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期對漢賦經(jīng)典的重新建構

      2016-04-01 22:28:02張新科劉彥青
      文史哲 2016年5期
      關鍵詞:漢賦辭賦文學

      張新科 劉彥青

      ?

      新時期對漢賦經(jīng)典的重新建構

      張新科劉彥青

      1950年代以來,由于政治思潮的影響,曾出現(xiàn)過解構漢賦經(jīng)典的情況。新時期以來伴隨著思想的解放、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通過傳播、評論以及創(chuàng)作接受等方式,漢賦的價值得到重新肯定,經(jīng)典地位得到重新建構。新的研究視角、新的研究方法和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使?jié)h賦研究呈現(xiàn)多學科綜合研究態(tài)勢。借助網(wǎng)絡媒體,新時期漢賦的傳播與接受更加廣泛。漢賦經(jīng)典地位的重新建構表現(xiàn)出文學經(jīng)典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在時代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繼承、評價包括漢賦在內的文化遺產(chǎn),如何把握評價漢賦的標準,如何認識政治變化對漢賦經(jīng)典建構的影響,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化;重構

      漢賦作為一代之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辭賦史上樹立了典范。漢魏六朝以來,對漢賦經(jīng)典的建構和解構并行,但總體上看建構占主要地位。文學經(jīng)典的建構或解構,讀者是主體,是讀者對作品揚棄、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長期的,持久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經(jīng)典認同。筆者曾撰寫《漢賦的經(jīng)典化過程——以漢魏六朝時期為例》(《人文雜志》2004年第3期)、《唐宋時期漢賦的經(jīng)典化過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漢賦在明代的經(jīng)典化途徑》(《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古代賦論與賦的經(jīng)典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元代科舉對漢賦經(jīng)典化的影響》(《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等文,對漢賦的經(jīng)典化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今再就新時期以來漢賦的經(jīng)典化問題進行探討。

      一、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重新建構的基礎

      新時期是指1977年改革開放至今將近40年的時間。漢賦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其經(jīng)典化的建構過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基于這些賦作本身的思想藝術水準,在歷代讀者、評論家、文學選本、文化思潮與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漢賦經(jīng)典被樹立起來。1950年代由于政治思潮的影響,漢賦經(jīng)典被解構。進入新時期,隨著新的治學方法、文獻材料、文學思潮、傳媒途徑、文藝政策以及讀者群體等的變化,人們開始了對漢賦經(jīng)典的重新建構,這種重新建構,有其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基礎。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古代乃至近現(xiàn)代對漢賦經(jīng)典的建構為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建構奠定了堅實基礎

      漢賦產(chǎn)生后,從漢魏六朝以來就存在批評和贊揚兩種傾向。批評者從內容到形式都對漢賦進行指責,尤其是對大賦,批評指責更多。這在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就開始了,司馬遷批評司馬相如賦“多虛辭濫說”①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073頁。,揚雄批評漢賦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②揚雄:《法言·吾子》,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5頁。,班固說漢賦“競為侈麗宏衍之詞,沒其諷喻之義”*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756頁。。唐代柳冕《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將屈宋以降辭賦一概目為“淫麗形似之文,皆亡國哀思之音也”*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卷五二七《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6139頁。。唐代劉知幾《史通·載文》批評漢賦諸家“喻過其體,詞沒其義,繁華而失實,流宕而往返,無裨勸獎,有長奸詐”*劉知幾著,浦起龍通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14-115頁。等等。對漢賦的批判,大到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小至遣詞造句,甚至對司馬相如、揚雄這些漢賦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政治仕途上所謂的“污點”進行批評,進而批判他們的賦作,如蘇軾說:“相如遂竊妻以逃,大可笑。其《諭蜀父老》云以諷天子,以今觀之,不獨不能諷,幾殆于勸矣。諂諛之意,死而不已,猶作《封禪書》,相如真可謂小人也哉!”*蘇軾:《東坡全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頁。朱熹《楚辭辨證·晁錄》云:“雄乃專為偷生茍免之計,既與原異趣矣;其文又以摹擬掇拾之故,斧鑿呈露,脈理斷續(xù),其視宋、馬猶不逮也。”*朱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6頁。而對漢賦的贊譽者在漢代也開始出現(xiàn),漢宣帝就認為“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o賦比之,尚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于倡優(yōu)、博弈遠矣”*班固:《漢書》卷六十四《王褒傳》,第2829頁。。班固《兩都賦序》也認為賦“或以抒下情而通風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雅頌之亞也”*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頁。,肯定漢賦的價值。王充《論衡·案書》甚至預言“賦象屈原、賈生,奏象唐林、谷永,并比以觀好,其美一也。當今未顯,使在百世之后,則子政、子云之黨也?!?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174頁。南朝時期的劉勰認為:“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135頁。(《文心雕龍·詮賦》),充分肯定漢賦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唐代韓愈肯定“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進學解》)*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6頁。。柳宗元贊譽“文之近古而尤壯麗,莫若漢之西京”*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卷五七七《西漢文類序》,第6592頁。(《西漢文類序》)。直至清代,焦循在其《易余龠錄》里也說:“夫一代有一代之所勝……余嘗欲楚騷以下至明八股撰為一集,漢則專錄其賦……一代還其一代之所勝?!?焦循:《易余龠錄》卷十五,焦循著,劉建臻點校:《焦循詩文集》,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第843頁。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進一步肯定漢賦的地位:“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第1頁??梢哉f漢賦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傮w來看,歷代對漢賦經(jīng)典的建構占主要成分,肯定漢賦的社會功能和藝術價值,大量的賦選、賦集、賦論、賦注釋、賦點評、賦創(chuàng)作等,都體現(xiàn)了對漢賦的推崇、學習、認可、接受。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等漢賦大家的賦作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成為文人模仿的對象,歷經(jīng)各時代而不衰,這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建構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1950年代對漢賦經(jīng)典的解構為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的重新建構提供了反思的依據(jù)

