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林
?
大宗淡水魚養(yǎng)殖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
○劉海林
當前在大宗淡水魚類養(yǎng)殖中,以草魚為主的大宗淡水魚類在其養(yǎng)殖方式上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轉(zhuǎn)變,絕大部分的養(yǎng)殖模式改用投喂配合飼料養(yǎng)殖,通過科學調(diào)整吃食性魚(草魚、青魚、鯉魚、團頭舫等)和肥水性魚(鰱魚、鳙魚等)混養(yǎng)比例是節(jié)省養(yǎng)殖成本、提高養(yǎng)殖效益的重要手段,水產(chǎn)品總量不斷攀升,有些漁民畝產(chǎn)吃食性魚已過噸。但是暴露出病害嚴重,直接關系到養(yǎng)殖的經(jīng)濟效益。很多漁民朋友在魚病防治這方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平時不重視預防,病急亂投醫(yī)。筆者在鄉(xiāng)鎮(zhèn)養(yǎng)殖一線總結(jié)淡水魚養(yǎng)殖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供廣大養(yǎng)殖戶參考。
癥狀:通常是外傷或尾柄處出現(xiàn)一白色病灶,皮膚干澀即迅速向前蔓延擴大,以致背鰭與臀鰭基部全部呈現(xiàn)白色和潰爛,嚴重的病魚,一般頭部朝下,尾鰭朝上,與水面近似垂直,不久即死亡,死亡率非常高。此病在夏季最嚴重,而且大面積發(fā)病初期,初看成群魚浮起,尾鰭上出現(xiàn)白斑,很像氣泡病,一旦身上出現(xiàn)白斑,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的結(jié)果。
預防方法:①保持水質(zhì)清新,多投喂高品質(zhì)飼料;②在捕撈、運輸?shù)炔僮鲿r,注意避免擦傷魚體。
治療方法:①用溴氯海因全池潑灑,濃度:0.3~0.4mg/L;②用五倍子(中藥)全池潑灑,濃度2~4 mg/L。
病原:遲鈍愛德華氏菌、鮰愛德華氏菌。值得注意的是,發(fā)生在苗種階段的黃顙魚等的紅頭病,通常會有車輪蟲、斜管蟲、半眉蟲等纖毛蟲類的并發(fā)感染,所以在進行診斷時一定要全面,不能漏診。
癥狀:①外部癥狀:發(fā)病初期,病魚食欲減退,離群獨游,但外表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病魚頭頂部出現(xiàn)充血點,并不斷擴大,最后在兩眼之間的頭顱形成似“馬鞍”狀的病灶,嚴重時頭頂穿孔,頭蓋骨裂開,甚至露出腦組織。因此養(yǎng)殖戶常稱為“暴頭病”“裂頭病”“紅頭病”等。病魚臨死前失去平衡,懸垂在水中,呈“吊水”狀,受到刺激時,即作螺旋狀快速翻轉(zhuǎn)或不規(guī)則游動,繼而發(fā)生死亡。
②內(nèi)部癥狀:解剖病魚,常見肌肉充血、腹腔內(nèi)有大量淡黃色腹水,腸胃內(nèi)無食物,腸道充血、發(fā)炎,胃腔內(nèi)充滿氣體和淺黃色水樣液體。肝腫大有出血斑點,或肝臟土黃色,脾臟壞死,腎臟上有霉黑點,鰓絲淡白、失血。
預防方法:魚苗下池第7~8天無論有無車輪蟲,用防治纖毛蟲的漁藥殺蟲1次。
治療方法:鏡檢是否有纖毛蟲,外用殺蟲藥,飼料中添加多維(維生素K3粉)+三黃散+芳草纖滅+青蓮散+芳草菌尼+復方強力霉素+地錦草,每天1次連喂5天。
癥狀:病魚鰓絲腐爛,病灶是白斑塊狀。鰓蓋骨的內(nèi)表面充血有時被腐濁成一個略呈圓形的透明區(qū),俗稱“開天窗”有時鰓絲尖端組織腐爛,造成鰓絲邊緣殘缺不全,由于鰓絲破壞造成病魚呼吸困難,常游近水面呈浮頭狀。病情控制后可見到原病灶邊緣逐漸清晰,健康部分顏色復原,最后壞死部分脫落,在鰓瓣留存缺損部分,康復后可部分愈合。
預防方法:做好消毒工作,魚種放養(yǎng)時用2%食鹽水浸洗5分鐘。
治療方法:五倍子全池潑灑,水體濃度:2~4 mg/L。
癥狀:病魚腹部膨大,體色變黑,腹部顯紅斑,肛門外突,紅腫,剖開腹部,有很多腹腔液。病魚失去食欲,離群緩游,不久死亡。
預防方法:①適當稀養(yǎng),勤換新水。
②徹底清塘,魚種下塘時用2%食鹽水浸浴。
③不投霉變食物,活鮮動物性飼料用2%~3%的食鹽水浸泡或飼料中添加1%的食鹽。
④定期用藥物如大蒜素、三黃粉等和微生物添加劑(主要微生物為枯草芽孢桿菌)拌餌投喂。
治療方法:以內(nèi)服和全池潑灑配合治療。
①全池潑灑0.3mg/L的強氯精或二氧化氯或0.5mg/L的二溴海因。
