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和付
【摘要】 當今社會信息化發(fā)展越來越快,“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泛,隨之而來的“大數據”安全隱憂問題也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現實問題。之所以說是“安全隱憂”,是因為安全問題雖未大規(guī)模爆發(fā),但已迫在眉捷,如若熟視無睹,后果難以想象。下面我從“為什么會有隱憂”、“怎么解決隱憂”兩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籍以此文,讓那些因“大數據”的美好前景而熱血沸騰的人們能夠冷靜下來,開始關注如影隨形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 “大數據” 安全隱患 解決
一、為什么會有安全隱憂
我們知道,“大數據”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系統安全、網絡安全、存儲安全、訪問安全、審計安全、運營安全等等,集中體現在數據的產生、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發(fā)布、展示和應用等各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疏于防范,都可能帶來安全風險。從外部原因來說,移動網絡的無處不在和開放暴露,以及個人信息的長久記憶和爆炸增長,使得“大數據”仿佛一座不設圍墻的大油田,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被侵害。就內部原因來說,既有人為因素,包括不良分子的入侵與破壞、內部人員的大意與違規(guī);又有技術因素,包括“大數據”相關技術、軟件、硬件的不盡成熟和完善等等。這些因素共同凝結了對“大數據”安全不可阻擋的憂慮。
1.1網絡覆蓋無處不在
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使得網絡無處不在,也使風險無處不在。中國網民已達好幾億,80%以上人使用手機上網,使得更多敏感數據在移動設備間傳遞。。移動智能終端本身又具有導航、錄音、拍照等功能,個人信息、位置信息、社交信息能隨時隨地上傳網絡,一旦遭到惡意軟件攻擊或被遠程操縱,就可能泄露行蹤、受到監(jiān)控,或被竊取終端中的數據。此外,移動智能終端中還存在著大量“陷阱”,比如山寨版的軟件、程序、客戶端以及內嵌的釣魚網站等,欺騙網絡用戶提交關鍵信息。
1.2數字記憶難以忘卻
在數字時代,將信息提交給數字存儲器已經成為默認狀態(tài),一旦這些數字化記憶保護不當或者使用不當,傷害或許也就無法避免了?,F在,許多人都把自己的姓名、電話、電子郵箱、身份證號碼、家庭或單位地址,無怨無悔的告訴了淘寶、京東、唯品會這些網購平臺。許多人都把自己的郵件、照片、視頻、想法毫無保留的交給了微博、騰迅、QQ這些社交平臺;還有許多人毫不知覺的將自己的位置、狀態(tài)、語音、消息主動“貢獻”給移動公司。“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起居餐飲、婚喪嫁娶、求醫(yī)問藥等等工作生活中的一切都會被轉換為數字化記憶,而且是大批量匯集、無限期存儲。如果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加工,幾乎可以真實還原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個人的隱私也將不復存在。
1.3漏洞缺陷難以避免
“大數據”意味著更巨大、更復雜、更多樣的數據,也意味更多的不確定、不完善、不安全。由于絕對可靠并不存在,因而漏洞與缺陷不可避免。它們或被有意設置,或者存在技術破綻,但其結果都是引來攻擊者。據報道,目前國內幾乎所有大型網絡項目,包括政府、海關、鐵路、民航、軍警等要害部門的網絡建設,普遍使用的都是美國思科的路由器。該路由器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美國國家安全局正是通過它監(jiān)控中國網絡和電腦,包括電子設備中內置的麥克和攝像頭,硬盤中存儲的文件以及用戶的操作。此外,由于“大數據”需要對來自不同系統、不同程序和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聚合與關聯,且數據來源和承載方式多種多樣,使得現有技術在防范上很難做到萬無一失。我們日常使用的無線網絡也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火車站、咖啡館等公共場所的免費WIFI熱點都可能是釣魚陷阱。由于這些漏洞和缺陷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徹底的彌補或消除,因此,“大數據”安全距離無懈可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4危險隱患不可預見
“大數據”本身就是一個可持續(xù)攻擊的載體,由于隱藏在“大數據”中的惡意軟件和病毒代碼很難被發(fā)現,因而攻擊將變得長久而不可預見?!按髷祿贝嬖诘陌踩珕栴},有的是人為制造的,比如移動智能終端被廠家留下了“后門”;有的是故意違規(guī)的,比如越權訪問、篡改數據、泄露密鑰、有紀不循;有的是過失造成的,比如采錄了虛假數據、誤判了信息密級;有的是無意形成的,比如機房斷電導致服務器停止運行,大量數據丟失且無法恢復。更多的、更難預料的則是“黑客”的惡意行為?!昂诳汀笔蔷W絡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只要網絡存在,“黑客”就不會消亡。面對“大數據”的“大誘惑”,黑客的動機可能不盡相同,或是利欲熏心為撈取好處,或是心理陰暗想窺探隱私,或是自命不凡以破壞為樂。我們無法預見他們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攻擊。但我們知道,一旦攻擊得手,就可能直接或間接侵害公民的人身、財產、名譽、隱私等切身利益,甚至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并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二、怎么解決安全隱憂