      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社會政治、文化思潮等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文學研究、學術研究也隨之發(fā)生了新的乃至質的變化,人們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遺產(chǎn)。但是受“左”的思潮影響,許多人不能很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以至于出現(xiàn)學術上的偏頗。除個別學者對漢賦有一定的客觀認可外(如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余冠英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等),主流則是對漢賦的批判。如有人認為漢賦是反現(xiàn)實主義文學、御用文學等,最有代表性的如茅盾在《夜讀偶記·中國文學史上的現(xiàn)實主義與反現(xiàn)實主義的斗爭》中指出:“漢賦主要是描寫帝王和貴族的奢侈豪華生活、夸張奇方異物、專供帝王和貴族們消遣的極端形式主義的宮廷文學?!?茅盾:《夜讀偶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58年,第9頁。這個時期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出版的《厚古薄今批判集》(第三輯)認為“漢賦是一種地道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厚古薄今批判集》第3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8頁。,可以說從內容、形式到影響都對漢賦進行了徹底否定。

      (三)新時期對古代文化遺產(chǎn)進行重新審視和反思,為漢賦經(jīng)典重新建構創(chuàng)造了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進入新時期,解放思想成為新的風氣,實事求是的學風帶來了學術的健康發(fā)展。前一時期被批判否定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包括漢賦)被重新認識與評價。這是一種新的文化生態(tài)。在健康的學術氛圍下,人們需要重新認識經(jīng)典、評價經(jīng)典、建構經(jīng)典。被解構的漢賦經(jīng)典又需要重新樹立形象,曾經(jīng)被視為無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漢賦需要人們重新認識。也就是說,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對包含漢賦在內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進行重新審視。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政策條件下,海內外的學術交流逐漸頻繁。一些國際漢學家的漢賦研究成果被關注,代表性的如美國漢學家康達維的《漢代狂想曲:揚雄賦的研究》對揚雄賦作進行了全面研究,并且對西方及日本學者關于揚雄乃至漢賦的研究成果多有引薦,拓展了國內學者的見聞。日本學者中島千秋的《賦之成立與展開》有專論漢賦展開的章節(jié),主要探討了漢賦的發(fā)展和代表賦篇的內容及形式特點,被學界認為是日人研究漢賦用力最深的著作。港臺學者如簡宗梧的《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從漢代文學思想的源流追溯漢賦的起源,并關注了漢賦的美學價值。簡宗梧的另一部著作《漢賦史論》分析了編纂《全漢賦》的必要性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對一些漢賦史料進行了細致的考辨,并且對漢賦本質和特色進行了歷史考察。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tǒng)》從漢賦“體物”“寫志”兩方面展開論述論述漢賦的價值,在論述中注重了對賦家心態(tài)的分析。此外張清鐘《漢賦研究》,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漢魏六朝賦論集》,張體正《賦學》,李曰剛《辭賦流變史》等都有對漢賦的專門論述,這些著作在大陸獲得了不小反響,其觀點、研究方法對大陸學者有很大借鑒價值。1984年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龔克昌的《漢賦研究》是“文革”后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專論漢賦的著作,其后姜書閣、馬積高、高光復、劉斯翰、萬光治、曹道衡等學者關于漢賦的專門論著也陸續(xù)出版,使得漢賦研究逐漸活躍并繁榮。這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重新建構的重要條件之一。

      (四)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賦體文學獲得新的發(fā)展機遇,漢賦成為辭賦創(chuàng)作學習的典范。

      新時期以來,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社會上出現(xiàn)了“國學熱”的現(xiàn)象。國家也投入大量財力物力支持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許多瀕危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得到發(fā)掘保護。漢賦,特別是大賦,其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文勢從一定角度上可以認為是在大一統(tǒng)形勢下“壯漢代之聲威”的作品,是國家“軟實力”的一種展示?!皾h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1420頁。,與漢代這種社會安定、經(jīng)濟文化繁榮、國家富強的社會背景相適應而產(chǎn)生了漢大賦。在新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也刺激著當代的一些文人選擇傳統(tǒng)的賦體文學來描繪和展現(xiàn)這個時代。而且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使都市文化得以繁榮;隨著旅游文化的發(fā)展,自然山水、優(yōu)美風光,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梢哉f時代為“體物寫志”的賦體文學發(fā)展提供了大好機遇,豐富的表現(xiàn)內容和廣泛的應用空間為賦體創(chuàng)作提供了契機。漢賦所表現(xiàn)的廣闊的思想內容,所采用的紛繁多樣的藝術手法,都是文人們借鑒學習的對象。賦體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仍然需要從漢賦中汲取營養(yǎng)以充實自己,而漢賦能否確立為學習的榜樣就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重新評估漢賦的文學地位。

      二、漢賦經(jīng)典重新建構的途徑、方法

      新時期三十多年來,隨著社會思想的變化,學術的發(fā)展,人們對漢賦的認識發(fā)生重要變化,漢賦的經(jīng)典地位得到重新建構。其主要途徑和方法如下:

      (一)漢賦傳播

      漢賦傳播主要包括漢賦的整理、評點、注釋等。傳播是文學經(jīng)典化的基礎,有了廣泛傳播,漢賦作品才得以流傳,才有可能產(chǎn)生審美效果,被讀者接受。而傳播的基礎則是文獻的系統(tǒng)整理,包括作品的匯編與選編。在此基礎上的評點與注釋方便了作品在更廣闊范圍的傳播。漢賦傳播與社會政治、教育、文化等因素存在著密切關系。特別是與新時期全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有關,漢賦這種歷史上局限于少數(shù)精英知識分子“專利”的雅文學逐漸走出狹小的圈子,為更多的普通讀者所接受。

