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陸凱《贈范曄詩》本事旁證及折梅母題

      2016-04-12 09:19:16嚴(yán)維哲
      關(guān)鍵詞:范曄宋書荊州

      曹 旭,嚴(yán)維哲

      (上海師范大學(xué) 人文與傳播學(xué)院,上海 200234)

      陸凱《贈范曄詩》是一首清新脫俗的五言小詩,歷來被視為友朋深情的絕唱。而“折梅贈友”,更是成為詩詞作家筆下最為常見的典故和母題。

      然而,數(shù)百年來,對這首詩歌具體的寫作時間、地點、作者、受贈人卻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本文擬從史實出發(fā),對這首小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探究,分析后世對此詩的接受過程,以達到還原事實的目的并揭示此后“折梅”的母題。

      一、陸凱《贈范曄詩》本事諸說

      此詩出處為《太平御覽》卷九七○所引《荊州記》:“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焙笫缹Υ嗽姼柙u價很多,特別在此詩的作者時代及本事上,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陸凱為東吳人說。據(jù)清乾隆《南雄府志》卷十六《雜志》載:“三國陸凱寄范曄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な仃懯揽唬骸础度龂尽穮浅酁蹙拍昵锲咴虑矊④娐櫽研N娟憚P為儋耳太守。是役也,凱于梅嶺作詩。去劉宋范曄幾二百年,蓋吳赤烏間當(dāng)別有一范曄,非蔚宗也?!雹僬J為此詩作于三國東吳大帝孫權(quán)赤烏九年,地點在大庾嶺。作者為東吳陸凱,受贈人亦非劉宋時期的范曄,僅為同名之人。

      聶世美在《陸凱〈贈范曄〉詩考辨》中亦主張東吳說。并提出了另一種看法:“(《太平御覽》)卷十九引《荊州記》曰,陸凱與路曄為友,并贈詩曰:‘折花奉秦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得,聊贈一枝春?!苜浾咭恍辗叮恍章?,名雖同而姓迥異。這一區(qū)別至關(guān)重要,當(dāng)是陸凱贈詩非贈范曄之有力內(nèi)證?!逼湮恼抡J為本詩作者為東吳陸凱,然受贈者非范曄,當(dāng)為路曄。②

      其二,陸凱為東晉人說。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梅花類》載:《荊州記》曰:“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娂乙詾闀x人,非宋文時范曄,姑從其說。則梅花見于五言詩自晉時始也。”③他認為陸凱為東晉詩人,范曄非劉宋之范曄,另有其人。

      而王朝安和王集門曾有《陸凱〈贈范曄詩〉辨析》一文,他們主張陸凱其人不詳,而范曄則為范蔚宗;詩歌作于東晉義熙末年,劉??碎L安之時。④

      其三,陸凱為劉宋人說。此說最為普遍,為諸多選本所采用。如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九、王士礻真《古詩箋·五言詩》卷八、沈德潛《古詩源》卷十一,近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即將此詩列入劉宋詩的范疇。

      然而,在劉宋說中,對陸凱、范曄其人也有三種不同的意見:

      (1)作者陸凱,不知其人;范曄即《后漢書》作者范蔚宗。陸凱自江南寄花于長安的范曄。如《學(xué)齋占畢》卷二載:“《荊州記》謂陸凱與范蔚宗相善,凱自江南遣使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范蔚宗,并詩一絕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后世紛紛舉用多矣,皆以陸范為證。”⑤

      (2)作者陸凱,系北魏正平太守。范曄即范蔚宗。陸凱在江南寄梅花于范曄。如《山堂肆考》卷一百五:“陸凱仕魏為正平太守,在郡七年,號良吏。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并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雹?/p>

      (3)此詩作者應(yīng)為范曄,寄梅花于陸凱。如《升庵詩話》卷九載:“詩話載南北朝范曄與陸凱相善,凱在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且贈一霅云云。按曄為江南人。陸凱字智君,代北人。當(dāng)是范寄陸耳,豈在長安,安得梅花寄曄乎?”⑦唐汝諤《古詩解》亦持此說。⑧