保護“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運用政策、法律、技術、監(jiān)管等多種舉措綜合施策。首先,提高對“大數據”安全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既要將數據資源看作特有資產,也要把數據資源看作是公民的個人資產,樹立強烈的法規(guī)意識和安全意識,對敏感數據和要害數據給予特別關照,慎重而精心的使用。其次,在規(guī)劃“大數據”發(fā)展同時,明確信息安全的重要地位,加大對事關“大數據”安全的軟件研發(fā)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大力引進數據安全方面的專家人才,切實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具體而言,至少要筑牢四道安全屏障。
2.1是建立制度
“大數據”時代,只有通過制定有效的規(guī)則,才能最大限度解決數據方面的隱患。比如,公安機關在應針對采錄、存取、流轉、訪問、分析、復制、備份、運維等各個可能出現安全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制定和健全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規(guī)章制度,降低敏感數據被盜取、破壞和濫用的可能,建立起敏感數據分類定級制度。對于各類公安敏感數據,分門別類設置數據密級,明確傳播范圍,本著“知限所需”的原則,讓民警只能看到工作確實需要的數據;建立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針對不同類型和狀態(tài)的數據,設置不同的安全風險等級,降低數據泄露風險,消除數據安全盲點。此外,還可以采取異地容災備份、保留民警操作記錄等方式,及時發(fā)出警告響應或安全預警,最大限度地保證數據安全。
2.2是講究策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針對已經出現或者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應及早采取必要的防護手段,扎緊安全的口袋??梢圆扇I(yè)務審核的方式,將數據查詢與業(yè)務辦理流程掛鉤,用業(yè)務對數據應用的必要性進行把關。例如,在出境辦證業(yè)務中,如需核查某人身份時,被查詢人必須在辦證審批流程中存在,否則不被允許;可以采用登錄驗證碼機制。用戶每次登錄時,系統向賬號的關聯手機發(fā)送隨機驗證碼,憑驗證碼登錄,保證系統每次的使用人員必須是注冊用戶本人或其授權人;可以采取過濾器監(jiān)控的形式,一旦發(fā)現數據離開了用戶的網絡,就自動阻止數據的再次傳輸;還可以設定數據存儲“壽命”,讓那些到期的、無用的數據自動“壽終正寢”等等。其中,最為重要是建立以數據為中心的安全系統,通過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安全審計、網絡防病毒系統等實現全面的安全防護。
2.3是完善技術
“大數據”安全源于技術本身的漏洞,以及這些漏洞所引來的攻擊者。抵御和防范外來的侵犯,一要修復好現有技術,二要使用好現有技術,三要開發(fā)出新的技術。技術防范是很專業(yè)的問題,僅從安全問題的表象來看,就有大量的工作。比如,對于數據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避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基于安全訪問、準入控制、全程檢測記錄的原則,在內部網絡部署網絡分析和可見性工具;采用自動的“大數據”分析方法,減少應用過程中對個人隱私的窺探;提高數據倉庫的擴展性、容錯性,提高預防和發(fā)現安全隱患的能力;還可以通過開發(fā)匿名保護技術、威脅發(fā)現技術、數據溯源技術、數據水印技術等等,將安全基因注入每個數據、每次操作。此外,“大數據”本身也是應對網絡攻擊的有力武器。網絡攻擊行為總會留下蛛絲馬跡,這些痕跡都以數據的形式隱藏在“大數據”中。運用“大數據”技術,將會更好的發(fā)現和防止這些攻擊。
2.4是加強管理
數據安全“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根據“木桶原理”,數據安全水平往往取決于最弱的“短板”。尤其是在目前的信息安全技術環(huán)境下,攻擊成本越來越小,防御成本越來越大,任何一個小的疏漏,都可能影響“大數據”安全。為此,應首先建設一套規(guī)范的運行機制、建設標準和共享平臺,促進“大數據”管理過程的正規(guī)有序,實現各級各類信息系統的網絡互連、數據集成、資源共享,在統一安全規(guī)范的框架下運行。其次,應加強對“大數據”安全形勢的宣講,開展相應的教育和培訓,讓民警掌握正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識別非法攻擊、如何防范非法入侵、如何保證數據質量等等,并通過安全攻防演練或測試來檢驗培訓成果。此外,就是還應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按照“破窗理論”,如果輕微違法未引起重視,勢必導致更多更大的惡意行為。所以,對違規(guī)查詢、使用、泄露敏感數據的行為應嚴格追究、零度容忍,讓那些覬覦“大數據”的人沒有市場。
結語:盡管“大數據”安全存在著很多問題和不確定性,但“大數據”的發(fā)展趨勢不可逆轉。既不能樂而忘憂,也不必憂心忡忡。只要看清問題,找準結癥,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就是一定會將風險降至最低。安全問題如同陽光下的影子,無法也不能避免,但只要永遠迎著陽光,陰影就會始終躲在身后。以上關于“大數據”安全隱憂的想法,受專業(yè)和見識所限,只能略談一二。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參 考 文 獻
[1] 劉煜. 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中的如何保證行業(yè)數據安全[J]. 信息技術與信息化. 2015(11)
[2] 齊向東. 大數據安全要重點解決三個問題[J].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2015(12)
[3] 呂欣,韓曉露. 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 信息安全研究.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