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關注
編者按
今年是游壽先生誕辰110周年。雜志原本計劃召開一個學術研討會并擇其中論文發(fā)表以為紀念。但因為準備工作不充分未能如愿,所以雜志采用開辟專欄的方式來紀念游壽先生。游壽先生無疑是我們當代書壇最具的代表性的女性書家。就在前不久上海書法學術研討會上,有一篇研究女性法家的論文,游先生排在其所列名單前面。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上講 “南蕭 (蕭嫻)北游”,這不是簡單的對游、蕭二先生在地域上的描述,更是對二位先生在當代書壇的地位的充分肯定。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傳承老先生的精神。本期我們特意選取了兩封游先生信札,一封寫給學生楊克炎,一封與同事蘇淵雷的。當時看似習以為常的信札,我們今天拜讀可以體會出游先生一種個性化的、樸素的生活狀態(tài)?,F(xiàn)在大家交流信息已經(jīng)不再用手寫的書信了,書信與書法的結(jié)合也少有存在了。但是書信這種特有的方式所具有的特殊價值,當代人已經(jīng)越來越難體會得到。但不管歲月多久遠,不會沖洗掉這種結(jié)合的魅力。
書法與書信的結(jié)合,是傳統(tǒng)生活書法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令人遺憾的是,類似的生活書法方式在當代越來越少見,書法也變得越來越脫離生活,其受眾面也越來越窄,這是廣大書法愛好者所不愿見到的,也是書法工作者應該引起警惕的。我們今天雖然不能夠大范圍重現(xiàn)過去的書法與生活的關系,但是依然可以或多或少地學習老一輩的一些做法,盡可能地借用書法信扎這種方式或類似的方式而使書法生活化。如我們可以先手寫信扎,然后拍照或掃描發(fā)給自己的至親好友,雙方約定他日見面將原稿交給對方,豈不在兼顧效率的同時也讓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詩意?手寫書信,她依然可以溫暖我們的生活,充實我們的記憶。優(yōu)美而有內(nèi)容的信札,帶給我們的影響,是時間愈久愈加顯得它的珍貴。
在傳統(tǒng)手寫書信面前,在普通信息的傳遞方面,確實有多種選擇可以替代過去的信扎。我們覺得一切都可以用最迅捷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但在普通信息之外的情感信息、審美信息的傳播上,手寫信扎的價值卻仍然不可替代,甚至更加珍貴。紙質(zhì)書信雖然不如電子書信迅捷,但手寫書信所特有的親切的情感內(nèi)涵,卻是電子書信無法比擬的,這種親切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我們對日常書寫的一種依戀與執(zhí)著。它的隨意,它的自由揮灑,它與文字內(nèi)容的完美結(jié)合,讓它成為中國傳統(tǒng)書法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我們對這類作品的欣賞,也遠遠不止停留于文字信息的接受,更多地是對古人生活情境的再現(xiàn)、是對他們精神世界的再度體驗,這也比那些抄錄他人詩詞的書法多了一些讓我們持久感動的動因。
關于游壽先生研究有很多文章,但是我們今天特別推出兩位作者關于游壽先生信札的研究。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紀念,在我們倡導書法生活化的今天,游先生及到他們這代人為止的歷代文人與書法家,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什么是生活書法,而我們的研究論文則充分揭示了以書信為文字內(nèi)容的書法所具有的生活內(nèi)涵及其文化價值。
也許我們在看游壽先生的信札時,你會覺得這個滿天降雪的寒冬也變得不那么清冷了。尺素寸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溫馨記憶,還應該是當下的生活體驗,更可能是未來的期待。
游壽先生 (1906—1994),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讀于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學位。師從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職于四川女子師范學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圖書館、南京博物院籌備處、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學院。1957年來到黑龍江,歷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黑龍江省政協(xi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游壽先生在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領域多有建樹。其書法獨樹一幟,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