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12個習慣
您有沒有想過,孩子成績總上不去或許是學習習慣的問題。家長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并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學會適應老師、適應社會,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環(huán)境。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
提前預習是培養(yǎng)自學精神和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主動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點,發(fā)現疑難問題,可以把握聽課的主動權。
教與學應該同步、和諧。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fā)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學生應當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于提問題,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問題是學習能力強、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表現。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十分重要,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努力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身的不足。
做作業(yè)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和應付家長。要重視作業(yè),在做習題時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和解題思路。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理解把握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
習題做完之后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采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么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為什么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yǎng)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fā)散。
當然,如果發(fā)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
復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復習必須及時,超過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復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每天盡量把當天的知識都復習一遍,每周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后再總復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復習,每一遍用時不需多但要反復多次。每章每節(jié)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后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平時要把有疑問或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用專門的本子記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
養(yǎng)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對待成功與挫折,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正視自我,不斷反思,達到追求進步的目的。
要自覺地培養(yǎng)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盡快與你告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fā)動,逐漸加速。俗話說∶“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步就要說到做到,堅定不移。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已經認識到打游戲的負作用,不想再玩,可一走近游戲廳就忘乎所以控制不住自己。因此,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時間上,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寢,都安排滿有意義的內容,不讓一日虛度。在空間上,嚴格控制自己的活動范圍,避免接近歌廳、舞廳、游戲廳、錄像廳、臺球室等場所。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在養(yǎng)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反復現象。這要求學生做好自我監(jiān)督,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培養(yǎng)習慣,就像走路一樣,發(fā)現走的路線不對,及時調整到對的軌道上去。
(文章來源:廣大教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