熙三十七年,豁免水災崩陷田園一百六十甲四分二厘”[3]212;同樣地,雍正朝和乾隆朝等皆是如此,雍正五年,大風和雨水致田園阡陌淹沒,朝廷“豁免水沖沙壓田園三百二十二甲七分七厘六毫二絲九忽”,[7]144清政府會以這樣的方式在賦稅上大大減輕臺灣百姓的負擔,得民心且利于災后恢復農業(yè)生產。

      臺灣遭到風災時亦不例外。清政府對臺灣遭到自然災害時糧食上的保證很重視,朝廷往往都會著令臺灣地方“宜速行賑恤,以慰臺民”。措施主要表現在及時撥谷賑濟災民和遇災情形下發(fā)倉有定例。臺灣和大陸距離本身較遠,奏折傳奏京城更是如此,在此情形下臺灣地方官員有臨時應變之責。朝廷對地方官的要求是,“必驗看確實,酌定分數,方可開倉賑濟,若令其一聞被水,立即開倉”[12]90;且眾多史料表明,一般地方官員在上報朝廷之前就已經展開救災工作,如:雍正七年閏七月,臺灣海風大作,傾倒房屋、擊毀船只、傷及百姓,此時巡視臺灣的學政檢察御史夏之方及時“將被風窮黎民設法賑濟,加意撫恤”[5]60。再如,康熙六十年八月十三日,臺灣遭遇狂風暴雨以致成災,“署臺廈道陶范、府縣高鐸等,躬歷民家,拊循流涕,遂發(fā)倉賑貸,痤死扶傷”[8]22。與此同時,清政府在開倉賑濟災民的糧食上有一定的成例,一般是一個月的口糧,據《明清史料戊編》中記載,乾隆十三年時,臺灣知府方邦基給朝廷的奏報中稱,“……,動支倉谷,照例先賑一月口糧,以恤災黎”[12]90,此外,針對此次災害救濟的福建布政使司永寧也說:“至乏食災民動支倉谷,先賑一月口糧,應令遵照定例”[12]91。由此可見,清政府在賑濟臺灣災民的糧食上有定例,遇到災害時能及時保證食物的數量,且時間相對較長,對不激起民變、保障社會穩(wěn)定十分有利。

      除了免減賦稅、撥谷賑濟之外,清政府還會通過財政撥款的方式賑濟風災。概括地說,清政府用于賑災的銀錢主要分為民用和公用。民用體現在直接發(fā)放銀兩用于百姓的房屋被毀和傷亡等,如“乾隆五年,民居損壞,賑銀二百兩”[3]664;而康熙六十年的大風或許為后來的風災賑濟提供了房屋倒塌和百姓傷亡上定例,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中記載康熙六十年的大風,“九卿議照保安沙城地震散賑之例。倒房一間銀一兩,壓死大口銀二兩,小口銀七錢五分,被風傷船壓死兵丁應照出兵病故官兵每名賞銀五兩,給伊等妻子”[9]90。發(fā)銀賑濟是比較到位的,通常都是“按名賑恤,具各得所”,可見其細致。自康熙朝之后,每有風災皆有賑濟,對百姓傷亡或者房屋倒塌的銀兩發(fā)放,可能就是依照康熙朝的這個“成例”。公用主要是將財政撥款用于災后重建,重建的項目主要是營房、倉厫、衙署等。強大的臺風也會摧毀臺灣地方政府的辦公場所,如衙門、倉厫、監(jiān)獄等,這些是臺灣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保障,是清政府治理臺灣的重要機構,同時,沒有這些臺灣百姓也將無處申訴與求助,故而清政府對如何快速重建政府機構和辦公之地也甚為重視。雍正七年十一月,署理福建印務吏部左侍郎史貽直在災后上報的奏折中說:“對于吹倒的營房、木城、煙墩等項,臣已動撥臺灣存公銀六百余兩,飛飭該地方文武官員,作速勘估,補葺休整”[3]661。這些財政撥款或多或少,有時幾百、幾千兩,有時上萬兩,道光二十五年,閩浙總督劉韻珂曾得到朝廷撥款三萬兩用于當年六月的風災和大雨。總的來說,臺灣每遭強大風災時,臺灣府官員皆會及時展開救災,并向朝廷請旨奏告,朝廷也會對救災做出“速行賑恤,以慰臺民”的批示。

