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傳佳
(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 北京 100089)
●哲學研究
論孟子“信”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
祝傳佳
(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 北京 100089)
孟子的“信”倫理思想是在戰(zhàn)國語境下的產物,包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涵。孟子首次把“誠”與“信”結合,賦予先天的道德意義和政治意圖。它主要特點有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義”為導向,通過修養(yǎng)到達“大丈夫”道德人格。在現(xiàn)代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誠信建設迫在眉睫,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孟子的“信”倫理思想有助于突破局限,使誠信成為人們內化的道德規(guī)范。
孟子; “信”倫理思想; 現(xiàn)代價值
在儒家思想中,“信”作為一項重要的倫理德目,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在先秦各家倫理思想中,“信”就一直倍受各家關注并大力提倡的。孟子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也對“信”展開了富有見識的解讀和論述。在孟子這里,他首次把“誠”與“信”相結合,不僅使“信”包含了“誠”內涵,還提出了“思誠”的命題,對“信”作出了道德意義的規(guī)定,并在“人性善”的基礎上對“信”在個人修養(yǎng)、為人處世和政治領域的應用作了獨特的闡述,給后世“信”倫理思想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意義,也為當今社會的誠信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歷史上的思想家所處的社會實際和他的實踐活動,是形成他的思想的‘源’?!盵1]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國家之間交戰(zhàn),相互使“詭詐之術”,欺詐之風也在社會盛行,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完全失去了儒家所倡導的“言忠信,行篤敬”、“民無信不立”的主張,孟子在繼承孔子等先哲“信”思想的基礎上,體會到“信”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意義,闡述了自己對“信”的思想內涵,為儒家“信”倫理的發(fā)展提供了開闊的理論視野。
第一,孟子之“信”內涵“誠”的倫理意蘊。在先秦著作典籍中,“信”表示信任、相信、取信之意,多把“信”表示為外在表現(xiàn)的德性,“誠”一詞并沒有太多的道德意義。在隨后的《中庸》中,子思把“誠”作為其道德修養(yǎng)的核心,提出“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敝鲝堃詢刃牡摹罢\”來反思外在的德行。到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對現(xiàn)實的社會進行反思,開始從內心來反思個人和社會之外在“信”德。孟子對“信”寄予“誠”的解讀很大一部分是繼承子思在《中庸》中“誠”的思想,并對他的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中庸》中寫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即認為“誠”是天道,“思誠”是有賢之人遵循天道后天養(yǎng)成的優(yōu)良品質,是人道,要實現(xiàn)天道與人道的融合,真誠而不虛妄,就要獲“信”于他人。孟子在吸收了子思的思想后,指出:“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孟子·離婁上》)這樣將內心反思之“誠”內含于外在的“信”中,這樣“信”獲于上,取于下,成為溝通“天道”與“人道”的紐帶。
孟子在化“誠”入“信”的思想過程中,還首次實現(xiàn)了“誠”與“信”的結合,他說“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閣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孟子·萬章上》)雖然當時“誠信”意思還非誠實守信之意,但孟子的對“誠”“信”的組合,恢復了傳統(tǒng)儒家對“信”這一德性的重視,也為荀子實現(xiàn)“誠”“信”在理論和道德實踐上的真正結合奠定了基礎。
第二,孟子之“信”是人自然的美德,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法則。孟子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盡心上》)孟子關于“天爵”和“人爵”的論述,把天然的道德人格推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也把“信”倫理推到了道德規(guī)范的新高度。孟子認為“天爵”是人最基本的必修的道德,“信”是“天爵”的組成部分,是一種自然的美德,這種人自身天然的德性,是個體為人處世的根本。
“‘人倫’,就是指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或基本倫理。既然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必須與他人發(fā)生各種社會關系,那么,必須要有一種可供人們遵循的基本倫理規(guī)范?!盵2]孟子為了規(guī)范人們在社會中的基本的倫理規(guī)范提出了著名的“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古代社會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并把“信”作為“五倫”之一提了出來。他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當然,在這里,孟子并不僅僅把“信”看作是朋友之間交往的基本道德準則,擴而充之,就是社會交往生活中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其中首先表現(xiàn)在一個人不騙人,不欺己。他說:“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這樣在市場交易,做到不欺騙別人。其次表現(xiàn)為守信。孟子說:“以信接人,天下信之?!痹谏鐣煌凶龅街爻兄Z,講信用,這樣以“信”待人,必能得到社會的信任。
