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總目錄
第一期
□ 本刊特稿
書在讀我
——關于讀書的“顛倒歌”
楊 義(1)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兩個口號·三份宣言·四條漢子
——魯迅臨終前的“憤懣”
陳漱渝(15)
魯迅的信念系統(tǒng)與知識系統(tǒng)論
許祖華(25)
《呼蘭河傳》:融匯各種文體藝術的奇文
楊迎平(40)
《文藝時代》:戰(zhàn)后京派重振的先聲
戎 琦(47)
□ 文藝學研究
創(chuàng)新與中國當代文藝學
楊守森(55)
留學生與馬恩現實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
——以左翼文學活動時期為例
趙惠霞(62)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對中國近代文學上下限、分期的反思
孫之梅(75)
□ 外國文學研究
中心與邊緣之間:巴別爾小說價值辨析
王樹福(86)
□ 美學研究
儒家美學“仁”范疇之存在論意義
李天道(96)
從審美的反思判斷到政治的反思判斷
——論利奧塔對康德美學的繼承與揚棄
劉冠君(111)
□ 心理學研究
SOMA模型:自我調節(jié)領域的新進展
劉瑞光(119)
當代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九型人格類型相關研究
馬錦華(126)
□ 教育學研究
高師院校在教育實習中的作用變遷及發(fā)展趨勢研究
高 嵩(133)
當代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變革動力與基本取向
曾繼耘,周衛(wèi)勇(140)
□ 文化學研究
“君子”、“小人”與“女子”辨析
張豐乾(147)
第二期
□ 語文教育研究
論語文審美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主要特征
周均平(1)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現實社會主義的兩種發(fā)展形態(tài)
——對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比較研究
高繼文(13)
□ 文藝學研究
動物和兒童的行為與心理材料作為藝術起源材料懷疑論
高 玉(25)
“Diaspora”的漢譯問題及流散詩學話語建構
楊中舉(34)
論斯坦利·費什讀者反應批評之說的權力因素
王宗峰(46)
□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一個人的話劇史
——馬彥祥在1930年代
劉子凌(53)
抗戰(zhàn)語境下的民間、左翼與官方電影
邵瑜蓮(72)
□ 文化研究
論《楚莊王第一》在《春秋繁露》中的地位及作用
季桂起(80)
□ 經濟學研究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區(qū)域差異研究
張宗斌,辛靜靜(89)
□ 教育學研究
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責任與使命
——基于山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的調研
王曉誠,車麗娜,孫寬寧,王新華,徐繼存(97)
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王文靜(116)
求職目標清晰度對職業(yè)發(fā)展影響機制的追蹤研究
——社會認知職業(yè)理論視角
馮彩玲(121)
□ 歷史學研究
北朝君臣對儒家華夷認同思想的汲引、發(fā)揮與運用
段銳超(128)
□ 哲學研究
西方哲學對心靈結構的認知
胡家祥(140)
□ 語言學研究
歇后語語義結構的形成機制和動態(tài)特點
陳長書(148)
第三期
□ 文藝學研究
論“文學是情學”
殷國明(1)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塑造“地道的中國人”
——論《四世同堂》人物形象及老舍的小說美學
李 鈞(10)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名人博物館關系初論
——以郭沫若研究為例
張 勇(37)
莫言文學創(chuàng)作自身原型探源
李曉燕(44)
□ 外國文學研究
現實主義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左派民族文學論中的功能
李大可(63)
□ 政治學研究
構建完善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鏈體系
——關于腐敗問題的“恐懼生態(tài)學”探討
劉京希(80)
現代民主制度所內含的三種知識利用機制
——兼論知識利用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苗永泉(96)
□ 美學研究
靜穆之下:隱匿的狄奧尼索斯
——溫克爾曼的《拉奧孔》
高艷萍(105)
□ 影視藝術研究
文革電影的烏托邦色彩
