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縣第二中學 粘立曉
?
語文學習需要“品”
河北省武邑縣第二中學 粘立曉
茶須“品”,才能評判其優(yōu)劣;語文學習亦應如是,只有正真“品”其文本,才能與作者心靈相通,體察出作者的心機與文本的意蘊。這時,我們才可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達到正真的理解文本的高度。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采意蘊都堪稱上乘的文章,我們是非“品”不可的。對于這樣的經(jīng)典,我們應以何種方法去“品”呢?
第一,細讀。創(chuàng)作者的精雕細刻,決定著讀者的精審細讀。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強調指出,創(chuàng)作要“明確第一”;而解讀要“了解第一”,他說:“審慎的作家寫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隨便。無非是要找到恰當?shù)恼Z言,使其意義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貼合,使他的創(chuàng)作真正表達他的旨趣。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合?!?/p>
“細讀”,強調一個“細”字,讀經(jīng)典要字字有著落,才不辜負作者的一片苦心。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句,曾有過“到”“來”“過”等字,最后確定為“綠”字,如果我們不仔細的品一品這個“綠”字,豈不枉費王氏的一片苦心,所以閱讀經(jīng)典一定要細讀,用心推敲,咬文嚼字,從而領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對于經(jīng)典必須要精讀、細讀。經(jīng)典要讀,就要品出個滋味來才好,否則不暢快。細讀,就要透過精彩的動詞、形容詞去品文本的意蘊和神采。
第二,美讀?!懊雷x”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即孟子所言“以意逆志”者是也。強調一個“美”字,“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我們在讀經(jīng)典時,要設身處地,把自己當作文章中的主人公,讓故事在自己的心中慢慢地嚼一嚼,品一品,這樣對文本中的主人公才會理解的更加深透,這樣才“得以入”,品完后還要“得以出”。讀文本,“得以入”,是基礎,“得以出”才是根本。
當讀者與作者心靈契合時,就有了“美”的內在因素,這時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處理好聲音的高低、停連、快慢、輕重四組的關系,不但自己品,還要把這種感情傳達給別人,調動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提升自己的境界。
第三,交流。文本是外界與讀者的主觀世界,要達到完美的契合,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要想到達“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其實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集思廣益,把自己的理解與別人的理解進行交流,對見解不同的地方進行探討、商量,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個人的狹隘主義,克服理解的局限性,從而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我們在課堂上經(jīng)常運用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是一種效果良好的交流方式,通過同學們之間的交流,擴大了同學們的視野。較好的達到了“讀者與作者的融合,讀者與讀者的融合”,在教師的引導下,趨利棄弊,以求對文章的正確而又深刻的見解,甚至是創(chuàng)造,發(fā)散對文本的多元化認識。
對經(jīng)典的理解,我以為非“品”不可。不“品”,“味”不濃。要“品”,則可用“細讀”“美讀”“交流”三種方式,對經(jīng)典文章的理解可以起到促進作用,起到“更上層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