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婧(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3)
?
茶器藝術中的古典美賞鑒研究
張文婧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3)
在當今時代,茶產(chǎn)業(yè)是賦有豐富含義的綜合性產(chǎn)業(yè),包含茶葉、茶具、茶食的生產(chǎn)與貿易及茶業(yè)的經(jīng)濟管理、教育、科技、金融等項,關聯(lián)到交易方式、競爭力、人才、綠色生態(tài)保健等新理念。茶文化是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結合,使自然與社會科學建立了聯(lián)系、文學藝術與社會習慣風俗相融合,它獨具魅力,在我國的華夏文化中有著特殊的位置,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行和發(fā)展,為弘揚和傳播我國的茶文化提供了很多的條件,并做出了很多努力。
茶文化;茶器藝術;古典美;賞鑒
飲茶必需有器具,這是每個人所知的常識,古有“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之稱,好水、好茶、好茶具、好環(huán)境能讓人有一顆清靜的心,讓茶與器緊密相連。茶具的發(fā)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它實用價值是在飲用功效得以開發(fā)之后,才有所改變,茶具的產(chǎn)生取決于飲茶的開始。茶具在西漢末年就有了,初始階段的茶器有酒杯或斗、瓦盂(土碗)等。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茶具文化是在唐代,當時的品茶已成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茶神陸羽親身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適應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其古樸、實用、妙不可言的茶道文化就形成了。此后清雅富有情調的茶器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宋代的茶具的出土是以瓷、銀制品、金茶托和漆茶托為主;明清的茶風返璞歸真,使茶具事業(yè)的發(fā)展走向正軌并抵達頂峰,有白瓷、青花瓷、紫砂等茶具,在人們進行品茶時看到精致可人的茶具會給人心靈上、藝術感上帶來了很大震撼。中國的茶具發(fā)展是由粗劣到精致、由大到小、由繁轉為簡,從古樸、華麗轉向清雅的返璞歸真的過程,它的發(fā)展軌道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對應,本文主要是以唐代茶器藝術為主進行古典美賞鑒,宋、明、清時代只作簡單的介紹。
唐代時期,經(jīng)濟繁榮昌盛,飲茶之風也隨著興起,并普及迅速,而處于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古人對于專用茶具也有著迫切的需求。而中國的茶具先是從飲食的茶具和酒器中提取出來的一個體系,為中國品茶文化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1.1以《茶經(jīng)》為始來開篇
在唐朝初期階段,很長時間段內都在發(fā)展經(jīng)濟和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而唐朝后期茶葉的發(fā)展已穩(wěn)定,在世界三大主飲料中奠定了地位。品飲藝術的興起,讓與之相伴的茶器具有了新的變革,而最早對茶器具進行系列作介紹的是茶神陸羽,在《茶經(jīng)》中精心的設計出了適應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該套茶具既繁雜又古樸高雅,讓瓷器及竹木材料的堅固、耐用、華而不侈發(fā)揮的很好,為我們了解唐人飲茶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其按用途可分為八大類即:
