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母性”與“慈母心”——多伊奇對“為人之母”心理發(fā)展的精神分析*

      2016-04-13 08:32:10王禮軍郭本禹
      關鍵詞:母性慈母哺乳

      王禮軍,郭本禹

      ( 南京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

      ?

      “母性”與“慈母心”
      ——多伊奇對“為人之母”心理發(fā)展的精神分析*

      王禮軍,郭本禹

      ( 南京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

      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的心理問題早已備受關注。精神分析開創(chuàng)女性行為的心理根源研究之先河,但女性心理發(fā)展問題并非一直受到青睞。作為女性精神分析的先驅者,多伊奇以“母性”和“慈母心”為核心,系統(tǒng)探究了成年女性從“尚為人妻”到“初為人母”再到更年期的心理發(fā)展,并對未婚母親、養(yǎng)母和繼母的心理特征作了有益探索。她獨具創(chuàng)造性和前瞻性的“為人之母”的精神分析思想,不僅推動精神分析內部的女性主義轉向,還為后來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對現代社會正視女性問題以及現代女性認識自我亦具有指導與借鑒意義。

      多伊奇;女性心理發(fā)展;母性;慈母心;精神分析;女性心理學

      國際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3.012

      一、引言

      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的心理發(fā)展問題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早在1883年,高爾頓于《人類才能及其發(fā)展的研究》一書中就曾描繪女性的心理特征。西方女性心理學正式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其標志是1969年美國女性聯合會和1973年美國女性心理學分會的成立。在此之前,在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下,人們對女性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性別差異上,且研究過于零散,而對成年女性尤其是母親心理發(fā)展的系統(tǒng)研究尚顯匱乏,以精神分析學的話語探究母親心理更為鮮見。此外,在父系體制占主導的文化氛圍下,母親的主體性未受到充分關注,母性問題也一直處于“邊緣地位”*華媛媛:《論母性的邊緣性——從精神分析和女權主義視角解讀尤金·奧尼爾劇作中的母性形象》,碩士學位論文,大連外國語學院,2008,第4頁。。

      精神分析率先從精神和心理層面探究女性行為的根源,如弗洛伊德(S. Freud)以男性和兒童為中心的女性觀,霍妮(K. Horney)的《女性心理學》一書更是開了女性精神分析研究的先河。然而,女性心理在精神分析領域可謂命途多舛,經歷冰火兩重天。它要么被避而不談,如弗洛伊德將之視為“鼠肝蟲臂”之物,并視其為男性心理發(fā)展的附屬品而渺不足道;要么作為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重要客體而倍受青睞,如以克萊因(M. Klein)為代表的客體關系學派強調母親這一主要客體的價值。盡管女性尤其是母親“大行其道”,但其自身之心理問題仍受冷漠,如安娜(A. Freud)反對母性精神分析*[美]珍妮特·謝爾斯:《精神分析母性》,劉慧卿譯,臺北: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 第299頁。,霍妮雖以女性為中心,但其旨在探討神經癥的女性觀亦不足以闡述正常女性的心理發(fā)展。

      作為女性精神分析的先驅者,多伊奇(H. Deutsch)根據其母性經歷和臨床經驗,試圖從女性自身的角度闡釋女性的正常心理生活。她以“母性”(motherhood)和“慈母心”(motherliness)為核心詳實描述了成年女性的心理發(fā)展,尤其強調母性心理的重要性。她指出,母性是指母親與孩子在生理、情感和社會等方面的關系,這種關系貫穿于懷孕、分娩、哺乳和撫養(yǎng)等過程,同時也是母性的試金石。母性的正常發(fā)展取決于潛意識力量的升華,如性的本能傾向轉變成母性的溫柔、攻擊性轉變成保護行為等。慈母心是一種復雜的情感結構,主要包括“母性本能”(maternal instinct)和“母愛”(maternal love)*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 Vol.2.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1945,p.19.兩種成分,表現為溫柔、利他以及特定色彩的活動。母性行為有助于女性獲得永恒感和存在感等心理滿足,慈母心亦具有某種動力力量,指引著母性行為的方向。多伊奇獨具創(chuàng)造性和前瞻性的“為人之母”的精神分析探究,不僅推動了精神分析內部的女性主義轉向,還為后來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對社會正視女性問題以及現代女性認識自我亦具有指導與借鑒意義。

