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如何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趙倩
內容摘要:我們知道積極的情緒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思維敏捷,從而更容易接受知識,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煥發(fā)出課堂的活力,進而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生興趣活躍課堂優(yōu)化教學
學生希望老師不僅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與素養(yǎng),熱愛學生,而且知識淵博,講課生動,課堂活躍,使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到知識。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教學時,教師作為組織者,課堂氣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都影響著課堂氣氛。”那么,如何著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呢?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jīng)驗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具體方法及成效
課堂表現(xiàn)與期末成績掛鉤
一.有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甚至逃課,指望考前突擊或考試作弊來通過考試。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學院加大了平時考核的比重,由原來的30%,加到40-50%。對缺課達到本課程總課時1/3及以上的學生,取消期末參考機會。為了讓學生這平時的40-50%,充分發(fā)揮效用,我是這樣做的:
1.嚴格考勤制度。每堂課必有考勤,不在教室必有假條。課前5分鐘點名,點名不在視為遲到,一節(jié)課不在,視為曠課一次。為了防止學生點名后溜號,經(jīng)常不定時核查人數(shù),有點名后又離開的學生視為曠課??记谥贫仍趧側胄r就告知學生,最初幾個禮拜堅持這樣做,學生以后很少有無故缺席的。
2.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的學生對上大學的目的理解有偏差,他們注重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把精力都用在學生會工作上,而忽視自己的學業(yè)成績。學校規(guī)定學生干部期末平均成績必須排名在全班學生的前1/3,才能評優(yōu)評先。我們任課老師要嚴格把好關,不能因為他們是學生干部,為班級為學校做了很多工作,就增加他們的平時表現(xiàn)分數(shù)。
以上這兩種做法都能夠有效地杜絕學生缺課及不注重學業(yè)成績的種種表現(xiàn),打消了通過一張考卷來達到蒙混過關的想法。
二.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
1.回答問題分個人和小組兩種形式。對于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不管正確與否,都會給予一次加分的機會,但是老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沒有加分。比如在講解課文時,遇到的問題我會留給學生個人回答問題。
2.小組活動,集體加分。課文講解完后我會就每一段列出幾個口語問答題,放到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回答好的小組會對小組的每個成員進行加分。
3.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英語學習當中去。首先,老師把課文劃分成幾個部分。然后,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座位或人數(shù)分組,每組6-10人;各組成員挑選想要講解的部分。第三,每個同學朗讀或默讀2-3遍,找出自己不明白或不確定的地方,由本組一個同學收集歸納。第四,學生課下借助各種手段來查閱資料,解決本組負責的段落中所有不懂的問題,從而真正理解課文。最后,希望學生可以借助于PPT或板書把本組負責的段落講解給全班同學。
三.不同的學習任務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和要求
1.學習新單詞時,為了練就他們讀音的準確性,先讓他們自讀,然后聽錄音或領讀,最后小組練習讀音,互相糾錯。老師隨機找本組1-5名學生朗讀單詞,單詞發(fā)音準確率高的小組,得分高。
2.為了讓學生熟悉單詞的拼寫和英漢詞匯記憶,采取單詞接龍和快速應答。比如:一個同學把這個單詞說出來,另一個同學就要說出另一個首字母與該詞尾字母相同的單詞。哪一組串聯(lián)的單詞多且花費的時間短,本組同學就會額外加分。
3.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每篇課文找兩到三個優(yōu)秀段落讓學生練習朗讀,注重語音、語調和情感語氣。朗讀完以后,由全班同學指出讀音不正確的單詞,并予以糾正。錯誤率越低,得分越高。這樣,提高了他們的朗讀能力,也鍛煉了其辨音能力。
4.做練習時,不能只知道正確答案,而不明其所以然。學生做完題后主動舉手把正確答案說出來,并配有該句的翻譯和朗讀,還要把選取正確答案的原因說出來。
5.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首先限定時間,朗讀背誦與生活中某一話題相關的短文,然后復述該短文。在此基礎上,增加自己的表達內容。
四.激勵
激勵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贊美是一種催化劑,贊美學生的優(yōu)點,是對他本人的最大肯定,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和動力。經(jīng)常及時地鼓勵和贊美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在自卑、無助、彷徨中度過難關,在張揚個性、表現(xiàn)自我中增強學習信心。
總之,我們要運用各種有效的、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教與學雙邊活動的積極進行,使教與學不再是一種負擔和壓力,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創(chuàng)造高效率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威海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