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董可木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
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藝術探討
張 楠,董可木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壁畫作為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審美價值、廣泛的教育和政治功能。隨著社會文明不斷提升,壁畫形式也迅速發(fā)展,并取得長足的進步。如今在城市公共空間中隨時可見壁畫的蹤跡,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藝術已經成為城市公共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擬從壁畫的具體形式與內容、壁畫與公共空間的關系、壁畫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現代壁畫藝術的發(fā)展趨勢和相關對策。
公共空間;壁畫;藝術形式
現階段,壁畫藝術和公共空間密不可分,壁畫的存在強烈地依附于公共空間中各種“壁”的形式。公共空間中的壁畫構建了一座連接人們內心情感和公共環(huán)境的橋梁。
1.1 壁畫的概念及變遷
壁畫,通俗地說是裝飾壁面的畫,其外在形式包括繪制、雕刻制成或者其他工藝術段制成。壁畫的主要承載體壁面可以是天然壁面,也可以是人工壁面。
壁畫是獨立繪畫存在的最早的一種形式,現存遺跡為洞窟和摩崖兩種壁畫表現形式,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最早的距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古代的壁畫大多存在于石窟、神廟、陵墓、宮殿等建筑形式相關體中。近些年,隨著建筑行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壁畫越來越多地轉向建筑壁畫,逐漸成為建筑物的重要附裝飾組成部分。當下壁畫能將繪畫和建筑風格有機融合,使得建筑既具有空間實用性,又富含藝術感染力,對提升空間環(huán)境品質和塑造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1]。
1.2 公共空間的壁畫的自身屬性
1.2.1 壁畫的特性
公共空間中的壁畫的特色性主要體現在:壁畫與建筑物之間的依附關系、壁畫對公眾具有開放性、壁畫具體的藝術形態(tài)多樣化。
壁畫不同于別的繪畫形式,它對環(huán)境空間有強依附性。壁畫與其所處的公共空間環(huán)境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壁畫的存在使得建筑墻體不僅外觀美麗,而且富有文化內涵。我們在進行壁畫創(chuàng)作時,要把壁畫和它所處的建筑當作一個系統(tǒng)來看待。
公共空間中的壁畫具有開放性。城市公共空間越來越重視人們的審美情趣及精神世界需求,極大地促進了壁畫藝術形式的開放性和大眾參與性。歷史上,壁畫只是少數貴族和上流社會人群的小種藝術;現階段,壁畫以親民的姿態(tài)走進尋常百姓中,表達出對大眾的人文關懷及對精神層面的重視。
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藝術形態(tài)多樣性。傳統(tǒng)的壁畫大多為宗教性題材,所處的宗教環(huán)境模式較為固定、變化不多,使壁畫在內容、形式語言和相關性藝術表達手法等方面略微單一。隨著環(huán)境信息量、科技水平、民眾的思想開放程度等大為改觀,現代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藝術形式得到充分發(fā)展,呈現多元化狀態(tài)。
1.2.2 壁畫的功能屬性
1.2.2.1 實用功能
壁畫的實用功能要借助空間才能發(fā)揮,具體如下:(1)空間引導。公共空間中的壁畫以其獨特的外在吸引力和藝術氣息很容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成為公共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具有非常強大的空間環(huán)境內聚力;(2)空間延展。很多城市公共空間的壁畫存在于室內環(huán)境。壁畫的空間延展性使建筑內部空間在視覺上得以延展;(3)空間辨識。就建筑和壁畫藝術單體來說,無論是優(yōu)秀的建筑設計還是壁畫作品,都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標志作用。由它們組成的公共空間必將成為空間標識,具有高辨識度。
1.2.2.2 藝術功能