      賦總集的整理和漢賦選,除《歷代賦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影印外,劉禎祥等的《歷代辭賦選》選錄歷代37家49篇賦作,其中漢賦10家12篇。畢萬忱等《中國歷代賦選》收錄先秦迄近代126家197篇,其中漢代12家22篇,田兆民《歷代名賦譯釋》選歷代84家125篇,其中漢代16家25篇,吳云《漢魏六朝小賦譯注評》選漢魏六朝小賦25家36篇,其中漢賦10家12篇。郭預衡主編《中華名賦集成》選136家167篇,其中漢賦19家28篇。張巨才《中華歷代名賦金典》選155家176篇賦,其中漢賦25家28篇。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是一部專收漢代賦體文學的斷代文學總集,收錄漢代83家293篇賦(包括全篇100多篇,存目24篇,余為殘篇),并進行了標點???,是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漢賦總集。龔克昌等《全漢賦評注》共評注漢賦70余家,195篇(不含建安賦)。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文白對照全漢賦》收錄漢賦90家319篇(完篇約100篇,存目39篇,余為殘篇),并對收錄賦篇作了翻譯,賦篇后有前代人的相關評論,極大地方便了閱讀。趙逵夫主編的《歷代賦評注》選歷代賦家329人(佚名除外)583篇,其中漢賦41家78篇。曲德來、遲文浚、冷衛(wèi)國主編的《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共選賦348篇,其中漢賦占73篇。此外由馬積高等編集的《歷代辭賦總匯》收錄先秦至清末7391家30789篇,是迄今為止最完備、宏大的通代辭賦總集,其中計有漢賦79家241篇。這些賦總集的整理和漢賦選本極大地方便了學者獲取漢賦資料。這些選本在吸收前代經(jīng)典賦篇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審美風尚與趣味,在選篇上多有新變,這是當前漢賦經(jīng)典重構的框架基礎。此外如《文選》學的再次興盛,對漢賦注釋與評點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賦學工具書的編纂,規(guī)模較大的有遲文浚等主編的《歷代賦辭典》,其中“名篇評介”選64家105篇,含漢賦19家32篇?;粜駯|等主編《歷代辭賦鑒賞辭典》收錄歷代辭賦200家276篇,含漢賦20家27篇。影響比較大的還有霍松林、徐宗文主編的《辭賦大辭典》,費振剛、仇仲謙《漢賦辭典》,對于宣傳辭賦具有積極意義,方便了漢賦的普及,為一些非專業(yè)的辭賦愛好者學習了解辭賦提供了途徑。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時期各種出土材料的發(fā)現(xiàn),科技的進步,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的便利,學者們對一些前代學者無法獲取或很難獲取的資料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敦煌文獻便是其中的代表,伏俊璉的《敦煌賦校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敦煌賦的校注作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總結。賦論匯編則有徐志嘯《歷代賦論輯要》、高光復《歷代賦論選》、葉幼明《賦話叢編》、陳良運《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等,這些賦論匯編中有很大部分是關于漢賦的。這些工作對于漢賦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應指出的是,漢賦進入大學教材、大學課堂,這也是漢賦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漢賦專題課,對漢賦傳播、傳承具有特殊的意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新時期三十多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是一個網(wǎng)絡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期,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的普及逐步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與網(wǎng)絡閱讀相結合,促進了辭賦的傳播。關于辭賦的專門網(wǎng)站如中華辭賦網(wǎng)、中國辭賦網(wǎng)、中國詩賦網(wǎng)、中國駢文網(wǎng)等在新時期漢賦的傳播中起了很大作用。以中華辭賦網(wǎng)為例,有專門的“辭賦賞析”、“當代賦選”、“辭賦評論”、“名家專欄”、“辭賦推薦”等欄目,在“辭賦賞析”、“辭賦評論”、“辭賦推薦”里漢賦是重要的內容。借助網(wǎng)絡傳播的方便性、快捷性、普遍性,經(jīng)典的漢賦在時空上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應該看到,這些辭賦網(wǎng)站及其他論壇上傳播的賦篇依然沒有超出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賦篇范圍,這與辭賦網(wǎng)站和一些辭賦專家、愛好者的有意識推送有關。這些專家、愛好者有的有比較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了解辭賦發(fā)展歷史,受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漢賦篇目影響更大,故而他們的推送選擇多將視野集中在經(jīng)典選篇上,從而導致廣大讀者接觸了解的多是經(jīng)典篇目,這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重構的重要途徑。

