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普慶
(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23)
?
基于“連坐制”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
□汪普慶
(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23)
[摘要]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排名首位的“最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是急需引起高度重視和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而作為應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一種制度,“連坐制”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對食品安全“連坐制”進行分析,并基于“連坐制”提出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連坐制;食品安全;集體聲譽
[DOI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3.017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2013年5月發(fā)布的信息顯示,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排名首位的“最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選擇此項的比例高達70.4%。此外,近年來我國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與秩序,威脅到廣大人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是急需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是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而信息不對稱主要緣于食品質量安全具有經驗品屬性和信任品屬性。①經驗品是消費者在消費后才能識別其質量的產品,信任品是消費者即使消費后仍難以識別其質量的產品。食品的質量安全如農藥或獸藥殘留、添加劑、激素、抗生素等屬于信任品屬性,即當消費者購買使用后仍難以判斷這些特征。作為應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一種制度,“連坐制”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將“連坐制”運用到食品安全治理中尚屬探索階段。
例如,2011年12月,重慶市質監(jiān)局和工商局相繼出臺了食品安全“連坐制”的相關規(guī)定,并于2012年第一季度在重慶全市全面施行。相關規(guī)定不僅對食品安全監(jiān)管從單一違法企業(yè)、品種或加工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還將延伸至該食品涉及的整條產業(yè)鏈;一旦某企業(yè)發(fā)生食品安全問題,則按具體情況,通過審慎調查后,將依據(jù)主體連帶、商品同質同源性連帶、區(qū)域性連帶、行業(yè)連帶等形式追究責任。
此外,廈門和泉州市等地的相關人士也提出了推行食品安全“連坐制”的建議,以應對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食品安全“連坐制”一時引發(fā)了眾多爭議。那么“連坐制”能否應用到食品安全的治理,其運作機制如何,怎樣實施?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對食品安全“連坐制”進行探討,并基于“連坐制”提出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相關政策建議。
1.1“連坐制”的概念及內涵
“連坐”又稱“株連”、“族誅”等,源自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老概念,是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斑B坐制”在中國不同時期不同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且影響深遠。
在歐洲的中世紀晚期也有類似的制度——集體責任制度(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System,CRS)。該制度存在于12世紀的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商人的個人身份在當時難以得到證實,且對其違約進行調查也十分困難,因此,商人的個人行動難以觀測,個人聲譽無法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違約信息的傳播也十分緩慢,導致多邊聲譽機制也難以發(fā)揮作用;因而通過集體責任制度可以保證商人采取誠實行為(Greif,2004)。[1]
因而,“連坐制”實質就是一種連帶責任或集體責任制度,一種集體懲罰制度,一種基于集體聲譽的制度安排?,F(xiàn)代意義上的“連坐制”更多是指契約連帶責任和行為連帶責任。連帶責任是指當某一群體中的個別成員對群體之外的人有違約行為時,群體之外的人將對該群體所有成員進行連帶懲罰(張維迎,2013);[2]其可分為基于信息的連帶責任、基于效用的連帶責任和基于行為的連帶責任三種類型,而且如同信號傳遞、信息甄別、機制設計一樣是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激勵制度(張維迎,2003)。[3]
在“連坐制”的實施中,聲譽機制特別是集體聲譽機制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斑B坐制”是對違約者所在的群體實施集體懲罰,而懲罰的形式除了物質方面,如沒收財物或罰款等,更重要的是來自聲譽的懲罰。集體聲譽的損失意味著該群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喪失很多的潛在交易機會,進而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更嚴重的則會出現(xiàn)破產、倒閉,甚至會波及整個行業(yè)或產業(yè),2008年發(fā)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即是例證。對于違約者而言,作為集體成員除了受到上述影響外,還會受到來自集體內部的責難和排斥。此外,聲譽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一旦受損,其重建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可謂是“立譽難,毀譽易”。
1.2“連坐制”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的相關研究
