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銅陵學院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
現(xiàn)代銅藝中吉祥圖形的設計與應用
劉靜
(銅陵學院 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摘要]中國吉祥圖形的形成并非一個偶然的藝術現(xiàn)象,從發(fā)生到發(fā)展,都是根植于本土民俗觀念,反映了中國人傳統(tǒng)倫理觀與思維觀。現(xiàn)代銅工藝品無論是材質還是制作手法都是對傳統(tǒng)銅藝的拓展和延續(xù),需要對傳統(tǒng)吉祥圖形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融入當代的精神內涵,進行新的設計嘗試。
[關鍵詞]吉祥圖形;現(xiàn)代銅藝;設計應用
“吉祥”本意為美好的預兆。自人類誕生以來,吉祥的觀念就深入人心,“數(shù)千年來,人們藉由熟悉的事物或神話傳統(tǒng),通過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祥瑞的圖案形象,傳達人們的情感與祈愿,日久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美術形式——吉祥圖形”[1]182。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吉祥圖形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它起始于商周,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無論是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還是封建社會的祥瑞追求,在每個時代都深得人們的喜愛,是最為大眾化的藝術。
勤勞智慧的先輩們以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內容豐富的吉祥圖形,不僅表現(xiàn)形式多樣、應用廣泛,而且能滿足社會各種不同階層的需要。從題材的角度上,吉祥圖形可以分為祥禽瑞獸、花卉果木、人物神祗、文字符號四大類[2],以此為載體,通過比擬、借喻、雙關、諧音等象征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寄托人們祈福納吉、延年增壽、追求功名利祿、驅邪禳災等美好愿望與憧憬。
一、吉祥圖形的文化內涵
中國吉祥圖形的形成并非一個偶然的藝術現(xiàn)象,從發(fā)生到發(fā)展,都是根植于本土民俗觀念的。在甲骨文中,“吉”字上部是象形兵器,下部是盛放兵器的器具,組合起來就是把兵器放在器具中,使人們遠離戰(zhàn)爭之意[3]。所以說,吉祥圖形是人為的自行創(chuàng)作,與人們的民族情感、生活習俗、審美特征密不可分,它凝練著傳統(tǒng)文化的眾多內容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倫理觀與思維觀。
(一)禮制與倫理思想的滲透
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禮”是封建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從先秦的禮樂到宋代的朱程理學,器物的設計與造型都嚴格按照儒家的倫理綱常與社會等級而制,可以說,“鑄鼎象物”的禮制思想對吉祥圖形有著很大的影響,如吉祥圖形中的五種瑞鳥——鳳凰、白鶴、白頭、鴛鴦和燕子即象征著君臣、父子、兄弟、夫妻與朋友五種倫理關系;而儒家的“忠孝仁義”的傳統(tǒng)思想,在吉祥圖形中則體現(xiàn)為狗的忠、羊的孝、鹿的仁、馬的義。
另外,以倫理教化的“比德”標準也是吉祥圖形象征的重要淵源,“比德”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物的觀察與感悟,賦予它們人品化的精神品格。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吉祥圖形中的草木鳥獸成為人倫教化的符號,包含著極強的道德意味,如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成為人品高潔的化身,鴛鴦則是忠貞愛情的吉祥物象。這種象征意義不僅有美丑之分,還帶著人們強烈的善惡情緒,是在禮制與倫理道德影響下的“美善統(tǒng)一”思維觀的表現(xiàn)。
(二)“天人合一”的思維觀
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人自然觀的反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它源于氏族社會,成熟于先秦,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主張人們在自然、恬淡、無為中回歸自然,但儒家傾向于把自然人化,而道家則傾向于把人自然化。直至漢代,董仲舒將儒家的理論與五行宇宙論結合起來,形成儒道互補的“天人感應”的宇宙觀,讖緯之說更是將“天人感應”的思維觀發(fā)揮到了極致。
作為民眾祈吉納祥的物化形象,吉祥圖形有著豐富的象征寓意,而其象征意向就是在這一傳統(tǒng)思維的隱性影響下形成的。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像就是象征著四方及相應的星宿,而“梅蘭竹菊”及吉祥八寶等則都成為真善美的化身。在吉祥圖形的創(chuàng)作中把自然現(xiàn)象人格化、理想化,將天地萬物當作一個整體,將人的感情寄予于物的形式,使天人的關系成為倫理道德、審美的演繹,希望自己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觀的集中體現(xiàn)。
