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風劉永靜(1.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山東濟南 50100)
?
《漢語大詞典》同義復詞誤釋舉正
施曉風1,2劉永靜2
(1.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2.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濟南250100)
摘要:同義復詞是指意義相同的詞語連在一起使用,表示同一概念或事物。它是古漢語中一種普遍而特別重要的詞匯現象。但《漢語大詞典》對有的同義復詞的解釋卻偶有不妥,主要是因為把同義語素的意義簡單相加,復合成義。
關鍵詞:《漢語大詞典》;同義復詞;誤釋
同義復詞是古漢語中一種常見的詞匯現象和修辭現象,其特點是兩個同義詞并列復用,又稱為“連文”或“同義連用”,連用的同義詞既可以是實詞,也可以是虛詞?!霸谡Z言運用的過程中,同義詞連用倘若經?;耍枚弥畷饾u凝成一體,以至復合為一個詞而消泯了‘復用’的痕跡,這便是人們所稱的‘同義復詞’”。[1]同義復詞由兩個或多個相同意義的語素交叉復合在一起,語素之間相互注釋、說明和限制,可以排除單音詞的多義性,減少多音詞辨識的矛盾困難,使詞義更為直觀、明白易曉。[2]“但由于字、詞的古義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對于同義復詞的誤解?!盵3]很多有影響的大型辭典,如《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4]在同義復詞釋義方面的疏漏錯誤就有不少,它往往以組成并列結構的兩個單字意義的直接加合來解釋某個已成詞的同義復詞的意義,導致所釋同義復詞意義的不準確,現擇取數例辨釋,以求正方家。
《大詞典》:矜卹,亦作“矜恤”,憐憫撫恤?!蛾套哟呵铩柹隙弧罚骸胺e豐羨之養(yǎng),而聲矜恤之義?!薄逗鬂h書·儒林傳下·周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薄侗笔贰ぴ促R傳》:“然犯死之罪,難以盡恕,權其輕重,有可矜恤?!鼻迨Y士銓《<桂林霜>書后》:“惟同殉之子女奴婢等三十五人,未叨矜恤。”(第八卷,第581頁)
《漢語大字典》:“矜,憐憫;同情?!薄斗窖浴肪硪唬骸榜妫б?。齊魯之間曰矜?!卞X繹箋疏:“矜,古音讀如鄰?!缎⊙拧櫻闫罚骸技榜嫒?。’毛傳:‘矜,憐也?!薄稌ぬ┦纳稀罚骸疤祚嬗诿瘛!笨讉鳎骸榜?,憐也。”《論語·子張》:“嘉善而矜不能。”《魏書·序紀·穆帝》:“帝以琨(劉琨)忠義,矜而許之?!薄稘h語大字典》:“恤,體恤;憐憫?!薄对鲰崱ばg韻》:“恤,愍也?!比纭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笆麓笤诠财鋾r命,事小在恤其所無。”《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碧粕騺缙凇兑平拘獭吩姡骸八究芤税Иz,臺庭幸恤辜?!鼻逦涸础妒ノ溆洝肪硎唬骸捌湫赳勚?,莫詳于張鵬翮之《西使記》?!笨梢?,“矜”“恤”二字在“憐憫”義上是同義關系,并列使用,構成同義復詞,意思應為“憐憫、同情、體恤”,《大詞典》把“卹”解釋為“撫恤”,是不正確的?!蛾套哟呵铩肪砣骸巴饨灰宰該P,背親以自厚;積豐義之養(yǎng),而聲矜卹之義;非譽乎情,而言不行身;涉時所議,而好論賢不肖;有之己,不難非之人,無之己,不難求之人。”《賢愚經·月光王頭施品第三十》:“一萬大臣皆身投地,腹拍王前:‘唯見哀愍矜恤我等,莫以頭施,永見捐棄?!盵5]“哀愍”“矜卹”都表“憐憫”義?!顿Y治通鑒》卷八十六:“李毅疾病,救援路絕,乃上疏言:“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斃。若不垂矜恤,乞降大使,及臣尚存,加臣重辟;若臣已死,陳尸為戮?!盵6]此句中“矜恤”意思也是“憐憫、體恤”,故《大詞典》釋義不當。