      (二)漢賦評論

      構建“企業(yè)小循環(huán)、產(chǎn)業(yè)中循環(huán)、區(qū)域大循環(huán)”的新格局,形成了硫化銅鎳礦開采—鎳銅鈷冶煉—鎳銅鈷壓延及新材料產(chǎn)業(yè)、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硫酸—磷酸—磷化工、燒堿—氯氣—PVC—電石渣—水泥、原煤—搗固焦—焦爐煤氣—合成氨—磷銨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吃干榨盡”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條,實現(xiàn)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漢賦評論從漢魏六朝以來就頗有成就,到清代形成高潮。賦論是對漢賦作品的闡釋,通過挖掘作品隱藏著的“密碼”和價值,引導讀者理解作品的內涵,結合時代文學思潮發(fā)掘漢賦的當代價值。賦論是連接作者、文本(作品)、讀者的橋梁,對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新時期以來,大量的論著對漢賦的思想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與古代賦論不同的是,這些專題研究,不再是零散的、片段式的、感悟式的,而是系統(tǒng)性、理論性的研究,僅漢賦研究著作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漢賦發(fā)展史,高光復《賦史述略》全書共分九章,以漢魏晉南北朝賦為重點概述辭賦發(fā)展歷史,唐以后則以不到十分之二的篇幅簡述其流變,肯定了兩漢是賦的時代。馬積高《賦史》“是國內賦學界第一部系統(tǒng)而具有很高學術及文獻價值的中國古代辭賦通史著作”*何新文、蘇瑞隆、彭安湘:《中國賦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7頁。,在系統(tǒng)論述辭賦發(fā)展史的同時,力破成見,認為“賦始盛于漢,但漢賦不是賦作成就的最高峰”,“唐賦是賦的發(fā)展高峰”*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11頁。。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fā)展史》以朝代順序,闡明了辭賦演變歷史中七大段落的藝術流變和美學特點,將西漢中期至東漢末的辭賦發(fā)展期定位為“光大鼎盛期”,給予了漢賦很高的評價。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認為“辭賦發(fā)展到律賦已完全沒落,在文學史上不再占重要地位”,并有“西漢辭賦”、“東漢辭賦”的專章論述。第二,漢賦專題研究。如龔克昌《漢賦研究》是一部以漢代代表性的賦家作品論為中心的漢賦研究專著,在思想和藝術上肯定了漢賦的價值和文學史上的地位,認為漢賦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她反映了大漢帝國的聲威與氣象,是時代精神的象征;她努力擺脫經(jīng)學束縛,頑強地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征;漢代提出了系統(tǒng)的辭賦理論,使文藝創(chuàng)作改變了自發(fā)被動的局面而進入自覺的有意識的嶄新階段,因此,漢賦是文學自覺時代的起點。劉斯翰《唯美文學之潮——漢賦》從審美角度審視漢賦,認為漢賦在繼楚辭之后開辟了一個“唯美”的新時代,給中原文壇帶來了南方的文學覺醒和活力,并且從漢賦開始,中國文學走上了南北文學合流演進的道路。姜書閣《漢賦通義》以“考史”為重點,對漢賦的源流、發(fā)展及演變過程進行了論述,并對的漢賦內容、形式技巧及價值得失都有討論,內容豐富,史論相兼。萬光治《漢賦通論》從“文體論”、“流變論”、“藝術論”三方面對漢賦進行深入研究,內容廣博,資料翔實,是一部有獨立見解的著作。趙逵夫《詩賦論集》、康金聲《漢賦縱橫》縱向探究漢賦文體的淵源形成、發(fā)展流變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橫向論及漢賦的創(chuàng)作思想、題材內容、頌美諷喻、審美價值和藝術表現(xiàn),肯定了“漢賦是一代文學的正宗”,“是文學自覺時代的第一聲春雷”。章滄授《漢賦美學》對漢賦作了文體界定后,從美學淵源、美學思想、諷諫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語言風格、山水自然和文化藝術之美,以及“美文學特征”等方面,論述了漢賦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的成就、特點和美學價值。阮忠《漢賦藝術論》在“說賦”并論述“漢賦生成與演化”后,切入漢賦作家的風采與創(chuàng)作趣尚,論述了漢賦的藝術表現(xiàn)和風格。曲德來《漢賦綜論》包括“賦體的來源及漢賦的范圍分類”,漢賦“內容意識論”、“藝術論”、“影響論”幾個方面對漢賦進行研究,肯定漢賦是“最能體現(xiàn)漢代文學宏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內容和充沛的創(chuàng)作力的文體”,是“漢代文學的最高代表”。胡學?!段膶W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全書分為“漢賦知識譜系考索”、“賦家的制度性焦慮”、“專制政治下賦家的生存性焦慮”、“漢賦的象征、政治神話與烏托邦”、“漢賦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漢賦修辭的政治意義”,可以看出作者試圖通過漢賦勾勒漢代文人的心路歷程,挖掘漢賦文本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此外,許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賦學:制度與批評》,程章燦《漢賦攬勝》,駱冬青《氣象豐凡的漢賦》,馮良方《漢賦與經(jīng)學》,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余江《漢唐藝術賦研究》,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漢賦與漢代文明》,劉向斌《西漢賦生命主題論稿》等深入到漢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等方面,對漢賦在漢代興盛的原因、特點、變化、影響等的認識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重構的有力支撐。三是漢賦理論類,如徐志嘯《歷代賦論輯要》選輯《史記》到近代劉咸炘《文學述林》中有關賦論方面的資料90則,是當代大陸出版的第一部賦論方面的資料集。高光復《歷代賦論選》選錄自司馬相如到朱自清的100位論者的賦論資料,內容集中在賦文體源流、特點、各代辭賦成就及著名賦作的評論方面。葉幼明《辭賦通論》涉及辭賦文體的界定、源流、發(fā)展、輯錄與整理五個方面,是一部探討辭賦文體有關問題和總結歷代辭賦研究狀況的綜合性論著。曹明綱《賦學概論》設“賦的特征”、“起源”、“分類”、“演變”、“作用”、“賦集和賦話”、“影響”等章節(jié)。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自西漢至現(xiàn)當代賦學理論批評的發(fā)展歷程,是賦學界第一部以歷代賦論為研究對象且兼有文獻和學術價值的賦論史專著,之后進一步修訂出版成《中國賦論史》,全面地總結了歷代賦論的成就和價值。孫福軒《中國古體賦學史論》則專門總結歷代對古賦評論的成就。對歷代辭賦理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辭賦研究的領域,漢賦評論無疑是其評論中重要的部分。四是漢賦研究史的總結,以蹤凡《漢賦研究史》為代表,第一次系統(tǒng)勾勒歷代漢賦研究的歷史,給人們提供許多重要資料。五是以《神烏賦》的出土為契機,結合敦煌文獻中的俗賦資料,引起人們對漢代俗賦的重視,其中系統(tǒng)的研究以伏俊璉《俗賦研究》為代表。除著作外,大量的漢賦研究論文(包括學位論文)涉及的問題更為廣闊??傮w來看,漢賦的經(jīng)典地位得以重新樹立??梢哉f,新時期的漢賦研究通過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注重多學科綜合研究,以文學研究為本位,廣泛涉及考古、歷史、政治、地理、城建、制度、民俗等多方面內容,由于這種研究所依據(jù)的材料與文本依然是傳統(tǒng)的漢賦經(jīng)典篇目,在深入發(fā)掘這些要素的同時,又提高了這些篇章的知名度,這些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篇目也因這些方面的文化價值而重新獲得生命力,這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化一條不可忽視的途徑。

