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媛,郅 瑩
( 山西金融職業(yè)學院 文化傳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彝族神話的淵源及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崔 媛,郅 瑩
( 山西金融職業(yè)學院 文化傳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彝族神話依托彝文的記載和“貝瑪”的吟誦得以流傳至今,彝族神話分別以虎、水和母題作為創(chuàng)作源泉,反映了彝族先民對自然現(xiàn)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同時,彝族神話的繁榮分別從內(nèi)容、載體、思維和題材四個方面對彝族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彝族; 神話; 詩歌
在中國廣闊的國土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許多民族都擁有自己光輝、燦爛的文化。彝族便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彝族之所以有得以流傳至今的豐厚的古代典籍和書面文學作品“彝文經(jīng)”,這與其擁有自身成熟的民族文字息息相關。
彝族早就有自己的文字,這是彝族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一種標志,為彝族文明的延續(xù)及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造了可以依托的載體。由于彝文的成熟運用,使我們今天得以保有大量的彝文典籍如《阿赫希尼摩》、《古代六祖史》、《敘祖白》、《尼蘇奪節(jié)》、《雪族》、《阿松黑》、《尼祖譜系》等。[1]另一方面彝文能夠流傳并且留有大量古代文化典籍,還在于彝族有以專門掌握文字為職業(yè)的人——“貝瑪”。貝瑪是彝族的巫師,也是原始的歌手,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主持多種宗教活動,舉凡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起房蓋屋、春播秋收,他們都要去念誦“彝文經(jīng)”,以此來表現(xiàn)彝族人民對神和祖先的崇敬?!柏惉敗彼髡b的往往是彝族人民的史詩。他們精通彝文,創(chuàng)作彝文書籍,用他們豐富的知識纂寫原始初民的百科詞典。他們以豐厚的知識和在社會上的巨大作用贏得了彝族人民的世代尊崇。正是在“貝瑪”創(chuàng)造的彝文典籍中用詩的語言保存了初民的文學:神話、史詩、傳說,初民的歷史:祖源、宗譜,初民的科學:醫(yī)藥、歷法、生產(chǎn),以及人類之初的其他活動。例如彝文典籍《雪族》里“從人類起源、武乍族譜、古侯族譜等若干方面論述了彝族六祖的分枝后的發(fā)展與地理分布情況”[3]38。另一部珍貴的彝族史詩《尼蘇奪節(jié)》“匯集了以十篇神話故事和史事傳說為題材的敘事詩,內(nèi)容涉及了開天辟地、戰(zhàn)勝洪水猛獸、栽種五谷、戀愛婚姻、音樂舞蹈、采藥治病、金屬冶煉、民俗風情、倫理道德,文字的創(chuàng)造使用等諸多方面”[3]67??梢?,“貝瑪”并不是僅用巫師就可以指稱的。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用彝文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保存了大量史料,從而為研究彝族歷史文化提供了極重要的文獻資料。
