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梧州市群眾藝術館,廣西 梧州 543000)
談戲曲人物塑造的傳統(tǒng)遵循與突破
——以飾演現代粵劇《道·路》李濟深為例
陳強
(梧州市群眾藝術館,廣西 梧州 543000)
文章以筆者自己參編參演現代粵劇《道·路》的心路歷程,闡述了在戲曲人物塑造中,既對傳統(tǒng)的遵循,又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不僅借鑒傳統(tǒng)優(yōu)秀的程式化表演,又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更注重人物的內心刻畫和情感的表達的方法。
戲曲;人物塑造;傳統(tǒng);遵循;突破
2015年是李濟深誕辰130周年。李濟深,字任潮,廣西蒼梧大坡人。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他是從梧州走出去最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楊尚昆同志評價為“他以畢生精力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振興事業(yè),為近代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進程: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币岳顫畹氖论E為主要題材的大型現代粵劇《道·路》獲得了廣西第九屆劇展的銅獎,筆者在劇中飾演李濟深,榮幸獲得“桂花”優(yōu)秀表演獎。
筆者既是該劇主演,也是編劇之一。在劇本創(chuàng)作期間,翻閱了大量有關李濟深事跡的資料和走訪了和李濟深有關的人和事件。1948年下半年李濟深拋棄各派別都爭取他的“好時機”,拋棄榮華富貴,沖破重重困難,與妻兒訣別,毅然選擇了北上這一條光明之道,正義之路,這是李濟深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歷史篇章。因此,筆者就以這個為主要題材,并把該劇定名為《道·路》。從查找史料,認真閱讀和劇本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筆者對這段歷史和這個人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從而縮短了自身年齡、經歷、時代背景與角色的差距。從吃透劇本到人物塑造,在導演的啟發(fā)和指導下,筆者對該劇的人物塑造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下面以飾演現代粵劇《道·路》李濟深為例,結合自己在表演中的實際情況和效果,展開闡述。
傳統(tǒng)是指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方式等?;泟鹘y(tǒng),也就是粵劇人代代相傳至今的粵劇文化的表現方式。但在觀眾審美意趣不斷變化的現在,粵劇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就顯得相對“古老”,人物的表演也顯得相對“守舊”。演員在使用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來塑造和刻畫人物時,觀眾對傳統(tǒng)的粵劇看不懂、聽不懂,從而導致演員與觀眾產生了距離。在塑造李濟深這一形象中,筆者充分運用傳統(tǒng)與現代的表演方式相結合,表演上既傳統(tǒng)又跳出傳統(tǒng),使得人物有血有肉,更可信可看。
如:李濟深第一次亮相,采用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通過利用現代燈光效果,把得意忘形的反派人物黃翠微手中的報紙轉化為義憤填膺的李濟深手中的報紙,然后李濟深把報紙撕得粉碎,再運用粵劇傳統(tǒng)的“回龍腔”、“霸腔二黃”來表達李濟深知道馮玉祥將軍被蔣介石特務所害時的憤怒心情,一下子就把李濟深這個“儒將”的形象樹立起來了。
又如:當李濟深得知國民黨特務為了阻礙他北上而劫持了他的小女兒時,他憤怒地唱了一段“快中板”、“滾花”后,怒吼一句:“狗特務!”,在緊接的鑼鼓過門中,運用了戲曲武生的靠背功,抖動后背來表達李濟深氣憤難平的情形,再唱出“如若女兒有三長兩短,要你血債要用血來還!”鑼鼓聲中,再來一個手握拳頭,豎眉瞪眼的亮相,把李濟深當時的憤怒推到極致。