《大詞典》:困悴,1.貧困愁苦。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值洛中仍歲乏食。正郎滯曹不遷,俸甚微,困悴甚。”明代沈德符《野獲編·宗藩·暴恭王》:“然孤嫠困悴,幾不聊生?!保ǖ谌?,第622頁)
《廣雅·釋詁四》:“困,窮也?!钡颂幉皇侵浮柏毟F”,而是“艱難;窘迫”的意思,《書·盤庚中》:“汝不憂朕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薄抖Y記·中庸》:“事前定,則不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边@些句中的“困”都是指“困窘”,《大詞典》所舉第一個例句中“俸甚微,困悴甚”,“俸”雖“微”,但應該也不至于到貧困的程度,所以“困”的意思在此處更貼近于“困頓”。再看“悴”,《漢語大字典》:“悴,困苦。”《晉書·簡文帝紀》:“每念干戈未戢,公私疲悴?!卑拙右住杜c元九書》:“李白、孟浩然輩,不及一命,窮悴終身?!薄案F”“悴”連用,皆表困苦?!稄V韻·慁韻》:“困,悴也。”可見“困”“悴”同義,并列構成同義復詞“困悴”,表“困苦、窘迫”,所以《大詞典》對“困悴”義項一的釋義是不確切的?!度簳我肪砣骸盎蛞载涃T自通,或以計協(xié)登進,附托必達,守道困悴。無報於身,必見割奪;有私於己,必得其欲?!盵7]《渭南文集》卷十五:“若遭變遇讒,流離困悴,自道其不得志,是亦志也?!雹俅硕?,“困悴”皆與“達”、“得志”相對而言,可見其義確是“困苦、窘迫”。
《大詞典》:丑穢,2.丑陋骯臟。宋代無名氏《異聞總錄》卷三:“一人戴破帽曳木履而來,形狀丑穢之極。問其門人,曰先生也?!鼻宕醴蛑督S詩話》卷二:“杜陵不審,鼓其余波;嗣后啼饑號寒、望門求索之子,奉為羔雉,至陳昂、宋登春而丑穢極矣?!保ǖ诰啪?,第1435頁)
“丑陋”和“骯臟”二義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大詞典》對“丑穢”的解釋處理得有些簡單化。其實,“穢”本身有“鄙俗;丑陋”的意思?!稌x書·衛(wèi)玠傳》:“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卑拙右住段r蟆》詩:“形穢肌肉腥,出沒於泥沙?!背烧Z“自慚形穢”的意思其實就是“自感形態(tài)丑陋”,而不是“自覺污穢、骯臟”。所以“丑穢”同義并列,應為“丑陋”,而無“骯臟”之義,《大詞典》釋義有誤,且例句過晚。較早的用例有《華陽國志》卷十上:“蠻夷猾擾,倡亂南疆。子恭要傳,丑穢于攘。”[9]此外,“丑穢”表“丑陋”,如《賢愚經·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品第二十六》:“見諸天子供養(yǎng)此尸,即問天曰:‘此婢丑穢,生存之時,人猶惡見,況今已死。何故諸天,而加供養(yǎng)?’”《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三十七:“然其既嫁五六年后,相去數千里間,不幸其人自為丑穢,臣之耳日不能接,思慮不能知?!?/p>
《大詞典》:丑惡,1.丑陋惡劣?!兑淖印ご蟮郎稀罚骸褒R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以其美也,常謙辭毀之,以為丑惡?!薄妒酚洝敳吡袀鳌罚骸叭嘶蛑倚哦蝗缯Q謾,或丑惡而宜大官,或美好佳麗而為眾人患?!彼未穲虺肌逗桶`杯》:“物以美好稱,或以丑惡用。”(第九卷,第1434頁)