      二、尚為人妻時:“母性”與“慈母心”的孕育

      多伊奇指出,女性的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在心理而非生物意義上相一致,其性行為是一種種族繁衍基礎上的愉快報酬。對于女性來說,性交是生殖功能的開始,代表著首次母性行為;而性行為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經由懷孕而以分娩告終。這一過程代表著女性的母性和慈母心的孕育階段。女性的破貞行為影響其后來的性行為,甚或導致女性的性冷淡而阻礙母性和慈母心的獲得。

      (一)性交

      多伊奇認為,性交是女性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有助于女性克服原始創(chuàng)傷(primal trauma)和促使性欲中心的轉變。她提出,兒童的創(chuàng)傷事件主要包括出生創(chuàng)傷(birth trauma)、斷乳創(chuàng)傷(weaning trauma)和生殖器創(chuàng)傷(genital trauma)*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 Vol.2.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1945,pp.103-104.,性交在幫助女性控制這些原始創(chuàng)傷中發(fā)揮重要效用。例如,性交時,陰道的下位運動代替嘴的吸吮行為,這一動作意味著個體與外部世界最初關系的還原,即客體(如乳房)被含入口中而向內投射。這種陰道與陰莖的結合再現了最初母子關系的歡樂,能夠幫助女性控制斷乳創(chuàng)傷。女性的性心理發(fā)展因涉及陰道和陰蒂兩個性器官而更為復雜。多伊奇主張,女性的陰道在性成熟之前沒有任何意義,其作用被陰蒂所取代,陰蒂成為性欲的中心。男性生殖器的交媾運動有助于女性實現其力比多由陰蒂撤向陰道的轉化,而陰道的作用直到它開始為生殖功能服務時才被意識到。她進一步指出,陰道力比多具有三個來源:整個軀體、作為幼兒性欲聚集地的口唇和肛門,以及大量力比多所依附的陰蒂。*Deutsch, H.Psychoanalysis of the Sexual Functions of Women. New York: Karnac Books,1991,p.64.在她看來,正常的性交行為以及陰道功能的發(fā)展是女性獲得母性的前提條件。如若女性產生性交會損害其完整身體的觀念,她便對性交形成一種類似男性閹割恐懼的恐懼感,這種恐懼因性交時的痛苦體驗和受虐特征而具有死亡恐懼的特征,進而會破壞女性的母性欲望。

      (二)破貞行為

      破貞行為(the act of defloration)是女性的初次性行為,對女性的性心理發(fā)展至關重要,“與男性閹割恐懼所真正對應的是女性對其自己外生殖器傷害的焦慮”*Jacobson, E.Ways of female superego formation and the female castration conflict.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1976,45(4).。多伊奇認為,破貞行為是女性性生活中的第二次流血事件(第一次是月經),女性對破貞行為的愉快或痛苦體驗主要體現在處女膜上。她進一步指出,處女膜的形式和功能是一種繁殖的產物,并根源于男性的施虐性征服的驅力和女性的受虐性痛苦的欲望。女性對破貞行為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其后來的性行為,決定著女性獲得母性以及表達慈母心的方式,如通過生育抑或其他途徑。

      破貞行為與女性在童年期和青春期的發(fā)展關系密切。女性若想獲得完全的性成熟,則必須在青春期或青春后期合理處理其幻想,否則,后續(xù)的發(fā)展會因性伴侶的介入變得復雜化。正如初次月經一樣,破貞對女性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它意味著因未體驗到期望的性愉悅而產生的全然失落,只有當女性的心理機制能夠成功克服這種失落并提供補償,她才會變成一個完全享受的性伴侶和成熟的性存在(sexual being)。這種成熟在身體上表現為性興奮(excitability)由陰蒂轉向陰道,否則,女性將保持(性)冷淡。另一方面,它還是一種自戀性創(chuàng)傷(narcissistic wound)。與月經類似,破貞行為激活了早期不愉悅的感受痕跡,處女膜的破裂更是復蘇了閹割情結的心理創(chuàng)傷。因此,破貞行為變成一種自戀性創(chuàng)傷,且那些指向男性的邪惡仇恨感使其鐘情且溫柔的情感遭到破壞。如果這種邪惡感的態(tài)度未被克服,則會導致女性的性冷淡。

