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朝皇帝尊崇道士原因探析

      2016-04-13 22:58:56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綏化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唐朝道士道教

      李 哲(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 河南周口 466001)

      ?

      唐朝皇帝尊崇道士原因探析

      李哲
      (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唐朝時期皇帝對道士的崇信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不是偶然的。在隋末農(nóng)民起義中很多道士曾經(jīng)或多或少的對李淵父子提供過幫助,在其奪取天下之后,由于道家的清規(guī)戒律使得很多道士的孝行格外突出,因此常常被拿來作為典型宣傳。唐朝統(tǒng)治者還利用道士建言打擊佛教勢力,并且利用道士煉丹之術求得自己的長生不老。

      關鍵詞:唐朝;道士;道教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直至唐朝以前,其間雖然經(jīng)歷了一些波折,但總體來看佛教的發(fā)展非常迅速,以至于在唐朝建立之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道教的發(fā)展之前相較佛教緩慢,但是在唐朝得到了飛速發(fā)展?!疤瞥堑澜痰亩κr期,其所以能這樣高漲,很大的原因在于道教與唐室皇權的結合,成為了皇族宗教”[1](P109),這當然與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自認老子為其祖宗有關,更與道士團體的推波助瀾密不可分,正是這些日益尊隆的道士推進唐代道教,唐朝才能出現(xiàn)諸多象征道教發(fā)展的法令、道術與道觀的出現(xiàn),“道教幾乎成為唐王朝的國教”[2](P29),由此可見,道士在唐代的重要作用。理解唐朝皇帝基于何種考慮尊崇道士,這有利于從源頭上了解這一時期道教在唐代極大發(fā)展的原因。

      一、報答隋末起義時的相助之情

      在隋末農(nóng)民起義的浪潮中,很多道士都認為李淵可以奪得天下,并用讖語預言此事,這頗類似于隋朝建立之前,文帝利用讖言代周而起。由于這種預見的普遍性,很多道士為了以后的發(fā)展紛紛站到李淵父子一邊,為其奪取隋朝天下制造輿論氛圍,或直接從經(jīng)濟和軍事給予李淵父子以力所能及的幫助。

      道士王遠知年少聰慧,博綜群書,后來進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學其道法,后又師事宗道先生臧兢。王遠知嘗密傳符命,高祖之龍潛也。武德中,唐太宗平王世充,與房玄齡微服拜訪。王遠知迎之說道:“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太宗于是以實相告。王遠知勸導李世民,要作太平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太宗登極之后,將要加重其位,乃請之歸山。至貞觀九年,敕潤州于茅山置太受觀,并度道士二十七人。降璽書曰:“先生操履夷簡,德業(yè)沖粹,屏棄塵雜,棲志虛玄,吐故納新,食芝餌術,念眾妙于三清之表,返華發(fā)于百齡之外,道邁前烈,聲高自古。非夫得秘訣于金壇,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與此乎!朕昔在籓朝,早獲問道,眷言風范,無忘寤寐。近覽來奏,請歸舊山,已有別敕,不違高志,并許置觀,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屆江外,所營棟宇,何當就功?佇聞委曲,副茲引領。近已令太史薛頤等往詣,令宣朕意。”[3](P5125)調(diào)露二年,追贈王遠知太中大夫,謚曰升真先生。武則天臨朝之后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改謚曰升玄先生。由此可知,王知遠在隨末農(nóng)民起義之中曾經(jīng)給李氏登基營造一種輿論氛圍。在唐朝,道教已經(jīng)廣為傳布,道教徒遍布天下之際,王知遠利用自己在道教中的身份,給后進王朝散布代替前朝的這種說法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唐初統(tǒng)治者,減少了李氏代隋的阻力,擴大了李唐王朝建立的群眾基礎。

