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根成
?
一次高尚的作弊
文/彭根成
1537年,即嘉靖十六年,湖北武昌舉行鄉(xiāng)試。一個學(xué)子的成績,給幾個主考帶來了艱難的抉擇。
這個考生的試卷華彩滿篇,見解新穎,讓人讀了拍案叫絕。考官們翻開考生履歷,考生竟然只有十三歲。正主考顧璘手拿考卷,捋著胡須贊嘆不已,說道,小小年紀(jì),見解不俗,是國之大器啊。副主考陳束和督考趙御史也深有同感。
可是,顧璘卻說,這個考生絕對不能錄取。這孩子太年輕了,不能讓他路途太順了,要磨煉磨煉他。趙御史擔(dān)心,如果不錄取,這個考生會不會泄氣。顧璘搖著頭道,如果真那樣,不錄也不算什么損失。
最終,三個考官躲在密室里,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齊心協(xié)力作了一次弊。
這個被落榜的考生帶著筆硯回去了。這三名主考官帶著焦灼的心情,等待著下一次鄉(xiāng)試。三年后,三人一齊要求,再次主持湖北鄉(xiāng)試。
這一次,那個孩子車船勞頓又來到武昌。他已經(jīng)十六歲了。
失敗后的三年里,他顯然沒有放棄。試卷收上來,在三個考官手中傳看著。三人熱淚盈眶,三年的煎熬,三年的盼望,他們沒有失望――少年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更非常人可及。
他被錄取了。后來,他推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改革,被譽為明朝三百年來第一宰相。
他叫張居正,他的成功,后面有三雙手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