“連坐制”在食品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都有所涉及,在現(xiàn)實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也有所應用,然而,目前將“連坐制”運用到食品安全治理方面的相關學術研究非常少;與“連坐制”密切相關的聲譽機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也不多。
早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聲譽對產品質量的保證作用。Klein等(1981)認為,聲譽機制能提供足夠的激勵,使生產企業(yè)遵守承諾;在其運行中,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的產品支付價格溢價,企業(yè)一旦欺騙消費者就會遭受預期未來利潤的損失,所以,企業(yè)基于長期利益的考慮,不會選擇欺騙。[4]Shapiro (1983)在上述研究基礎之上,建立質量酬金和價格溢價模型,探討了無限重復博弈情況下企業(yè)聲譽的形成機制,并分析聲譽機制在保證契約自我實施中的作用,進而得出價格溢價是對企業(yè)初始投資聲譽的補償。[5]
企業(yè)的聲譽機制可以作為一種降低其道德風險的有效手段,但只有在產品是經驗品時才能發(fā)揮作用;當產品為信任品時,由于消費者購買產品消費后仍無法識別其質量,發(fā)現(xiàn)不了企業(yè)的機會主義行為,這樣企業(yè)也就沒有建立個體聲譽的激勵,所以,對于信任品市場需要引入合適的政府規(guī)制(Tirole,1988;Caswell、Mojdu szka,1996;王秀清和孫云峰,2002)。[6-8]因此,在信息極度不對稱的食品行業(yè),當消費者對個體企業(yè)的誠信缺乏了解或信任時,就只能根據(jù)整個行業(yè)的集體聲譽來判斷個體企業(yè)是否誠信,這時,行業(yè)的集體聲譽才是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信號(余建宇,2014)。[9]
集體聲譽是一種準公共品,在沒有外部監(jiān)管和最低質量標準的情況下,集體成員傾向于生產低質量的產品從而損害集體聲譽(Winfree和McCluskey,2005)。[11]將集體聲譽機制運用到食品安全相關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地理標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GI)。Schamel(2003)用葡萄酒的產地作為一種集體聲譽的測度方法。[10]Winfree和McCluskey(2005)、Rouviere 和Soubeyran(2008)、Saak(2012)通過分析得出,相同地區(qū)的生產者可以運用結為聯(lián)盟、觸發(fā)策略和內部懲罰等機制保證特定地區(qū)產品的特征。[11-13]陳通和李志方(2014)從集體聲譽視角,運用演化博弈模型對地理標志農產品加工企業(yè)的質量標準采納行為進行了分析。[14]
其二,最低質量標準與進入。Fleckinger(2007)通過研究集體聲譽和市場結構,認為進入支持政策與最低質量標準是互補的政策工具,當質量標準難以執(zhí)行時,競爭是無效率的。[15]Castriota和Delmastro(2009)從最低質量標準、縱向差異和最優(yōu)群體規(guī)模對集體聲譽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強制和自愿性質量標準是有效的;群體規(guī)模與集體聲譽是非線性的;當生產者超過一定數(shù)量,集體聲譽會因為“搭便車”而下降,因此,自由進入并非最優(yōu)。[16]陳艷瑩和楊文璐(2012)從競爭效應和質量效應兩方面分析了集體聲譽下最低質量標準規(guī)制的福利效應。[17]
此外,浦徐進等(2011)通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農戶如何維護“一村一品”的集體聲譽,得出農戶維護集體聲譽取決于農戶在“一村一品”組織中個人聲譽帶來的利益;從長遠來看,個體農戶違約受到的懲罰很大而獲利較小,因此在“一村一品”組織形式下,農戶會維護集體聲譽。[18]
通過對現(xiàn)有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已有研究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對食品行業(yè)中集體聲譽的相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運用“連坐制”和集體聲譽機制分析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的研究還處于積極探討階段,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鑒于此,本文將結合具體實踐與案例,對食品安全“連坐制”進行深入分析。
目前,“連坐制”在食品安全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2005年發(fā)生的“潮安果脯事件”是區(qū)域連坐的典型。北京市工商部門2005年在對果脯、蜜餞產品進行監(jiān)督抽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廣東省潮安縣企業(yè)生產的果脯、蜜餞中二氧化硫殘留量多次超標。為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決定從6月15日起,責令全北京市經營者禁止采購和銷售產自潮安縣的果脯、蜜餞產品。北京各超市全面清查并下架其產品。隨后重慶、成都等地各大超市和商場也緊急“封殺”產自潮安的相關產品。
2008年發(fā)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對我國整個奶品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波及到國內所有奶制品企業(yè)及其品牌,使消費者對其幾乎完全喪失信心。這是市場自發(fā)實施的“品牌株連”。
2011年重慶市沃爾瑪超市發(fā)生的“假冒綠色豬肉事件”就屬于主體連帶。一家超市門店被查出有食品安全問題,則被要求停業(yè)整改,而且,該連鎖超市的所有門店都會被重點巡查,甚至全部停業(yè)。
產業(yè)鏈連坐,即責令生產者通知銷售者停止銷售其產品,召回問題食品,并對其進行銷毀或無害化處理,對其生產的其他食品實施監(jiān)督檢查;同時追查上游原材料、添加劑及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者、供貨者及下游的產品銷售者、使用者的連帶責任,涉及其他環(huán)節(jié)或地區(qū)的,及時通報當?shù)乇O(jiān)管部門進行處理。此外,追究為其提供廠房、設備、運輸、倉儲等便利條件的相關責任人。
事實上,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都已經運用這種制度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鄭風田,2011)。[19]具體作法為,政府相關機構把食品供應的產地劃分為若干不同區(qū)域,然后制定詳細的安全供應標準,且對其生產、運輸和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抽檢,如果某家企業(yè)出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則禁止銷售該企業(yè)所在區(qū)域所產的食品,甚至暫時取消其供應資格,為期三個月或者半年。在食品安全“連坐制”下,沒有企業(yè)敢輕易作假,一方面怕連累別人,另一方面也怕別人作假時連累自己。
