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市山觀實驗小學 方惠燕
采擷故事春光點亮語文明燈
江蘇江陰市山觀實驗小學方惠燕
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本身具有形象的思維方式,借著故事淺顯易懂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鮮明生動的形象,豐富奇特的構思,將展開心靈與故事人物的對話??梢院敛豢鋸埖卣f: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是破譯兒童心靈的密碼,更是促進兒童成長的化學酶。
所以,“沒有故事的課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課堂”。故事和教育,不是彼岸花開,應是那在地連理。故事教育不僅僅是一個聽、讀、說的過程,更是一個有思考、寫作、實踐相伴隨的完整過程。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蓖ㄟ^先聲奪人,利用強而有效的刺激,調動學生的求知熱情與學習興趣,可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一見鐘情”,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故事導入法便是最佳方法之一??筛鶕?jù)學生愛聽故事的天性,選擇與課文內容情節(jié)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性或趣味性故事,使之娓娓道來,但于內容的關鍵處戛然而止,設置懸念。
如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我從故事導入:夜幕初垂,明月東升。湯姆和爸爸劃著小船到湖中小島去釣魚。他釣到了一條大魚,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魚。湯姆十分驚喜,可是,爸爸卻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是為什么呢?前后的矛盾沖突,暗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而聽到這樣富有啟發(fā)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學生精神不由為之一振,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隨之產生了。
當然,這種故事導入法在運用時,要注意導入時間不能太長,不能喧賓奪主。故事要有新意,不能老生常談,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文章,內容包羅萬象,體裁形式多樣,都屬文質兼美的上乘之作。但因為歷史的變遷和時空的局限,讓我們難以有機會做到感同身受。而單純的解說、煩瑣的分析,勢必顯得蒼白無力,必然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索然無幾。所以,故事的引用就顯得舉足輕重。在課文教學過程中,可適時、適度介入文本相關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增加故事的元素,讓學生在產生興趣的同時,不自覺地走進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地主動思考,感受領悟。
如《鷸蚌相爭》一課,學生們理解故事情節(jié)后,我們可在此基礎上加以提升,相機引用歷史故事:戰(zhàn)國時,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秦王大喜,相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蘇代聽說了此事,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好機會。通過歷史故事和課文所呈現(xiàn)的寓言故事的鏈接重疊,讓學生們真正體會:做事應懂得退讓,若一味相爭,只會兩敗俱傷,甚至讓第三方得益。這遠比說教、背誦寓意來得實在有效的多。
人們常說:講一小時的大道理,不如講一分鐘的小故事。因故事內容的具體細節(jié)化、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曲折化,外加故事表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使得故事比一般瑣碎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們記憶和傳播?!稁煻麟y忘》一課中,劉紹堂的先生就運用編寫故事的形式解讀了《一去二三里》的古詩含義,讓他畢生難忘,這無疑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范本。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故事來點綴、包裝或改造教學內容,使文本更加靈動、立體,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增強學生的理解記憶。如教學i的標調規(guī)則時,我們可講述:a、o、e每個人都有四頂帽子(一、二、三、四聲),妹妹小i非常羨慕,她也想戴上帽子美一美,可是i的頭上扎了個蝴蝶結,怎么也不能戴帽子。怎么辦呢?i決定戴帽子的時候,就把蝴蝶結摘下來,不戴帽子的時候再把蝴蝶結扎上。這樣,通過漢語拼音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把拼音字符幻化成一個個可愛人物,加上有趣味性的情節(jié),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水到渠成地接受新知。
當然,除了教學拼音可運用編故事記憶外,教學形近字、音近字等容易混淆、比較抽象的知識點都可借鑒。
對故事教育而言,不能僅停留在讀故事、講故事、聽故事的有限層面上,更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故事中來。文末意味深長的尾聲、引人遐想的結局是故事延伸的基底,是學生學習寫作的精華素材,是對文章立意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品評。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打開思維之窗,擦亮思維的火花,讓故事續(xù)編與文本教學有機的結合。
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后,我們可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故事延續(xù):烏鴉因為喜歡聽奉承話,才上了狐貍的當,一塊肉就這樣“奉送”給了狐貍。這不,烏鴉又找來一塊肉。可不巧,冤家路窄,又遇到了那只狡猾的狐貍。這次它會吸取教訓還是重蹈覆轍呢?通過有情有趣的想象續(xù)寫故事,讓學生更深刻明白故事的寓意。同時,抓準了讀寫結合點,達到了故事與寫作、學生與老師的雙贏。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我們理解的語文教學,著眼點在學生長久的成長與發(fā)展。借天長日久的浸潤積淀,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底。所以,我們不僅應立足于文本材料,更要豐盈學生的課外積累。
為此,我們提出“主題閱讀”的概念。通過配合課文補充相關故事,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增加文學底蘊,并由一及十,由點到面,輻射開去。根據(jù)單元專題,給學生推薦同一主題的其他故事,體現(xiàn)閱讀的開放性,提高閱讀的實效性,增強閱讀的趣味性。
同時,我們注重學生整本書的閱讀。通過相關故事書的推薦閱讀,希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寬學生眼界,增長學生智慧。例如:學生學了《他得的紅圈圈最多》后,可及時推薦學生讀讀《名人小時候的故事》;學了《魯班和櫓板》,不妨順水推舟,讓學生讀讀《發(fā)明小故事》。感受到《哪吒鬧海》的痛快后,閱讀《封神演義》就是必不可少的課外作業(yè);在學生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而喝彩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閱讀名篇《西游記》。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故事與課外故事相承接,摒棄了功利和浮華,讓學生徜徉在故事的天地,接受文化的傳承,享受著學習的快樂,真正接近語文的“根”。
當故事走進了語文課堂,并使之相輔、相融,我們便找到了更貼近學生的便捷通道、著實有效的方法途徑。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前程,讓語文課堂鮮亮起來;更似那和風細雨,滋潤了我們干涸枯滯的心田,讓語文印記深深扎進學生的命脈。
我們堅信:讓故事走進語文,必能點亮語文,點亮校園,點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