第一,生火用具。它包含風爐、灰承、苕、炭撾和火夾。風爐設計的嚴格要求和鑄造技巧的精湛,往往是讓人望而卻步的,首先,風爐是幫助煮茶燒水用的,在造型上顯得十分別致,有三足二耳,形狀像古代的古鼎,它比古鼎要輕巧很多,可放置在桌上。爐的鑄造是由銅或鐵制成,內部有六分厚的泥壁可放置炭火用來加溫。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以通風。上有三個支架,用來承接煎茶。爐的底部有一個洞,可用以通風去灰,其下還有用于承接炭灰的鐵質用具。風爐的外形較美觀典雅,爐腳并鑄有二十一個古文字,爐壁的三孔上方有鑄有六個古文字。陸羽的風爐設計有一定的卦義,其意含在飲茶可使五臟器官相互調和,運用五行的說法來稱贊茶的保健效用。其風爐作為生火用具,還有幾件輔助工具,其笤是用竹絲編織而成的箱子,用以放置茶葉或木炭,其造型上編制的十分美觀;炭撾是六個棱角的鐵器,長有一尺,用以敲碎木炭;火夾用以夾炭入爐。
第二,煮茶用具。包含有釜和交床。釜是用來煮水烹茶用的,常有的釜瓷石釜,富家用銀釜,在烹茶時其容量在四五升之間,體積小、容量輕,較為攜帶。交床是一種十字型的支架,用來放置茶釜。
第三,烤、碾、量茶用具。包含有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和則。夾用于烤茶,長有一尺二寸,作用是為了增加茶的香味,一般用小青竹制成,后又以精鐵熟銅而制;紙囊它是用來儲存,不讓茶的香氣泄露;茶碾的設計含義是在碾茶時節(jié)省時間和力氣,碾完茶之后,可用拂末清掃;羅合是為了篩選和儲存茶;則的形狀有如現(xiàn)今的湯匙,主為量茶,用銅、鐵、竹等制成。
第四,水具(水方、漉水囊、瓢、竹夾和熟盂)、鹽具(鹺簋、揭)、飲茶用具(碗和扎)、清潔用具(滌方、渣方、巾)和藏陳用具(畚、具列和都籃)。水具有盛水(水方,熟盂)、濾水(漉水囊)、攪水(瓢、竹夾)和取水(熟盂);古人的飲茶習慣有加蔥、姜、鹽等作料,因此鹽具就起此作用;飲茶用具碗,其在唐代有許多瓷口,以越瓷為上品;清潔用具主為去渣和擦拭;藏陳用具主為放置、收藏或陳列,以便攜帶或存儲。
1.2唐代的瓷器藝術
唐代之前我國的茶器藝術是由土陶、硬陶、釉陶進行發(fā)展的,秦漢之后瓷器茶具有了起步,東漢末期青瓷問世,象征著我國的瓷器鑄造技術有了新的突破,但它與當時的食酒器混合使用,不同與茶具同等掛鉤,還得從唐代提及。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時期,成就了茶業(yè)的繁盛,也引領了瓷器的發(fā)展,享有全國盛名的瓷器有越、鼎州、婺州、岳州、壽州、洪洲、刑洲窯,其越窯最為突出。其唐代的越窯茶器具有碗、執(zhí)壺、杯、盞托、茶碾等數(shù)種,唐代最為流行的碗其造型多種多樣,有自然界的花果樹木圖像及生動的人物形象,其精美的茶具將自然美、古典美、心靈美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讓廣大茶人都十分的喜愛;執(zhí)壺的壺身刻有花紋或動植物的圖案,有的還刻有銘文,它也體現(xiàn)出一種不同的美感。越窯茶具受到人們的喜愛是由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及清新典雅的藝術外與人們的飲茶習慣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越窯發(fā)展到第五代是以素面為主,越窯青瓷精品是秘瓷,它的胎壁比較薄,表面光滑細膩,造型有規(guī)則整齊,釉色以黃色、青綠為主,滋潤而又有光澤,呈半透明狀,很有美感;邢窯以白瓷為主,此器胎薄,玉壁底,色澤潔凈,造型上輕而巧、精而美。
1.3宮廷與民間茶器藝術中的古典美賞鑒
王室在飲茶上,雖與僧侶、文人間的情趣、雅致、意境等或許不同,但禮節(jié)上、美感上促進了茶具的發(fā)展。宮廷茶具是以金銀、琉璃、秘瓷茶具為主,金銀類的茶具設計上精巧,顯得奢侈豪華并高貴典雅,而琉璃類的茶具顯得技藝高超。而民間的茶具推崇的是以實用、自然為主,但在技藝上還是有欠火候的。
