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廣才
讓孩子養(yǎng)成習慣,必須有愛的力量支持,才會穩(wěn)固。比如我們中國人懷念家鄉(xiāng)時會想起什么?我們都會懷念家鄉(xiāng)的口味,當我在異地,就會懷念臺灣的小吃。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父母祖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就是給他們吃。所以在中國的文化里,吃與愛聯(lián)系在一起,就變得非常堅強。NBA球員的林書豪,他為什么懷念祖母的故鄉(xiāng),就會想起臺灣彰化小吃,因為這是把他小時候的記憶還回來。雖然也未必好吃,但是這種口味是養(yǎng)成的?,F(xiàn)在如果林書豪的祖母不只煮東西給他吃,也念故事給他聽,他的懷念就更多重了。就是比如你在巴黎偶然讀到《小王子》,你想起小時候媽媽給我念過,這種感動也許是更多一層的。
林書豪小時候也是因為爸爸打籃球才愛上籃球,因為小孩喜歡和父母在一起,這種狀態(tài)讓他有連結感,所以他認為籃球是好東西。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想到讀書考試就痛苦?為什么長大以后做噩夢還是回學校去考試?就是因為你有壓力時,你以前痛苦的記憶就出來了。因為我們小時候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考試會倒霉,所以遇到讀書就想忘掉,因為那些事是痛苦的。但是如果我們現(xiàn)在給孩子一個好的閱讀環(huán)境,他閱讀時有溫暖和愛的感覺,以后讀書時愛的感覺就會跑出來,他就會喜歡讀書。人都是記憶的動物。養(yǎng)成孩子閱讀習慣就在這里,培養(yǎng)孩子會讀書愛讀書。閱讀習慣可以使人生出探索知識的力量,這種力量是跟隨他一生的。
在美國有個幼兒園建在老人院旁,老人們有時候感覺無聊,于是就請幼兒園小朋友來老人院的中庭上課。當小朋友來上課時,老人們就從房子里走出來和小朋友聊天。很有意思的是,幼兒園把小孩與老人配對,老人和小孩吹牛講過去的“英雄事跡”,老人家平時在家里講這些家里人往往不喜歡聽,因為聽過太多次。但是小朋友最棒的是,他不怕重復,而且因為不一定一下子全聽懂,于是一直問,老人便會講更多。在課堂上,老師也講不要吵不要鬧,老人不會說這些。后來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6歲孩子的語言能力竟然超過10歲孩子。
大人平常在家里講的大多沒用的話,比如“去刷牙”“去洗手”“別看電視”“別吃零食”,孩子都知道意思,你只是在不斷重復??墒侨绻覀円黄鹂磿?,我們念一本故事,離開生活的瑣碎,進入另外一個環(huán)境,這里的話都是有意義的話,有建構有結構并不散亂的。大人和孩子講有意義和無意義的話,哪個更有意義?答案不言而明。
講故事,方法并不重要,一切不要刻意,自然就好。但有時候你可以借助一些媒介,北歐的幼兒園和小學班級里都有布偶,有時老師和小朋友講話他不聽,但用布偶和他講他就聽。這些道具便是媒介。所以重要的是書本本身,而不是某種技術。
不要讓孩子只是記憶和理解,卻沒有表達和創(chuàng)造。我現(xiàn)在在臺灣教小朋友寫作文,比如讀過李白的《靜夜思》,讓小朋友自己創(chuàng)作。一個小朋友講:“天上的白云,好像會飛的棉花糖。我抬頭看著白云,低頭想起暑假外婆帶我吃的刨冰?!边@里寫到了鄉(xiāng)愁,小朋友筆下的鄉(xiāng)愁很生動。故事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變成血肉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