再三,“主題曲”是戲曲藝術中表達主人公內心復雜心情的一段主要唱段,也是全劇唱腔中的一個高潮。但由于“主題曲”的演唱時間較長,如果演員的唱功和做功表現欠佳,觀眾觀看的集中力就會分散。筆者在表現李濟深的“主題曲”時是這樣的,當國民黨特務黃翠微(李濟深在黃埔軍校任副校長時的學生)揭開李濟深的傷疤:李濟深當年誤信讒言,參與了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四·一二”清黨。黃翠微這一做法深深刺疼了他的內心痛處,李濟深爆發(fā)地一句“送客!”。當所有人等退下后,獨剩李濟深一人,靜場,他拿起茶杯憤憤地砸到地上。頃刻間,雷電交加,孤獨的李濟深,凝望著好友何香凝先生送給他的“霜菊寒梅圖”,一把撲向友人的畫卷,一個踉蹌,一個“翻身”再撫摸著畫卷,才開始唱“主題曲”。這一系列的處理,把李濟深走留兩難,“愁思翻涌”的復雜心情全表現在這幾個戲曲的舞蹈動作中。后面的長達8分鐘的“主題曲”中,筆者充分利用了舞臺的空間,進行了大幅度的調度表現李濟深坐立不安的情形;也運用了戲曲的“方步”、“轉身亮相”等,表現李濟深的軍人氣質和大無畏精神,使得觀眾不覺得這8分鐘的“主題曲”時間長,而且隨著“主題曲”的情緒的變化而變化。
戲曲有一種特定的表演方式——程式化。就戲曲藝術而言,給藝術形式設立一定的標準,使之成為一種規(guī)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而粵劇的“程式”表演,又稱為“排場”?!芭艌觥笔腔泟√赜械乃囆g表現手段之一,代表了粵劇前輩藝人對于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辯證思考,這為當前粵劇表演藝術的保護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藝術經驗。如“打洞結拜”、“跳大架”和“亂府”排場等等。粵劇“排場”在筆者的理解當中,均為粵劇在以往劇目中的優(yōu)秀片段表演,它是特定的人物、事件而程式化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前人留下來的藝術精髓,筆者在塑造李濟深這一形象中正是借用了以往粵劇中的某些“排場”表演來表達這一人物的形象。但又不拘泥程式化固有的表演形式,而是把人物內心塑造糅合進去,使得人物形象更豐滿。
如:“當李濟深得知妻子的病情加重匆匆地回家”這一片段借鑒了傳統(tǒng)粵劇《胡不歸》之“慰妻”的一段“排場”。 粵劇《胡不歸》之“慰妻”片段的處理是:文萍生在鑼鼓中上場,然后在門口平鋪直敘地唱一段《長句二流》,唱完就邊進房門邊喊:“妻呀——”。筆者借用了此段“排場”,也有所突破,將人物內心塑造糅合進去,使得人物形象更豐滿:李濟深在前一句音樂中急匆匆地上場,當到房前看到妻子臥病在床時,腳步突然停下來,愧疚之心油然而生,然后使用“禿頭”(即不用音樂過門)唱《長句二流》:“聞妻病疴快回轉,心沉漫步,猶恐驚擾妻眠。”此時此刻,李濟深真的想哭喊出來了,但“欲哭又怕妻房添愁亂?!敝荒茌p輕地從傭人手中接過藥碗,躡手躡腳地來到了妻子的床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將軍那柔情似水的一面充分地表現出來。
又如:李濟深拿起藥碗愧疚地對妻子說:“我終日忙忙碌碌,你重病臥床也不能陪伴左右,今日,就讓我為你喂藥吧!”然后,一勺一勺地為愛妻喂藥,妻子安慰著丈夫說:“得你回來看一眼,我也心滿意足了?!边@時,《春江花月夜》的音樂響起,該段借鑒了傳統(tǒng)粵劇《紫釵記》中“劍合釵圓”片段。李濟深慢慢地扶起妻子雙秀清,兩人唱起了“別妻”的唱段,通過兩人舞臺中的調度表演,一個柔情似水,一個厚待溫柔,表達兩夫妻生離死別時互訴衷情的感人場面。但與傳統(tǒng)粵劇《紫釵記》中“劍合釵圓”相比,筆者更注重的是人物內心的活動,真實的生活表達,更是增加了原本是李濟深來安慰妻子,結果卻是妻子為了丈夫的大業(yè)來安慰李濟深,此處理增加戲曲的沖突,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畫與反襯,令觀眾為這一對即將訣別的恩愛夫妻而惋惜落淚。
塑造李濟深這一人物,除了借鑒傳統(tǒng)“排場”的表演方式外,筆者還運用了話劇表演中的“真聽、真看、真感覺”三要素和舞臺行動三要素“做什么、什么做、怎么做?”的表演方式來著重強調人物的心理過程,強化人物心理行動線,表達李濟深的內心活動。使人物性格發(fā)展更為合理,更為可信。
如:當李濟深聽到孱弱的妻子安慰丈夫唱:“君只須乘風旗開得勝,家中有我打點理家庭。愿君安然無恙回交令,我梳妝理鬢把夫迎?!睍r,筆者緊握著“妻子”之手,兩人頭對著頭。此時,沒有任何語言,只有李濟深那七尺男兒的揪泣聲,然后輕輕地唱出:“得妻如此,夫復何求,夫復何求?”,臺上臺下,無不被這恩愛夫妻為了民族大業(yè)而不得不分離而感動。