      (三)性冷淡

      多伊奇將性冷淡視為基本的心理障礙的產物。她認為,女性的性冷淡與其他神經癥癥狀一樣,是潛意識沖突的表達,并取決于其幼兒固著的強度、俄狄浦斯情結的發(fā)展以及對早期性欲區(qū)域的依附等。她進一步指出,女性的性冷淡主要出于三種原因:首先,女性的情感生活(即性與愛)難以分離開來,沒有愛的女性很難維持其性欲望。如果女性將一個男性僅僅視為孩子,這會使其把男性當作幼兒對待,轉而導致性冷淡,“女性在母子關系上的失敗可能意味著性冷淡”*Deutsch, H.Psychoanalysis of the Sexual Functions of Women. New York: Karnac Books, 1991,p.73.。其次,女性的性冷淡可被視為一種神經癥性癥狀,心理因素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男性通過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產品來升華其未宣泄的性驅力能量,進而獲得自我傾向的自戀式滿足,他們將力比多從性欲中撤回并指向外部世界,其生殖功能可通過社會成就表達出來。而女性的生殖能力被限制在狹窄的性生活和生育的范圍內,任何能夠賦予其自戀式滿足的事物都與性功能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力比多集中在性功能上。第三,女性的性冷淡與青春期的發(fā)展有關,如女孩尚未成功地發(fā)展或適應具有被動-接受特征的女性角色。

      多伊奇認為,陰道在性功能中的首要性與女性的母性力比多態(tài)度有關,但這并不意味著力比多行為的失調以及性冷淡與生殖功能的失調相一致。通常,性冷淡與不孕相伴而生,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孕是性冷淡的一種結果。然而,性冷淡和不孕皆表達一種潛意識的抵抗,即對完全女性地位(complete feminine position)的抵抗。例如,女性在性行為中有意識地將自己奉獻給丈夫,但同時因某些潛意識的理由拒絕其自身,正如她拒絕完全接受丈夫進入其身體一樣,她同樣拒絕性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即孩子,因而保持性冷淡和不孕。這一結果無疑決定了女性獲得母性以及表達慈母心的方式。這類女性必須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滿足,如領養(yǎng)兒童或從事教師、護士等特殊性質的工作。

      三、初為人母時:“母性”與“慈母心”的初現

      女性在“為人妻”時的心理發(fā)展為其母性和慈母心的獲得奠定重要基礎,而母性和慈母心在女性榮升母親角色后真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且主要體現在懷孕、分娩以及哺乳等過程中,任一過程的發(fā)展受阻都會影響到母性能力和慈母心的表達。

      (一)懷孕

      懷孕是女性的母性欲望增強和展露的重要時期,女性在懷孕時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其母性能力。多伊奇指出,女性對其母親以及胎兒的認同是影響懷孕的重要因素。對于女性來說,胎兒既打亂了現有生活,又給未來帶來希望,她們面臨諸如性欲與母性間的強烈沖突等情感矛盾。因此,她們必須合理處理對胎兒的潛意識認同和對自己母親的認同,任一認同的失敗都會帶來嚴重后果。拒絕認同胎兒,它便變成一個敵對的寄生蟲,或可導致心因性流產;拒絕認同母親,女性的母性能力會被削弱。與性冷淡一樣,女性對懷孕的消極態(tài)度以及不孕,限制了其母性和慈母心的獲得。多伊奇認為,女性的不孕具有生理和心理雙重原因,心理因素主要體現在女性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和潛意識的恐懼,前者影響其對性交的心理準備和心理人格(psychic personality)的結構,尤其是與生育直接有關的心理成分;后者包括與分娩相聯系的死亡恐懼以及對其孩子的潛意識恐懼,這種恐懼主要是源于潛意識心理生活的深層罪疚感,并與生殖功能以及任何有關性的事情都有關聯。