第三,孟子之“信”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圖。首先“信”是統(tǒng)治者取信于民、稱王天下的基礎??鬃泳驮岢觥吧虾眯?,則民莫敢不用情”、“民無信不立”等用“信”來得到民眾支持。孟子主張以仁政為自己的施政目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出要保民、富民,制民之產。倡明政,促民富之后,“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這樣老百姓百姓就會講求仁義忠信,便可這稱王于天下。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起碼的社會信用就會:“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孟子·離婁上》)統(tǒng)治者的所作所為是社會道德風尚的風向標,統(tǒng)治者守信,民眾才會信任政府,從中可以看出,政府誠信是促進社會誠信的基礎。其次,孟子之“信”也是選拔人才的標準。孟子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并把人才的儲備當做治理國家的大事。他認為治國之才應是“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正己而物正者”,而非“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和“讒諂面諛之人”。孟子在對道德人格進行分類時,把“信”放在“善”“信”“大”“美”“圣”“神”之中,通過樂正子的例子來說明有義之“信”的人才,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昂粕缓栐唬骸畼氛雍稳艘??’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沃^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薄睹献印けM心下》)孟子認為在治理國家的人才,“信”是治理國家的最基本的資質,是君子人格的基本條件,是為政之人必備的條件之一。
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信”倫理思想與前期儒家相比地位有所下降,孟子大講“仁”“義”“禮”“知”四端,“信”被排除在基本的道德范疇之外。其實孟子并沒有忽略對“信”的研究,他繼承和拓展了前期儒家關于“信”倫理的思想,并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孟子的“信”倫理思想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如下:
首先,孟子“信”倫理思想以性善為基礎。孟子立足于人的社會屬性提出,人的天性是善。他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信”同樣如“堯舜,性者也”,也是人的天性。按孟子的看法,“仁”“義”“禮”“智”是表現(xiàn)人性善的“四端”,把善端視為先天的道德意識,認為是其他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基礎?!懊献诱J為人的天性是‘善’的,‘仁’‘義’‘禮’‘智’‘四端’是‘善’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這‘四端’的屬性是真實無偽的,即是‘信的’,如‘堯舜,,性者也’。簡言之,‘信’是人的本性,就像‘赤字’的性情是純真的一樣,這是一種‘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只要有適宜的土壤,它就會昌盛不衰?!盵3]
其次,孟子“信”倫理思想以“義”為價值導向。仁義禮智也是孟子倡導的四德,也是孟子追求的完美人格。在孟子的思想體系,四德是人們?yōu)槿颂幨篮偷赖滦摒B(yǎng)的基本原則,應當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其中守“信”是達到其道德目標必備的品質,那么是否所有的諾言都必須遵守遵守?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之人,也是“硁硁然小人哉!”孟子更是直截了當?shù)恼f:“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離婁下》)“義”是“信”的外在尺度,“信”是否能履行,要以“義”為衡量的標準。孟子認為如果離開了“義”這一衡量標準,只是一謂上午強調守信,機械的遵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行為規(guī)范,必然會造成“惡”的后果。因此孟子所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并非為失“信”開脫,而是以“義”為“信”的道德標準,把守“信”建立在道德正義基礎之上。
第三,孟子之“信”倫理思想對人格的塑造——“大丈夫”。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將其理想人格的典范落在了具有大無畏精神的‘大丈夫‘身上。”[4]“大丈夫”就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真實無妄、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信達天下,這才是“大丈夫”必備的道德人格。“君子不亮,惡乎執(zhí)?”(《孟子·告子下》)這方面孟子和孔子一樣認為,君子必須講誠信,才能有操守?!按笳煞颉笔且环N面對“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為了維護高貴人性而放棄動物性的抉擇,是一種道德人格的升華。“大丈夫”的對立面就是孔孟都極其反感的“鄉(xiāng)愿”,孟子認為“鄉(xiāng)愿”是貌似忠信廉潔,言行無可挑剔,實際上卻是奸詐圓滑、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偽君子”,他們的人格是與“大丈夫”格格不入的偽善,是“信”的反面和對立物。
最后,孟子之“信”的修養(yǎng)之徑——“反求諸己”。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和道德標準,因其“仁義禮智根于心”,所以對“信”這種附屬于人性的考察要向自己的內心尋求,反躬自省。孟子說:“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孟子·離婁下》)“反諸求己”是尋求已失去的“心”。孟子認為使“信”道德臻于完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反省內求式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孟子也強調一種道德行為的自主意識,“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孟子·告子上》)強調思維在“反諸求己”中的主導作用,強調反省內求的作用,把道德修養(yǎng)的發(fā)展歸結到“求放心”。