二、吉祥圖形在現(xiàn)代銅藝設計中的運用
從三代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可以看出,吉祥的主題使禮器規(guī)范下的裝飾開始走向世俗的生活形式,如鳳鳥、魚紋等都蘊含著吉祥的寓意,展示著意吉圖樣的面貌。在這些舉世無雙的青銅藝術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在題材的表現(xiàn)上還是在裝飾上,中國的傳統(tǒng)吉祥圖形都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代在進步,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精神需求與不同的審美情趣,所以,現(xiàn)代的銅藝術品就需要從延展到更新,對傳統(tǒng)吉祥圖形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融入當代的精神內涵,進行新的設計嘗試。
(一)直接應用
直接應用主要是將傳統(tǒng)吉祥圖形中汲取寓意與現(xiàn)代銅藝設計主題相契合的圖形和文字直接借用,以期達到“思與境偕,物與神游”的境界。這種手法最易使受眾理解其意,產(chǎn)生共鳴。
一些風格簡潔的云紋、回紋、如意紋、龍紋等雕飾以及“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紋樣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裝飾性,而其內涵簡單明晰,符合大眾文化生活。所以,在現(xiàn)代銅藝設計中,采用直接應用的手法完全可以將藝術品自身的高雅與含蓄很好地表達出來。例如螭龍紋透雕熏爐,爐蓋和爐身通體鏤空,由回形紋、幾何線條和螭龍吉祥紋樣組成,線條簡潔大方,融合巧妙,傳達著吉利深長、延綿不斷的吉祥寓意,以物傳情,簡潔明了,充滿著寧靜與祥和的生活氣息(圖1)。
圖1 螭龍紋透雕熏爐
(二)提煉概括
傳統(tǒng)吉祥圖形中的紋樣大多以具象為主,較為復雜繁瑣,與現(xiàn)代簡潔凝練的審美趨向不相符,所以在現(xiàn)代銅藝設計中運用這些吉祥素材時就需要去繁就簡、凈化提煉。要抓住圖形特征的整體概括,保留圖形的精神內涵,將其內部結構紋樣進行提煉概括,“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使形象更具有典型性,更精美,更準確地傳達現(xiàn)代的設計觀念。
圖2 洋洋得意三足爐
如洋洋得意三足爐,羊代表著儒雅溫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羊”即“祥”,用羊的圖形做裝飾有吉利祥瑞之義,此爐為“三羊開泰” ,“羊”取其音“陽”,在爐的肩部有三只羊頭,取其冬去春來、陰消陽長之意(圖2)[4]357。整體形象簡練概括,細膩傳神,在三羊之間用如意紋樣做點綴,典雅秀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三)夸張美化
夸張的設計手法由來已久,這里所說的夸張美化就是將傳統(tǒng)吉祥圖形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強化處理,使其更具有特點、裝飾性與趣味性。這種夸張并非隨心所欲,也不是任意加強或削弱什么,而是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夸張后的形象特征更鮮明,形態(tài)更美觀,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標準,更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
如辟邪獸,貔貅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能吞萬物而不泄,故有納食四方之財?shù)脑⒁?,被稱為“招財神獸”,在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別稱就是“辟邪”,有祛邪招財之含義,用于鎮(zhèn)宅辟邪。該銅工藝品似獅但卻有雙翼,脊背弧起,身上施以卷草形圖形,曲線流暢,四肢粗壯,霸氣威武。通過對頭部、四肢進行裝飾性的夸張?zhí)幚?,使其造型特征更加鮮明,簡單而不失美感,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預示著帶來歡樂及好運(圖3)。
圖3 辟邪獸
(四)解構與重組
解構的目的不是破壞,而是根據(jù)創(chuàng)作的需要,以一定的組合方式將原來的吉祥圖形加以解構重新組合,散落在每個不同的空間,表達新意。在設計多元化的今天,以傳統(tǒng)吉祥圖形為創(chuàng)意元素,通過獨特的重組解構,賦予其新的內涵,在完成設計主題的同時可以形成個性與文化內涵兼?zhèn)涞囊曈X形象,更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如帶蓋菊花爐銅熏香爐,菊花,有延年益壽、安康長壽的寓意,同時還象征著傲霜斗雪、無畏嚴寒的堅韌性格。該銅藝作品爐身為圓筒狀,飾以浮雕菊花,整身花團錦簇,花葉打散后重新組合,點綴其間,整體清韻朗朗。爐蓋上飾以鏤雕菊花,花葉解構重組纏繞其中,錯落有致,質感十足。當熏爐的青煙冉冉升起時,不僅使人感受到中國文人的人格和氣節(jié),為環(huán)境增添儒雅的氣息,而且也傳遞出現(xiàn)代人渴望自由、閑適、安靜的心愿。
圖4 帶蓋菊花爐銅熏香爐
三、結語