《說文·鬼部》:“丑,可惡也?!倍巫ⅲ骸啊多嶏L》‘無我魗兮’。鄭云魗亦惡也,是魗即丑字也。”《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泵珎鳎骸俺?,惡也?!表n愈《祭董相公文》:“有狡有狂,其群孔丑?!彼栽凇靶皭骸毫印绷x上,“丑”“惡”同義?!洞筇莆饔蛴洝罚骸笆哑渥逍眨杳锶藗?;恃其博物,鄙賤經法。以輕慢心,毀讟諸佛;以丑惡語,詈辱眾僧。”[10]句中“丑惡”即表“惡劣、惡毒”義。
而同時,“惡”也有“丑陋”的意思?!稌ず榉丁罚骸拔逶粣海蝗?。”孔傳:“惡,丑陋?!薄独献印罚骸疤煜陆灾乐疄槊溃箰阂??!薄皭骸奔础俺蟆绷x,與“美”相對。《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公見其妻曰:‘此子之內子邪?’晏子對曰:‘然,是也?!唬骸?,亦老且惡矣。’”張純一校注:“惡,丑陋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薄稇?zhàn)國策·趙策》:“鬼侯有子而好,故人之于封,封以為惡?!薄段倪x·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fā)都>》:“良時不見遺,丑狀不成惡?!崩钌谱⒁蓬A曰:“惡,貌丑也?!笨梢姟俺蟆薄皭骸痹诒硎尽跋嗝渤舐币馑忌弦彩峭x的關系。
《大詞典》釋“丑惡”為“丑陋惡劣”。其引例《尹文子·大道上》:“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以其美也,常謙辭毀之,以為丑惡?!贝恕俺髳骸辈⒉话?品質)惡劣”的意思,其例證與詞目所釋義不相符。所以,“丑惡”應釋“(相貌)丑陋”和“(品質)惡劣”,分別為義。
《大詞典》:恭謹,恭敬謹慎?!妒酚洝ぜ静紮璨剂袀鳌罚骸凹静嫉芗拘?,氣蓋關中,遇人恭謹。”宋曾鞏《戚元魯墓志銘》:“有子恭謹恂恂,不妄言動,能守其家法。”明唐順之《指揮僉事湯雪江墓碑銘》:“公貌魁岸,雅好文藝,習騎射,既授任,恭謹自將?!保ǖ谄呔?,第510頁)
“古代漢語中的同義詞,其具體意義往往有細微的差異,而當它們連用在一起時,則具有棄異存同的特點?!盵11]也就是說兩個同義詞連用,互相能起到約束限定語義的作用?!爸敗迸c“恭”連用,“謹”的意思就被“恭”限定為“恭敬”的意思,在“恭謹”一詞中,“恭”與“謹”表示相同的義項?!队衿ぱ圆俊罚骸爸?,敬也?!薄墩撜Z·鄉(xiāng)黨》:“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何晏集解引鄭玄曰:“便便,辯也。雖辯而謹敬。”“謹”“敬”連用表“恭敬”?!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薄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睍x陸機《謝平原內史表》:“畏逼天威,即罪惟謹,鉗口結舌,不敢上訴所天?!边@幾句中“謹”皆表“恭敬”?!爸敗焙髞硖摶癁楸砭锤痹~的意思也是由“恭敬”之義演變而來的。
所以“恭”“謹”屬同義并列,復合而為“恭謹”,表恭敬,而不是“恭敬謹慎”,《大詞典》釋義不當?!妒酚洝な捪鄧兰摇罚骸跋鄧昀?,素恭謹?!薄顿t愚經·長者無耳目舌品第二十四》:“爾時大女,往適他家。奉給夫主,謙卑恭謹。”《臨川文集》卷九十八:“君授《尚書》,能通章句。遇人恭謹有恩。然喜飲酒,以故得疾死?!边@些例句中的“恭謹”皆表“恭敬”。