壁畫對其存在的環(huán)境有極強的依賴性和特定的要求。我們從壁畫和環(huán)境的美學關系探索壁畫的藝術功能。(1)韻律性。壁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加強壁畫內部的韻律感,加強其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的韻律和節(jié)奏性。(2)色彩感。我們對公共空間中壁畫的色彩感分析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壁畫自身色彩藝術表達的形式,如色調、層次等;二是把握壁畫色彩與其所處空間環(huán)境平衡點,使得壁畫色彩與空間環(huán)境看起來舒服、和諧融洽。為此,我們繪制壁畫應注意,壁畫的色彩選用以環(huán)境相近色為主,對比色為輔或壁畫色彩與環(huán)境色彩為一個體系,整體達到平衡統(tǒng)一。壁畫的色彩藝術表達能使共空間環(huán)境氣氛活躍,豐盈空間。(3)肌理。公共空間中壁畫的肌理是指通過不同材料的構造、配置組合,使壁畫具有能引發(fā)不同觸覺感受的質地。壁畫的肌理給公共空間、周邊建筑帶來不同的視覺肌理體驗,美化空間的觀感,給人美的享受。(4)平衡感。平衡給人以穩(wěn)定、舒適的感覺。公共空間中的壁畫通過構圖的整體平衡性影響公共空間環(huán)境特性,使人感覺環(huán)境穩(wěn)定[2]。
1.3 公共空間的壁畫分類
筆者根據空間環(huán)境因素、壁畫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對公共空間的壁畫進行歸類總結。按題材分類——敘事型壁畫、象征性壁畫、浪漫主義壁畫及裝飾性壁畫;按外在形象表現分類——具象性壁畫、意向性壁畫、抽象性壁畫;按風格分類——繪畫類壁畫及鑲嵌、漆畫類型、街頭涂鴉、浮雕類壁畫;按材料類別分類——硬質壁畫、軟質壁畫、繪制類壁畫;按二維和三維的形態(tài)分類——平面型壁畫、浮雕型壁畫、高浮雕型壁畫、綜合型壁畫;按空間位置分類——室內空間壁畫和室外空間壁畫;按使用功能分類——文化型壁畫、商業(yè)型壁畫、居住型壁畫、純粹性壁畫。其中,有關公共空間中壁畫的使用功能分類的具體說明如下。文化型壁畫:以歷史、人文事件、地理風俗等為依托,具有教育意義的壁畫類型,多出現于學校、政府機構公共空間中;商業(yè)型壁畫:其目的性比較明顯,主要是為吸引客戶人群而創(chuàng)作的特殊作品,多現于企業(yè)大樓、商場等公共空間;居住型壁畫: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壁畫類型,沒有太多的商業(yè)味道,也不存在說教的目的,其主體貼近普通人生活,富有情趣,且壁畫外形大多較樸實;純粹性壁畫:這類壁畫主要用來表達設計者的想法、理念,偏學術性壁畫類型,藝術性強[3]。
2.1 壁畫對公共空間的依存關系
壁畫作為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對載體有較強的依賴性。公共空間中的壁畫滿足自身設計同空間環(huán)境協調統(tǒng)一,提升環(huán)境的文化氛圍。
壁畫緊緊依附于其所處的特定公共空間,是壁畫藝術形式與公共空間一起鑄就的“環(huán)境藝術形式”。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設計過程不僅受空間環(huán)境的影響,也深受其自身結構的規(guī)范、制約。壁畫的設計是將設計意圖藝術化表達的過程;只有將壁畫藝術和環(huán)境空間進行有機、科學的融合,才能充分彰顯公共空間中壁畫的時代氣息和精神內涵。
在公共空間環(huán)境設計的過程中,壁畫元素的融入并不會直接作用于公共空間的客觀尺度,但能增強空間氣氛,對空間缺陷部分加以掩蓋或減弱影響,消除空間墻面的乏味性,并且有助于公共空間在視覺范圍內擴展、延伸。壁畫實質是一種墻面藝術,與建筑聯系緊密。壁畫存在的具體方式與壁畫材料、墻體、結合工藝息息相關,所以在壁畫設計制作的全過程要充分考慮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綜合因素。
2.2 壁畫對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延伸功能
優(yōu)秀的壁畫作品往往能突破空間的局限,給參觀者帶來超越視覺觀感的內心聯想、體驗。觀眾看壁畫時,會不由自主地將壁畫背后相關的背景世界衍生到現實空間。壁畫可以借助常見的透視和錯覺手段營造空間錯覺,觸發(fā)受眾精神世界的虛擬空間,使他們感受到空間環(huán)境拉近、推遠、擴大等一系列視覺幻象,進而起到對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延展作用,拉近壁畫藝術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壁畫通過構圖形式、視覺色彩運用等綜合手段改變觀者對空間環(huán)境大小的內心感受。美國一副巨型壁畫《家園記憶》,在其一面墻與另一面墻有虛實關系的過度,并且運用現實手法在兩壁畫中間加一手,彰顯壁畫的歷史意義,述說其承載的環(huán)境記憶,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延續(xù),是對公共空間的延伸。
2.3 公共空間對壁畫的制約關系
公共空間的約束對壁畫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壁畫的材料選擇、壁畫的制作工藝等都必須滿足特定的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要求。
要創(chuàng)作出適應具有不同空間結構形式和特性的壁畫,就要在有關材料選擇、壁畫制作工藝手段、壁畫色彩及具體形式選擇、壁畫的題材內容,乃至其藝術表達方法和技巧等方面都充分考慮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制約性,找到最佳平衡點。與此同時,壁畫藝術不能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限制,要主動尋求方法,從更高、更遠的角度綜合考慮壁畫如何滿足公共空間環(huán)境的要求[3]。