      (三)漢賦接受

      新時期的漢賦接受主要是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漢賦的借鑒與學習,這是漢賦經(jīng)典影響史的體現(xiàn)。漢代的騷體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等對當代辭賦創(chuàng)作都有影響,只不過或明或暗,或大或小。這一時期的賦體創(chuàng)作是伴隨國學復興的熱潮而興起的,自1980年代一些學者、藝術家開始辭賦創(chuàng)作,王學仲、魏明倫等,這些大家本身有很高的辭賦素養(yǎng),加之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其賦作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新時期一些辭賦研究專家,在學術研究之外也有賦學創(chuàng)作,如山東大學龔克昌先生就有《南征賦》效仿漢賦《東征賦》、《西征賦》、《北征賦》的主題,許結、阮忠、詹杭倫、易聞曉等,都有辭賦佳作。由于這些學者本身是辭賦研究的專家,其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都有很高水平。除此之外,還有各類作家的辭賦創(chuàng)作,包括大量模仿漢賦之作。2007年《光明日報》開辟“百城賦”欄目更是在國內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中王禹《澳門賦》虛構羅山與而已君進行問答,陳洪《天津賦》虛構盤山君、九河伯、渤海若之間問答,這明顯模仿漢賦主客對答的模式。方牧的《舟山賦》里直接說明結構上是模仿枚乘《七發(fā)》而作*余海波主編:《百城賦》,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第143頁。。為了更好地宣傳本城市,選出一篇好的本城市賦作,哈爾濱、蘇州、徐州、商丘等許多城市向全國征稿反映其城市面貌的賦作。在此影響下,小的城市也出現(xiàn)如《陜西百縣賦》這樣的賦體創(chuàng)作。這些以城市為主題的賦作一般追述城市的歷史,鋪敘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現(xiàn)狀,展現(xiàn)主政領導風采,表現(xiàn)出一種昂揚向上、盛世榮華的時代精神,從內容到藝術方式上繼承和發(fā)揚光大漢代都邑賦的傳統(tǒng)。對此,有論者深入論述,并指出:“賦這種古典文體,能夠在這時被想起并被重新拾起,充分說明‘盛世作賦’的文化傳統(tǒng)深入人心”*王樹森:《“百城賦”與古典文體的百年際遇》,《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當為知言。

      除了傳統(tǒng)的出版渠道外,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賦體文學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重要平臺。這使得辭賦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多元化,題材多樣化。從創(chuàng)作實際來,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辭賦創(chuàng)作范圍廣泛涉及新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網(wǎng)絡辭賦作家,他們的賦作直接間接地受著漢賦的影響,但是由于網(wǎng)絡自身的特點,多種職業(yè)和多種文化層次創(chuàng)作者的參與使得網(wǎng)絡賦作顯得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

      在傳統(tǒng)新聞媒體和網(wǎng)絡等新媒體的傳播推動下,新時期逐漸出現(xiàn)賦體創(chuàng)作的熱潮??傮w來看,多數(shù)的作品還是能把握賦體文學的基本藝術手法,如賦法表現(xiàn)、典故、押韻等這些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色。這些基本的藝術手法多是由漢賦開創(chuàng)使用的,而很多賦作是在對經(jīng)典漢賦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作。雖然新時期的賦體創(chuàng)作在文辭、賦法以及規(guī)模上遠不能與經(jīng)典漢賦相比,但這種賦學創(chuàng)作活動卻不失為賦這種古老的文體在新時期重新尋找生命力的一種有益嘗試。我們要認識到在這個廣泛使用白話文,生活內容復雜變化的時代,與大多的古典文學作品一樣,賦體文學失去了其繁榮的制度、文化和社會背景,如何重新尋回自己的魅力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與詩文相比,賦這種介于詩與文之間的文體(特別是漢大賦),因其宏大的結構、生僻的字句、陌生的典故等特點更不容易為當代讀者接受,但是依賴前代經(jīng)典化基礎,特別是依賴經(jīng)典化選本的傳播,經(jīng)典賦篇的闡釋、評論,新時期的創(chuàng)作者能夠把握住漢賦的基本精神與藝術手法而進行適應這個時代特色的賦體創(chuàng)作。

      (四)辭賦學術組織與學術會議

      這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建構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一定的學術組織和學術會議,使?jié)h賦得到更深入的研究,這也是區(qū)別于古代漢賦經(jīng)典化的重要方面。

      中國賦學會成立以來,1987年在湖南衡陽舉行首屆國內賦學研討會,1990年在山東濟南召開了首屆國際賦學研討會,一直到今天共舉辦了十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屆賦學會對漢賦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在總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為學界指出了漢賦研究的各種新問題、新方向。此外還存在其他各種形式的辭賦研究機構,各高校的辭賦研究機構如山東大學辭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辭賦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詩詞曲賦研究中心等。這些組織還有專門的辭賦研究刊物。還有一些高校設置專門研究方向培養(yǎng)辭賦研究的碩士、博士,為漢賦的持續(xù)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有組織,就能團結海內外的學者,形成研究的合力;有組織,就能使研究更深入,更有計劃性。這些組織和研究機構使?jié)h賦的研究不再是散兵游勇各自為戰(zhàn),而轉變?yōu)橄到y(tǒng)的兵團化攻堅,借助集體的力量,依賴明確的研究方向,產(chǎn)生了數(shù)量可觀的漢賦研究成果,如出版辭賦研究叢書(南京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都組織出版辭賦叢書)、在學術刊物開辟辭賦研究專欄(《文史哲》等)以及講演活動。尤其是中國賦學會自成立以來,在組織辭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在國內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而且在境外如香港、臺灣以及新加坡等地舉辦研討會,一大批學者如馬積高、龔克昌、許結等,在漢賦研究、組織學會發(fā)展以及培養(yǎng)賦學研究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漢賦在辭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每次學術研討會上,漢賦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傊?,學術組織、學術會議、培養(yǎng)漢賦研究專門人才等,都是新時期漢賦經(jīng)典化的新途徑,使?jié)h賦的經(jīng)典地位愈來愈鞏固。

