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震艷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對于文本,“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須面對它本身,涵泳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深讀、深品、深習,深刻思考文本背后蘊藏著的豐富內(nèi)涵。只有對文本作出深入的解讀,才能夠?qū)崿F(xiàn)學生視界、文本視界及教師視界在深度對話中的有效融合。現(xiàn)以名師的課堂為例,談?wù)勗谏疃冉庾x文本、深度對話的教學中該重視些什么,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
一、層層推進,深刻的思維訓練
在課堂對話中,我們應該挖掘文本中蘊藏著的思維訓練點,積極引導,層層推進,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執(zhí)教《珍珠鳥》一課時,就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深度挖掘。她不但引導學生精心品讀、玩味“小”“小家伙”“一會兒”“趴”等詞語,還對“我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動聲色地寫……”等句子加以賞析,讓學生深刻領(lǐng)悟作者的觀點。在“尊重、關(guān)愛、自由、快樂”這一主旨上,課堂對話實現(xiàn)了學生、文本、作者的視界的首度融合。在更深一層的主題——“信賴”這一新視界的發(fā)掘與生發(fā)上,竇老師又獨具匠心地設(shè)計了幾個問題——“小珍珠鳥如此,它的爸爸媽媽呢?大鳥有和小鳥一樣的感受嗎?”這些隱藏在提問里的信息與文本描寫中隱藏的大鳥對人類的態(tài)度信息相契合。當小家伙在四周玩得開心時,大鳥為什么在籠子里生氣地叫?當小家伙貪玩忘記了回家時,大鳥為什么再三呼喚?這樣的對話,就引發(fā)了學生更多、更深、更廣的思考,也使得學生對文本的再次解讀走向了新的視界。
二、絲絲入扣,深切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的情感點,通過巧妙引導,促使學生進入文本世界,真真切切地經(jīng)歷精神陶冶,與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對話,展開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從而實現(xiàn)由感“他”情到生“我”情這一深切的情感體驗的過程。
以下是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第十冊《愛如茉莉》一文時的一個片段。
課文的結(jié)尾是:“病房里,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到我們的心中。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p>
師:茉莉的香味為什么能鉆到我們心里去呢?
生:那一縷幽香鉆到了我們的心中,因為媽媽和爸爸的心是透明的,他們心心相印。
生:茉莉花是非常樸實的,爸爸和媽媽的這份愛是簡單的、透明的,不需要豪言壯語,所以說兩者是相似的。
生:真愛就是這樣平淡,卻又是十分溫馨的,它能鉆到大家的心里。
師:同學們,老師還發(fā)現(xiàn)了一段話,請大家關(guān)注一下第九自然段,看看大家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交流)
師:你們說得真好,就連陽光都有了感情,連語言都有了溫度。請每個同學再讀讀這一小節(jié),用心地讀讀,感受愛的陽光,感受愛的溫暖,拿起書盡情地讀讀。
(學生齊讀課文)
師:哦,愛如茉莉。這里只要寫一個“愛如茉莉”就夠了,為什么作者要寫兩個呢?
生:表示強調(diào),表示感嘆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體現(xiàn)了媽媽對爸爸的愛和爸爸對媽媽的愛。
生:兩個“愛如茉莉”把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體現(xiàn)得更深。
……
師:同學們,愛如茉莉,讓我們感受到了如茉莉般幽香的愛、溫馨的愛、溫暖一生的愛。人世間的愛有千萬種,有父母間的情愛,有朋友、同學之間的友愛,有夫妻戀人之間的情愛,有師生間的關(guān)愛……此時此刻當你再看到這個“愛”字時,你覺得愛如什么,為什么?(學生用心地寫)
交流:
生1:愛如陽光,它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
生2:愛如蜜糖,甜到人們的心窩里。
生3:愛如空氣,你和我都離不開它。
……
正是因為薛老師對文本中蘊含著的情感因素進行了深度的挖掘,才有了這樣一次次觸及學生內(nèi)心情感的對話,絲絲入扣,清香裊裊,使學生深切地體驗到了父母之間相濡以沫的關(guān)愛如潔白純凈的茉莉。最后,對愛的理解想象既是對文本的拓展,也是情感上的升華,使得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達到一個沸點之后噴薄而出。
三、步步引領(lǐng),深遠的人文內(nèi)涵
特級教師盛新鳳在執(zhí)教《“番茄太陽”》一課時,對文本的解讀緊緊抓住一個“笑”字,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由感悟笑容到感悟笑中心酸、笑中溫暖、笑中深意,以課文中明明的美麗、善良來滋潤學生的精神世界。在這幾段反復感悟、品味“笑”字內(nèi)涵的對話中,學生有了這樣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我在明明的心靈世界里看到了明凈、純潔和善良,這是多美的心靈!”……一次次與文本、與人物的對話,不僅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吸收了人文內(nèi)涵,培植了人文精神。而盛老師對人文內(nèi)涵的挖掘并沒有止于文本,還對其進行了適當?shù)耐卣?,進一步引領(lǐng)學生與作者對話,感悟更深遠的人文內(nèi)涵。在課的最后,盛老師帶來了作者衛(wèi)宣利阿姨與學生對話的錄像,又出示了從作者最近寫的兩部作品《流淚的月餅》《兩雙球鞋》中截取的兩個小片段,和學生各自朗讀其中一段。讀畢,在學生被深深感動之時,盛老師不失時機地說道:“讀到這兒,你肯定有許許多多的話想對衛(wèi)阿姨說是嗎?溫暖和愛是可以傳遞的呀。請你寫下一兩句話。衛(wèi)阿姨是需要鼓勵的呀,把話寫在番茄狀的紙上,若能在反面畫上一個太陽就更棒了?!痹谌宋木竦母姓傧?,學生的情感在筆下無聲地流淌。學生寫下的不論是對衛(wèi)阿姨的感激、贊美,還是鼓勵、祝福,無不閃現(xiàn)著人文光輝。最后,盛老師飽含深情地說:“在文章前,衛(wèi)阿姨題寫了這么一句話‘心里有了快樂,光明就不遠了。愿我們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滿光明,愿明明的笑留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以此結(jié)束了整個課堂教學。至此,我深深地相信:此時,在每個學生的心中也都掛著一個“番茄太陽”了,而人文的種子也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fā)芽,總有一天會開花,結(jié)果……
課堂中的對話不僅是一種教學的簡單解釋,更是追求平等、關(guān)照生命、敞亮視界、尋找意義、實現(xiàn)思想的重要方式。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對文本作出深度的解讀,才能使文本中的精華融進自己的氣質(zhì),融入自己的思想。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引領(lǐng)學生進行深刻的思維訓練、深切的情感體驗,領(lǐng)悟深遠的人文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精神對話,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在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同時也不乏深度。
作者簡介:江蘇省無錫市安鎮(zhèn)實驗小學語文教師,錫山區(qū)教學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