      懷孕所帶來的母子關系是客體關系的最初體現,也是其表達母性和慈母心的重要渠道。懷孕對女性的自我以及性心理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而女性自我和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為母性和慈母心提供了基本保證。多伊奇認為,懷孕是女性性行為的延續(xù),是女性同客體世界之間關系體驗的延伸*Thompson, N. L.Helene Deutsch: A Life in Theory.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87,56(2).,是女性的性心理正常發(fā)展的體現。對于正常女性來說,其子宮里的胎兒是其“早已確立的理想自我的化身”*Thompson, N. L.Helene Deutsch: A Life in Theory.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87,56(2).。其次,懷孕改變了女性的存在感,表現為身體和心理上的擴展或收縮。如女性因腹中的新生兒及其所帶來的共存感和新的情感可能性而獲得身心的擴展;反之,她卻因為其身體不用于服務自己以及在這種新關系中的無限付出而產生身心的收縮。這種擴展或收縮的主觀感受會相應地促進或限制女性的母性能力。

      (二)分娩

      分娩是女性獲得母性的重要步驟,也為女性表達慈母心提供了現實機會。多伊奇將分娩視為是女性性行為的完成,嬰兒的出生標志著母子關系開始,促使女性改變對整個生活的態(tài)度。對于女性來說,孩子能夠成為一種巨大的滿足,因為它使女性的自我理想具體化,“任何在心理上被視為有價值、值得追求的事物都在兒童身上具體化。”*Deutsch, H.Psychoanalysis of the Sexual Functions of Women. New York: Karnac Books, 1991,p.80.她提出,女性在分娩過程中會體驗到恐懼情緒,這種恐懼是死亡恐懼的變式,主要表現為分離恐懼,它不僅意味著“母親會失去孩子”,還意味著“孩子會失去母親”。她進一步指出,源于分離恐懼的潛意識焦慮會伴隨著分娩的全過程,并因罪疚感而增強。這些與死亡有關的恐懼和焦慮壓抑了女性的分娩行為,阻礙其母性的獲得。如有些女性放棄婚姻或成為丁克家庭,抑或選擇不孕或流產等。

      多伊奇指出,分娩階段是懷孕和正常生活之間的中間區(qū)域,分離創(chuàng)傷受控于母親與其孩子之間的母性關系。分娩是一種既愉快又痛苦的體驗,它為母親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一方面,女性在懷孕期間形成的“你-我”兩極觀點隨著臨盆而增強;另一方面,女性又遭遇新的沖突,即保持現態(tài)抑或將體內的新生命“驅逐”出來。前者主要是自戀性自負(narcissistic self-sufficiency)的表達,表現為拒絕放棄已有的統(tǒng)一而導致產期延遲,后者則使女性在體驗成功分娩的短暫勝利感之后陷入一個空虛和失落的時期。這種空虛感和失落感是自戀性創(chuàng)傷的最主要表現*Deutsch, H.Psychoanalysis of the Sexual Functions of Women. New York: Karnac Books,1991,p.96.,女性難以體驗其母性,亦無法表達其慈母心。對于女性來說,嬰兒不再屬于其身體的一部分,其原先指向嬰兒并作為母性自我(maternal ego)一部分的力比多失去自戀投注的對象。因此,只有當女性將嬰兒視作一個外部客體,并將之前的自戀力比多(narcissistic libido)轉向它時,其內心的空虛感和失落感方可消除,進而打開母性的大門。

      (三)哺乳

      哺乳是女性生殖功能的延續(xù),是母性和慈母心的最集中體現。哺乳問題在分娩初始便成為女性的核心問題,因為女性在分娩階段便表現出初步的慈母心特征。哺乳行為是兒童的需要與母親滿足其需要的意愿之間的首次互動,而母親對哺乳會破壞其自我的恐懼這一潛意識動機,及其對所有與女性特征意識有關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會阻礙這一行為。哺乳對兒童和母親的心理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對于兒童來說,母親的乳房是安全和需要滿足的象征,哺乳是其與母親建立親密關系的開始,而母親能否滿足其要求影響其對母親的認同和對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對于母親來說,哺乳是其母性的行為表現,是慈母心的表達,通過哺乳能夠重新建立母子間的統(tǒng)一關系,并克服兒童出生時所帶來的失落和抑郁情感。良好的哺乳行為會讓女性體驗到成功母親的喜悅,并影響其后來的母性行為。