“恭肅”的情況跟“恭謹”相似。《大詞典》:“恭肅,恭敬嚴肅?!逗鬂h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恭肅小心,動有法度?!斡岢傻隆段炑﹨舱f·祝賀生辰》:‘伊川生日,致齋恭肅,不事飲燕歌樂?!迕馈杜_灣縣知縣姚君墓志銘》:‘自起居衣服,壹意恭肅。門以內,雖童稚皆謹聲息?!摹都男∽x者》二三:‘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以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第七卷,第509頁)其實“肅”本來就有“恭敬”的意思。《說文·聿部》:“肅,持事振敬也?!薄稄V韻·屋韻》:“肅,恭也,敬也?!薄肚f子·則陽》:“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為靈公也?!薄稏|觀漢記·桓礹傳》:“每當危亡之急,其志彌固,賓客從者皆肅其行。”[12]王安石《叔孫通》詩:“草具一王儀,群豪果知肅。”此諸句中“肅”皆表“恭敬”?!顿t愚經·波婆離品第五十》:“于時如來,遙知其意,屈伸臂頃,來到其前,禮已舉頭,尋見世尊,驚喜踴躍,禮拜問訊,請令就坐,恭肅侍佛?!贝司渲小肮C”即“恭敬”。故《大詞典》“恭肅”釋義有誤,應為“恭敬”之義,而非“恭敬嚴肅”。
《大詞典》:明黠,聰明而狡黠。唐元稹《估客樂》詩:“客心本明黠,聞語心已驚。”唐元稹《酬樂天春寄微之》詩:“鸚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將盡入籠?”(第五卷,第619頁)
《大詞典》:聰黠:聰明而狡黠。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季蘭》:“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云:‘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涓敢娫唬骸伺旝锓浅?,恐為失行婦人?!鼻逭褬潯秶[亭雜錄·巴延三》:“時有上親侍小內臣鄂羅里,人素聰黠,頗解上意,遂代其起草?!保ǖ诎司恚?98頁)
《大詞典》對“明黠”和“聰黠”的解釋相同,但卻都有失誤,關鍵就在“黠”的意思上?!镑铩庇小奥敾?;機敏”的意思。《后漢書·南蠻傳》:“外癡內黠,安土重舊?!睍x葛洪《抱樸子·道意》:“凡人多以小黠而大愚?!鼻迤阉升g《聊齋志異·神女》:“女曰:‘黠哉,婢乎!’因其慧,益憐愛之?!薄顿t愚經·檀膩羇品第四十六》:“見二母人,共諍一兒,詣王相言。時王明黠,以智權計,語二母言:‘今唯一兒,二母召之,聽汝二人,各挽一手,誰能得者,即是其兒。’”此諸例句中“黠”或與“癡”、“愚”相對立,或與“慧”、“明”相并舉,意思都是“聰慧、機敏”。故《大詞典》把“明黠”和“聰黠”的意思解釋為“聰明而狡黠”,是顯然有誤的,正確的解釋就是“聰慧、聰明”。
另外,《大詞典》對“黠慧”的解釋卻是正確的,《大詞典》:“黠慧:亦作‘黠惠’。機敏聰慧?!保ǖ谑?,第1364頁)可見,“明黠”、“聰黠”和“黠慧”都屬同義連用的并列復合詞,意思是一致的。
《大詞典》:愁悴,亦作“愁瘁”。憂傷憔悴?!秴问洗呵铩ろ樏瘛罚骸啊苍酵酢硶r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潰??;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碧屏_隱《寄鄭補闕》詩:“別來愁悴知多少,兩度槐花馬上黃。”宋柳永《郭郎兒近拍》詞:“愁瘁,枕簟微涼,睡久輾轉慵起?!彼沃祆洹毒湃铡吩姡骸氨』买屓讼虺钽玻f游惟我最顛狂?!保ǖ谄呔恚?26頁)