      隋大業(yè)七年辛未,煬帝親駕征遼,樓觀道士岐暉對他的弟子說,天道將改,不過數(shù)歲。當有老子子孫治世,此后吾教大興。后數(shù)年,隋朝果然天下大亂。唐高祖剛開始起義兵于晉陽,女兒平陽公主是柴紹之妻,也起兵應帝,屯于宜壽宮。岐暉知道將來的皇帝必是李淵,所以把道觀中的糧食全數(shù)給予李淵的軍隊,等到李淵到達蒲津關時,岐暉喜極而說:“此真君來也,必乎定四方矣?!庇谑蔷谷桓拿麨槠蕉ㄒ詰汕驳朗?0余人向關應接。李淵則對岐暉的歸順表示贊許,并下詔嘉獎:“今束應義旗,西開幕府,設官分職,本在忠誠。道士岐平定,鏟邊求真,銷名離俗,恬淡榮利,無悶幽閑,而能徹損衣資以供戎服,抽割菽粟以贍軍糧,忠節(jié)不嘉,理須標授,平定宜受紫金光祿大夫、已下并節(jié)級授銀青光祿大夫,以酬其義?!盵4](P854)由此可知,道士岐暉對于唐朝的貢獻不僅僅是停留在為其營造奪權的輿論環(huán)境,而且身體力行地從經(jīng)濟和軍事方面直接給予唐高祖支持,糧食供給和道士接應即為明證。有鑒于此,李淵才對道士投桃報李,授受各種官職,算是不忘舊恩。

      二、利用道教打擊佛教勢力

      由于隋文帝目睹了北周武帝滅佛所引起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不滿情況,于是,隋朝立國之后偏重扶植佛教發(fā)展,這對于隋朝皇帝完善其君權神授理論,以及穩(wěn)定其統(tǒng)治秩序是非常有利的。文帝末年,隋朝京師有佛寺120個,與之相對的是道觀只有10個左右。由此可見,隋朝崇佛抑道的風氣之盛。唐朝建國伊始就斷然擯棄了隋朝的宗教政策,改崇佛抑道為崇道抑佛,把佛寺的數(shù)目由隋朝時的120個減為3個。老子的地位在唐朝時期達到了最高峰,對老子的神化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是由于在唐王朝的建立過程之中,李淵巧妙地運用了老子在民間的社會影響,他自稱為老子的后代,從而為其登基稱帝打下良好的輿論基礎?!耙粋€在漢時作為異端的宗教,經(jīng)過了漫長的世事滄桑終于走上了正統(tǒng)地位,全憑了老子神化與唐祖結合的奇功”[5](P304)。李淵在《沙汰佛道詔》中歷數(shù)佛教之過:“自覺王遷謝,像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賤之侶,規(guī)自尊高;浮惰之人,茍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家,嗜欲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里,周旋闤阓,驅策畜產(chǎn),聚積貨物,耕織為生,估販成業(yè),事同編戶,跡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訛,交通豪猾,每罹憲網(wǎng),自陷重刑,黷亂真如,傾毀妙法。譬茲稂莠,有穢嘉苗,類彼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凈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已來,多立寺舍,不求閑曠之境,唯趣喧雜之方?!盵3](P16)最后規(guī)定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天下諸州各留一所,其余的寺廟、道觀統(tǒng)統(tǒng)拆除。這個法令看似是打擊了佛、道兩教,下詔者并沒有特別的偏袒誰,但是縱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就會可知,佛教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要遠遠的超過道教,甚至隋朝對佛教的崇信也高高出道教不少,例如,《隋書·經(jīng)籍志》中曾明確記載道:“高祖雅信佛法,于道士蔑如也?!盵6](P1094)由此可見,隋朝統(tǒng)治者對于佛教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在唐朝以前佛教寺廟的數(shù)量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各地廣建佛寺,道觀的數(shù)量與寺廟相比也處于下風。于是,李淵的這道詔令名義上是打擊佛、道兩教,實際上卻是暗度陳倉,借打擊佛、道兩教的時機,實際打擊佛教勢力,提高道教地位。在以后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出李淵是反對佛教的,對道教只是主張加強國家管控。