唐代的品飲文化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到宋代時茶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從此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生活必需品有了定界。宋代的最具特色的風氣是“斗茶”,崇尚金銀茶盞體現(xiàn)出的就是侈糜相夸、斗豪斗富的風氣,宋人斗茶的目的主要是了放縱自我、發(fā)泄情緒及穩(wěn)定心理。它顯示出的是達官顯貴對于品茶藝術的刻意之情,并為斗茶把茶盞茶色以黑釉為主,致使把黑釉瓷器的發(fā)展到頂峰,建盞和吉州窯產(chǎn)品就證實了這一情況。其茶盞是以建盞為主,還兼有青瓷、青白瓷器;當注入茶湯時這種茶盞,顯得五彩繽紛十分的美觀。而在宋代最為著名的五大窯口是定窯、官窯、哥窯、鈞窯。建窯的首產(chǎn)品是兔毫盞,瓷面紺黑如漆,濕潤而晶瑩。吉州窯的黑釉盞本身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黑釉上添加黃白色釉、用毛筆繪制各式彩紋、天然貼等做法,給人帶來的是玄色之美。同時宋代的斗茶風氣成就了點評茶藝的專家,同時也滋長了侈靡、斗富風氣的延伸。而宋代對于茶的品質、品飲方式、茶具的要求已發(fā)展到極致,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有關。
進入明代茶器藝術追求的是以平淡自然、返璞歸真之感,并通過淡、雅來投合文人學士的審美意境。在設計及技術工藝上由粗致轉向精致、繁雜到簡單的轉變,為陶瓷茶具開辟了新的品飲道路,而白瓷茶具在當時就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并在陶瓷的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造了奇跡。同時宜興紫砂茶具也隨之興起,其樸實、典雅別具雅然趣之趣,它樣式新穎精致、色澤古樸、光澤潔凈、質地薄而實、美而典雅。
宋朝所處的時代背景促使宋茶具走下了神壇,從明代中葉之后,文人學士開始了反對華而不實的道路,重新追求淡雅、自然的審美觀。在這推崇之下茶具以新的形勢發(fā)展起來,以去粗保精、除繁就簡為主,以黑為主茶盞沒落,白色茶盞興起,促進了白瓷的快速發(fā)展。白瓷茶具其型晶瑩如玉,胎質細膩,如有純潔之感;醴陵白瓷的瓷質更是潔白,其色古雅,音如金玉。明代茶具追求的是平淡、寧靜、自然、古樸等近民的古典美感。
瓷器造型精致秀美,胎釉濕潤透亮,彩料精美純樸,色調柔和恬靜,畫面溫婉淡雅,風格輕盈秀麗。其景德鎮(zhèn)的瓷器生產(chǎn)有著很長的歷史,它有著豐富的條件。在明代青德鎮(zhèn)的茶具是以青花瓷為主,可分為釉下彩(青花、紅瓷)、釉上彩(彩繪的勾繪)、斗彩和顏色釉(單色或雜色釉),其單色釉有甜白、青白、冬青、紅釉等多種品種。永樂時期,青花瓷的制作成為了主流,青花瓷胎質潔凈而細膩,釉汁晶亮厚實,青花光澤華麗。
清代茶具也是以瓷器為主,并讓瓷器茶具的技術有了新提升,是繼明代的基礎上向前發(fā)展,還是以淡雅為主風格。紫砂茶具的事業(yè)發(fā)展在清代達到了頂峰,其風格是以符合文人意境的自然美、具有民間情調的豪華富麗,明艷精巧、外銷格調,自然美是符合文人風范的;民間情調是由山、水、人、花、鳥為主;外銷需求是以金銀為主。這個時代的茶具具有自然、精巧、田園、高雅、獨特等美感。
茶器藝術是茶文化和茶文物的重要部分,其每個時代的不同所體現(xiàn)的美感也有所不同。唐代茶器藝術體現(xiàn)的精美而高雅;宋代茶器藝術有美觀大方之感;明代茶器藝術具有返璞歸真之美感;清代茶器藝術具有高雅、古典之感。
[1]張會寬.宋代瓷器五大名窯藝術審美研究 [J].芒種.2013(5):131-132.
[2]周小鳳.大自然——紫砂陶藝術之源泉[J].陶瓷科學與藝術. 2012(3):77.
[3]龔勁松.淺談陶瓷文化與陶瓷藝術的發(fā)展[J].陶瓷研究.2012 (3):53-54.
[4]胡昭軍.景德鎮(zhèn)陶瓷軸下潑彩研究所[J].景德鎮(zhèn)陶瓷.2013(5).
[5]楊曉華.淺談中國茶具的演變與茶文化的發(fā)展[J].福建茶葉. 2010(11):58-60.
張文婧(1984-),女,吉林通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理論及文化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