從《大詞典》所引“愁悴”的例句可以看出,“愁悴”在句中的意思多為“憂傷憂愁”,而似無“憔悴”之義。“悴”單用本表“憂傷;憂愁”。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九:“借使小有惉懘之情,悴于胸次,憂思郁結,易以傷氣?!薄般病边€與“傷”、“憂”等連用表“憂愁”義。如晉趙至《與嵇茂齊書》:“肆目平隰,則遼廓而無覩;極聽修原,則淹寂而無聞。吁其悲矣,心傷悴矣?!鼻鍏桖槨丁捶可椒考底孕颉罚骸半m無當于鐘呂之響,而向來所閱閑居羈旅,怡愉憂悴,歷歷在目?!薄般病绷碛小般俱病绷x,如《魏書·外戚傳下·高肇》:“〔肇〕朝夕悲泣,至于羸悴?!鼻鍏桖槨墩酃鹆睢铄↓X延清齋分賦》曲:“宴華清何限歡娛,底事朝來,粉悴香癯。”所以《大詞典》所釋“愁悴”正確之義應為“憂傷”,而非“憂傷憔悴”。
《大詞典》:贊嘆,贊美感嘆。宋蘇軾《上梅直講書》:“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薄秲号⑿蹅鳌返诙兀骸鞍蔡犞?,不禁點頭贊嘆?!泵汾洹洞阂埂罚骸爸芸偫磉B連贊嘆地說:‘太好了,太好了!’”(第十卷,第297頁)
“嘆”本有“贊美”義,古有不少用例,《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卒爵而樂闕,孔子屢嘆之?!编嵭ⅲ骸懊来硕Y也。”“美”即“贊美”?!墩撜Z·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薄逗鬂h書·孔融傳》:“文舉盛嘆鴻豫名實相副?!薄皣@”在上古單用即表“贊美”。故《大詞典》釋“贊嘆”為“贊美感嘆”是錯誤的,“贊嘆”正確的解釋應為“贊美”。
以上所舉諸例都是有關同義復詞誤釋的,其實《漢語大詞典》在同義復詞釋義方面也有正確的用例。如《大詞典》:“勤謹:1.勤勞,勤快?!保ǖ诙恚?20頁)首先肯定了“勤謹”作為同義復詞所表之義。因為“謹”通“勤”,如《管子·八觀》:“其耕之不深,蕓之不謹?!贝魍ⅲ骸啊队[·地部三十》引此作‘不勤’。勤、謹古通?!薄洞笤~典》釋“勤謹”第二義項為“勤勞謹慎”,也考慮到了“勤謹”在詞義發(fā)展中組成成分各自詞義復合的表義模式,如《南史·褚裕之傳》:“〔褚澄〕遷侍中,領右軍將軍,以勤謹見知?!薄豆沤裥≌f·葛令公生遣弄珠兒》:“〔申徒泰〕生怕令公在這場差使內尋他罪罰,到底有些疑慮,十分小心勤謹,早夜督工,不辭辛苦?!痹S杰《慘霧》中:“他做人很好,代人家做事,很勤謹,村里的人都相信他?!?/p>
同樣的正確解釋還有《大詞典》:“憂念:憂慮?!保ǖ谄呔?,第687頁)因為“念”引申而有“憂慮”義。如《后漢書·孔融傳》:“故鼌錯念國,遘禍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譖于椒蘭?!碧祈n愈《齪齪》詩:“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
《大詞典》:“慈孝:孝敬?!保ǖ谄呔?,第647頁)因“慈”有“指對父母的孝敬”義。如《莊子·漁父》:“事親則慈孝?!薄抖Y記·內則》:“父子皆異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鄭玄注:“慈,愛敬進之也?!彼瓮鯌搿独W紀聞·左氏傳》:“子之于親亦曰慈?!?/p>
《大詞典》:“哀愍:憐惜,同情?!保ǖ谌?,第339頁)因“哀”有“憐憫;憐愛;同情”義。如《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獨。”《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惫弊ⅲ骸鞍?,猶愍也。”唐元稹《唐故南陽郡王贈某官碑文銘》:“我父當得碑,家且貧,無以買其文,卿大夫誰我肯哀者?”宋王安石《感事》詩:“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泵黢T夢龍《智囊補·閨智·呂母》:“諸君肯哀之乎?”
