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榮
有關大學公共課教改的幾點思考
李鐵榮
大學公共課教改勢在必行。針對已經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必須找到真正的原因,才好對癥下藥。大學公共課教改首先學校領導必須高度重視;其次要高度重視承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和教學;再次教師必須時時改進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大學 公共課 教學改革
就大學公共課而言,一般高校主要開設的公共課程有思想政治、大學語文、中外通史、大學英語等等系列課程,有些重點高校文科還開設形式邏輯、高等數(shù)學等課程。筆者雖然只是講授了幾輪大學語文,但窺斑見豹,能感覺得到,大學生普遍對這些公共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上課不聽講、看別的書還算是好的,有的更是睡覺、說話、玩手機等等,花樣百出,不一而足。大學生對公共課程之所以如此厭學,根據本人長期的觀察以及跟學生的傾心交談,摸底排查,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新生素質高低不齊。大學擴招,凡是在高中學習的現(xiàn)在幾乎都能上大學。這樣一來,學生素質自然參差不齊,高低差距相對較大。有些同學早在中學期間就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不佳,然而卻輕而易舉地上了大學,因而在大學里自然沒有用功學習的動力。而有些學生在中學里學習成績相對較好,認為自己本應該考上更好的大學,現(xiàn)在卻只上了一般的普通大學,心里感到非常的失落和沮喪,較長一段時間沉浸在悲觀失敗的情緒之中,而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tài)。
二是學習目的模糊不清。首先是知行問題。很多同學認為:中學階段只是讀書迎考,無暇顧及社會實踐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而讀完大學很快就要踏入社會,在茫茫的人海里,自己尋找工作,謀求生存與發(fā)展,這就需要較強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能力?,F(xiàn)在得趕緊利用大學期間相對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更多地鍛煉和發(fā)展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社交能力。因此,有些同學從大一開始不但踴躍參與學校里的各種各樣的活動,而且還千方百計到校外尋找各種兼職工作。由于過分重視社交能力的鍛煉,一定程度上就忽視了大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更不要說大學公共課了。其次是角色問題。有些同學以為大學跟中學不同:以前是為了考取大學,不得不用功讀書;現(xiàn)在已經上了大學,這下子可以放松放松了,于是學習的琴弦一下子松懈了下來。這種松懈軟綿的狀態(tài)到了一定的時間,再要想提起勁來學習,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了。這就是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三是由于課程高度同化導致學習興趣鈍化。有的大學公共課程在中學階段就有開設,而且開設了好多年,這對于學生來說自然就會由同化造成鈍化的感覺。而如果學生在中學就對這些課程不感興趣,甚至有抵觸情緒,那么,這種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大學里來。再者,即使有的學生在中學期間對其中的某些課程很感興趣,而如果大學教師講授這些課程的時候缺乏新鮮活潑的內容與風趣多樣的方法,學生也會很快失去了興趣。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主要在學生的思想認識方面、以及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做了一些精心的準備和安排。
首先在學生的思想認識方面,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期盼逐漸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一是從名與實的關系入手,啟發(fā)學生正確認識學校名氣、學校條件、教師水平等動態(tài)現(xiàn)狀,使學生既來之,則安之,從而迅速轉換角色,進入大學學習狀態(tài),擺脫悲觀失落的情緒;二是從道與技的關系入手,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道技關系、專業(yè)選擇、現(xiàn)實需要和未來發(fā)展等問題,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不僅對所學專業(yè)的極大興趣,而且對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公共課程高度重視;再次從教與學的關系入手,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大學學習與中學學習有著巨大的差別,教師的教只是起著次要的、輔助的作用,學生的學才是主要的、根本的、關鍵性的作用。一個著名的教育家說過:大學生在大學所學到的東西,必須是把教師在課堂上所教的東西全部忘記之后剩下來的東西,才是你自己在大學里所學到的東西。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也無論是什么專業(yè),大學生畢業(yè)時必須具有和達到初步的分析、思考、判斷、批判的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
其次在教學內容和方法方面。由于筆者主要學習和研究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因此,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也以中國古代文學文獻的教學材料為主。在筆者看來,只有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化為自己的血液,才能使中國人永遠延續(xù)中華民族的根脈。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筆者認為名篇佳作要一篇一篇地去理解掌握,日積月累,集腋成裘,才能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階段。當然,筆者在內容的選擇上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選擇那些中華文化最為精粹的部分進行較為詳細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是從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入手,從而提高自己教學內容的高度。
比如在教學“仁者愛人”這一主題時,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一是孔子這個人。筆者綜合楊書案《孔子》、鮑鵬山《孔子傳》、霧滿攔江《一個理想青年的奮斗——孔丘說明書》和匡業(yè)明《孔子評傳》等較具代表性的著作內容,取精用弘,采取講故事的方法,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孔子從一個孤兒式的普通人物,如何勵志砥礪,如何超凡入圣的艱難辛酸而又百折不饒的人生歷程,以期學生從孔子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中領悟到一些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人生的道理;二是《論語》這部書。筆者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有關《論語》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程樹德《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楊伯峻《論語譯注》、趙又春《我讀<論語>》、李澤厚《<論語>今讀》、安德義《論語釋義》,尤其著重介紹楊義的《論語還原》,等等。這樣就給想深入閱讀《論語》這部書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比較明確而又快速的入門途徑;三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通過“樊遲、仲弓問仁”等內容的教學,通過與墨子、西方宗教等的比較,對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張“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這樣一來,就使學生對孔子這個人、《論語》這部書以及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學生知識的廣度,開拓了學生知識的深度,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研讀《論語》的極為濃厚興趣。