      道士潘誕還曾說,悉達太子不能得佛之道,六年求道方得成佛,這就是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師,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經(jīng)云:“求于無上正真之道?!庇衷疲骸绑w解大道發(fā)無上意?!蓖鈬Z云:“阿耨菩提?!睍x音翻云:“無上大道?!碧热粢源硕炚脑?,可以說:“道大佛小?!盵7](P634)“除了官僚階層以外,最有勢力的集團恐怕就是佛教僧徒,太宗不得不面對他們所加于一個強大的集權政制的威脅”[8](P196)。唐太宗為了表明自己崇道抑佛的主張,曾經(jīng)頒布過道士在僧尼之前的詔令:“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jīng)邦致治,返樸還淳。至如佛法之興,基于西域,愛及東漢,方被中華。……泊乎近世,崇信滋深?!焓故馑字?,郁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連忘返于茲累代。朕夙夜寅畏,緬惟至道,思革前弊,納諸軌物。況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后,齋供行立,至于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學,尊祖之風,貽諸萬葉?!盵9](P588)從這個詔令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于佛教的態(tài)度。他認為佛教是一個外來宗教,憑借詭詐騙取教徒信任,而自己緬惟至道才取得了天下大治的結果,這都是道教的功勞,以此“抬高道教來與佛教相抗衡”[10](P147)。

      三、用煉丹之術以求長生不老

      “煉丹術是道家最為重要的一種道術”[11](P331)。道家認為利用丹砂等礦物質(zhì)加以爐火煉制可成丹藥,服之可使人長生不老,或可使人得道成仙。早在漢代有人就開始煉丹,《史記》當中就有過記載:“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盵12](P1385)由于道教的極大發(fā)展,唐代皇帝無一不沉湎于道教的煉丹之術,玄宗甚至被稱作是“道教皇帝”,就連極力崇佛抑道的武則天也幻想著有一天可以服食道家丹藥得道成仙。

      唐太宗早年實際上并不相信神仙之術:“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女數(shù)千人隨徐福入海求仙藥,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皇猶海側踟躕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仙,乃將女嫁道術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jù)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盵3](P33)可見李世民年輕的時候不太看重死生之事,對歷史上追求神仙之術的秦始皇和漢武帝也進行了一番諷刺。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唐太宗晚年之時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期望通過道士煉丹可以實現(xiàn)。它曾下詔說:“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壽者修短之一期。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含靈稟氣,莫不同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币庵甘篱g萬物的壽命皆受天地影響,受自然支配。末代已來,明辟蓋寡,每個皇帝都想利用自己尊貴的地位,感慨時間過得飛快的同時,考慮能夠延年益壽,所以說:“云車易乘,羲輪可駐,異軌同趣,其蔽甚矣。有隋之季,海內(nèi)橫流,豺狼肆暴,吞噬黔首。朕投袂發(fā)憤,情深拯溺,扶翼義師,濟斯涂炭。賴蒼昊降鑒,股肱宣力,提劍指麾,天下大定?!盵3](P46-47)這也是他一生的夙愿,于今業(yè)已完成。他害怕死后李氏的子子孫孫習于流俗,猶循常禮,加四重之櫬,伐百祀之木,勞擾百姓,崇厚園陵,所以說預為此制,務從儉約,于九嵕之山,足容棺而已。積以歲月,漸而備之。木馬涂車,土桴葦龠,事合古典,不為時用。以上言論雖然是唐太宗為提倡薄葬、反對厚葬而作,但是從其言語之間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確懷有留戀人世,追求長生不老的心態(tài),作為皇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他在晚年頻頻服食丹藥,最終駕崩于此。但是太宗的死并沒有引起后世皇帝的重視,他們反而紛紛步太宗之后塵。

      道士葉法善自曾祖三代為道士,皆有攝養(yǎng)占卜之術。葉法善年輕的時候擅長傳符箓,特別能厭劾鬼神。顯慶中,高宗聽說葉法善之名,征詣京師,將加爵位,固辭不受,后求為道士,因留在內(nèi)道場供侍甚厚。當時唐高宗命令廣征諸方道術之士,合煉黃白。葉法善上言:“金丹難就,徒費財物,有虧政理,請核其真?zhèn)??!盵3](P5107)帝然其言,所以令法善試之,只選中九十余人煉丹。柳泌年輕時學習醫(yī)術,言語多誕妄誕之詞。李道古奸回巧宦,與泌密謀求進,言之于皇甫镈,因而被征召進皇宮之中,自稱能夠修煉靈丹妙藥,曾說:“天臺山多靈草,君仙所會,臣嘗知之,而力不能致。愿為天臺長吏,因以求之。”所以憲宗封他為臺州刺史,仍賜金紫。諫官由此上奏說,以前的皇帝也有好方士的,給予其官號,但未嘗令其征收賦稅。憲宗甚是不悅,認為假使傾一郡之力而能夠得到皇帝的延年益壽,作臣子的也不應該多說什么。自此之后,沒有再勸誡皇帝此事的臣下晉言。柳泌最后煉丹沒有結果想逃亡離去,結果被抓回,后來憲宗吃了他煉出的丹藥變得日益煩躁,喜怒不常。[3](P3742)唐武宗以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令與道士趙歸真在宮城之中修法箓。左補闕劉彥謨上疏切諫,被貶為河南府戶曹。后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暗壑胤绞?,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箓。至是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武宗年紀輕輕即命喪道士煉丹之事甚是可惜,但是唐朝皇帝有好幾位都是倒在丹藥之下,后世的皇帝并沒有接受教訓。由此可見,唐朝皇帝煉丹風氣之盛。[3](P610)

