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徽州才媛之社交心理探討——以《安徽名媛詩詞征略》收錄才媛為考察中心

      2016-04-18 05:03:13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
      關鍵詞:清代徽州

      湯 汝 昭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

      清代徽州才媛之社交心理探討
      ——以《安徽名媛詩詞征略》收錄才媛為考察中心

      湯 汝 昭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從社交心理學角度對清代徽州才媛的相關詩作進行詳細探討會發(fā)現,清代女性“知識分子”的情感交際較為頻繁,她們對情感交際的心理呼喚從未泯滅,情感交際成為清代女性社交需要的本能選擇;女性的社交動機具有多元化特點,社交行為的發(fā)生既有主動的選擇,也有被動的接受,其社交生活的內涵豐富且精彩;女性在社交生活中體現的潛在的社交態(tài)度反映的內容深刻,既有對人生和命運的感慨,也有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觀評價,還有對現實問題的反思、認知,這些均為了解清代女性“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其社交生活的實態(tài)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關鍵詞:清代;徽州;才媛詩人;社交心理

      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人與人之間總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進行接觸,在接觸中發(fā)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即被稱為社會交往,簡稱社交。從社交心理學角度觀察,社交有兩種含義:動態(tài)的和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含義指人與人之間物質與非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即狹義的社會交往;靜態(tài)的含義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情感聯(lián)系,即人際關系[1]2。一般地,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會利用各種途經來傳遞和表達某種情感、態(tài)度和意見,而此過程應是在一定的心理引導下完成的,故社交行為發(fā)生的同時必然會伴隨著心理現象的出現,因此研究社交的相關問題,逃避不了對主體心理問題的探討。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所有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人,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人們“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影響所產生的結果, 就是歷史”[2]243-244?;诖?我們可以說:社交問題,不是簡單的社會學問題,而是某種意義上的歷史問題,而研究歷史上人們的社交問題,人們的心理狀況研究不容忽視。筆者以《安徽名媛詩詞征略》中收錄的98位徽州才媛作為考察,從社交需要、社交動機、社交態(tài)度三個方面初步探究清代徽州才媛社交心理的真實狀況,以期獲得關于清代徽州女性“知識分子”階層精神世界的科學認知,進而管窺清代徽州社會內部的微妙變遷。

      一、本能的社交需要

      古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之中,可謂層巒疊嶂,風光旖旎,古樸悠久。清代,由于徽商崛起,帶動了徽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全面發(fā)展。其宗族林立,理學之風蔚然,書院教育昌達。從大量明清徽州文獻記載所知,顯達宗族和名仕之家重視女子教育,所以,清代徽州才媛頻出。這些才媛既是古徽州最早的女性知識分子的代表,也是清代社會女性意識覺醒的中堅力量。

      眾所周知,古代女子大多是足不出戶、正位于內的,這自然限制了女性正常的社會活動,因此,婦女的日常社交便會面臨諸多障礙,徽州才媛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禮”的教條束縛。漢代以來,儒學取得官方正統(tǒng)地位以后,儒家思想的影響一直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對女性行為的控制和束縛?!抖Y記·內則》云:“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外內。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盵3]361還有《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盵3]511這些都影響了女性正常的社交活動。二是族規(guī)家法的約束。這從許多徽州宗族的家譜中就可以發(fā)現其蛛絲馬跡,如《潭渡孝里黃氏族譜》的家訓中提到:“風化肇自閨門,各堂子姓當以四德三從*《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薄吨芏Y·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薄叭龔乃牡隆?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guī)范,是為適應家庭穩(wěn)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yǎng)上進行的規(guī)范要求。之道訓其婦,使之安詳恭敬,儉約操持,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禮,待娣姒以和,撫子女以慈,內職宜勤,女紅勿怠,服飾勿事華靡,飲食莫思饕餮,毋搬闘是非,勿凌厲婢妾,并不得出村游戲(如觀劇玩燈、朝山看花之類),倘不率教,罰及其夫?!盵4]三是法律的規(guī)范和控制。如明朝建朝伊始,明太祖為了強調男女有別,嚴禁男女混雜,以免敗壞風俗,曾曰:“男子婦人,必有分別。婦人家專在里面,不可出外來,若露頭露臉出外來,必然招惹淫亂之事。”[5]946鑒于此,明太祖不僅將禮教法制化且公諸于世,而且將它首先實施于后宮之中,便于加強對宮中女性的管理。明成祖時,仁孝皇后徐氏撰《內訓》,萬歷時慈圣皇太后撰述《女鑒》,明興獻皇后蔣氏撰《女訓》等,《內訓》、《女鑒》、《女訓》等書不僅流行宮中,而且頒行天下,成為天下婦女的必讀之物乃至行為準則。諸如此類措施,無不從法制層面強制干預和阻礙了古代女性的正常社交行為。