“信”為何會得到孟子的重視?這是因為“信”與“誠”“義”“忠”等是相通的?!靶拧笔菫槿说牡赖禄A,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道德基礎,也是國家施政的重要方針。孟子認為“信”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約、社會認知和為政之道,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和國家的發(fā)展。孟子對“信”倫理思想有較系統(tǒng)而深刻的論述,給現(xiàn)代社會很多富有成見的啟示,也是現(xiàn)代社會最值得借鑒的思想財富?!靶拧笔乾F(xiàn)代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市場主體對“信”需求的也日趨強烈,但隨著社會交換關系的日趨復雜,“信”作為一種道德律越來越失去約束力,因此積極整合、挖掘、借鑒孟子“信”倫理思想并應用于現(xiàn)代社會,不僅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更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深入開展誠信道德教育、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等具有深遠影響。
我們也應看到孟子論述的“信”倫理中存在的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孟子認為“信”在社會交往中并非是一個優(yōu)先性的原則。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這句話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信”在某些原則面前并不是第一位的道德規(guī)范,并認為如果信與其他他認為也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原則發(fā)生沖突時,人們往往并不把“信”作為首先考慮的首要原則。這樣就會產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受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在沒有法律強行約束的前提下,當與誠信原則發(fā)生沖突時,人們往往選擇的不是誠信,甚至會作出損害誠信的原則。其次,孟子“信”倫理的涉及的范圍狹隘性。孟子說:“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靶拧迸笥呀煌牡赖铝x務,被譚嗣同認為體現(xiàn)朋友之間的平等。他說:“五倫中于人生最無弊而有益,無纖毫之苦,有淡水之樂,其惟朋友乎!顧擇交何如耳。所以者何?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節(jié)宣惟意??偫ㄆ淞x,曰不失自主之權而已矣?!盵5]他雖然把“信”歸為五倫中的道德義務,但“信”在五倫之中只有朋友之間才講,其他社會關系中并沒有涉及到。因為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多局限于宗族、鄉(xiāng)人、親朋等具有地緣和血緣的熟人之間,活動范圍小,交往機會少,這樣在熟人社會的人情交往以彼此情感為支撐,所以在其他的社會交往中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孟子并沒有提出“信”的規(guī)范制約。正是孟子“信”倫理思想的這種狹隘性,在面對當代社會條件下日益復雜的人際關系所產生的種種矛盾時就顯得無從下手。如果用孟子信僅僅在朋友交往中使用,就會在處理當今社會日益復雜的人際關系時無能為力,這就會使得孟子的“信”倫理思想與當今社會的道德交往和道德實踐顯得格格不入。最后,孟子“信”倫理思想的等級性。孟子之“信”在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傳統(tǒng)社會里并不是對等的,他要求的是平民對統(tǒng)治者,下級對上級,子對父,妻對夫,臣對君等單向度的“信”。作為客觀的社會力量和社會規(guī)范的“信”僅要求社會成員單向度的踐履,而不是雙方行為關系者相互的遵守,更不能對統(tǒng)治者進行規(guī)范。統(tǒng)治者不講“信”,勢必會造成整個社會失“信”之風。“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如果以孟子之“信”倫理思想對當今為政者,勢必會造成更多的特權,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的不公正。
在我們對孟子的“信”倫理思想進行理性分析,充分挖掘出其中對時代發(fā)展有益的成份時,應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對于不合乎時代特色的成份進行剔除與轉化,形成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新的誠信理念。通過對孟子“信”倫理思想的分析,我們在尊重傳統(tǒng)誠信倫理觀念,又立足時代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可以發(fā)現(xiàn),孟子 “信”倫理思想對于當代的誠信建設仍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加強個體誠信修養(yǎng),倡導誠信的優(yōu)先性原則。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是人的一種基本品格。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期,新舊體制轉換、中西文化交流,面對當前現(xiàn)實社會關系中存在的復雜多樣化、虛假欺騙性的問題,我們在各種利益的抉擇時,要保持理智的頭腦,增強辨別是非能力,加強道德選擇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使誠信成為時刻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不斷加強個體的誠信修養(yǎng),把誠信信念由外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個體內在道德品質,以完善個體人格,使社會成員在面臨利益誘惑時,以誠信為優(yōu)先原則,信守法律,信守規(guī)則,信守約定,使誠信真正成為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維系良好社會秩序的公共道德。