基于實地調研,選取浙江省臨海市上盤西蘭花產業(yè)合作社為案例,分析“連坐制”在該合作社中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的具體應用。
3.1案例基本情況
浙江省臨海市上盤西蘭花產業(yè)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6月,為一家以股份合作形式組建的,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yè)化管理的農民聯(lián)合組織;為農業(yè)部農民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全國試點單位。合作社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共有864個社員,其中,有種植戶841家、運銷大戶10家、加工企業(yè)12家和中介服務組織1家。合作社共下設16個分社(12家加工企業(yè)+種植型和4家營銷大戶+種植型),固定資產1 385萬元,建筑面積24 930m2(冷庫面積5 540m2),其產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qū)。
圖1 上盤西蘭花產業(yè)合作社組織結構圖
3.2運行機制分析
合作社為了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①“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listsystem)是日本為加強食品(可食用農產品)中農業(yè)化學品(包括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殘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項新制度;堪稱目前世界上最苛刻、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準;該制度對所有農業(yè)化學品在食品和農產品中的殘留限量都作了規(guī)定,設限指標大幅度增加,限量標準更為嚴格,檢測項目成倍增長。”,以及其他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將西蘭花產品銷售到發(fā)達國家市場,其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就成為關鍵。合作社在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安全生產制度,制定了技術操作規(guī)程,監(jiān)督農藥化肥的施用,建立了生產過程田間管理檔案等,此外,非常關鍵的是實施了“連坐制”。為了確保“連坐制”有效實施與運行,并到達很好的效果,其具體運行機制如下:
3.2.1劃分作業(yè)區(qū)。合作社以地塊相近為原則,將種植基地按地理位置劃分為不同的作業(yè)區(qū),每個作業(yè)區(qū)由若干種植農戶組成。目前,合作社擁有約3 700hm2冬春西蘭花基地,并以種植田塊或行政村劃分為81作業(yè)區(qū)。
同一作業(yè)區(qū)內的農戶大多生活在同一社區(qū)或行政村,他們同處于一個復雜的社會網絡中,即種植農戶的經濟行動與活動是嵌入在具體的、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之中,并受農戶之間社會關系的影響和約束。如果某一農戶使用違禁農藥被發(fā)現(xiàn),則合作社將拒絕收購該作業(yè)區(qū)內的所有西蘭花產品,這將給自己以及作業(yè)區(qū)內的其他農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這將損害該農戶在作業(yè)區(qū)內以及合作社內的個人聲譽和社會資本。在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熟人社會),社會資本對農戶及家庭的生產、生活與發(fā)展等都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婚喪嫁娶、借貸等。因此從長期來看,農戶的違規(guī)行為受到的懲罰要遠大于獲得的利益。作業(yè)區(qū)內的農戶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之間將會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
3.2.2合適的規(guī)模。每個作業(yè)區(qū)有成員10至20人,每個農戶社員不少于15畝。為了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一個集體或團隊的規(guī)模不宜過大。小集體相對大集體而言,組織協(xié)調成本更低;農戶的違規(guī)行為更容易發(fā)現(xiàn);集體內成員間的相互監(jiān)督更容易。因此,小規(guī)模集體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車”問題。此外,每位農戶的種植面積不宜太小,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戶相對小農戶而言,在生產資料投資、土地規(guī)模和產量等方面大一些,資產專用性更強,生產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固定性,因而更有助于合作社對其進行質量安全管理。
3.2.3利潤與品牌。合作社的西蘭花產品主要供應出口市場,其產品收購價格較高,因而相對于其他農戶,合作社的種植農戶的收益高出許多。此外,合作社非常注重品牌建設,注冊商標“碧暢”和“BICHANG”,其中“碧暢”牌西蘭花多次榮獲浙江省農業(yè)博覽會金獎;而且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先后通過了全國無公害產品認證和浙江省綠色農產品認證等一系列相關認證。這些就使得合作社的所有成員都有很強的積極性去維護已經建立起來的良好集體聲譽。
3.2.4外部監(jiān)督。合作社為每個作業(yè)區(qū)配備植保員2人,植保員除了對生產進行技術指導外,也隨時抽查成員的用藥情況;而且合作社建立了以作業(yè)區(qū)為追溯單位的信息可追溯系統(tǒng),將責任明確到作業(yè)區(qū),這充分發(fā)揮了“連坐制”的作用,節(jié)約了追溯成本。此外,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對進口農產品有非常嚴格的檢測,合作社未達標的產品難以進入國外市場,甚至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聲譽損失。這些使得“連坐制”成為“可置信的威脅”。
總之,“連坐制”在合作社中,增加了農戶違法行為的成本,而降低對集體成員的監(jiān)督成本,并增加了相互監(jiān)督的激勵,其在合作社的質量安全控制上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總結出將“連坐制”應用到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連坐制”可以應用到對農戶、生產基地、企業(yè),以及整個供應鏈、產業(yè)鏈,甚至對整個區(qū)域的食品安全治理,而且可以考慮對食品安全監(jiān)管者實施“連坐制”,監(jiān)管者所轄地區(qū)出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將連帶追究監(jiān)管者的責任。