      《社交心理學》曾提到:“人所具有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交往,并通過社會交往建立和維持一定的人際關系。馬斯洛*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曾把社交需要看做需要的一個重要層次,認為它是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滿足后產生的一種新的需要?!盵1]109當然,對受過一定教育的徽州才媛來說,正常的社交需要便變得迫切又令人憧憬,因為這是人之本能。筆者從光鐵夫所著《安徽名媛詩詞征略》中發(fā)現,清代徽州才媛的諸多詩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徽州中上層女性知識分子內心躁動不安且隱秘渴望社交的心理,由于長期閨閣生活的單調、壓抑造成的情感交流渠道阻滯,她們殷切希望與外界發(fā)生某種情感聯(lián)系,以求精神世界之安慰和寄托。

      這種心理在徽州才媛的“和詩”“挽詩”和“聯(lián)句”中最易察覺,如江月娥(字素英,嘉靖、道光年間在世,歙縣人)的存詩《詠梅和雅安夫人韻》、《挽汪雅安世姊》和《秋夕聯(lián)句成回文一首》[6]21:

      《詠梅和雅安夫人韻》(節(jié)選)

      其一:天地清華獨著冬,冰肌玉骨若為容。羅浮舊夢風流占,庾嶺新香雪意鐘。老干常偕松竹秀,芳姿不羨李桃濃。扁舟偶泛西湖上,曾訪孤山處士蹤。

      其二:一枝放出每先春,雪蕊飄然遠俗塵。剩有清高饒古雅,不須點綴入時新。檐牙韻致如含笑,世外豐姿合寫真。茅屋疏離總瀟灑,可知明月是前身。

      《挽汪雅安世姊》(節(jié)選)

      其一:接到哀書哭幾場,幽明路隔恨茫茫。無多老淚從何至,一望燕云一斷腸。

      其二:練水神馳廿五年,相逢邗上各忻然。明知再見非容易,永訣如何在眼前。

      《秋夕聯(lián)句成回文一首》

      明月秋連云影寒,雁飛停滿水邊灘。橫江大浪銀濤怒,靜院空階玉漏殘。清夢客窗煙漠漠,遠吟芳榭露團團。輕舟一葉楓林密,平遠山容花染丹。

      清代沈善寶著《名媛詩話》卷十一記載:雅安與素英同受詩于張凈因女史,交誼頗篤。素英生性至孝,工詩善畫能琴[7]319。由史料可知,汪月娥與上詩中的雅安夫人原來可稱得上是同窗好友,對于常處深閨的她們,怎樣才能保持與好友之間正常的情感聯(lián)系,怎樣才能在閨閣中找到自我的歸屬感,相互之間的聯(lián)句、和詩或者書信,以及為友人所作的挽詩等等,便成為她們進行合理情感交際的重要手段。類似的詩作有很多,例如婺源黃儷祥的《哭藕香女史并題〈繡馀吟稿〉》、歙縣邱卷珠《與蘭因女史評畫》、歙縣鄭芬《望佩瓊女史書不至》、歙縣易慕昭《挽陳珮》、歙縣吳氏《挽張山來淑配吳少君》等,這些都表明:正常的情感交往是她們社交需要的一種本能選擇。

      除了與好友要保持正常聯(lián)系之外,與家人的情感聯(lián)系亦是徽州才媛社交需要的另外一種本能反應。如黃之柔(字靜宜,號玉琴,崇禎至康熙年間在世,歙縣吳綺妻)的現存詩作《菩薩蠻·賀元士侄新婚》[7]452:

      香風一夜催云輅,吹下嫦娥飲仙露。宮燭兩行新,風流賦洛神。同心私自綰,羅帕含香暖。裙鳥繡雙雙,簫聲引鳳凰。

      元士新婚之時,黃氏賦詞以表慶賀,聊聊數筆,便知黃氏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交際在現實生活中肯定不會少。筆者在《安徽才媛詩詞征略》中發(fā)現,像上述這類與家人情感交際的詩作較多,列表1如下:

      表1 清代徽州才媛情感交際類詩作簡表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光鐵夫著《安徽才媛詩詞征略》整理

      從社交心理學角度觀察,與家人情感交往的心理沖動是來源于詩人的本能,這種本能一是先天行為反應的結果;二是條件作用選擇的結果。清代徽州才媛在未出閣之前,與家人生活的時間較長,久而久之,她們的內心必然會對家人產生依賴心理,這種心理經過一定時間的內化,就會演變成一種穩(wěn)定的情感選擇慣性。但是,才媛遠嫁他鄉(xiāng)之后,由于與家人聯(lián)系漸疏,情感交流的渠道受阻,加之深閨生活的乏味和枯燥,最終導致徽州才媛的精神世界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既是對情感交往的心理呼喚,也是情感世界社交需要的本能反應。

      不難發(fā)現,無論是維系友誼,還是親情交流,本質上都屬于徽州才媛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在的社交需要,雖然它們都具有情感交往的一般特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都是徽州才媛社交需要最直接、最本能化的選擇。

      二、多元的社交動機

      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動機理論可知,動機是促使個體發(fā)生行為的內在力量。動機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顧名思義,社交動機即是指社會個體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者內在需要的驅力作用下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反應。清代是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成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代社會經濟的緩慢發(fā)展。其間不同的社會思潮開始出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觀念,都在悄悄地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筆者通過對徽州才媛詩作的細心考證,發(fā)現:在相對保守的徽州社會,屬于中上層女性代表的徽州才媛們,她們的社交生活極其豐富,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枯寂、沉悶,社交生活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并且其社交動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首先,社交動機多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經濟上,大部分徽州才媛的家庭環(huán)境良好,不少出自名門望族、官商之家。例如歙縣人汪嫈,乃歙縣程鼎調繼妻,而程鼎調是“貴州巡撫程鶴樵之弟,因屢試不售,改習鹽業(yè)”[7]473,家境殷實,其子程葆拜官工部,乃官商之家。上文提到的黃之柔,歙縣吳綺妻,而其夫是“順治甲午拔貢生,授中書舍人,歷任湖州知府”[7]451,也是官宦之家。再如婺源黃儷祥,“歙縣詹應甲妻,而其夫乃乾隆甲辰召試二等,戊申舉人,官任湖北知縣”[7]449。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徽州才媛日常的社交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這種基礎即是一種經濟上的保障。其二,思想上,明末至清代中葉以來,由于社會局勢不斷變化,傳統(tǒng)的社會思想正向近代過渡,社會觀念也隨之變化。在清代徽州,傳統(tǒng)儒學體系下的禮教思想和理學禁錮遭到了空前的沖擊,苛刻的族規(guī)家法也面臨著批判和責難,加之女性解放意識的覺醒,這些無形中構成了徽州才媛爭取正常社交的精神支柱。最后,社會風氣上,進入清代社會以后,婦女社交行為在一定范圍內逐漸被社會所容忍和接受。據《清代軼聞·卷三》中記載,慈禧太后少年時經??嬷嘶@到油鹽店買東西,店主還曾用手指夾過她的鼻子開玩笑?!疤幱诮y(tǒng)治地位的滿人風氣對漢族社會自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至少京城地區(qū)頗受其熏染”[8]。魯迅曾講過:“北京倒是不大禁錮婦女的,走在外面,也不很加侮蔑的地方,……或者這種風氣,倒是滿洲人輸入的罷”[9]!因此,在書院教育異常發(fā)達的徽州,清代的這種較為開明包容的社會風氣對徽州才媛的社交生活必然有著積極的影響,比如,在徽州地區(qū),才媛效仿男性文人結社之風就較為普遍,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共同的興趣愛好,也有通過結社習詩尋求某種精神安慰和寄托。

      其次,清代徽州才媛社交動機的多元化,必會引起才媛社會生活的漸變,一方面可以幫助徽州才媛豐富自己日常生活的內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她們擴大自己的視野和主動地走向社會。令人欣喜的是,筆者通過對清代徽州才媛詩作的解讀,發(fā)現徽州才媛社交動機多元化的表現形式紛繁各異,具體表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春秋游以及外出游玩