      三、漢賦經(jīng)典建構的再思考

      新時期對漢賦經(jīng)典的重新建構,對于漢賦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這引發(fā)我們的諸多思考。

      (一)如何正確對待包括漢賦在內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

      新時期以來,我們有意識地去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這是建設當代新文化的基礎,同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自信的有益舉措。建國后很長時間對漢賦的否定,與那個時期反封建的政治基調密不可分。庸俗社會學的泛濫和狹隘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主張,使得對包括漢賦在內的文學的研究與評論,以一種功利主義的方式硬生生地為其劃出非此即彼的論戰(zhàn)陣線。這樣的結果便是文學淪為政治斗爭工具而喪失自身獨立的價值。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古代文化遺產(chǎn),剔除糟粕,吸收精華,盲目地一概否定是錯誤的。以經(jīng)典漢賦為例,尤其是漢大賦,僅僅因為它鋪張揚厲的藝術風格和一些歌功頌德的傾向便將其定位為反現(xiàn)實主義作品,忽視大量經(jīng)典漢賦廣泛多樣地展示了漢代社會生活,真切地表現(xiàn)了賦家內心情感,且在文字、辭采、謀篇等方面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漢賦繁榮的時代是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社會,是漢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強盛實力在文化上的反映。所謂“西漢文章兩司馬”,即是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史學的發(fā)達和以司馬相如漢賦為代表的文學的繁盛展示了大漢一統(tǒng)的政治氣勢與漢人高度的文化自信。所以對漢賦的認識評價不能脫離它產(chǎn)生、繁榮的時代,而應該將其置于具體的時代背景中考察。其鋪張揚厲的氣勢是大一統(tǒng)時代精神的展示,其所描繪事物的廣博和奢侈豪華的內容也來自大一統(tǒng)的現(xiàn)實基礎。對統(tǒng)治者的歌功頌德是源于當時社會的繁榮和制度背景,諷諫主旨則是出于經(jīng)學文化背景下的儒家思想要求,而辭采、韻律方面的講究也是文學逐步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并即將自覺的表現(xiàn)。因此,對待古代文化遺產(chǎn),我們必須把它放在產(chǎn)生它的時代去分析,做到知人論世,實事求是,客觀公允。