其次,樹立平等的誠信觀。誠信平等也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現(xiàn)代社會維系社會關系很重要的紐帶。古代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尊卑等級上的差異,也造就了人與人之間誠信的不對等。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交往日益復雜,社會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社會人員流動日益頻繁,由傳統(tǒng)血緣親情為紐帶連接起來的熟人社會圈子和地域范圍不斷被打破,日益形成錯綜復雜的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平等就成為一種普遍性的規(guī)定,所以人與人之間在誠信的遵守和執(zhí)行問題上形成了對等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政府之間越來越注重契約誠信,從而來確保這種誠信的雙向平等。這種平等的誠信不僅可以發(fā)展平等的人際關系,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對等聯(lián)系,而且也能進人與社會之間、人與政府之間的和諧關系。
第三,加強誠信道德教育,樹立新型誠信理念。誠信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要推動誠信關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大力開展社會誠信教育,建立起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建立一體化的誠信教育體系,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這些傳播媒介來開展誠信教育;還要通過發(fā)揮道德榜樣的力量來進行示范教育,喚起人們道德的自我意識;最后就是治理和優(yōu)化道德環(huán)境,確立正確的誠信價值導向,喚起社會成員自覺誠信的道德使命,形成良好的誠信道德氛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我們必須提出能夠在宏觀上對現(xiàn)代社會及市場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相適應,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價值觀念,讓社會成員能普遍接受的新型誠信理念。為此,把誠信作為道德建設的基礎,讓誠信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導向適應市場經(jīng)濟的變化的依據(jù),確立市場經(jīng)濟就是一種誠信經(jīng)濟,誠信經(jīng)濟是一種契約經(jīng)濟的觀念,使市場主體在充分享有自由的權利的同時,還應盡到相應的義務,保證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
最后,打造誠信政府,保障誠信施行?!罢枪娎娴拇恚捌涔ぷ魅藛T的誠信行為,不僅對社會上各種組織和個人有表率作用,而且對培養(yǎng)全社會的誠信觀念和行為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盵6]加強信用政府建設,打擊貪污腐敗,增強民眾對社會規(guī)則的信任,帶動社會風氣的好轉。同時加強信用制度建設,讓誠信道德實現(xiàn)法制化、制度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中,制定一套完善的規(guī)范誠信活動的專門法律,明確誠信主體的法律責任,建立誠信獎懲機制,為誠信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使完善的法律體系成為營造誠信社會環(huán)境的前提。在程序上要建立起人與人、公眾與政府、部門與部門的信任關系,消除抵觸與沖突,增進相互支持與合作。建立保障社會誠信實現(xiàn)的健全機制以制度制約失信行為。
[1]翟廷晉. 孟子思想評析與探源[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
[2]唐賢秋. 論孟子的誠信思想及其對當代社會的影響[J]. 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69—73.
[3]馬凌峰. 孟子誠信思想的基本內容和特點[J]. 文教資料,2002,(2月上旬刊):77—79.
[4]王翠英, 劉麗. “浩然之氣”與“大丈夫”之德[J].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0—13.
[5]譚嗣同. 譚嗣同全集[M]. 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4:349—350.
[6]張金棟. 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402.
On Mencius “l(fā)etter” Ethics and Its Modern Value
ZHU Zhuan-jia
(China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Trust” is the product of Mencius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tains a wealth of ethical connotations. Mencius, the first time the “sincerity” and “trust” combined to give innate moral sense and political intentions. It is to the goodness of the main features are based, “meaning” as a guide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reached the “real man” moral personality. In modern society, integr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building around the corner,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l(fā)etter” ethics Mencius can give us a lot of inspiration, while we want Mencius “l(fā)etter ”ethics
Mencius; “Trust” ethics; modern value
2015-06-2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唯物史觀視野下的道德意志研究”(10CZX040);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CIT&TCD201304149)階段性成果。
祝傳佳(1989— ),男,山東菏澤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研究。
B222.5
A
2095-7408(2016)01-0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