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食不言寢不語?!边@句流傳兩千多年的古訓,在廣東中山一所學校得到了實踐。近期,中山市紀中三鑫凱茵學校推出“無聲食堂”,倡導就餐過程中安靜用餐,學生以微笑、眼神以及統(tǒng)一的手勢語與老師溝通,從而達到集體安靜、有序就餐的目的。如今,該校的學生在食堂里就餐,就連添飯、加湯等也都用手勢表示(如圖)。(2015年12月24日 《南方都市報》)
從歷史淵源看,“食不言”出自《論語》,是春秋時期“禮”的一部分。孔子說這句話的意圖,大概是認為人在吃飯的時候,嘴里咀嚼著食物,張口說話非常不雅,有時還可能因為吃飯時說話將口中的飯菜噴到他人身上,造成彼此難堪。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推行“無聲食堂”的做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但是,孔子所提出的“禮”,并非全都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食不言”原本就帶有犧牲自由、扼殺個性的負面作用,不值得完全復制,更不能強行實施。作為教書育人的學校,在沒有經過多少實踐論證的情況下,就將歷史上的禮數(shù)全程照搬至規(guī)章制度中,表面上看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實質是用古板的禮教管制學生,達到讓學生安靜(其實是聽話)的目的。
現(xiàn)代社會所追求的文明禮儀,其最終歸宿應符合人類的精神追求,互相尊重且被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和接受。讓一群學生在吃飯時“不言”,且不說這樣的行為所衍生出的文明示范價值究竟能有多大,單就其被社會接受的程度來看,恐怕也難免陷入“瞎折騰”的尷尬。
試問,在現(xiàn)代社會,有多少人能完全做到吃飯時不說話、不交流?在一個日常寬松的場合,要求一群正常人不用言語交流,反倒用眼神、手勢來交流,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人的天性,違反了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訴求。這不是現(xiàn)代社會所應追求的“禮儀”,更不是文明的進步。
這是一個對教育存在多元理解的時代,也是一個容易將教育拉向極端的時代。學校對教育方式進行探索值得鼓勵,但也應遵循科學規(guī)律,尊重人的基本行為訴求。其實,學校完全可以通過養(yǎng)成教育、督促提醒等方式來糾正學生就餐時的無規(guī)矩、大吵大鬧等現(xiàn)象,而沒有必要將教育演繹成管制,將本該用心付出的教育衍變成簡單的舉措,這不是在塑造文明,而是在束縛個性。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