另外,“貝瑪”還熟悉口頭文學作品。他們出現(xiàn)在各種娛樂場合,就是群眾歌舞活動的中心人物;他們出現(xiàn)在各種宗教場合,就成為眾望所歸的精神領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替群眾驅(qū)走了邪魔,還因為他們用詩歌替群眾帶來精神享受[4]。由此我們得知:彝文和“貝瑪”是聯(lián)結(jié)彝族神話和詩歌的兩條紐帶,在繼承和發(fā)揚彝族文化方面,二者緊密聯(lián)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彝族的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和傳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神話和傳說作了一個區(qū)分?!拔粽叱趺瘢娞斓厝f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由于彝族分支的不同,其神話淵源也各不相同。解釋人類起源的神話,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一)起源于虎
彝族長詩《梅葛》中說,天地萬物是由老虎和虱子的全身器官變成的。彝族為此崇拜虎,稱“虎氏族”。與此相聯(lián)系的是“彝族人崇拜虎,視虎為祖。彝族認為自己生為虎族人,死后也要還原為虎。在今楚雄彝州武定、大姚等縣至今流行著‘人死一只虎,虎死一只花’的諺語?!盵5]36而且在涼山彝族得昌縣什列惹古氏族中流傳著一個本氏族祖先化虎的故事?!笆擦腥枪攀献宓南仁溃恿_魯克烏,有一對世傳神寶——玉雕虎石,護佑遠古什列之祖父哲格達史前七代人興旺,成為一方之雄。哲格達史生于虎年、虎日,也死于虎年、虎日。死前他擔心九個兒子會為玉雕虎石相爭,于是把它秘密藏于宅后十七座石峰洞中。臨死前,他將九個兒子叫去囑咐道,死后,望將他的骨灰和靈牌埋于宅后第七座山峰洞中。并告誡自安放靈牌之日起,一百天內(nèi)不能出門。他死后將化成虎默佑后代。哲格達史去世剛九十九天,戰(zhàn)爭便爆發(fā)了……第七子達史茲古見勢無法挽回,便策馬奪路來到諾矣(金沙江)岸。只見前面萬丈深谷,江水翻騰,攔住去路,后面殺聲陣陣,追兵逼近,正處于危亡境地。忽然他騎的馬變成了一頭勇猛的大虎……達史茲古便騎著這頭虎渡過江水,來到黎木訂科定居。”[5]41
(二)起源于水
烏蒙山區(qū)的彝族神話認為人類起源于水。例如《六祖源流》說:“人祖來自水,我祖水中生”。并且敘述了水演化出人的具體過程:“初時凡間人,漸成一偶象,頭頂筑雀巢,眉間懸蜂窩;懷中派麂鹿,腰間蛇盤旋,腿腳住石蚌,坐落在水中。”這個水生物“立志把人變,頭頂毀鳥巢,驅(qū)雀居樹梢;眉上的蜂窩,扯到懸崖上;懷中的麂鹿,攆往深菁中;腰間纏的蛇,綿羊來嚼食,蛇驚脫退縮,逃往枯樹叢;腳上的石蚌,踢來落水中,從此得變化?!碑敗胺查g人”變化后,經(jīng)歷了十三代,逐漸有了“人”形,后與仙女成婚,生了九個兒郎,從此開始了第二階段的人類。第二階段的人類是“羽人”:“這九個兒郎,腳似大雁翅,能與群鳥飛,空中常徘徊,浮往水中去,常與水靈戲。”當“羽人”來到北方后,逐漸演化成第三階段的人類:“來到北方后,變化成虎人,虎人萬千年,又向東方遷?;⑷说綎|方,前往水中住,為了度時光,勞作手不閑?!焙髞砘⑷藖淼秸奄琅c一姑娘婚配,衍育后代。與此相關的是“云南蒞甸的彝族同胞祭祖時,要同時祭水神……他們平時視水源為‘神泉’,嚴禁人畜踐踏”。[5]58
在大涼山彝族長詩《雪族十二支》中,認為人類源于雪,說天上降下桐樹,霉爛三年后起了三股霧,升到天空中,降下三場紅雪來。化了九天九夜,結(jié)冰化成骨頭,下雪成肌肉,吹風來作氣,下雨來作血。
另外,洪水神話是許多民族共有的神話原型,彝族也不例外。遠古時天神發(fā)洪水淹沒人間,只有兩兄妹得以幸存。后來,兩兄妹為夫妻,重新繁衍人類,成為各民族的始祖。這正是原始初民處于蒙昧時期的婚姻狀態(tài),彝族在歷史上也經(jīng)過了血緣婚姻到家庭婚姻這一發(fā)展階段。
(三)起源于母題
彝族還有與漢族處于同一母題的神話:開天辟地、射日和補天等。
在涼山彝族的《勒俄特依》中,九位女神用掃帚把天掃上去,把地掃下來;九位男神用鐵斧把地捶成各種形狀。高山作為放羊的地方,平壩作為插秧的地方,山坡作為種蕎的地方,埡口作為打仗的地方,深溝作為流水的地方,山坳作為住家的地方。這一神話反映了彝族人民對力的崇尚和他們對現(xiàn)實的尊重。其中,我們不難看出彝族對自然的崇拜。在彝族語支各民族中,過火把節(jié)時除燃火把是共同的項目,各民族又有不同的活動內(nèi)容,然而摔跤,則是彝族所獨有的。彝族分支一般居住在高寒地區(qū),窮山惡水,磨煉了他們剛毅的性格,在歷史上頻繁的遷徙、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艱難曲折和風險。剽悍驍勇、豪爽倔強的民族性格從一開始就展現(xiàn)在了他們開天辟地的神話中,并為后世所繼承。