又如:劇中李濟深有兩段伴唱的戲,一段是:李濟深在抉擇兩難中看到妻子為自己還未編織的圍巾,伴唱起:“入暮秋風送,蒼梧晚靄濃,花寒已朽色,歲末不堪頌。”筆者的表演是,看到病榻中的妻子還在為在外奔波的丈夫而擔憂,而此時,在茫茫的人生路中,得到愛妻的一絲安慰,凝望著未編織好的圍巾,李濟深百感交集,不由得老淚縱橫。另一段是:兩人最后離別了,妻子一聲“任潮!”伴唱起:“黃葉紛紛寒雨侵,臨別依依送親人,一絲一線陽春夢,寸寸圍巾暖君心。”病懨懨的妻子,在枕下拿出編織好的圍巾,慢慢地為丈夫系上。筆者的表演是,李濟深強忍淚水,像孩子在母親面前一樣,聽著妻子的離別吩咐:“任潮呀,你在外奔波工作,我怕你著涼了,我剛織好的圍巾,你系上吧。日后,你見著圍巾,就像見到我一樣……”每每演到這時,筆者的淚水都是情不自禁的迸發(fā)而出,運用圍巾奔到一旁掩面而泣。這兩場戲,筆者在表演上并沒有使用太復雜的外部表演動作,而更多地強調人物心理動作,合理加上傳統(tǒng)的圓場、轉身等形體動作,從而充分體現的夫妻二人分別的依依不舍之情。
遵循傳統(tǒng),因為該劇是粵劇,所以要遵循粵劇傳統(tǒng),讓觀眾看到的是粵??;尋求突破,也因為是現代戲,所以既要借鑒傳統(tǒng)優(yōu)秀的程式化的表演,也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更要注重人物的內心刻畫和情感的表達,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更鮮活、真實。梧州市的一位資深的劇作家看了演出后說道:“《道·路》是梧州粵劇舞臺上比較好的一臺現代粵劇,既有粵劇的傳統(tǒng)藝術,也有現代的表演方式,兩者交融,不像以往的現代粵劇,‘話劇加唱’的方式比較明顯。”
現代粵劇《道·路》公演期間,適逢民革中央、廣西民革在梧州舉行“李濟深百年紀念研討會”,與會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專程觀看了該劇,贊譽有加。特別是遠從美國和北京回來的李濟深的幾個兒女,看了演出后非常感動,更是爭著與“老爸”合影留念,這是“離該劇主角最近”的觀眾對人物成功塑造的一種認同,也是作為演員的辛勞所得到的最好的獎賞。
On traditional follow and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opera characters——In the modern opera as "road - Road" Li Jishen as an example
Author to the mentality of his one appeared in the modern opera "road - Road", i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in the opera characterization, both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and on this basi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not only from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stylized performance, and does not adhere rigidly to stylized form of performanc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ner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portrayed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method.
Drama; character building; tradition; follow; breakthrough
J80
A
1008-1151(2016)03-0121-02
2016-02-12
陳強(1962-),男,廣東羅定人,梧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支部書記,國家二級演員,廣西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梧州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