      經(jīng)典漢賦之所以能穿越千年,在各時代都產(chǎn)生很大影響,其思想藝術上的價值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傳播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特別是傳播其中的經(jīng)典作品是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任務。但是我們要認識到與傳統(tǒng)社會相比,新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巨變,對古代文化的隔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如何讓經(jīng)典在新時期重新煥發(fā)出生命力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將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與當代創(chuàng)作接軌。在發(fā)掘文化遺產(chǎn)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的動力下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網(wǎng)絡上存在著大量在體式、字法、句法、押韻、對仗、結構等方面不合賦體規(guī)范而冠之以“賦”的作品。古代經(jīng)典辭賦是賦家嘔心瀝血之作,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謝榛說:“漢人作賦,必讀萬卷書,以養(yǎng)胸次……又必精于六書,識所從來,自能作用?!?謝臻:《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62頁。很多古代賦家本身就是專業(yè)的學者,如司馬相如、揚雄便是文字學家,班固是史學家、經(jīng)學家,阮元在《四六叢話·后序》中說:“綜兩漢文賦:諸家莫不洞穴經(jīng)史,鉆研六書,耀采騰文,駢音麗字。”*孫梅:《四六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2頁。漢賦經(jīng)典可謂是知識積累與時間積淀的產(chǎn)物。而反觀當代很多出于名利或應酬“批量化生產(chǎn)”出大量賦作,一任這樣的“賦作”傳播,對賦體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不利的。這就需要廣大的辭賦創(chuàng)作者自覺學習經(jīng)典,提高辭賦素養(yǎng),謹慎下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當代辭賦創(chuàng)作的題材涉及城市賦、名勝賦、企業(yè)賦、店堂賦、品牌賦、工程賦,大量賦作是出于廣告效應而作,筆者認為這一點無可厚非,許多經(jīng)典漢賦也有干謁的原始動機。商業(yè)化的需要,是激勵當代辭賦繁榮的土壤,我們也應該鼓勵辭賦依靠有別于其他文體的特色在新時期充分發(fā)揮其價值,但是這需要辭賦創(chuàng)作者在迎合當代審美取向的情況下,有明確的文化使命感與責任感,尊重辭賦的傳統(tǒng),堅守古典文學的底線,把握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弘揚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衡量漢賦作品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從歷史上對漢賦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文學評論標準無外乎思想內容和藝術兩個方面,此外如蘇軾、黃震等那樣從司馬相如、揚雄生平污點出發(fā)否定他們的賦作,更多的是出于一種道德化教育,并不涉及文學本身特質。建國前后以現(xiàn)實主義和非現(xiàn)實主義的標準來衡量文學,衡量漢賦,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人本主義、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形式主義、文化消費主義等文學思潮影響下出現(xiàn)了如“新啟蒙批判”、“文體批判”、“學院派批判”、“文化詩學批判”、“文學生態(tài)學批判”等等名目繁多的評價標準,這使得文學評價的標準出現(xiàn)混亂狀況。而在新世紀的新媒體時代,消費主義成為文學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文學發(fā)展的方向。在這種多元化背景下,衡量文學、衡量漢賦的標準到底應該是什么?這是漢賦研究能否健康發(fā)展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里,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提出的“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仍然是一種具有宏觀視野的文學評價標準。恩格斯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一文中指出“我們絕不是從道德的黨派的觀點來指責歌德,而是從美學的歷史的觀點來責備他”*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537頁。,在《致斐·拉薩爾》(1859年5月18日)一文中又針對拉薩爾的劇本《格蘭茨·馮·濟金根》再次說道:“您看,我是從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須這樣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對意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7頁。以“美學的”和“歷史的”標準來衡量文學作品。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更是明確地指出了“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yōu)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當一部作品經(jīng)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做歷史的分析了”*梁真譯:《別林斯基論文學》,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第261頁。。評價文學作品的標準,應該是美學的、歷史的兩者完美結合。在這種文學評價標準下我們關注漢賦,會發(fā)現(xiàn)其實借鑒《文心雕龍·詮賦》對賦體的定義,以“美學的和歷史的”標準可以恰當?shù)卦u價漢賦。首先,“鋪采摛文”是從美學方面對漢賦文體特質的概括,“鋪”與“摛”是指賦法而言,“采”與“文”是就文辭文采而言,合起來形成漢賦敷張揚厲的藝術風格。對這種藝術風格歷來也有不同的評價,司馬遷認為是“虛辭濫說”、“靡麗多夸”,曹丕卻認為這是賦體文學的特色,值得肯定,“詩賦欲麗”。從創(chuàng)作實際來看,漢代賦家是肯定這一風格而且非常重視作品的藝術美感的,漢代之后的古典文學作家也十分注重學習漢賦這方面的藝術特色。其次“體物寫志”?!绑w物”是指描繪事物,包括廣泛的社會生活,這是西漢大賦的內容?!皩懼尽背巳珧}體賦、抒情小賦抒發(fā)個人情志外,散體大賦更多地涉及漢賦諷諫與頌揚,這是漢賦的思想,也是歷來對漢賦評價爭議最大的問題。對漢賦思想的衡量,從揚雄開始,一直在諷諫與頌揚上進行討論。這與漢代在經(jīng)學思想的控制下,講究諷諫、有益政治教化的時代背景以及傳統(tǒng)儒家思想“文以載道”的價值判斷有關。“體物寫志”是從歷史的標準來評判的。大多數(shù)漢賦實際表現(xiàn)出更多的是頌揚,這就使得那些零散的存諷喻主旨的賦作(如趙壹《刺世疾邪賦》)顯得尤為可貴。對漢賦而言,帶有諷諫性、有利規(guī)勸時政與社會弊端的作品歷來是各時代普遍認可的經(jīng)典,這種作品具有超越時代的不朽魅力,在當代也應該是我們繼承學習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所批判的描繪帝王生活的賦作也是我們本時代應該正確認識的,應歷史地實事求是地看待這些賦篇。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審美的多樣化,我們依然倡導文學作品在思想上表現(xiàn)真善美、抨擊假丑惡,藝術上給人以美感和享受。評價文學作品時,美學的標準與歷史的標準應是完美統(tǒng)一的。

      (三)政治運動、文化思潮如何影響人們對漢賦經(jīng)典的認識?