現代建筑空間的環(huán)境多種多樣,不同空間形式對壁畫的要求各不相同,這就限定了壁畫對各種構成元素的自由選擇權,如在機場、高鐵站這種高科技交通公共空間中,最適宜突出城市科技、國家力量等主體。這些公共空間的壁畫要具備科技性、現代性、外形新穎等特色,使壁畫表達的主題切合公共空間場所特性。
3.1 現代壁畫藝術的發(fā)展趨勢
未來公共空間中壁畫藝術發(fā)展的主要趨勢為跨領域藝術合作、與數字化結合。壁畫藝術涉及面很廣,應將畫家、建筑師、工匠、城市管理者等結合起來,跨界協同管理,為壁畫發(fā)展提供更好的視角;現代數字化技術能打破壁畫對“壁”的依賴,并使之傳播得更遠更快,因此,壁畫和數字化結合是未來發(fā)展的大趨勢。
3.2 壁畫在我國的發(fā)展策略
壁畫出現在公共空間中,不僅能突出建筑自身的形式美和風格,還能賦予公共空間精神內涵,活躍空間氣氛,使得場地空間更具吸引力。自20世紀90年代末,壁畫藝術隨著城市發(fā)展在我們國家迅速蔓延,在各式各樣的城市公園、廣場、道路街邊等公共空間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也出現過很多優(yōu)秀的壁畫,但是大多不盡如人意,整個市場不規(guī)范,設計水平良莠不齊[4]。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國家的壁畫藝術形式向著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方向發(fā)展。具體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1)政府倡導。政府職能部門以點帶面、統(tǒng)籌安排;以各個社區(qū)為基本點,將壁畫藝術形式切實落到社區(qū)實際項目中。并且,政府相關部門應主動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具體實施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設計方案進行審批,合格后方可落地實施。(2)市民參與?,F在的公共空間中的壁畫形式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奢侈品,而是貼近普通百姓的大眾藝術形式。所以,要積極鼓勵市民參與到壁畫設計建造的全過程中;政府官員、壁畫設計從業(yè)者應該多聽取大眾的訴求,根據他們的意見調整設計、修改壁畫中不足的地方。(3)人才培養(yǎng)。要使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藝術獲得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取得更大的進步,就必須加強對壁畫行業(yè)的專業(yè)人才進行培養(yǎng)。只有提高壁畫設計師的藝術水平,才能設計出更出色的壁畫作品。只有提高壁畫制作者的工藝水平,才能做出品質優(yōu)良的壁畫。并且,相關院校和學術專家要加強壁畫理論和實踐的研究。(4)企業(yè)支持?,F階段,我們國家壁畫藝術發(fā)展應該學習歐美國家,向企業(yè)尋求支持與幫助。企業(yè)可以通過買下壁畫藝術家的作品轉贈社區(qū)或政府機關單位,既獲得社會效益,又能支持壁畫行業(yè)發(fā)展。
如今,壁畫藝術逐漸走進尋常百姓中,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提出對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藝術進行探討,從壁畫的具體形式與內容、壁畫與公共空間的關系、壁畫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狀況等方面進行研究,期望找出現代壁畫藝術的發(fā)展趨勢和相關對策。
[1]張云霞.壁畫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應用現狀及表現[J].藝術研究,2015(3):158-159.
[2]謝益民.壁畫藝術在當代公共空間中的應用[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5.
[3]朱葉蓉.淺析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壁畫藝術[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3(4):64-66.
[4]陳志民.論戶外公共環(huán)境壁畫藝術特征與創(chuàng)作誤區(qū)[J].美術大觀,2007(11):40-41.
2016-05-06
張 楠(1992-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公共藝術研究。
董可木(1968- ),男,教授,從事油畫語言與技法、公共藝術研究。
J218.6
A
2095-7602(2016)08-01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