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一生勤于治學,著述不輟,平生著書一百三十余種,刊印書籍百余種,校刊書籍六百四十二種。他在對中國歷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獻的整理,漢晉木簡的研究,尤其是對甲骨的搜集、收藏、考釋、傳播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羅振玉是一位甲骨巨匠,兼有農(nóng)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睂W家、古文字學家多種身份。當然他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身份——近代藏書大家。
羅振玉(1866—1940),初名振鈺,后改名振玉,字叔蘊、叔言,號雪堂、貞松,又號貞松堂,自署貞松老人。祖居浙江上虞永豐鄉(xiāng),后移居江蘇淮安。羅振玉清末任學部參事,辛亥革命后攜家眷避居日本京都,潛心著述八載,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版、佚事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流傳較廣者有《殷墟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
1919年羅振玉回國,寓居天津。1928年移居旅順,在新市街扶桑町購建私宅。1932年春,在私宅后面購買兩畝土地,新建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層俄式藏書樓,藏書面積四千五百平方米,取名為“大云書庫”,將在天津的全部藏書移此收藏,并在大連開設“墨緣堂”書鋪?!按笤茣鴰臁边@個名字,是沿用了他在日本和天津所建藏書樓的名字。“大云”二字出自敦煌北朝寫本《大云無想經(jīng)》。1940年5月14日,羅振玉病故于大連旅順寓所,葬于水師營西溝。他在旅順居住生活了十二年。謝世后,大云書庫藏書由家人共同嗣守。
當時大云書庫的藏書數(shù)量至今說法不一。羅振玉曾自言大云書庫藏書“五十萬卷”。據(jù)其孫羅繼祖老先生回憶,藏書約有三十萬卷。這個數(shù)字比較翔實可靠。因為在后來的書庫搬遷中,曾裝滿六千余麻袋。每袋就以平均五十余冊計算,也就是三十余萬冊。就拿這三十余萬冊的私人藏書來說,也就成了近代藏書的翹楚與第一人。私人藏書達一萬冊就非同小可,起碼要建有一百五十平方米的藏書庫,更何況是三十萬冊藏書呢?筆者所供職的一所省級示范高中學校,有二百五十余名教職工,三千多名學生。在上級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評估認定示范高中的過程中,學生人均圖書數(shù)量是項硬指標,校方竭盡全力,七拼八湊,才湊齊十點五萬冊圖書,勉強過關。而這些圖書僅僅是羅振玉私人藏書的三分之一罷了。
這三十余萬冊藏書是由羅振玉自清末開始,歷時四十余載辛苦搜尋,花巨款購買積聚起來的,其中不乏稀世之寶,孤本善本圖書占有很大的比例。郭沫若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在1929年撰寫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自序中稱:“羅振玉的功勞即在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史料?!痹诠糯浼氖詹胤矫?,羅振玉也是卓有成就,他可稱為近代書籍、典籍收藏第一大家。
1945年8月15日,日軍侵略者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2日蘇聯(lián)紅軍中的兩名將軍各率二百五十余名空降兵,軍事接管了旅大地區(qū)。因蘇軍征用房舍倉促急迫,羅家人被迫搬到一家旅館暫住,而大云書庫藏書和文物一時無法搬走,又遭蘇軍強行搜查,被翻騰的狼藉一片,大量藏書散落到樓外,遭到哄搶,損失極為慘重,有一多半書籍散失,令國人痛心不已。
羅家藏書慘遭損失的消息傳到陜北延安,驚動了中共高層??釔蹠拿珴蓶|十分痛心,唏噓不止,立即發(fā)電報指示東北局和旅大地委要采取一切措施搶救和保持羅家藏書,并要求組織人員進行歸類整理。
旅大地委按照中央指示派出當時在大連休養(yǎng)的原遼北省教育廳廳長廖華,火速前往旅順,主持對羅家藏書的尋找、保護和整理工作。
1951年,羅家藏書和典籍在毛主席的關注下,得以保護整理并獲得新的歸宿,成為大連市圖書館的珍貴館藏。
日換星辰,歲月滄桑。羅家藏書樓“大云書庫”作為歷史遺跡至今尚存。1955年蘇軍撤離旅大后,由我人民解放軍接管,改做部隊招待所。
羅振玉作為近代藏書第一人,實至名歸,無人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