第二,在實施食品安全“連坐制”中,需要確定合適的連帶責任集體,充分利用集體內的自組織、內部治理、網絡治理等機制,使得集體內成員易于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
第三,“連坐制”是集體性懲罰,但懲罰不是目的,更多的是一種威懾,它將促進集體內成員間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抑制機會主義行為;有助于集體聲譽的形成,以及對集體聲譽的維護。
第四,食品安全“連坐制”要與外部監(jiān)督、政府監(jiān)管相結合。外部監(jiān)督和政府監(jiān)管除了保障“連坐制”有效運行外,還將起到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事后明確責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Greif,A.,Institutions and Impersonal Exchange: The European Experience[R]. 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4.
[2]張維迎.博弈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3]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8.
[4]Klein,B.,Leffler,K. 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 P615-641.
[5.]Shapiro,C. Premium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a Return to Reput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98): P659-679.
[6]Tirole,J.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The MIT Press,1988.
[7]Caswell,J. A.,Mojduszka,E. M. 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 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food qua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P1248-1253.
[8]王秀清,孫云峰.我國食品市場上的質量信號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2,(5):27-32.
[9]余建宇.諾貝爾經濟學家給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啟示[J].經濟資料譯叢,2014,(4):71-75.
[10]Schamel,G.,Anderson,K. Wine quality and varietal,regional and winery reputations: hedonic prices for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J]. Economic Record,2003,(79): P357-369.
[11]Winfree J. A.,McCluskey J. J. Collective reputation and qua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P206-213.
[12]Rouviere,E.,Soubeyran,R.Collective Reputation,Entry and Minimum Safety Standard [C],2008 International Congress,August 26-29,2008,Ghent,Belgium 44465,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13]Saak,A. Collective Reputation,Social Norms,and Particip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94)P763-785.
[14]陳通,李志方. GI農產品加工企業(yè)質量標準采納演化研究——基于集體聲譽視角的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296-299.
[15]Fleckinger,P. Collective Reput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Regulating the Quality vs Quantity Tradoff Economic[J].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07. 7,2-13.
[16]Castriota,S.,Delmastro,M.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reputation: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optimal group size[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Wine Economists,Working Paper,2009(50).
[17]陳艷瑩,楊文璐.集體聲譽下最低質量標準的福利效應[J],南開經濟研究,2012,(1):134-144.
[18]浦徐進,蔣力,劉煥明.農戶維護集體品牌的行為分析:個人聲譽與組織聲譽的互動[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1,(4):99-104.
[19]鄭風田.食品安全應向美日學習“連坐制”[N].廣西質量監(jiān)督導報,2011-04-29.
責任編輯許巍
作者簡介:汪普慶(1977-),男,湖北洪湖人,管理學博士,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20317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40319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YJC90071);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重點項目(B2015010)。
[中圖分類號]D922.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6)03-0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