      哺乳行為是母性和慈母心的最直接表達,哺乳失敗反映出女性的母性與攻擊情感的沖突,及其對嬰兒的矛盾態(tài)度。多伊奇認為,那些能夠奉獻自我以養(yǎng)育孩子的女性在哺乳時并不全神貫注其自身,而會在哺乳中體驗到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具有一種直接、原始的特征,如同“一頭舒適的、營養(yǎng)充足的母?!?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 Vol.2.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1945,p.285.。她指出,心理上的臍帶連接著母親的乳房和兒童的口腔,它貫穿于母性的自私傾向和利他力量之間的沖突區(qū)域,這一沖突的結果決定了養(yǎng)育的成功與否。然而,當女性內在地感知其自身的攻擊性,并在哺乳時將自己視為是野獸時,則會產生養(yǎng)育困難,而哺乳功能的失效代表一種逃離的嘗試,用以保護兒童免受她們攻擊的危險。母親能否順利地哺乳受到其對嬰兒的態(tài)度的影響,如若她感到其自我受到威脅,她便將其嬰兒視為敵人,并將嬰兒的口腔需要視為攻擊,嬰兒的吮吸被認為是吞噬、毀滅,這種對恐懼的高度敏感性會導致哺乳的失敗。

      四、步入更年期:“母性”與“慈母心”的升華

      女性的生殖功能與月經是協(xié)調一致的。月經終止意味著性腺活動減弱,生殖器開始萎縮,其他身體器官亦趨于老化。多伊奇稱這一時期為絕經期(menopause)或更年期(climacterium),是力比多的退行階段*Deutsch, H.Psychoanalysis of the Sexual Functions of Women.New York: Karnac Books, 1991,p.106.,而絕經則成為女性作為性個體(sexual being)的最后一次創(chuàng)傷體驗。她將更年期的開始等同于陰道努力保持其首要性或陰蒂退行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皆發(fā)生重大變化。生理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生殖器的退化,內分泌腺尤其是性腺活動的減弱,進而導致生殖功能的喪失,而這又伴隨著女性氣質的喪失,并影響女性的第二性征。心理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女性將注意力轉向自身,為保留自己的女性氣質而斗爭,其自我的所有力量都被用來適應現實,因而產生一種體驗新鮮刺激事物的強烈動機,如希望懷孕以重新體驗母性,重新追求因婚姻而放棄的夢想等。多伊奇將更年期女性行為活動的增強視為一種防御機制,是女性轉移其心理能量,對即將到來的失落和禁欲的感知而作出的反應,用以反抗衰退和死亡以及保護其母性。

      生殖功能的喪失并不意味著對衰退的完全順從,女性在更年期之后便步入另一生命階段,即祖母期(grandmotherhood)。多伊奇強調,祖母身份是女性在更年期之后表達母性和慈母心的重要途徑,并進一步闡述三種良好的表達方式:一是女性可通過將孫子視為自己最年幼的孩子,在這種移情關系中重現其溫柔與犧牲的母性精神,實現其熱切的養(yǎng)育行為。二是女性可通過認同女兒并在后者的母子關系中作為助理母親而獲得一種新的母性。三是女性通過自我整合實現母性的升華,其慈母心的表達可指向任何事物而無需特定的對象。多伊奇稱之為“最卓越、最出類拔萃的祖母”*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 Vol.2.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1945,p.486.。

      五、特殊母親:“母性”與“慈母心”的他種載體

      多伊奇認為,女性可不通過生育而獲得母性以及表達慈母心,如知識女性將精神產物視為其孩子,教師和護士通過其特殊性質的工作表達母愛。母親身份之多樣性豐富擴展了女性表達其母性和慈母心的途徑,未婚母親、養(yǎng)母和繼母等母親身份是女性的母性和慈母心的他種載體。

