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甘薯莖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
甘薯自清咸豐年間引入盧龍縣,至今已有百余年的種植歷史,甘薯產(chǎn)業(yè)是目前盧龍縣農(nóng)業(yè)第一大主導產(chǎn)業(yè)。2015年盧龍縣甘薯種植面積15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23%,其中地膜覆蓋栽培面積6萬畝,畝產(chǎn)鮮薯2 000多公斤,畝產(chǎn)值達2 800元以上,總產(chǎn)值達到3.6億元以上。但是由于甘薯連年重茬種植及盲目調引薯苗、薯種、薯干等,甘薯莖線蟲病危害逐年加重,一般發(fā)病田可減產(chǎn)30% ~50%,嚴重的產(chǎn)量損失達50%~80%,老病區(qū)甚至絕收。因此搞好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是保證甘薯生產(chǎn)安全、提高經(jīng)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盧龍縣目前甘薯生產(chǎn)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甘薯莖線蟲病又稱糠心病或空心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薯塊、莖蔓和薯苗。致莖蔓、塊根發(fā)育不良、短小或畸形,嚴重的枯死。
1.1 苗期危害癥狀。苗期受害出苗率低、矮小、發(fā)黃??v剖莖基部,內有褐色空隙,剪斷后不流乳液或很少。嚴重苗內部糠心可達秧蔓頂部。
1.2 大田期受害,主蔓莖部表現(xiàn)褐色龜裂斑塊,內部呈褐色糠心,病株蔓短、葉黃、生長緩慢,甚至枯死。
1.3 貯藏期癥狀。薯塊貯藏期間,如果貯藏的溫度、濕度環(huán)境條件合適,則一些田間感病的薯塊可以繼續(xù)被甘薯莖線蟲為害,且與貯藏期間的其他易發(fā)病害混合發(fā)生,從而導致人們常說的“爛窖”。薯塊受害癥狀有3種類型:①糠皮型:薯皮皮層呈青色至暗紫色,病部稍凹陷或龜裂。②糠心型:薯塊皮層完好,內部糠心,呈褐、白相間的干腐。③混合型:生長后期發(fā)病嚴重時,糠皮和糠心兩種癥狀同時發(fā)生呈混合型。
線蟲隸屬動物界無脊椎動物門線蟲綱莖線蟲屬,該線蟲的雌雄成蟲屬同形,只是雌成蟲略顯粗長,體形都是線條形,細長,兩頭稍尖,乳白色半透明,尾端狹小呈圓錐形。1條雌蟲平均每次產(chǎn)卵1~3粒,共可產(chǎn)100~200粒卵。甘薯莖線蟲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20~30 d可完成1代,病原一般在2℃時開始活動,7℃以上可產(chǎn)卵,其生長發(fā)育以及危害的適溫區(qū)為25℃~30℃。甘薯莖線蟲的卵、幼蟲和成蟲可以同時存在于薯塊上越冬,也可以幼蟲和成蟲在土壤和肥料內越冬。病原能直接通過表皮或傷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種薯、種苗傳播,也可借雨水和農(nóng)具短距離傳播。
3.1 種薯、秧苗傳播。多年重茬使線蟲在土壤里大量積累;土壤中病原線蟲逐年增加,線蟲病越來越嚴重。
3.2 貯藏時好薯和病薯相互接觸病薯混入育苗侵染發(fā)??;用病薯、病蔓漚肥或喂豬,再將其糞肥施入地里;澆水、人畜和農(nóng)具攜帶傳播。因甘薯線蟲以卵、幼蟲、成蟲在薯塊內越冬,貯藏時可通過相互接觸進行傳播;選種育苗時,帶病薯塊內的線蟲即可侵染薯苗,引起發(fā)病。
3.3 土壤傳播。甘薯連作及不恰當?shù)奶幚聿∈?、病蔓及病苗均可造成土壤中病原蟲的累積,因而造成發(fā)病。
3.4 土糞傳播。用病薯、病秧漚糞、喂豬或用病土墊圈,或亂扔病薯,洗甘薯的水倒入豬圈等,都能使線蟲混入土糞,從而引起田間甘薯發(fā)病。
甘薯莖線蟲在2℃時即開始活動,7℃以上能產(chǎn)卵和孵化生長,發(fā)育適溫25℃~30℃。莖線蟲耐低溫能力強而不耐高溫,田間越冬,薯塊中線蟲死亡率僅達10%,35℃以上即停止活動。一般濕潤、疏松、通氣、排水的砂質土、瘠薄白干土,發(fā)病重;粘土地、有機質多的地塊、極端潮濕和極端干燥的土壤,發(fā)病輕。