②內(nèi)服可采用大蒜素或鮮大蒜汁拌餌投喂;也可投喂土霉素藥餌,劑量為每千克飼料拌土霉素0.05g,連用7~10天。
癥狀:病魚體色泛黃,黏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膠凍狀物,胃腸無食,肝臟呈土黃色,脾壞死,腎臟有霉黑點。
預防方法:
①定期對魚池進行沖水,保持正常水位,防止水質(zhì)老化及水溫突變。
②使用的魚具要及時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③經(jīng)常對水體消毒,預防病原體的蔓延。
④死魚要及時處理,不要隨意丟放。
治療方法:
①水體消毒:發(fā)病初期全池潑灑1 次15~20 mg/L的生石灰,或潑灑1~2 mg/L的漂白粉均有療效。
②內(nèi)服藥餌:水體消毒后第2~6天,可連續(xù)投喂藥餌。投藥餌時,投喂量可以比平時減半,目的是確保魚群完全攝食以及保證有效的藥物濃度。一般每千克飼料拌0.5g的鹽酸嗎啉胍加0.5g鹽酸黃連素,療效明顯。
癥狀:魚體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異常,鏡檢可看到傷口粘滿水霉菌。當水溫在22℃以下時,水霉菌繁殖很快,兩三天后即在傷口長出一叢叢白色絲狀菌落,稍硬,有刺手感,菌絲很快向體外伸延,并橫向擴散到全身。病魚精神不振,運動失常,常群集浮于水面,或在水體上層緩游,動作遲鈍,反應呆滯。重者病灶出血膿,肌肉腐爛,并發(fā)感染細菌性病和寄生蟲病,維持一段時間后病魚大量死亡。
發(fā)病原因:體表外傷而感染致病,水溫在22℃以下,尤其在1~15℃的低溫范圍最易發(fā)病;水溫升至22℃以上,則病魚容易康復。此病多因拉網(wǎng)、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
預防方法: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②操作力求細致,勿使魚體受傷。③適度稀放。④不收集受了傷的魚作親魚。
治療方法:
①2%~3%食鹽溶液浸浴5分鐘,或以0.5%~0.6%食鹽水較長時間地浸洗。
②400mg/L食鹽加400mg/L小蘇打或0.2~0.3mg/L亞甲基藍或10~15 mg/L生石灰,上述藥物其中一種隔天1次,連用3次,或多種輪用,配以藥餌及全塘潑灑殺蟲滅菌藥,治愈率可達96%。
癥狀:小瓜蟲的幼蟲浸入魚體的皮膚或鰓絲組織后,吸取魚體營養(yǎng),引起組織分泌大量黏液。病魚的體表肉眼可見一個個小白點,開始發(fā)病時,體表、鰭基部略見發(fā)紅,病魚呆滯于池底或堆積在魚池的角落,繼而白點出現(xiàn),逐漸增多,嚴重時,體表形成一層白膜,皮膚發(fā)炎,拒食,多從鰭條邊緣開始腐爛,最后導致死亡。
預防方法:
①小瓜蟲適宜的水溫為15~25℃,<10℃和>28℃發(fā)育停止,28℃以上時幼蟲極易死亡,因此升高水溫可預防小瓜蟲病。小瓜蟲幼蟲24h找不到寄主即死亡,但目前已發(fā)現(xiàn)在28℃以上水溫中有白點病發(fā)生。
②做好魚池及魚體消毒。
③防止池水過度污濁,此為白點病引發(fā)的重要原因。
治療方法:用“纖滅”(主要成份為青蒿末)全池潑灑,或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纖滅”粉投喂,每千克體重0.3~0.4g,連用5~7天。
癥狀:車輪蟲等大量寄生鰓部時,引起鰓部腫脹,鰓部張開,鰓絲暗灰色,體色變黑,離群獨游,不攝食,逐步消瘦。同時寄生蟲不斷在鰓上活動,破壞鰓絲的表皮細胞,刺激鰓細胞分泌過多的黏液,引起爛鰓,妨礙魚的呼吸,從而影響魚的正常代謝作用,嚴重時也可引起批量死亡。
預防方法:每千克體重0.3~0.4g“纖滅”(按5%投餌量計,每千克飼料拌藥6.0~8.0g),連用1~2天。
治療方法:①全池潑灑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濃度:0.7mg/L。
③用“纖滅”(主要成份為青蒿末)全池潑灑,或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纖滅”粉投喂,每千克體重0.3~0.4g(按5%投餌量計,每千克飼料用本品6.0~8.0g),連用5~7天。
(通聯(lián):243155,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湖陽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電話:1385557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