      (一)未婚母親

      多伊奇將未婚母親視為是非法的(illegitimate)。她指出,最常見的未婚母親是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她們或是出于對公眾支持的需要,或是由于某種繼發(fā)性的心理動機(如逃避亂倫幻想或自我懲罰等),抑或受到孤獨感和空虛感的催化而選擇未婚先孕,承擔母親角色。懷孕是母性的前奏,未婚先孕通常是女性過早表達其母性的方式。同時,這一行為也具有一定的心理意義,如有些女性常常強迫性地懷孕以滿足其內在的、與生育孩子的愿望并無直接關聯的心理傾向。多伊奇強調,所有不成熟的未婚母親的自我都不夠強大,她們很難逃避來自外部世界的危險和誘惑,或是無法找到更好的途徑來滿足其母性的欲望。

      通常,母性是通過慈母心獲得,但未婚母親常常缺乏慈母心的特質,其母性的驅力未必是本能力量的表達,也不一定服務于真實的慈母心。這類母親的典型女性氣質特征是被動-受虐的(passive-masochistic)傾向,這一人格傾向在與男性的關系中以一種被愛的需要表現出來,她們將自身奉獻給具有攻擊性的男性。然而,許多未婚母親對懷孕具有恐懼情緒,且不認同其母親身份而表現出強烈的無助感。她們在與新生兒的關系中無法正常表達其慈母心以實現母性,盡管她們常常為照顧兒童而斗爭,但其斗爭是一種對所有物的爭奪,與爭奪一個渴望的玩具相差無幾。在這種情況下,兒童遠離母親情感生活的中心,母親的母性亦得不到健康發(fā)展。

      (二)養(yǎng)母

      對于那些因難以解決的心理沖突,如對生殖功能的恐懼等無法通過生育直接滿足母性的女性來說,領養(yǎng)是其滿足母愛、表達溫柔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女性領養(yǎng)的動機除了生理因素(如不孕)之外,還具有諸多情感因素,其中最常見且最主要的是將領養(yǎng)的兒童視為對所失去的心愛孩子的替代、補償甚或贖罪,正如希臘作家維迪伊諾斯筆下的“罪孽的母親”*潘瑜:《弗洛伊德人格學說分析〈我母親之“罪孽”〉的三個層面》,碩士學位論文,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第4頁。。此外,拯救幻想(rescue fantasy)在領養(yǎng)行為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母親關于丟失兒童的罪疚感使其難以將情感轉向其他客體,尤其是新的客體。此時,被領養(yǎng)的兒童若失去生母而成為一個不幸的孤兒,悲傷的母親會給予其關愛,這似乎是一種出于拯救兒童的行為。在這些獨特的領養(yǎng)關系中,要么女性慈母心的獲得避免了性欲和分娩的危險,要么她們通過領養(yǎng)彌補其缺失的母性。

      通常,養(yǎng)母的慈母心能夠經由與親生母親同樣的快樂和悲傷而得以充實。然而,對于養(yǎng)母來說,被領養(yǎng)的兒童在一種非正常的情況下進入她的生活,養(yǎng)母會產生對兒童生母的掠奪、競爭和價值貶低的觀念,兒童生母的遺傳特征會阻礙養(yǎng)育行為,影響其慈母心的表達。此外,養(yǎng)母的母性和慈母心的發(fā)展還體現在女性在領養(yǎng)關系中的心理變化。養(yǎng)母通過為領養(yǎng)兒童提供親切照料和關愛,尤其是當兒童在生命之初就被領養(yǎng)而未體驗其他的母愛時,能很快忽略血緣關系并將領養(yǎng)兒童視為其自己的孩子。然而,養(yǎng)母在母愛上的失落更容易通過責備現實表現出來,即“這不是我的孩子”。不合格的養(yǎng)母堅定“血濃于水”的觀念,未能對被領養(yǎng)兒童表達其慈母心,甚至其幻想在恐懼的放大作用下使其將兒童的行為理解為不良遺傳的表現,這一懷疑的暗示性力量或可激發(fā)孩子的不良行為。