吉祥圖形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約定俗成的象征符號,歷經(jīng)了千年衍變,愈加具有東方民族的特色,更顯其獨特的魅力。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涵深刻,每一個紋樣都有著淵源的文化背景,在發(fā)展過程中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與精神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國人的倫理觀與思維觀,是實用功能與審美思想完美的結合。
韓美林先生認為,藝術的成功在于“根”。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文化,雖然今天的設計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根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tǒng)圖形卻是現(xiàn)代設計師靈感的原創(chuàng)力。實際上,當前中國的現(xiàn)代印染、編織、刺繡、陶瓷、雕刻、建筑、裝演、廣告、布景以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有對吉祥圖案的大量運用和再創(chuàng)作的社會實踐存在[5]52,它已經(jīng)成為設計師手中不可缺少的設計元素。將吉祥圖形融入到現(xiàn)代銅藝的設計中,不僅凸顯了民族特色,增強了銅工藝品的美感,而且還帶來了吉祥的寓意,滿足人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當銅工藝品已逐漸成為當今文人雅士與社會名流首選的高檔禮品時,設計者只有了解吉祥圖形自身的含義及在現(xiàn)代銅工藝品設計中的使用方法,才能真正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設計中傳承下去,才能真正發(fā)揮吉祥圖形的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杭間,何潔,靳埭強.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鄭軍.中國民間吉祥圖案[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
[3]趙屹,莫秀秀.吉祥圖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4]回顧.中國圖案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5]周星.作為民俗藝術遺產(chǎn)的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J].藝術探索,2015,(1).
(責任編輯何旺生)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uspicious Patterns in Modern Copper Art
LIU Jing
(SchoolofLiteratureandMedia,TonglingUniversity,Longling244000,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auspicious patterns is not the accidental artistic phenomenon, and deeply rooted in the native folk concept from its appearance to the development, reflec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s and thought. Modern copper art is the extens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opper art in both materials and making approaches, however, its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need innovative design and get blended with modern spiritual connotation while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Key words:auspicious pattern; modern copper art; design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73(2016)01-0130-03
[作者簡介]劉靜(1978-),女,安徽界首人,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系副教授。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在文化旅游背景下的銅陵銅工藝品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AHSKQ2015D78); 銅陵學院項目“現(xiàn)代銅藝設計中傳統(tǒng)圖形的展示空間”(2013tlxy26)
[收稿日期]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