      此外,曹道衡《中古文學(xué)史料叢考》有《陸凱贈范曄詩》一文,提出:“此詩五言四句,委宛含蓄,已是唐人五絕風(fēng)致,然失粘,當(dāng)為永明至陳、隋間作品。然別無確證,謹志疑如上?!雹?/p>

      諸說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又是在怎樣的一個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問題仍然很多,還值得仔細探究。

      二、陸凱《贈范曄詩》各家說法辨析

      以上諸家觀點,皆有其不可解釋處。

      首先,陸凱為東吳人說,缺乏可靠的材料支持。東吳時期有一陸凱,但是否有范曄,史無明文。聶世美提出東吳陸凱寫作此詩主要有三條理由:“一、這位陸凱確是江南人,其一生政治與軍事活動大致在江淮一帶,與《荊州記》所載地望相合。二、陸凱‘雖統(tǒng)兵眾’,卻‘手不釋卷’,《隋書·經(jīng)籍志》猶著錄其文集一卷,所以他完全有吟詩贈友的資格與可能。三、孫皓在位時,凱曾‘都督巴丘,領(lǐng)荊州牧’,做過這一帶的地方官,則《荊州記》載其事跡乃理所當(dāng)然?!?/p>

      但是,就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東吳五言詩歌來看,以民謠俗諺為主體,如孫皓初的童謠:“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吳人,包括最高統(tǒng)治者,如孫皓,好“爾汝歌”,⑩五言詩之創(chuàng)作實績恐怕很難達到《贈范曄詩》那樣精熟遒麗的程度。詩歌的律化,主要是從南朝宋開始的,因此,《隋書》中雖有陸凱集,仍然不能證明他是這首五言詩的作者。聶世美僅憑《太平御覽》卷十九引《荊州記》曰陸凱與路曄為友,就斷定此詩受贈者為路曄,亦實屬孤證。

      其實,《太平御覽》引《荊州記》有3處:

      一是卷第十九《時序部四》引:

      《荊州記》曰:陸凱與路曄為友,在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云:折花奉秦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二是卷第四百九《人事部五十》引:

      《荊州記》曰:陸凱與范曄為友,江南寄梅花一枝來諸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花奉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得,聊贈一枝春。

      三是卷第九百七十《果部七》引:

      《荊州記》曰: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同書3條記載中,只有一條作“路曄”,其他兩條均作“范曄”。“路曄”兩字,完全有可能是抄錄之時誤寫所致。此外,如“奉秦使”當(dāng)為“逢驛使”之誤,“奉”當(dāng)為“逢”之壞字,可見“路曄”一條有點問題。

      其實,明人周嬰《卮林》卷七陸凱條就曾經(jīng)提出過類似觀點,其文曰:“《吳志》陸凱字敬風(fēng),吳郡人,為孫皓左丞相。而《御覽》十九卷引《荊州記》,作凱與路曄為友,寄梅贈詩,其詩作折花逢秦使,所謂路曄者,史未有見。而所稱陸凱亦未曉是敬風(fēng)否也。《詩藪》云:吳有丞相陸凱集一卷。非折梅之陸凱也。然有集傳于隋,則詩文固非所短矣。此亦持兩端耳。”已然認定此說有牽強附會的地方。

      從《三國志·陸凱傳》的記載看,陸凱其人“手不釋書。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并沒有說他擅長詩歌,也沒有說他在討朱崖途中經(jīng)過大庾嶺賦詩贈友人?!栋卓琢肪砭啪拧睹纺现Α罚骸按筲讕X上梅,南枝落,北枝開?!蹦纤瓮跸笾遁浀丶o(jì)勝》卷三十六南安軍大庾縣條記載:“梅嶺:大庾嶺上多梅,亦名梅嶺?!睆拇藘蓷l可知,大庾嶺風(fēng)物以梅花著稱,有南枝落、北枝開的特點。自唐宋以來,五嶺以南多被視為蠻荒之地,多安置貶謫官員,“度嶺”之思,就成為唐宋詩人貶謫詩歌中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些詩歌,往往借陸凱、范曄寄梅的典故,抒發(fā)遷客思歸之情,其實是一種附會。