      四、尊重孝道行跡,顯示尚賢之心

      與佛教一樣,道教也有很多清規(guī)戒律,最早發(fā)端于《太平經(jīng)》,如,“虛無無為自然圖道畢成誡”、“衣履欲好誡”及“不孝不可久生誡”等。所謂“誡”是指道教用以約束人心,規(guī)范行為的勸誡。戒律亦是由“誡”發(fā)展而來,所不同的是,道教教義認為如果違反戒律,則會影響道教徒求得正果,而且還要受到天譴。

      “《十三經(jīng)注疏》所取的注,其中除《孝經(jīng)》為唐玄宗御注外,其余十二經(jīng),魏晉人和漢人各半”[13](P344),可見唐朝皇帝對孝道的重視程度。而《太平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其中關于孝悌的誡律是:“父母商家所有,不致苦其子孫。令盡家所有,殊私心孝于前。親屬比鄰,見其孝善,知無所有,更往給餉,為其呼迎醫(yī)工蒙薦席,相與日夜數(shù)勞,知其安危問養(yǎng),視其復聞小善言,心為之喜歡,是孝之所致也。天見其孝心,令得愈,更如平素。心中乃喜欣,復身得能食谷者,齋戒市賣,進所有上于天,還謝先人,諸所得祟,輒卒香潔,不敢負言,是孝子所宜行也?!瓰樾⑿奈幢M,更無所有,父母年盡,無以餉送,復為不竟孝之意,行孝之人,思成其功,功著名太上,聞帝廷,州郡所舉,一朝被榮,是非孝所致耶?”[14](P598-599)道家認為別人不能侵犯孝善之人,侵犯孝善之人自有天之治之,想要知道善之為善,就必須知道孝之為孝,這是出自于自然本性。心本善孝之人,人自從崇敬,亦不犯克人,流聞八遠。州郡縣長吏有空缺需要遞補之時,先要了解善孝之家,縣中薦舉,長吏以人情欲聞其孝善,遣吏來請。又有用心者,以身往來候之,得知其行為,有意推薦,結果年年都能獲此殊榮,高德佩帶,子孫相承,名為傳孝之家,而且不但自孝于家,還影響著周邊的人。為吏者皆孝于君,以此顯示其忠誠,所以常在高職,孝于朝廷。郡縣之中有什么奇?zhèn)沃?,也以自己的家財買回,取善皆不煩于民,沒有勞役??たh皆慈孝,五谷為豐熟,無中夭之民。天為其調(diào)和風雨,使時節(jié)。天上孝善之人,假使不逢災害,人民都得到教化,皆能豐衣足食,有順之心,天也不逆其意。如此就是所謂的“是善尤善,孝忠尤孝”,使天下不孝之人相效仿,這就是設孝之意。這樣,道教教義與唐朝統(tǒng)治者又有了價值共同點,道士的孝行也屢屢被皇帝表彰,作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典范。