      (三)繼母

      多伊奇主張,繼母不可被視為是孤立的現象,理解繼母心理必須從其與家庭其他成員間的關系出發(fā)。她指出,繼母的慈母心的表達受到其自戀特征的影響。如自戀性的女性具有使其自我成為繼子女的生活中心,即受到他們的愛戴和稱贊的欲望。她希望被視為是兒童的拯救者而非入侵者,其慈母心的能力取決于她在多大程度上將自戀從“兒童是其肉體的果實”的觀念轉向兒童是“被拯救的”的觀念。繼母母性(stepmotherhood)的性質在女性選擇丈夫之初便已決定,女性自身繼母母性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丈夫的愛的特征。如果溫柔-慈母般的特征占主導成分,女性將很容易控制其自身的沖動以及孩子的相應沖動;如果女性具有性的欲望,其自戀的程度將會決定其作為一位繼母的命運,一旦自戀成為其人格的基本特征,她將要么拒絕孩子的需要,要么使丈夫妒忌她對孩子的溫柔。

      與養(yǎng)母一樣,繼母的母性和慈母心的表達亦體現在她與繼子女間的關系中。一位好的繼母會犧牲自我,放棄生育自己的孩子的欲望。但她會潛意識地從其繼子女和丈夫身上獲得補償,一旦其要求得不到滿足,她將會在繼子女身上表達其失落,并變成一個邪惡的繼母。繼母在這一關系中面臨復雜的情感沖突:一方面,她需要贏得兒童的喜愛以及兒童對其與丈夫間關系的情感認可。為此,她必須作出犧牲,樂意與兒童分享其丈夫的愛。另一方面,她又很難贏得繼子女的認可,后者常常懷有敵對的態(tài)度,感到被利用、被排擠而表現出痛苦和憤怒。通常,兒童的年齡與發(fā)展水平對這一關系的性質具有重要影響。當兒童尚小且仍舊需要母性保護時,繼母很容易以溫柔來獲得兒童的情感認可。但如若兒童已超越無助感的階段,他們會試圖控制其繼母,并在其身上發(fā)泄攻擊性的沖動。然而,不管繼母如何真誠,如何努力贏得繼子女的愛,其慈母心都無法具有與生母同樣的效果,繼子女會將其慈母心視作陌生之物。

      六、結語

      多伊奇在精神分析的多個方面都是一位先驅者。她是首批研究女性情感生活的分析師之一,是第一且唯一一位建構女性生命完整周期的心理學家。她對女性心理的主要貢獻體現在對成年女性心理發(fā)展所作的全面而深刻的描述,填補了成年女性精神分析研究的空白。弗洛伊德曾指出:“成年女性的性生活對心理學來說是一片‘黑暗領域’。”*Freud, S.The question of lay analysis: conservations with an impartial person, Standard Edition 20: 183-258. London: Hogarth Press, 1926,pp.183-258.作為弗洛伊德的忠誠追隨者,多伊奇以女性自身的角度以及對成年女性心理生活的探討擴展了前者的研究視野,“她被公認為在勸說弗洛伊德重視女孩發(fā)展和母親的重要性上發(fā)揮關鍵作用的人物”*Binstock, W. A.Her Own Woman, Review of: Confrontations with Myself: An Epilogue. PsycCritiques,1975,20 (7).。布雷爾(Briehl)曾說:“多伊奇的《女性心理學》為精神分析的一個新領域,即弗洛伊德所留下的‘公認的不完整和零散的’女性心理作出了重要貢獻。”*Briehl, M. H. Helene Deutsch—The maturation of woman. In: Franz Alexander, Samuel Eisenstein, Martin Grotjahn, eds., Psychoanalytic Pioneer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5, p.293.此外,多伊奇的女性觀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與安娜、克萊因和霍妮等女精神分析師身處同一時代,她們互為借鑒、批判、影響、整合,進而促進整個精神分析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