      其次,說陸凱是東晉人也缺少事實。方回《瀛奎律髓》的出處也是《太平御覽》引的《荊州記》,并沒有什么新材料。

      王朝安和王集門的《陸凱〈贈范曄詩〉辨析》一文,認定此詩歌作于東晉義熙十三年至十四年之間,范曄去的是關(guān)中的長安。其文曰:

      我們不厭其煩地抄錄歷史資料, 旨在說明范曄的一生能到長安去, 而南方的驛使又能“詣長安”的時間,那就只有東晉義熙十三年, 即公元四一七年八月至東晉義熙十四年, 即公元四一八年十月。那么, 這段時間范曄有沒有去長安呢?《宋書·范曄傳》:“曄年十七, 州辟主簿不就,(為)高祖相國掾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 隨府轉(zhuǎn)右軍參軍, 入補尚書外兵郎, 出為荊州別駕從事史, 尋召為秘書丞……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 領(lǐng)新蔡太守。道濟北征, 曄憚行,辭以腳疾,上不許,使由水道統(tǒng)載器仗部伍。軍還,為司徒從事中郎?!睆纳鲜隹芍? 范曄跟隨劉裕率領(lǐng)的北伐軍檀道濟部到達長安, 然后再隨大軍南還的。

      由此可知, 此詩不是作于劉宋, 而是作于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八月至義熙十四年(418)年十月。根據(jù)劉裕“軍還”的時間及江南梅花的開花季節(jié)來推斷, 此詩當(dāng)作于東晉義熙十三年冬末或義熙十四年春初。

      他們認為范曄在義熙十二年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跟隨劉裕攻打后秦,從而到達長安,此說也不正確,因為:

      其一,檀道濟雖參與義熙十二年劉裕攻打后秦的軍事行動,但是其官職并非“征南大將軍”,而應(yīng)為“冠軍將軍”?!端螘ぬ吹罎鷤鳌吩唬骸暗罎鸀樗抉R、臨淮太守。又為世子西中郎司馬、梁國內(nèi)史。復(fù)為世子征虜將軍司馬,加冠軍將軍。義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濟為前鋒出淮、肥,所至諸城戍望風(fēng)降服。進克許昌,獲偽寧朔將軍、潁川太守姚坦及大將楊業(yè)。……進據(jù)潼關(guān),與諸軍共破姚紹。長安既平,以為征虜將軍、瑯邪內(nèi)史。”可見檀道濟在東晉時根本沒有當(dāng)過“征南大將軍”。

      其二,檀道濟任“征南大將軍”是在元嘉三年(426)宋文帝討平謝晦反叛之后。《宋書·文帝紀(jì)》曰:“(元嘉三年)夏五月乙未,以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中領(lǐng)軍到彥之為南豫州刺史。”《宋書·檀道濟傳》亦曰:“事平,遷都督江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持節(jié)、常侍如故;增封千戶?!?/p>

      其三,范曄經(jīng)歷的是元嘉八年檀道濟主持的北伐軍事行動,此時檀道濟正擔(dān)任“征南大將軍”?!端螘し稌蟼鳌氛f范曄“父(范泰)憂去職。服終,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領(lǐng)新蔡太守。道濟北征,(范)曄憚行,辭以腳疾,上不許,使由水道統(tǒng)載器仗部伍”。從時間上說,范曄的父親范泰卒于元嘉五年,范曄守了三年孝,于元嘉八年才成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參與北伐?!端螘ぬ吹罎鷤鳌酚涊d:“元嘉八年,到彥之伐索虜,已平河南,尋復(fù)失之;金墉、虎牢并沒,虜逼滑臺。加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率眾北討。”這些材料,都不能證明范曄在東晉義熙年間到過關(guān)中長安。所以,范曄東晉時期去過長安也缺乏應(yīng)有的說服力。