《大詞典》:“正治:治理;整治?!保ǖ谖寰?,第314頁)因“正”本有“治理”義。如《易·蹇》:“當位貞吉,以正邦也。”《商君書·農戰(zhàn)》:“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流業(yè)》:“兼有三才,三才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p>
但《大詞典》也有按同義復詞來釋義,但義項難免闕失的情況。如:《大詞典》:“退廢:黜退不用?!保ǖ谑?,第844頁)“廢”和“退”都有“黜免;罷黜;貶退”義。但也都有“停止,中止;畏縮;退縮”之義。如《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后漢書·伏湛傳》:“時倉卒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薄墩撜Z·先進》:“求也退,故進之?!眲氶x:“〔冉求〕但慮其逡巡退縮,而為之不勇耳,夫子所以進之?!薄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皣L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后乃退。”《賢愚經·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三十七》:“佛說是已,時諸會者,聞佛所說,感念世尊,為于群生,經涉劇苦,而不退廢,嘆未曾有,悲喜交懷,克心勵志,思惟妙法。”所以“退廢”還有“中止、放棄”之義,《大詞典》當補。
同義復詞是并列式復合詞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董秀芳在《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修訂本)》一書中認為:“在漢語中,并列復合詞的數量則非??捎^,這一現象值得解釋。”《馬氏文通》中提到:“古籍中諸名,往往取雙字同義者,或兩字對待者,較單辭只字,其辭氣稍覺渾厚?!敝赋隽送x復詞的修辭功能,認為雙音詞是作為同義單音詞的風格變體而存在的。馮勝利從韻律構詞學的角度解釋了漢代同義復合的雙音詞大量出現的現象,他認為大量的同義雙音詞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在漢代新建立的雙音節(jié)音步的韻律需要。周法高從詞匯化的角度也給出了解釋,他認為,兩個語義接近的形式,在概念領域內的距離比兩個語義相反或相對的形式近,根據距離象似原則,應該具有更近的形式距離,因而也就更容易發(fā)生詞匯化。不管怎么說,并列式雙音詞在漢語復合詞中是數量比較多的一類,對它進行正確解釋就顯得非常重要。[13]《漢語大詞典》在對同義復詞進行解釋的過程中,偶有錯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把構成同義復詞的兩個同義語素的意義簡單相加,復合成義,其實正確的解釋往往就是兩個同義語素相同的那個義項。
注釋:
①文中未標注參考文獻者,除引自《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例句之外,皆引自電子文獻:文淵閣四庫全書[M/ 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參考文獻:
[1]葛全德.簡說古漢語中的同義復用和偏義復詞[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2]徐流,石美珊.同義復詞的收、釋芻議[J].辭書研究,1993 (5).
[3]郭在貽.訓詁叢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10.
[4]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5][北魏]慧覺,等譯撰.《賢愚經》[M],溫澤遠等注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85:2719.
[7][唐]魏征,虞世南,褚亮,等.《群書治要》學習小組,譯注.群書治要譯注[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2551.
[8][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71.
[9][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724.
[10]董志翹,譯注.大唐西域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42.
[11]葛全德.簡說古漢語中的同義復用和偏義復詞[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12][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646.
[13]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修訂本)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02-103,119.
[責任編輯靳開宇]
The Studyofthe Misinterpretationof Synonym-Compoundsinthe Chinese Dictionary
Shi Xiaofeng1,2Liu Yongjing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ilu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3; 2.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Synonym-compound means the same meaning words used together, representing the same concepts or things. It is a common and important vocabulary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But their misinterpretations can be easily found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 It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simple addition of synonym-compounds’significance, recombination of the meanings.
Key words:the Chinese dictionary; misinterpretation; synonym-compounds
基金項目: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魏晉南北朝中土文化對佛經漢譯的影響”的階段性成果(15-ZX-KP-09)。
作者簡介:施曉風,女,山東萊州人,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學。劉永靜(1985-),女,河北邯鄲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學。
收稿日期:2015-07-15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438(2016)03-00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