      多伊奇對“為人之母”的女性心理探究具有重要價值,主要體現為:首先,女性心理觀的獨創(chuàng)性、新穎性和前瞻性。例如,她認為,母性問題首次以生殖功能表現出來,隨著嬰兒的出生,這一問題體現在母子之間的關系上。因此,母親具有建立與孩子間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打破這種統(tǒng)一性的雙重任務。再如,她對母性和慈母心的闡述亦屬先例。她強調,母愛是一種起源于且遠離最初的母性本能的系統(tǒng)發(fā)展*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 Vol.1.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1944,p.91.,而諸如母親的庇護、喂養(yǎng)和對后代的保護等母性行為是慈母心的重要組成成分。又如,她關于懷孕所引發(fā)的客體關系的觀點與當下“親子關系始于孕期”的觀點不謀而合。其次,促進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她巨細靡遺地描述了女性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如兩性間的差異、女性的獨特心理以及女性的社會心理。因此可以說,她本身就是一位女性主義者,其女性心理觀為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間接基礎。母性本能是女性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是女性心理學的三大主題之一。*郭愛妹:《西方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第35頁。多伊奇重視母性在女性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這為母性教育提供了新的證據和方向,對女性心理學家探討母性問題具有借鑒意義。最后,凸顯女性的社會問題,對現代女性認識自我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未婚先孕、領養(yǎng)等現象日益受到女性學者乃至社會的關注,多伊奇重視社會對未婚母親及其孩子的偏見這一問題,主張社會不僅要為未婚母親提供支持和道德保護,還必須重視女性對孩子的深刻需要這一內在、復雜的心理動機。她斷言,任何重視自由與平等的人一定希望看到女性與男性的社會平等。但她又強調,只有當女性擁有發(fā)展其女性氣質和慈母心的機會,這種社會平等的實現才會對女性和人類有益。她在探討祖母心理時宣稱:“不管一個女性的生活軌跡如何,在其年老時,她都會相信只有她體驗到了母性的本質,她才會自我實現?!?Thompson, N. L.Helene Deutsch: A Life in Theory.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1987,56(2).這些觀點有助于改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尤其是對那些通過非正常途徑獲取母性和表達慈母心的女性的負面態(tài)度。

      責任編輯:時曉紅

      “Motherhood” and “Motherliness”:Deutsch’s Exploration of Psychoanalytic Development of Mothers

      Wang Lijun, Guo Benyu

      (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Psychology of women, especially of adult women has been the focus of our society. Psychoanalysis has set a precedent in exploring the psychic source of female behaviors, wherea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psychology has not always attracted attention. As the pioneer of female psychoanalysis, Deutsch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adult women from “being a wife”, “being a mother” to menopause, and describes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an unmarried mother, an adopted mother and a stepmother on the basis of “motherhood” and “motherliness”. Her original and prospective view of psychoanalysis about “motherhood” not only promotes the feminist steering within psychoanalysis, but also lays a cornerstone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feminine psychology, and bear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modern women to know themselves and for how to face women’s issues by the present society.

      Deutsch;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women; motherhood; motherliness; psychoanalysis; female psychology

      2016-03-25

      王禮軍(1989—),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郭本禹(1964—),男,安徽肥西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B844.5

      A

      1001-5973(2016)03-0138-08

      猜你喜歡
      母性慈母哺乳
      會哺乳的樹
      慈母心
      心聲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嚴歌苓小說中“母性·雌性”觀的建構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風險
      濃濃慈母愛,暖暖寸草心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58
      『慈母手中線』——我們可能沒讀懂的一句詩
      哺乳仔豬大腸桿菌病的SM2療法
      母性
      書香兩岸(2014年4期)2014-05-30 00:01:26
      一起哺乳仔豬豬瘟腹瀉的診治
      慈母盼歸的心
      海峽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40
      土默特右旗| 东乌| 康保县| 启东市| 河曲县| 大方县| 承德县| 南涧| 兴城市| 错那县| 宣恩县| 白银市| 兰溪市| 师宗县| 乌审旗| 肥城市| 德阳市| 康马县| 香港| 红原县| 航空| 财经| 紫云| 营口市| 垦利县| 永兴县| 漯河市| 铜鼓县| 仙游县| 桦南县| 长宁区| 阿鲁科尔沁旗| 镇江市| 奈曼旗| 晋宁县| 澄迈县| 古田县| 乌兰察布市| 微博| 黑水县|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