      同樣,說陸凱為北魏正平太守、寄梅花給范曄,以及范曄作詩寄梅花給陸凱,這兩種說法也都站不住腳。曹道衡《陸凱贈范曄詩》一文中已有考證,曰:“陸凱其人,《宋書》不載?!段簳り戀箓鳌份d俟子馥有六子,琇、凱知名。清唐汝諤《古詩解》 以為即此陸凱,且以《荊州記》所載為主客倒易,當(dāng)為范曄折梅作詩贈陸凱。據(jù)《陸俟傳》及《宋書·范曄傳》核之,俟長于曄僅六歲,曄安得與其孫交善?又設(shè)令《宋書》所載范曄仕歷不確,曄于義熙十三年已入劉裕幕,且從征長安,然其時陸俟僅二十六歲,理不得有孫。故唐說亦決難成立。”

      而曹道衡提出的“當(dāng)為永明至陳、隋間作品”,因為沒有更多資料來進一步證明,僅僅憑借“委宛含蓄,已是唐人五絕風(fēng)致,然失粘”的藝術(shù)感覺說,恐怕還不足以服人。

      《贈范曄詩》的音律如下:

      折花逢驛使(仄平平仄仄),

      寄與隴頭人(仄仄仄平平)。

      江南無所有(平平平仄仄),

      聊贈一枝春(平仄仄平平)。

      從音韻上來看,此詩的確已有后世格律詩的風(fēng)致。但這種委婉含蓄、已開唐人風(fēng)姿的作品,在范曄的時代其實已經(jīng)存在。

      在南朝劉宋初年,詩壇風(fēng)氣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轉(zhuǎn)變。明人陸時雍《詩境總論》曰:“詩至于宋,古之終而律之始也。體制一變,便覺聲色俱開。”當(dāng)時作家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有意無意地注重聲律。所以,我們讀劉宋詩歌,會發(fā)現(xiàn)律句出現(xiàn)頻率有上升的趨勢。即便如劉義隆的《登景陽樓詩》,從詩歌語言看也有明顯的格律詩味道。詩中符合格律詩要求的句子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除了“階上曉露潔”、“蔓藻嬛綠葉”,其他詩句單列出來都可以說是具備了格律詩的要求??梢娫缭趧⑺吻捌?,五言詩歌的格律化已經(jīng)在悄悄前行。如早于范曄的謝靈運《答謝惠連詩》云:“懷人行千里,我勞盈十旬。別時花灼灼,別后葉蓁蓁。”比范曄小一點的鮑照《幽蘭》云:“陳國鄭東門,古今共所知。長袖暫徘徊,駟馬停路歧。”

      而范曄精通音律,《宋書·范曄傳》稱其“少好學(xué),博涉經(jīng)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茝椗茫転樾侣暋?。其《獄中與諸甥侄書》亦曰“性別宮商,識清濁”,那是一種時代風(fēng)氣。

      當(dāng)然,詩歌格律化在劉宋時代,仍是一種探索性的嘗試,所以才會出現(xiàn)所謂“失粘”?!笆д场笔呛笕藢υ姼杪暵傻囊?,劉宋時代的人是不知道的??傊?,此詩屬劉宋詩歌的優(yōu)秀作品,與時代并不突兀矛盾。

      讓我們回到事件的起因:此詩是《太平御覽》引《荊州記》而來。陸凱,未詳;范曄即《后漢書》作者范蔚宗。疑點在于陸凱“自江南寄梅一枝詣長安與曄”,地點不對。范曄是東晉劉宋間人,據(jù)他的生平排查,應(yīng)該沒有去過關(guān)中的長安。那么,陸凱“詣長安與曄”的“長安”,到底在哪里呢?這是一個關(guān)鍵問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陸凱《贈范曄詩》新解

      《太平御覽》引用《荊州記》,《荊州記》的作者為盛弘之,生平不可考,僅知是南朝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的侍郎,與范曄為同時代人,所記當(dāng)有一定的可信度。那么,為何他會有“自江南寄梅一枝詣長安與曄”這樣的記載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楚文中所言“長安”到底是什么地方,以及詩歌中“隴頭人”的深層次內(nèi)涵。