彝族神話中射日的是支格阿魯。第一次,他站在蕨芨林的頭上射,沒有射到,反而踩彎了蕨芨的頭,使得蕨芨再也伸不直了。第二次,他站在一棵松樹上射,沒有射著,反而踩壞了松樹,從此松樹一旦被砍斷了,就再也不會長了。第三次,他爬上一棵花木去射,沒有射著,反而壓得花木長也長不直,總是彎彎的。第四次,他站在山頂?shù)纳紭渖仙?,這次射著了。他留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終于解決了七天不黑、七天不亮的問題。但是,天上沒有星星怎么辦?支格阿魯往天上撒上九把蕎子花,載上了滿天的星星。射日神話本是各民族抗擊旱災引出的,但在彝族神話中卻沒有顯得那么壯烈,反而體現(xiàn)了一種詩一樣的生活。并且通過這個神話,他們展示了自己所居住地區(qū)的廣泛而豐富的植物,連天上的星星都是蕎子花。這種絢麗多彩的想象體現(xiàn)了彝族人民富有生活激情的一面。
彝族還流傳著補天神話,但所用的補天材料和采用的方式卻與漢族不盡相同。彝族的《梅葛》敘述道:用松毛作針,蜘蛛網(wǎng)作線,云彩作補丁,把天補起來。
由此可見,盡管開天辟地、射日、補天等均屬于同一母題的神話,但其內(nèi)容各不相同,這同時也反映不同民族在地理環(huán)境、民族風俗、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彝族還有專門解釋人類語言的神話,反映了彝族對人類自身同其他動物區(qū)別的思考。在涼山彝族中講道:居木武午生了三個兒子都不會說話,他從天神那里得知:只要砍三節(jié)竹子讓他的三個兒子圍坐在火塘邊燒,他們就會說話了。竹子的第一節(jié)爆了,爆在大兒子斯沙身上,把他燙痛了,叫了一聲“沙拉麻呷則”,盤腿坐在地上。后來,他成了藏族的祖先。竹子的第二節(jié)爆了,爆在二兒子拉伊身上,把他燙痛了,叫了一聲“哎吆”,便跑去門檻上坐著。后來他成了漢族的祖先。竹子的第三節(jié)爆了,爆在三兒子格支身上,把他燙痛了,叫了一聲“阿茲格”,便坐在地上。后來他成了彝族的祖先。
神話這種充滿幻想的文學形式對于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不僅存在于彝族文學中,而且是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彝族神話分別從內(nèi)容、載體、思維和題材四個方面直接影響詩歌的創(chuàng)作。
(一)神話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可以入詩的好題材。 彝族長詩《敘祖白》的開始便是神話內(nèi)容。彝族洪水神話中兄妹開親的原始生活圖景被史詩《梅葛》和《阿細的先基》用作描述的對象。
(二)神話多記載于用來祭祀的詩文中。神話本身就是詩歌的源頭。彝族有《叫魂歌》其中唱到:“回來魂回來,回來魂回來,在水邊的順水來,在坡上的順石來,在菁里的順葉來,在河里的順溝來,在巖下的順巖來,在老林里的順著野獸的腳印來,在路邊的順路來。有山就有路,有人就有村。大路千千萬,條條魂可走,魂兒魂,快回來!”[6]《楚辭·招魂》中同樣寫道:“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些?舍君之禾處,而離彼不祥些?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些……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魂兮歸來,入修門些……?!笨梢?,詩歌在開始的時候本身就是神話,并用于祭祀時歌唱的。后世逐漸發(fā)展,題材內(nèi)容擴大而成為詩歌。
(三)神話的思維被彝族詩歌廣泛吸收。 彝族神話中的思維是天、人、物一體的原始朦朧式的思維?!栋⒃姮敗分械谝还?jié)《在阿著底地方》:“阿著底的下邊,住著熱布巴拉家,這家人沒有良心,螞蟻都不敢進他們的門;熱布巴拉家有勢有錢財,就是花開蜂不來,就是有蜜蜂不采?!盵7]第九節(jié)《馬鈴響來玉鳥叫》:“別人不敢走的地方阿黑敢走,別人不敢過的山澗阿黑敢過?!边@種賦予人和物以神奇的力量來對待惡人,很明顯是源于神話中世界萬物都具有生命和靈長習性的思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兩者是相通的。