從學生熱情高漲的聽講狀態(tài)和情緒來看,這樣教學還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的。
筆者認為,要推進公共課的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是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曾引用一位教育界前輩的話說:“沒有一流的文科,就沒有一流的理科;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1]。文科中的人文學科是具有培養(yǎng)一個人對大至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小至個人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群眾的終極關懷的教育功能。如果一個人缺少人文情懷,則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一己私利,凡事斤斤計較,而對廣大的社會大眾和國家利益置之不顧。時下有的人對中國教育的目的認識不清,忽視文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急近功利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一些高校的人文學科受到嚴重的擠壓,面臨著少開或不開設的生存困境。大學人文學科的科系尚且如此,則公共課程的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一些院系借口學時不夠等原因,少開甚至根本不愿開設公共課程。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是一架會工作的機器,而不是性格健全的活潑潑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更為嚴重的是,時下各種詐騙活動十分猖獗,危害十分巨大!而詐騙分子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不在少數(shù)!詐騙分子眼里只有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根本沒有民眾生死、乃至國家安危的想法!于此可見,這些犯罪分子是何等地缺乏對同胞的關懷和國家的強盛的人文修養(yǎng)!因此,如果學校領導不是真正具有宏大而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沒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圣使命[2],那么就不會重視高校人文學科以及公共課程的建設,則所謂大學公共課的教學改革就只能是一紙空文而淪為笑談!那么高校就不能一批批地培養(yǎng)建設繁榮強盛的偉大祖國的真正棟梁之材!
其次,必須高度重視自己的母語——大學語文的教學。在中國,現(xiàn)在中小學語文教育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重視,因為未來高考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語文考試的分數(shù)上升到180分。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到了高校,大學語文就可以不開設呢?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我們的理工科大學生,甚至一些文科大學生都寫不好甚至不會寫作畢業(yè)論文!這種現(xiàn)象又是怎樣造成的呢?廣西師大曾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過一次調查,詢問大學生對《紅樓夢》等經典性著作是否閱讀過?是否感興趣?調查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竟然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通讀過《紅樓夢》,百分之八十多的大學生表示對之不感興趣!這種現(xiàn)象令人極為憂慮!究其根本原因,一是高考指揮棒帶來的極為不利的影響,二是學生對精讀與泛讀、閱讀與寫作等關系沒有處理好,尤其是不懂得閱讀什么,如何閱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語文教育的絕對不可缺失!關于精讀,朱光潛先生說:“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x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盵3]如果你對哲學經典文本精讀至爛熟于胸的地步,則哲學經典所具有的縝密的邏輯思維與科學的論證方法就會潤物細無聲地化成你的本能。當然,不惟如此,朱光潛先生也提倡求博:“……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后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4]筆者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從人生境界的層面高度強調閱讀經典的重要性,非常注意對人文社科經典具體書目的講解、推薦和介紹,同時指出大量泛讀人文社科的優(yōu)秀著作不可或缺。只有閱讀總量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由獨立的論文寫作等才有可能。
最后,公共課程的教師必須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雖然自己的大學語文教學一定范圍內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和好評,但還必須與時俱進,日日更新。一是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專業(yè)學習和研究,尤其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儒釋道文化精華的汲取,努力擴大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二是深入了解學生到底想學什么,希望學習什么,從而做到知彼知己,妥善地引導、正面地安排積極進取、催人向上的內容進行教學;三是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故事化、抽象理論趣味化,使得教學既形象生動,又寓教于樂,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人、教育人。筆者今后將會在這方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總之,大學公共課的改革目標是建設好一大批真正的優(yōu)質公共課程,使之成為真正造就源源不斷的建設繁榮強盛的偉大祖國的棟梁之材的精神食糧。
注釋
[1]徐中玉,齊森華主編:《大學語文(第九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頁。
[2]丁為祥:《虛氣相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頁。
[3][4]《讀書的藝術:如何閱讀和閱讀什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6頁,第57頁。
(作者介紹:李鐵榮,閩江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員,已發(fā)表十來篇有關《文心雕龍》研究的系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