      王友貞的父親王知敬是武則天時的麟臺少監(jiān),以工書知名。王友貞20歲時,母親病篤,醫(yī)生說只有用人肉才能緩解病情。王友貞認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救助母親,于是割自己大腿肉來治療其母,母親的病才稍稍好些。武則天聽說之后,令就其家驗問,特加旌表?!L安年,歷任長水令,后罷歸田里。中宗在春宮,召為司議郎,不就。神龍初,又拜太子中舍,仍令所司以禮征赴。及至,固以疾辭。詔曰:“……朕方崇獎廉退,懲抑澆浮,雖思廊廟之賢,豈違山林之愿,宜加優(yōu)秩,仍遂雅懷??商又猩崛藛T外置,給全祿以畢其身,任其在家修道。仍令所在州縣存問,四時送祿至其住所?!毙谠跂|宮,又表請禮征之,以年老,竟辭疾不赴。年九十余,開元四年卒。時下制曰:“貴德尊賢,飾終念遠,此圣人所以治天下、厚風俗也。王友貞稟氣元精,游心大樸。孝惟不匱,獨貫于神明;道則難名,高謝于人代。言念錫類,方期鎮(zhèn)俗,遽爾凋殂,良深愍悼。生無大位,雖隔外臣之儀,歿有余榮,宜贈上卿之服??少涖y青光祿大夫,仍委本縣令長特加吊祭?!盵3](P5118)由皇帝所下詔書的內(nèi)容可以了解到,王友貞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所依靠的就是他的孝道,作為道士的他所恪守的也只不過是道教的戒律,《太平經(jīng)》中關于謹遵孝道的戒律的益處也全然在王友貞的身上得以體現(xiàn)。道士王希夷也是守孝得以聞名的例子。他自幼孤貧好道,父母臨終之后,他在為人牧羊,為的是收傭以供葬。葬禮結束之后,他隱居在嵩山,師從道士黃頤40年,盡能傳其閉氣導養(yǎng)之術。頤卒,更居兗州徂來山中,與道士劉玄博為棲遁之友。他熟悉《易》和《老子》,嘗餌松柏葉及雜花散?!靶跂|巡,敕州縣以禮征,召至駕前,年已96。上令中書令張說訪以道義,宦官扶入宮中,與語甚悅。開元十四年,下制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學棄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朕為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克應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于尚齒??沙⒋蠓?,守國子博士,聽致仕還山。州縣春秋致束帛酒肉,仍賜衣一副、絹一百匹。”[3](P5121)

      綜上所述,無論是唐朝建立之前還是之后,處處都有道士的影子,道士在唐朝的建立發(fā)展過程中也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們通過神化皇帝穩(wěn)定了唐朝的統(tǒng)治秩序。雖然皇帝對于道士的重視也是基于各種各樣的考慮,但是這一時期的尊崇道士的風氣已經(jīng)早就由上至下擴展到唐朝社會的各個階層,崇道已經(jīng)成為唐朝時期的風尚。

      參考文獻:

      [1]李養(yǎng)正.道教概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張成權.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張繼禹.道藏(第17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4.

      [5]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6]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高楠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M].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34.

      [8]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9]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0]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呂思勉.中國通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14]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

      [責任編輯王占峰]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 0438(2016)05- 0089- 04

      收稿日期:2016-01-09

      作者簡介:李哲(1985-),男,山東萊蕪人,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周口師范學院老子文化研究院課題“老子從道家鼻祖到道教祖的轉化研究”(zknuE20);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宋代文化視域下的蘇軾史學思想研究”(2015-QN-233)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唐朝道士道教
      A New Way of Dao
      《道士下山》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一頂神奇的道士帽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唐朝休閑文化對后世影響幾何
      人民論壇(2016年26期)2016-10-12 17:36:18
      唐與拂菻并未直接交通?
      文化方面唐詩中體現(xiàn)的民族融合
      青春歲月(2015年20期)2015-11-09 11:52:22
      唐朝三省制淺析
      《道士下山》:紅塵亂世走一遭
      電影故事(2015年26期)2015-02-27 09:02:36
      葫芦岛市| 姜堰市| 姚安县| 鲁甸县| 鸡泽县| 米林县| 宁安市| 茶陵县| 正宁县| 锡林浩特市| 杭锦后旗| 出国| 阿坝县| 巴楚县| 永兴县| 常熟市| 来宾市| 花莲县| 海林市| 桐城市| 布尔津县| 浦城县| 鸡西市| 双流县| 南丰县| 化州市| 高淳县| 醴陵市| 富民县| 凤山市| 华坪县| 绥滨县| 阳新县| 日土县| 和顺县| 盐亭县| 大冶市| 平邑县| 噶尔县| 巴林左旗|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