      詩中的“長安”,當(dāng)指當(dāng)時的“小長安”。我們先看看幾條資料: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一記載:“淯水又南入縣,徑小長安。司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甄阜戰(zhàn),敗于此。”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七記載:“葉縣,本楚之葉縣,春秋楚人遷許于此。其后楚使沈諸梁尹之,僭號稱公,謂之葉公。秦置郡縣,隸于南陽。后漢書謂之小長安,言地沃人豐也?!?/p>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二鄧州條記載:“小長安城,在縣三十七里,淯水之東。謝承《后漢書》云:漢兵與甄阜、梁賜戰(zhàn)于小長安,漢兵敗退保棘陽城,周回一里二百二十步?!?/p>

      “小長安”在東漢時期屬于荊州南陽郡育陽邑,因地沃人豐,非常繁華,所以稱為“小長安”,后為淯陽郡;東晉時,為避晉簡文諱,更名為云陽。在劉宋時期,名為云陽男相。

      范曄家鄉(xiāng)順陽,距離云陽的“小長安”不遠。而從仕宦經(jīng)歷看,《宋書》范曄本傳說他“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為)高祖相國掾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隨府轉(zhuǎn)右軍參軍,入補尚書外兵郎,出為荊州別駕從事史,尋召為秘書丞,父憂去職”。可知他做過一段時間的“荊州別駕從事史”。

      范曄擔(dān)任“荊州別駕從事史”的時間,史書沒有具體記載。但是,從《宋書》等資料分析,范曄在任此官職之前,還擔(dān)任過“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隨府轉(zhuǎn)右軍參軍,入補尚書外兵郎”諸職。

      劉義康曾在元嘉三年任荊州刺史,《宋書·彭城王義康傳》曰:“太祖即位,增邑二千戶,進號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元嘉三年,改授都督荊湘雍梁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痹稳辏瑒⒘x康對于范曄正是“見待素厚”之時,范曄應(yīng)該是隨同義康一同到荊州任職的。范曄在荊州任職,活動的范圍就在“小長安”。應(yīng)該就是這一時期,范曄收到了陸凱的這首贈詩。

      那么,對作為順陽人的范曄,陸凱的贈詩中為何稱其為“隴頭人”呢?唐汝諤《古詩解》解釋隴頭,曰:“隴,大阪也,隴西郡隴山,北人每升此而歌,故漢樂府有隴頭歌。”但詩中之所以稱呼范曄“隴頭人”,并非指范曄當(dāng)真身處關(guān)中的“隴頭”,而是因為當(dāng)時的“小長安”一帶是關(guān)中僑民最多的地方。據(jù)《宋書》卷二十七《州郡三》記載:“雍州刺史,晉江左立。胡亡氐亂,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晉孝武始于襄陽僑立雍州,并立僑郡縣?!彼挝牡垡嘣谠味?,將荊州的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五郡特別設(shè)立了一個“雍州”??芍?,范曄的家鄉(xiāng)順陽曾經(jīng)屬于雍州,即今陜西省中部、北部流民僑居的范圍之內(nèi)。

      又,“小長安”所在的云陽男相地近南朝劉宋與北魏的軍事分界線,屬于邊塞,故陸凱詩中稱范曄為“隴頭人”,亦是泛指范曄是在邊塞任職的人。

      晉宋之交,邊境駐軍往往肆意妄為,殺戮無辜。陸凱折花贈詩,實際有勸范曄不要長期在邊關(guān)戍守任職,而要早早歸來,享受南方的春意和美好的人生。

      作為邊塞、邊關(guān)代名詞的“小長安”,后來成了許多詩人描寫的對象。如吳均《閨怨詩》中就有“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相去三千里。參商書信難”的句子,其詩意與陸凱亦有相近之處。

      如果說《荊州記》記載范曄收到陸凱贈詩的地點是在荊州的小長安,而非關(guān)中的長安,那怎么會造成后世如此之多的誤解呢?其原因可能是后人對于六朝行文習(xí)慣的誤解。

