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行知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 深圳 518002)
自從1985年我國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出現(xiàn)后,艾滋病在我國范圍內(nèi)迅速蔓延,其感染范圍也逐漸趨向于普通人群,對人類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漸增加,加之沒有治療藥物以及預防疫苗等方面的缺失,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這一病癥的預防。因此,加強對艾滋病的宣傳以及重視就成為社會發(fā)展所必須要進行的工作之一,而在學校中開展艾滋病的預防教育,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預防艾滋病在我國蔓延的最有效途徑。
對某地區(qū)30所中小學中的110名在校任職的校醫(yī)進行問卷式調(diào)查,通過問卷回收后分析可知,只有34名校醫(yī)認為有必要在學校中開展艾滋病預防工作,而有100名校醫(yī)不知道怎樣在學校中進行預防教育工作,在學校中有效開展艾滋病預防的校醫(yī)不足15人[1]。此外對這一地區(qū)中55所中學1835名學生進行相應的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其中只有一半以上的的學生了解男女之間發(fā)生性接觸可能會傳播艾滋??;53%的學生知曉正確使用避孕套能夠減少和降低艾滋病傳染的概率以及相應的危險性;三分之一的學生知道艾滋病不會因為蚊蟲叮咬而發(fā)生傳播,患有性疾病的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幾率會大大提升;25%左右的學生知道性疾病患者可能不會有非常明顯的癥狀。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總結分析后可知,女學生在對艾滋病預防知識的掌握方面明顯弱于男生。
各學校一定要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相應指示,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升學校領導對艾滋病預防教育工作的重視水平,組建結構完善的防止AIDS工作小組,學校管理人員作為組長,學校健康教育人員作為工作小組成員,并且小組成員不僅要對自身職責進行明確,還要明確各自分工。其次,要計劃并制定符合學生認知情況的預防艾滋病講座執(zhí)行方案。再次,學校還要與所在區(qū)域的教育部門以及有關部門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確保預防艾滋病講座能夠順利進行[2]。最后,要對講座中涉及的材料進行查找和準備,制作幻燈片以及宣傳頁使學生能夠?qū)ο鄳慕】抵R進行掌握,同時還可以在網(wǎng)絡上下載防治艾滋病的紀錄片或者是視頻,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掌握與艾滋病相關的知識。
首先,教師一定要使用能夠讓學生聽懂的語言來講解有關艾滋病的知識,如,艾滋病病毒來源,實際傳播途徑,感染疾病后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預防策略等等。其次,課間要添加一些相應案例以及具有警示意義的圖片,充分與學生進行互動,加強學生接受防治艾滋病知識的水平以及熱情,使學生可以真正了解到艾滋病所具有的危害性,進而提升學生自身防護意識,同時還要給學生發(fā)放相應的宣傳資料,使學生能夠得到長時間的教育。最后,還要為學生播放防治艾滋病的宣傳片,確保學生觀看以后能夠養(yǎng)成良好且健康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三觀”觀念,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防護水平,
首先,同伴教育必須經(jīng)過有效的篩選,對其進行培訓以后,使用這一方式對相應的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如,艾滋病、性疾病、安全性行為等多方面的教育[3]。其次,在選擇人員方面,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推薦或者是從相應對象中選出同伴教育人員[4]。同時還可以在校園大會、班會、宣傳欄中進行相應招募同伴教育人員。最后,這部分人員還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其一,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責任心以及自信,主動且自愿地接受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進而積極主動的為同伴進行服務,使其能夠真正遠離艾滋病。其二,要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以及領導力,進行交流時要說話清晰并且還要對講話節(jié)奏進行控制,確保與同伴能夠進行溝通和交流。其三,要保證同伴教育者與目標人群之間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共性及類似性,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經(jīng)過溝通、鼓勵,進而提升其良好生活健康水平[5]。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都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學生不僅能夠從課堂教學中以及校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還能夠從網(wǎng)絡中獲得自身所需的資源和內(nèi)容。因此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喜歡從網(wǎng)絡中獲取相應資源這一特點,制作預防艾滋病的微課,使學生更加直接、清晰地了解艾滋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為學生定期發(fā)送預防艾滋病的小知識,使學生能夠從根本上意識到艾滋病預防的重要性,進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理念。此外,還可以使用調(diào)查問卷方式、多媒體宣傳、設置必修課程以及校內(nèi)貼吧等方式,使艾滋病預防工作可以有效開展,從而提升學校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
總而言之,在學校中開展艾滋病預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行為活動,使他們能夠從根本上知道艾滋病的危害性,使其可以對艾滋病進行有效認知,提升其健康意識,使他們能夠遠離艾滋病,進而更好地生活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