      漢賦的生產(chǎn)、發(fā)展與漢代政治、文化思潮有密切關系。同樣,對漢賦經(jīng)典的認識、評價、接受也與每一時代的社會息息相關。社會的統(tǒng)一與分裂,政治的開明與封閉,經(jīng)學的盛行與衰落,思想的禁錮與解放,文學的復古與革新,文化制度的多樣與一元,最高統(tǒng)治者對文學的喜好與排斥,等等,這些都是歷代漢賦經(jīng)典化中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明顯或隱蔽地作用于漢賦的讀者,影響讀者對漢賦的認識。具體體現(xiàn)在漢賦選錄的標準、漢賦評價、漢賦消費與接受等方面。如漢賦在漢代就已經(jīng)開始經(jīng)典化的過程,以大賦為例,當時大一統(tǒng)的時代,人們需要這種體制宏偉的辭賦歌頌盛世,于是《子虛》、《上林》成為大賦作家的學習典范。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個體生命意識突出,于是漢代的騷體賦、抒情小賦被普遍接受,這些賦作展示了身處亂世人們的普遍心理。但是西漢的煌煌大賦也是這些賦家心中不可磨滅的經(jīng)典,這既是一種賦體模范的學習,背后又是對那個昌盛時代的向往與想象追念。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主流創(chuàng)作抒情小賦的情況下,不乏劉楨《魯都賦》,徐幹《齊都賦》,劉劭《許都賦》、《洛都賦》,吳質《魏都賦》,高允《代都賦》,左思《三都賦》,這些都是對漢賦都邑賦的模仿。另一方面這個時代文學逐漸擺脫經(jīng)學的束縛而具有了獨立的地位,文學的自覺表現(xiàn)在對文體的細致劃分、文學理論的出現(xiàn)等方面,特別是對文學之“文”的認識,“詩賦欲麗”、“賦體物而瀏亮”,出現(xiàn)了對文學文采、句式、韻律、對仗等方面的強調,尤其是劉勰《文心雕龍》對漢賦的評價總結,蕭統(tǒng)《文選》對漢賦經(jīng)典作品的收錄,使?jié)h賦的地位得以穩(wěn)固。初唐文壇主批判六朝以來的華靡文風,進而也對漢賦華麗的風格進行了批判。初唐很多文人甚至持偏激的觀點徹底否定漢賦。但盛唐的偉業(yè),使得漢賦的精神再次復活,所以出現(xiàn)了李白《明堂賦》、《大獵賦》,杜甫《三大禮賦》,李庾《西都賦》、《東都賦》等這樣明顯模擬漢代散體大賦的賦篇。宋人創(chuàng)作了如蘇軾前后《赤壁賦》、歐陽修《秋聲賦》等的這種新文賦,但依然出現(xiàn)了像周邦彥《汴都賦》、李長民《廣汴賦》、楊侃《皇畿賦》、傅共《南都賦》、葛灃《圣宋錢塘賦》這樣的體國經(jīng)野之作。唐宋以來科舉考試曾將律賦定為重要一科,為推動辭賦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到元代科舉中辭賦考試由律賦變?yōu)楣刨x,楚騷、漢賦成為文人士子創(chuàng)作學習的典范,可以說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是對漢賦經(jīng)典地位的重新構建。在元代辭賦復古風氣的影響下,明人繼續(xù)發(fā)揚了這種傳統(tǒng),形成了強大的復古潮流,特別是前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下,大力倡導學習古賦。另一方面,思想上受“王學左派”的影響,李贄“童心說”、公安派“獨抒性靈”主張反復古,對漢賦經(jīng)典又是一種解構。明代賦學正是在這種復古與反復古的雙重影響下發(fā)展的。大體來看,復古派主張漢賦自不必說,反復古派主張抒寫內心真性情的要求其實也不出騷賦、抒情小賦的范疇,所以整體看明代辭賦基本涵蓋了漢賦的各種形式。清人兼容歷代賦藝,眾體兼?zhèn)洌痪幸桓?。就特點來看,在乾嘉實學影響下,出現(xiàn)如徐乾學《經(jīng)史賦》,朱筠《筆賦》、《擬招隱士》,王家冶《輔嗣〈易〉行無漢學賦》等融合經(jīng)傳、輿地、金石、史辯的學術賦。清代科舉考試最重視八股文,從實際創(chuàng)作看,八股文文法和句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滲入辭賦,日人鈴木虎雄《賦史大要》較早注意到這點,認為清賦時代就是八股文時代。當代社會亦是如此,當“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沖擊學術時,學術就成為政治的附庸,漢賦就成為批判的對象;當思想僵化封閉時,對漢賦的認識就很難實事求是。在“文學從屬于政治”、“文學為政治服務”的觀念影響之下,對漢賦的研究或是從其華麗內容著眼認為它是統(tǒng)治階級御用文學,或者過度批判其夸飾藝術而定義其為反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進入新時期,當思想解放、文化繁榮、審美方式多樣化、學術走上健康之路時,人們能客觀地認識到漢賦在思想藝術上的價值,漢賦的魅力得到再次彰顯??傊诿恳粫r代的政治、文學思潮影響下,人們都會從思想和藝術上對漢賦進行一番討論,對漢賦的肯定推動了漢賦的經(jīng)典化,而對漢賦的否定往往是以一種“反經(jīng)典化”的方式關注時代文學的某些弊病,對后代的文學不無裨益之處,可以說正是兩者的結合促進了賦體文學的健康發(fā)展。但是政治與文學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絕不是幾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政治運動、文化思潮都對漢賦產(chǎn)生著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政治運動、文學思潮影響下文學的新變,這種新變是在保留傳統(tǒng)基礎上接受時代新要求的創(chuàng)造,這是文學的一種進步,如歷史上駢賦、律賦、文賦等的出現(xiàn)。它促進了文體的發(fā)展和文學形式的多樣化,是值得肯定的。還有一類是在政治運動、文學思潮影響下文學的審美屬性降格,如漢代經(jīng)學思想下對漢賦諷諫性缺失的批判,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文學的一種規(guī)范化,但如當代初期對漢賦的否定那樣,則不利于文學的健康發(fā)展。

      從漢賦經(jīng)典的建構歷程可以看出,漢代開始樹立起散體大賦與騷體賦、抒情小賦的模式,經(jīng)魏晉文學的自覺,與道分離開來,文學便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各時代的研究者、選本整理者、評論者、創(chuàng)作者等著眼角度不一,但是都能在漢賦這座礦藏中汲取有益成分而出現(xiàn)某種創(chuàng)新。在特殊時期文學甚至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人們關注的是文學引起的社會功利屬性,而不是審美屬性。但是從漢賦經(jīng)典化的建構及重新建構過程,可以認識到文學的引發(fā)人無限想象的魅力并沒有也不會在政治的洪流中喪失,這是文學之所以是文學的特質。我們注意到各時代所關注的漢賦篇目是大同小異的,可以理解為經(jīng)典漢賦具有穿越時空的不朽魅力,特別是那些在思想、藝術上有開創(chuàng)之功,能夠反映社會真實面貌,表達作家真摯情感的賦作往往可以稱為永恒的經(jīng)典。

      [責任編輯劉培]

      張新科,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彥青,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西安710062)。

      猜你喜歡
      漢賦辭賦文學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壯夫不為”與“不諷則勸”——揚雄對漢賦理論的改造與兩漢之際文學批評思想的定型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神仙觀念在漢代辭賦家書寫中的價值體現(xiàn)
      一篇漢賦一座城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28
      漢賦對水象的詮釋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突破學術窠臼 逼近歷史真實——劉培《兩宋辭賦史》讀后
      措勤县| 黄石市| 永安市| 临高县| 大安市| 上栗县| 苍溪县| 林芝县| 威信县| 牟定县| 嘉黎县| 宜川县| 巨鹿县| 阿拉善左旗| 鹤壁市| 金昌市| 留坝县| 鄢陵县| 延川县| 石棉县| 临澧县| 宾川县| 岳阳市| 榆林市| 海口市| 楚雄市| 长子县| 阿图什市| 景德镇市| 台南县| 江华| 高州市| 蒙阴县| 巩义市| 通许县| 瑞昌市| 高要市| 大新县| 普兰县| 昭苏县|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