      荊州地區(qū)在六朝政權(quán)的疆域中地位十分重要,不僅是因為幾乎占了全國一半的領(lǐng)土;而且,東晉以來,權(quán)臣多據(jù)此上游,遙控朝政,故叛亂時有發(fā)生;所謂“三吳之命,懸于荊、江”,故南朝人極為重視。

      《南齊書·州郡志》曰:“江左大鎮(zhèn),莫過荊、揚。弘農(nóng)郡陜縣,周世二伯總諸侯,周公主陜東,召公主陜西,故稱荊州為陜西也?!薄额伿霞矣?xùn)》卷三曰:“江南閭里間,士大夫或不學(xué)問,羞為鄙樸,道聽途說,強事飾辭:呼征質(zhì)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州必稱陜西,下?lián)P都言去??ぁ?,深刻指出了南朝士大夫的這一習(xí)慣。王利器《顏氏家訓(xùn)集解》注曰:“蓋東晉以后,揚、荊兩州刺史,膺分陜之任,故荊州有陜西之稱?!?/p>

      是以在六朝人口中,稱呼“荊州”并非用“江陵”或是“南郡”,而是常用“陜西”兩字指代。試舉數(shù)例:

      《世說新語·識鑒》載:

      王忱死,西鎮(zhèn)未定,朝貴人人有望。時殷仲堪在門下,雖居機要,資名輕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許。晉孝武欲拔親近腹心,遂以殷為荊州。事定,詔未出。王珣問殷曰:“陜西何故未有處分?”殷曰:“已有人?!蓖鯕v問公卿,咸云非。王自計才地必應(yīng)在己,復(fù)問:“非我邪?”殷曰:“亦似非?!逼湟乖t出用殷。王語所親曰:“豈有黃門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舉乃是國之亡征?!?/p>

      《宋書·鄧琬傳》載:

      前將軍、荊州刺史臨海王子頊練甲陜西,獻徒萬數(shù)。輔國將軍、冠軍長史、長沙內(nèi)史何慧文,見拔先皇,誠深投袂。

      《宋書·王景文傳》載:

      景文屢辭內(nèi)授,上手詔譬之曰:“尚書左仆射,卿己經(jīng)此任,……京口鄉(xiāng)基義重,密邇畿內(nèi),又不得不用驃騎,陜西任要,由來用宗室?!?/p>

      《宋書·范曄傳》里所引孔休先檄文曰:

      彭城王體自高祖,圣明在躬,德格天地,勛溢區(qū)宇,世路威夷,勿用南服,龍潛鳳棲,于茲六稔,蒼生饑德,億兆渴化,豈唯東征有鴟鸮之歌,陜西有勿翦之思哉。

      盛弘之《荊州記》記載的很可能是范曄任職“陜西”(荊州),又在“小長安”收到陸凱的贈詩。在傳抄中,“荊州小長安”就等同于“陜西小長安”;或因“陜西”之故,脫去“小”字,便與“陜西”的“長安”相混,誤成了《太平御覽》中的“自江南寄梅一枝詣長安與曄”。若成“自江南寄梅一枝詣小長安與曄”,則我們今天所有的爭論便都成了多余。

      四、“折梅寄贈”母題的文學(xué)意義

      《詩經(jīng)》中有折芍藥花相贈的男女?!豆旁娛攀住返摹巴ブ杏衅鏄洌G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庭中有奇樹》)屬于寄贈,但不知道“馨香盈懷袖”的“此物”是不是梅花?但自從陸凱贈范曄之詩后,“折梅”的意象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 “折梅寄贈”成為一個文學(xué)母題,在劉宋之后的南北朝詩歌里不斷地演化、不斷地復(fù)制。

      如《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西洲曲》所描繪的是荊州一帶的風(fēng)物,很可能直接受到陸凱贈范曄詩歌的影響。