(四)彝族的詩歌有時還直接加入神話成分。這是彝族人民文學所以吸引人的極為重要的特色。《阿詩瑪》第十三節(jié)《回聲》中寫道:“忽然想起十二崖子腳,阿黑兄妹一定要走過,央告崖神想辦法,一定留住阿詩瑪;十二崖子腳,本來有一條小河,崖甚發(fā)大水,要把小河變大河……滿天起黑云,雷聲整天裂,急風催驟雨,大雨向下潑;走到十二崖子腳,小河頃刻變大河,不盡洪水滾滾來,兄妹兩人不能過?!痹谶@里詩歌直接將斗爭的對象幻化為兇惡的崖神,為全詩披上了一層神話色彩。借用崖神,顯示了統(tǒng)治階級力量的絕對優(yōu)勢。阿黑和阿詩瑪作為人民的象征,雖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無窮的智慧,仍不能逃脫悲劇的命運?!栋⒃姮敗纷詈笫怯蒙裨拋斫Y(jié)尾的,最終美麗而充滿智慧和力量的善良姑娘阿詩瑪,化作了回聲,永遠回蕩在千山萬林之間。中國古代文論家論詩講“意韻”,尋求一種意外之境,韻外之致,讓人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钡膶徝栏惺??!栋⒃姮敗氛嬲_到了言盡而意留的境界,讓人回味無窮。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貝瑪”擔當著傳承彝文的重要職責,而彝文又是彝族神話得以廣泛流傳的重要支撐。本文在對彝族神話的淵源以及彝族神話對詩歌的影響作出細致梳理的基礎上,充分彰顯了彝族神話自身的重要價值。璀璨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4]黃惠焜.祭壇就是文壇——論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學的關系[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
[5]楊俊峰.圖騰文化崇拜[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
[6]楊馬學良.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7]中國作家協(xié)會昆明分會.阿詩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本文責編:董 娜
The Origin of the Myth of the Yi National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Creation
Cui Yuan, Zhi Ying
(Shanxi Professional Collage of Finance, Taiyuan, Shanxi, 030008)
Yi myth exists to today relying on some Yi 's records and Belma's chant. The myth of Yi regards tiger, water and motif as a source of creativity, reflecting their original fantasy for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sperity of Yi myth,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ntent, the carrier, the thought and subject matter,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Yi's poetry creation.
Yi nationality; myth; poetry
2016—03—08
崔 媛(197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金融職業(yè)學院,文化傳播系,講師,碩士研究生; 郅 瑩(1976—),女,山西運城人,山西金融職業(yè)學院,文化傳播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I276.5
A
1008—8350(2016)02—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