      3 總結

      清政府很重視災害,一旦受災能立即做出應對,機制與應對災害的思想成熟,有利于安撫社會穩(wěn)定,穩(wěn)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清政府一般是根據受災田地的面積,減掉或者免去田租、賦稅,這對于防止地方官員從稅銀中取利,預防腐敗以及緩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受災之后糧食發(fā)放有成例,說明應對災害有成熟的機制。一旦受災,按成例賑濟,不僅靈活機動還能及時應對,不致災情惡化,有利于安定民心,恢復生產。并且,恤銀發(fā)放細致、及時。通常都是“按名賑恤,具各得所”,恤銀通常直接發(fā)到傷亡者的妻子兒女及其家屬手中。受災之后民心悲痛,百姓心理恐慌不安、整個社會焦躁不安秩序混亂,此舉使受災百姓體會到政府的關懷,能增強對清政府的信任,這對百姓樹立應對災情以及災后重建的信心具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幅員遼闊,在地理環(huán)境、地理位置的影響下,中國的自然災害種類多,歷史上與自然災害的交往甚為頻繁。臺灣雖“孤懸海外”,經濟相對落后,但在歷代宮廷、臺灣本土的記載以及游人游記中,我們能發(fā)現很豐富、很全面細致的材料,這些對于臺灣環(huán)境史研究是不可多得的。臺灣歷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基于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心,更應該關注臺灣的環(huán)境史研究,如此中國的環(huán)境史研究也會更加完整全面。此外,從整體上探究中國環(huán)境史必然繞不開對臺灣的關注。臺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不僅有臺風災害,還有旱災、澇災、洪災、地震災害等,種類多樣,在此情形下,臺灣依托自身優(yōu)勢、克服劣勢享有“寶島臺灣”的美譽,在環(huán)境史研究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在自然災害與社會的互動中,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自然災害一旦出現,社會的抗災自救能力就會經受嚴峻的考驗。如果抗災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整個社會就可化險為夷;否則,災害影響所及,遠不止于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它也許會加劇人們的心理恐慌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可以加速政權的更迭、文明的毀滅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13]。所以,臺灣的社會文化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離不開對自然災害的關注;同時,臺灣社會如何與自然災害進行互動的是研究臺灣環(huán)境史乃至臺灣歷史的重要內容,其社會變遷、經濟發(fā)展、社會活動中必然要考慮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

      [1]高拱乾.臺灣府志: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李廷必.道光彰化縣志:卷十八[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

      [3]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卷十九[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2.

      [4]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M].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84.

      [5]徐泓.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史料新編[M].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6]周元文.康熙重修臺灣府志:卷十[M].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7]劉良璧.乾隆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十九[M].臺北:大通書局, 1987.

      [8]藍鼎元.平臺紀略[M].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9]黃叔璥.臺海使槎錄[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0]連橫.臺灣通史:上冊[M].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1962.

      [11]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四十五[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戊編:第一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3]余新忠,夏明方,郭方,等.自然災難史:思考與啟示[J].史學理論研究,2003(4):4-19.

      [責任編輯:錢果長]

      X43

      A

      1674-1102(2016)04-0083-03

      10.13420/j.cnki.jczu.2016.04.022

      2015-11-30

      汪烽(1992-),男,安徽金寨人,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huán)境史研究。

      猜你喜歡
      賑濟風災清政府
      美國參與賑濟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饑荒及其農林、水利措施
      1990—2019年新疆不同等級風災變化特征
      氣象科技(2022年2期)2022-04-28 09:06:24
      北疆不同等級風災的時空分布特征差異性研究
      南疆喀什地區(qū)風災時空特征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遼道宗朝“貧民”問題探析
      擱淺的富國夢——甲午戰(zhàn)后清政府主導的第二輪開礦高潮(1895—1899)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40
      晚清政府的海權意識與海軍實踐
      傳統(tǒng)賑濟中的矜恤觀念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3:15
      清康熙朝賑濟朝鮮事探微
      淺析晚清政府滅亡的軍事經濟原因
      軍事歷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4
      霍林郭勒市| 怀柔区| 庆云县| 曲阜市| 东莞市| 邯郸县| 台北市| 长岭县| 松潘县| 仪征市| 荥阳市| 张家界市| 姚安县| 通州市| 胶州市| 聂拉木县| 滦南县| 安新县| 宁晋县| 康马县| 桃园市| 库伦旗| 班戈县| 平原县| 兴山县| 泰州市| 彭山县| 务川| 即墨市| 碌曲县| 洮南市| 遂川县| 探索| 延寿县| 河池市| 鄯善县| 蓬安县| 塔城市| 贵德县| 镇安县|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