      而“折梅”這一意象形成的母題,在隋唐之后的文學(xué)作品中衍生得尤其普遍。如初唐宋之問《度大庾嶺》中的“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以梅花為思念的象征。李白《送友人游梅湖》中的“送君游梅湖,應(yīng)見梅花發(fā)。有使寄我來,無令紅芳歇”,即化用陸凱的詩句,表達友人之間的情誼。杜甫《和裴廸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中的“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詩句,其實也是對陸凱詩歌的暗中化用。唐人徐寅《別》詩曰“賦罷江淹吟更苦,詩成蘇武思何遲,可憐范陸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則是直接運用陸凱、范曄的事典,作為別思的代表。

      陸凱的“折梅”母題,在宋人的作品中衍生得更多,其情感體驗也有不同之處。黃庭堅《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詩曰:“簸船綪纜北風(fēng)嗔,霜落干林憔悴人。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貽我一枝春?!逼鋵嵱忻撎Q骨的意思。秦觀《踏莎行》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陳與義的《送張仲宗押戟歸閩中》詩曰:“舟前落花慰野老,浦口杜若愁湘君。遙知詩成值驛使,萬里春色當(dāng)見分。贈人以言予豈敢,不忍負子聊云云?!?這些詩詞中的“江南”、“驛使”、“春色”,都帶有母題詩的地域感。南宋作家基本沿襲了這一寫作傳統(tǒng),如王十朋《擬賦江南寄梅花詩》云:“蔚宗居壟首,陸凱在江南。手折梅花寄,人逢驛使堪?!狈冻纱蟆断Х诛w》云:“我欲歸耕,如何重來得。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憶。”李正民《和平叔見寄》云:“手折梅花驛使傳,在原鸰翼尚翩翩?!?/p>

      元代詩人在詩歌中提及這一事典的亦不乏其人。董壽民《訪夏凌云外郎休寧人舊在婺源相識》曰:“別去星源幾度春,每瞻明月憶前因。折梅莫寄隴頭驛,得句空吟日暮云?!秉S庚《寄月山少監(jiān)》曰:“折梅難寄江南信,惟有新詩數(shù)十篇?!瘪R祖?!都耐鯉燈敗吩唬骸昂龇牦A使天邊去,欲折梅花恨未開。”

      明清兩代,從陸凱贈范曄折梅母題中派生的詩歌更是不勝枚舉。如明人陸深《東阿道中對雪》曰:“授簡有才懷帝子,折梅無使寄長安?!蹦咧t《題海棠蓮桂梅花四仙子》曰:“一別江南幾度春,折梅誰寄隴頭人?!鼻迦似顚斣濉蛾懶⊙磐辏D尾寄贈長句,今春復(fù)示詩稿,即用其逆旅述懷詩韻奉謝二首》詩曰:“白發(fā)江南余陸凱,折梅辛苦寄長安?!蓖跷闹巍逗S海將隨范荊坡漕使南游都中,諸故人以詩贈行,黃海因繪贐詩圖,為題二絕》曰:“來春驛使江南路,應(yīng)折梅花報好音。”這些共同構(gòu)成了折梅寄人的詩歌一族。

      后世對陸凱贈范曄詩母題的接受傳唱不歇,可以看出此母題的意義內(nèi)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詩歌主題上,此詩言友人南北相隔,折花相贈,表現(xiàn)了文人之間的深情,符合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審美。尤其在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友朋聚少離多,生離死別,此時的感情在內(nèi)心蘊藉,非以春天的江南及象征江南的梅花,無以表達隔著地域、隔著春天的情愫。

      其次,陸凱這首詩歌格調(diào)溫柔敦厚,含蓄深沉,又脫口而出,自然真切,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性情,有一種直接的感發(fā)力,故能為后世文人所接受,并樂于借用,使之成為一個常見的典故和母題。

      再次,在形式上,該作品五言四句,只有20個字。在東晉南朝之時,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新聲歌曲,吳聲西曲的主要方式就是五言四句的形式。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符合五言絕句的寫作,簡潔明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更能為后人所接受。

