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初級中學 茆紅軍
?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古文教學分析
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初級中學 茆紅軍
【摘 要】
古文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包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事實上,很多學生對古文并不感興趣,導致少數(shù)老師不愿探索古文教學。本文結合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對初中語文古文教學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中語文 古文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教學在細節(jié)上進行了分析。古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關鍵部分,到現(xiàn)在古文已經(jīng)引起了很多師生重視,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展現(xiàn)了古人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寫作智慧。在古文中,也有很多歷史知識。所以學生在感受文化內涵的同時,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拓展個人視野,積累知識,掌握字詞用法,并且獨自理解、閱讀常規(guī)古文。
一篇優(yōu)秀的古文擁有很好的鑒賞性與藝術性,它凝聚了名家先賢的態(tài)度與智慧,然后再流芳百世。將古文教學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拓展文化視野與思想領域,同時還能獲得新的啟發(fā)與感悟。但是,古文與現(xiàn)代文一直存在差距,受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學生在古文學習中明顯感到吃力,對此,語文老師必須增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古文學習中。
1.1降低學習難度,拓展課外資源
“降低學習難度,拓展課外資源”的內在要求是充分利用古文資源發(fā)揮輔助作用,有目的的降低難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與熱情,然后再將注意力轉向古文。此時,古文學習的難度就會隨之減小。在教材編排中,相關人員必須堅定古文選擇有趣、易懂、簡單等原則,初步掌握學生對古文的學習狀況,然后再消除屏障。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這是一篇充滿理想主義與爛漫主義的古文,很多學生由于無法理解古文關鍵詞句的具體含義而誤解文章大意。對此,老師必須重新部署學習進度,事先將課外古文引入,可以是狀物抒情,也可以是人物軼事,然后再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找出相關詞語的共性,以形成規(guī)律性認識。當然,這也是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古文興趣的有效方式。
1.2引導學生閱讀,養(yǎng)成閱讀習慣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雖然古文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引導閱讀,就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必須結合教材部署,充分利用課外、課內資源,引領學生在字詞句上進行研究,最后過渡到古文賞析中,以便生成閱讀習慣。
1.3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提高古文修養(yǎng)
初中語文的古文教學重點在于塑造教學情境,激發(fā)真情實感。古文作為語言性學習,同時也是文化學習的范圍,所以老師應該盡量為其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時間一長,學生就能自動的調整延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古文修養(yǎng)。
2.1正確閱讀古文
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古文也在期間。需要注意的是:古文并不等同于現(xiàn)代文。它要求學生反復閱讀,并且背誦,然后才能對文章形成認知。同時也要避免反復閱讀帶來的厭學情緒,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注意力轉到其他模式中。如:在學習唐宋八大家中韓愈的《馬說》,老師先為學生布置了閱讀與背誦任務,讓學生通暢的閱讀并完成古文背誦。學生完成背誦與閱讀任務后,此時老師改變教學方針,設計了一套有趣的游戲,具體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或者改編原文設計成情景劇,以鞏固學習成果,得到新的學習領域。
2.2發(fā)揮學習主體性質
結合新課改素質教育與課程革新要求,讓學生成為主體,發(fā)揮老師的輔導作用。之所以安排老師教學,是為了實現(xiàn)“不教”的任務,為了完成該工作,它需要學生配合。由于初中古文學習的難度較大,所以老師需要探索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自主尋找,發(fā)揮主觀能動,以養(yǎng)成主動思索、學習的習慣。
通過古文學習,能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知識,同時還能培養(yǎng)情感,提高古文修養(yǎng)。因此,在古文教學中,必須深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做好情感教育,才能發(fā)揮正能量,不斷規(guī)避自身行為。如:在學習《出師表》時,老師應該深入文章情感,介紹蜀國發(fā)展背景與諸葛亮當時的心情,以引導學生領會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情懷。
成功的文言文教育,不應該只是學生能看懂文言文,還應該學會應用知識,生成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期間,“知識遷移”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遷移方向包含兩類:一種是內容相關、難度相當、主題相近的文言文遷移,學習了《愚公移山》,可以聯(lián)系到《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返任恼逻M行對比,以領會古人改造、征服自然的意志;另一種是向現(xiàn)代漢語遷移,在古今對比中,更好的領會詞義。
另外,閱讀也是積累的過程。而靈感通常是轉瞬即逝的,為了讓學生迅速抓住靈感,也為了讓瞬時感悟變成持續(xù)理解,最后上升成閱讀能力。在古文學習中,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做摘抄,及時將自己的所想進行記錄。如:《智子疑鄰》中的“亡”是丟失的意思,翻看《塞翁失馬》中的“馬無故亡而入胡”中的“亡”,則是逃跑的意思。通過對比與記錄,有助于學生將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然后再進行比較。
古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它對傳承中華民族精髓,發(fā)展現(xiàn)代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從學生出發(fā),及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從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增強邏輯性出發(fā),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最后達到提高古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2】趙維菊.新課標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施與評價【D】.云南師范大學,2014
【3】凌華英.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知識教學芻議【D】.蘇州大學,2010
【4】左德昌.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研究論述【J】.北極光,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