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
飯桌上的苦惱
——如何當好隔代教育的“橋梁”
李虹
又到晚飯時間,唐果果端著碗坐到了電視機前。我看了她一眼,她也看我一眼,眼中卻沒有平日里的愧疚。我輕輕走過去,把電視機關了——因為早已經(jīng)跟她約定好,吃飯時間不能看電視,所以我沒有作任何的說明。
沒想到,唐果果“哇”地一聲炸開啦:“嗚嗚嗚……媽媽不公平!憑什么外婆能看我就不能看?!剛剛外婆也是端著碗在看電視,你都沒罵外婆!也沒有關外婆的電視!嗚嗚嗚嗚……”
怎么辦?我扭臉看看外婆,也是一臉的尷尬。
可是,我該批評外婆沒有帶好頭沒有給孩子作個好榜樣嗎?老人家為了給我?guī)Ш⒆?,遠離了自己熟悉的圈子和朋友,每日里解乏的只有電視。我能批評她嗎?而且在這個點兒上批評,估計只會是讓家里更加人仰馬翻,一地雞毛。
“外婆是外婆!你是你!”我生氣地說。
“哇!嗚嗚嗚嗚……”唐果果哭得更兇了:“媽媽不講道理!我不聽!不聽不聽!”唐果果哭得驚天動地,還賴在了地上,我恨得牙癢,恨不得給她一巴掌!
到底該怎么辦?繼續(xù)批評果果嗎?可是她說的確實有道理——我的做法確實有失公正,而且硬性的批評絕對無法解釋她心中的疑惑——為什么同一件事,我不批評外婆,只批評她?就算這次用媽媽的威嚴讓她聽了話,可結果只會是從此讓她服從于權威甚至是淫威,而不是尊重道理尊重事實。
思忖了一會兒,我控制住情緒,把發(fā)泄夠了的果果抱在腿上。這是我每次和果果作很鄭重交流時的必做動作,因為親密的肢體接觸會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消除抵觸情緒,而把注意力放在你對她說的話上。
我柔聲對她說:“果果,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心里很難過,我知道你很生氣也很奇怪媽媽為什么不批評外婆,而只批評你?,F(xiàn)在,我告訴你原因,你想聽嗎?”這段開場白,是為了獲得孩子的認同感。我先認同她的難過和生氣,便大大地消除了她的難過和生氣。
“第一,媽媽不準你吃飯看電視,是因為那樣做不利于消化,吃進肚子里的食物就不會變成能讓你長高的營養(yǎng)。你不是想快快超過媽媽嗎?可是,外婆的情況稍微好點兒,因為她年紀大了,早就長不高了。”
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果果的哭泣聲明顯小了很多。
“第二,外婆確實也不對,確實不應該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因為那樣對身體不好。但是,媽媽怎么能罵外婆呢,她是媽媽的媽媽啊,我不能罵外婆,就像你不能罵媽媽一樣啊。以后如果外婆有做的不對的,我們就好好地告訴她,教她愛護自己的身體,好嗎?”
果果看看我,看看外婆,終于點了點頭,開始吃飯了。而外婆呢,以后再也沒有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甚至開始主動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傳身教”。
也許講求公平、崇尚民主,是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共識。但是,我們畢竟生活在中國,畢竟有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家庭文化習俗。當家里有老人時,你怎么可能拋棄“尊老”的傳統(tǒng)而一味做到“公平”?所以,不如真誠地、真實地告訴孩子,因為外婆是長輩,所以不能隨意批評,而只能好言相勸。這樣,既給了外婆“面子”,又相應教育了孩子“尊老”。同時,真誠的態(tài)度、真實的話語更讓祖孫雙方都能了解你的苦衷,從而將關注點放到事情本身的對錯上去。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子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