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卓淑曄
被誤解的民間俗語
○王 云 卓淑曄
不看不知道,一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真奇妙!原來我們平時常掛在嘴邊的俗語當初并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現(xiàn)代漢語和古漢語的字詞有著天差地別。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就轉(zhuǎn)音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在古代,裨將即副將。這句俗語的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人們把“裨將”說成了“皮匠”,因此“三個臭裨將,賽過諸葛亮”才是這句俗語的原意和原字。
“不見棺材不落淚”本應(yīng)是“不見親棺不落淚”,意思是說見了親人的棺材才落淚,而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
這本是一句歇后語“跳到黃河——洗不清”,因為黃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混濁,跳進黃河要洗凈身上的污穢是不可能的,比喻一個人難于洗刷自己身上的污點,后來變?yōu)椤疤近S河也洗不清”。
現(xiàn)在人們說的“有眼不識金鑲玉”其實是“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典出《韓非子·和氏》,里面所說的“荊山玉”是指出自荊山的和氏璧。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中寫:“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也該死了?!币虼?,“不到黃河心不死”應(yīng)為“不到烏江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
這是一句民間罵人的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即做人之根本,忘記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可后來變成了“王八蛋”。
這句俗語應(yīng)該為“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費鞋。獵人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嶺、跑許多山路,所以非常費鞋,如果舍不得費一兩雙鞋子就很難捕到狼。因此,“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這句俗語就誕生并廣泛流傳開來了。
可“鞋子”是怎么變成“孩子”的呢?原來,在古漢語中是沒有j、q、x這3個音的,“鞋”讀“hái”。后來,“há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hái”,另一部分則讀“xié”。但在我國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讀成“háizi”。時間一長,“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也就被訛傳誤記為“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了。
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沒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頭來散熱。由于“皮”與“屁”諧音,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之,意思更為鮮明,所以,后來人們就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將“狗皮不通”變成了“狗屁不通”。
“無奸不成商”其實是“無尖不成商”,“尖”來源于古代用來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時,除了要將斗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斗里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人就被公認為不夠資格當商人。后來,由于一些商人道德素質(zhì)低下,“無尖不成商”就慢慢變成了“無奸不成商”。
(本欄目編輯 孫 婷)
Email:10652089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