陳吉德(112)
□ 教育學研究
品格教育ABC:理論與實踐
李國祥,曾繼耘(123)
□ 歷史學研究
羅斯福新政時期的聯(lián)邦戲劇計劃研究
宋海燕(130)
□ 心理學研究
“母性”與“慈母心”
——多伊奇對“為人之母”心理發(fā)展的精神分析
王禮軍,郭本禹(138)
□ 哲學研究
試論市場經濟中的善性與道德
何日生(146)
第四期
□ 五四百年論壇
以比照視野重探胡適的人本文學觀
朱德發(fā)(1)
論郭沫若《女神》的審美特色
吳 辰(14)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論魯迅與吾守爾的短篇小說諷刺藝術
——兼談現代文人的“西游”及新疆作家對魯迅的接受
凱麗比努爾·色提尼亞孜 李繼凱(31)
追憶逝去的北京
——民國時期北京的“夢華體”著述
季劍青(38)
□ 語言學研究
成語的界定與成語的層次性
劉中富(50)
《〈干祿字書〉箋證》與羅振玉早期文字學思想
劉元春(60)
□ 中共黨史研究
再談毛澤東大同觀
——基于陶季邑先生商榷意見的新思考
李愛華(69)
試論抗戰(zhàn)勝利前后中國共產黨聯(lián)合政府主張的革命性
段 煉(79)
□ 心理學研究
兒童青少年焦慮癥的發(fā)展心理病理學研究
李浩然(89)
□ 歷史學研究
略論虞翻易學
張 濤(100)
論梁啟超“善變”的孔教觀
孫清海(108)
□ 經濟學研究
TPP中的發(fā)展中國家
——對其加入動機和潛在利弊的考察
孔慶峰(118)
知識溢出對高新技術產業(yè)影響的實證研究
——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為例
項 目(130)
□ 外國文學研究
拜倫的拿破侖組詩
王化學(137)
□ 社會學研究
農業(yè)轉移人口長期居留意愿研究
陳志光(147)
第五期
□ 語文教育研究
我國語文教育觀的歷史考察與分析
——兼論歷代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
曹明海(1)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邊界的偏移與固守
——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文體形式研究
陳若谷(9)
底層的道德回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小說中的礦工形象解析
史修永(34)
論“五四”話劇戲劇沖突的內化
——以兩部《孔雀東南飛》話劇為考察對象
林樹帥(43)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朝鮮刊《劉賓客詩集》考述
——兼論劉禹錫詩集單行之事
查屏球(50)
□ 外國文學研究
蒲寧:在悖論中成就偉大與深邃
李春林(61)
□ 歷史學研究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分化
周 棉(82)
安作璋的治學思想與方法
卜憲群 靳 寶(97)
柳詒徵的《春秋》學研究
孫旭紅(103)
軍事家亦須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
——以王翦、張良、韓信等為例
孟祥才(113)
□ 心理學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研究文獻綜述
張高華(119)
□ 教育學研究
論教育的人格分等及公平矯正
許雙成 張立昌(130)
□ 中共黨史研究
合并抑或合作:抗戰(zhàn)初期國共關于合作形式的話語論爭
李永進(137)
□ 影視藝術研究
中國當代電影畫面色彩的倫理言說
蘇月奐(150)
第六期
□ 中共黨史研究
尊崇·質疑·疏離
——毛澤東與陳獨秀的革命交往
韓延明(1)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論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理論建構之流脈
辜也平(20)
掙扎在“新”與“舊”之間
——1940年代的三民主義文學批判之一
洪 亮(40)
論中國現代詩劇的意象藝術
董卉川(59)
□ 文藝學研究
本體論視域下再論“境界”一詞的內涵
霍俊國(69)
□ 哲學研究
主體確證的形式及辯證邏輯
——從霍布斯到馬克思的路徑
邵長超(79)
“諸眾”還是“人民”?
——從《大同世界》看西方左翼內部關于革命主體的論爭
李 靜(87)
□ 管理學研究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多元主體監(jiān)督機制
胡艷蕾(97)
□ 教育學研究
“品格習得”的倫理學辯護
——以《尼各馬可倫理學》為參照
李國祥 于洪波(105)
論清末羅振玉創(chuàng)設京師圖書館及教育思想
——以《京師創(chuàng)設圖書館私議》一文為基準
施 欣(115)
□ 歷史學研究
河患、信仰與社會:清代漳河下游地區(qū)河神信仰的歷史考察
胡夢飛(123)
□ 語言學研究
試析普通話口語能力的構成
王躍平(132)
生成整體論視角下詞義組合同化的認知分析
施曉風(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