      還有,后人對梅花意象的逐步拓展,影響了詩歌的傳播。陸凱的這首詩歌有多個版本,個別字詞有所出入,后世的解讀,無論是“折花”或是“折梅”,都反映了時代的審美趣味?!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倭咴u曰:“《離騷》遍擷香草,獨不及梅。六代及唐,漸有賦詠。而偶然寄意,視之亦與諸花等。自北宋林逋諸人,遞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樹橫枝’之句,作者始別立品題。南宋以來遂以詠梅為詩家一大公案。”宋人與唐人的審美趣味大不相同,故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對陸凱詩歌的化用在宋代之后更加流行。

      最后,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陸凱寫作此詩的時候是在魏晉南北朝,正是中國南北對峙的時代。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化素以中原為正統(tǒng),“江南”的文化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以永嘉南渡之后,晉元帝會有“寄人國土,心常懷慚”之感。陸凱在詩歌中所標(biāo)舉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雖然說“無所有”,但其對“江南”地域的自豪感是洋溢在字里行間的。這種地域意識,在宋代,尤其是靖康之變之后,比之南北朝時有更深的認同感,并成為繁華富庶的象征。元代雖然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但對于南人來說,“江南”也是一種精神家園的象征。明清以來,承接宋元文人的感情書寫方式,將陸凱這首小詩的母題意義繼續(xù)延伸。

      概而論之,陸凱《贈范曄詩》的寫作時間當(dāng)為元嘉三年前后,背景為范曄出任荊州別駕從事史,在邊境“小長安”一帶任職。

      陸凱不詳,從詩中“江南”諸語分析,其人當(dāng)在南方,因心系故人,故折梅相贈。詩中以江南春光為引,勸范曄早歸,勿長留邊地,一詩竟成千古佳話。后人距六朝已遠,不知當(dāng)時地理以及用語習(xí)慣,遂訛“陜西(荊州)小長安”為關(guān)中“陜西長安”,致使詩中的人物、地點、本事混淆不清。

      在后世的接受過程中,其詩因感情格調(diào)契合中國傳統(tǒng)和詩歌美學(xué),隨著時代審美取向的變化和南北意識的加強,不斷被經(jīng)典化,至元明清時便逐步成為擁有眾多折梅贈友“子詩”的“母題詩”。

      注釋:

      ①廣東地方史志辦公室編:《廣東歷代方志集成 南雄府部》,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影印本,2007年版,第626頁。

      ②聶世美:《陸凱〈贈范曄〉詩考辨》,《文學(xué)遺產(chǎn)》1987年第2期。

      ③[元]方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44-745頁。

      ④王朝安、王集門:《陸凱〈贈范曄詩〉辨析》,《殷都學(xué)刊》1991年第1期。

      ⑤[宋]史繩祖:《學(xué)齋占畢》,商務(wù)印書館,1939年版,第38頁。

      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6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本,第129頁。

      ⑦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19頁。

      ⑧[明]唐汝諤:《古詩解》卷二十一,明崇禎刻本。

      ⑨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xué)史料叢考》,中華書局,第336頁。

      ⑩參見《世說新語·排調(diào)第二十五》,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猜你喜歡
      范曄宋書荊州
      擎起歷史巨燭
      躬耕(2024年5期)2024-05-31 11:33:53
      三國戰(zhàn)爭話荊州(下)
      一頂花草帽
      我的新伙伴
      范曄:作死是條不歸路
      百家講壇(2019年20期)2019-04-30 06:48:24
      論范曄仕宦與交游對其撰史的影響
      崛起的荊州詩歌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見大尺水興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荊州》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My Winter Vacation Plan
      荊州:湘鄂西蘇區(qū)的中心地帶
      和龙市| 朝阳市| 龙里县| 张北县| 图们市| 丁青县| 驻马店市| 美姑县| 枣阳市| 延庆县| 玉林市| 新龙县| 浑源县| 广丰县| 昔阳县| 依安县| 巢湖市| 建平县| 宣武区| 永靖县| 子洲县| 神池县| 吴旗县| 龙南县| 讷河市| 札达县| 游戏| 昌乐县| 孟津县| 施秉县| 合山市| 莫力| 渝北区| 沾化县| 堆龙德庆县| 舟山市| 壶关县| 台前县| 华蓥市| 紫云|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