甘薯莖線蟲病品種抗病性差異較大。就發(fā)病程度而言,春薯重于夏薯,連作重于輪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砂質地發(fā)病重,而黏土、過旱或過濕的地塊發(fā)病輕。其危害盛期在薯塊生長階段的最后1個月左右,這時一個薯塊內往往有30萬~50萬條成蟲。其發(fā)病規(guī)律為:春薯重于夏薯,連作重于輪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陰坡重于陽坡,丘陵旱地和沙質壤土發(fā)病最重。
甘薯莖線蟲為內寄生,蟲態(tài)不整齊,傳播途徑多,存活年限長,因此防治上的環(huán)節(jié)多,必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連年防治,才可消除。
5.1 對種薯、種苗進行檢疫。甘薯屬于應施檢疫的植物。甘薯生產(chǎn)上用的種薯、種苗、剪苗在調運之前都必須經(jīng)過檢疫。甘薯的薯塊及地上藤蔓運出發(fā)生疫情的縣級行政區(qū)域之前,必須經(jīng)過檢疫。
5.2 選用抗病品種。篩選抗病品種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群眾最容易接受的有效途徑,是綜合防治的主體??蛇x用抗病豐產(chǎn)且適合盧龍縣種植的鮮食甘薯品種龍薯9號、冀紫薯70-47、北京553、心香、安平一號等品種。
5.3 清潔田園,將病薯、病拐集中銷毀以減少病菌。
5.4 施用腐熟的糞肥,病薯、病秧做成飼料后,經(jīng)牲畜排出的糞肥要經(jīng)過充分腐熟,未腐熟的糞肥堅決不能入地,防治病菌二次入地。
5.5 進行輪作。提倡與煙草、水稻、棉花、高粱等作物輪作。無病區(qū)連種2~3年甘薯后換茬,病區(qū)應與小麥、玉米、高粱、谷子、煙草、芝麻等非寄主作物進行3~4年輪作,但不能與大豆、馬鈴薯、花生、胡蘿卜等作物輪作。
5.6 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無病種薯或高剪苗。防止秧苗帶線蟲。隨時清除病株殘體,并作深埋或焚燒處理。抓住春薯育苗、夏薯移栽、收獲儲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隨時清除病株殘體,集中深埋或焚燒,控制病源傳播危害。
5.7 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盧龍縣土質類型為壤土,磷鉀含量較低,因長期施用化肥導致缺乏有機質,針對這種情況,多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可以提高甘薯的抗病性、增加甘薯甜度,提升甘薯品質;在多施有機肥的基礎上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提高甘薯產(chǎn)量。
5.8 把好育秧關,培育無病苗。選擇無病蟲、無破損、大小適中、薯塊形狀端正、薯皮光滑、未受凍害的薯塊作種薯。種薯上炕前用水漂一下,去掉帶線蟲病薯,再用51℃~54℃水浸種10 min,以殺死存活在薯塊中的病菌、病毒、線蟲等。種薯均勻擺放在炕面上,薯炕碼完種薯以后,再按每平方米用5%涕滅威顆粒劑70 g施藥,或在苗床上噴施“生歌”800倍液防治秧苗上甘薯莖線蟲病和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噴種薯,防治苗床上的莖線蟲病和黑斑病,拔完一茬秧后再噴1次藥效果更好。
5.9 地膜覆蓋。線蟲病發(fā)育適溫 25℃~30℃,覆蓋地膜栽培甘薯能提高氣溫,覆膜后,發(fā)棵早,長勢旺,栽后30 d的幼苗葉片數(shù)和主莖高,增強秧苗的抗病能力。
5.10 藥劑防治。經(jīng)過幾年的藥效對比試驗總結出防效較好的藥劑有以下幾種:①30%生歌辛硫磷微膠囊懸浮劑,使用方法:畝用本品1~1.5 kg(畝栽苗:4 000株以內用低量,5 000株以上用高量),使用前先搖勻,按照1份藥加3~5份水(稀釋3~5倍)攪勻。把甘薯秧基部理齊插入藥液3寸深浸泡3~5 min,取出瀝干栽插,剩下的藥液加入大桶定根水中隨水澆下、覆土。②0.5%肯邦線尊顆粒劑,使用方法:每畝埯施5 kg,栽植密度5 000株。具體操作步驟:栽秧、澆水、施藥(撒在薯秧莖基部),然后覆土。③滅線磷微膠囊懸浮劑,栽植密度5 000株/畝,畝用0.5 kg藥液兌水噴霧進行土壤處理,然后栽秧、澆水、覆土。④5%莖線靈顆粒劑,使用方法:每畝用5%莖線靈顆粒劑2~3 kg,撒在薯秧莖基部,然后澆水、覆土。
066400 河北省盧龍縣農(nóng)牧局植保植檢站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