      中國古代女性在各個季節(jié)和歲時節(jié)令,都有一定的文娛和游樂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為她們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也給她們提供了見識外界天地和進行社會交往的良機,春游和秋游即是其中的一種。筆者在整理《安徽才媛詩詞征略》中發(fā)現不少記錄春游、秋游和外出游玩活動的詩作,如歙縣黃克巽的《登虎邱》[7]447:

      平川如掌綠侵扉,疊閣層樓護翠微。不放山光隨樹出,卻教水色入窗飛。雁橫浦上秋云薄,帆轉林梢白浪肥。游罷莫尋妃子跡,闔閭冢上草萋萋。

      虎邱,據資料顯示,是福建安溪縣的一個地名。從詩題來看,該詩可能是詩人黃氏游虎邱之后由感而作,整首詩在內容上,不僅有大量關于虎邱的景物描寫,而且還交代了詩人游玩的時間,從“秋云薄”和“草萋萋”這些字眼均可看出。詩人通過秋游活動,從地理角度拓寬了社交的半徑范圍,某種意義上更是直接豐富了自己社交生活的內涵。

      還如歙縣張茝貞(字琴秋)光緒年間作《春游·一》和《春游·二》[7]496:

      其一:細雨微微燕啄泥,菜花滿地蝶參差。村歌一片前山起,又是收茶谷雨時。

      其二:淡淡春山綠水平,落花深處有啼鶯。小橋隔柳一簾影,卻憶吳姬賣酒聲。

      “細雨”“菜花”“蝴蝶”“收茶”“春山”“啼鶯”等等皆是春游時張氏的所見所聞,詩人心思細膩,情感真實自然,句句詩言中都不放過對春天戶外所見的記錄。這其中,不僅能察覺出詩人在春游時的休閑心態(tài),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對春游這種戶外社交活動的青睞。

      徽州才媛憑借春游、秋游獲得外出社交機遇的詩作還有很多,再如歙縣張玉儀的《詠瀑布》[7]501,該詩雖是詠物之作,但也是詩人外出游玩后創(chuàng)作所得:

      此邦不少佳山水,第一香峰爐上泉。萬串明珠千尺練,海風吹掛蔚藍天。

      “此邦”據考證指江西省,由第二句看出詩人游玩的地點為“香爐峰”,又稱“香爐山”,位于江西九江西邊,廬山之北,山下有瀑布,著稱于世。[10]此詩可見詩人張氏以外出游玩的方式,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類似上述才媛外出游玩的詩作還有很多,如歙縣黃之柔的《百尺樓》、徐七寶《舟過梅溪》、張喜珠《黃州放船》、程云《鑾江行》、盛麗珠《江月》、吳喜珠《粵城懷古》、江福寶《非園看杜鵑金絲蝴蝶,時芍藥方舒,荼蘼乍放》,休寧湯淑英《煙雨樓》、《秋日登虎丘》和婺源張蕓芳《甲子春游途記事》之一至九等等,皆可反映徽州才媛社會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

      (二)兵燹之禍

      清代時期的徽州社會,雖然內部相對安定,但有時也逃避不了兵燹之禍,徽州人為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避兵便成為他們擺脫兵燹之災的一種無奈之舉。其實,避兵也就意味著逃難。徽州才媛在面對兵燹來臨之時,必然會做出同樣的抉擇,這突如其來的外在迫力,促使徽州才媛的社交行為在外界刺激下被動發(fā)生,顯然這是歷史上女性的非常態(tài)社交現象。關于此類主題的詩作,在徽州才媛的繡馀閑吟中也不乏見,如休寧范滿珠《避兵劉村庵時甥女見過》[7]514:

      望里霜痕樹樹疏,暫依佛地遠荒廬。窮山亦自聞烽火,殘邑難堪報羽書。親舊過從同患難,流離共對數居諸。淹留兩月添頭白,何日家庭守歲除。

      詩人范氏約崇禎至康熙間在世,從其生活的年代推測,這首詩反映的內容大致是因明末清初時局動蕩、頻有戰(zhàn)亂而發(fā)生的關于躲避兵燹之禍的記載。從整首詩的后半部分,“親舊過從同患難,流離共對數居諸”可易知詩人因“烽火”不得不“暫依佛地”,過著與家人“流離”失所的日子,眼里到處的“霜痕”“殘邑”“樹樹疏”之景,不免心生悲涼。

      休寧戴璽也在其《冬日避兵》中曾苦訴道:“倉皇何日作家居,歷盡窮途歲迫除”一語道出了兵燹之禍的無奈和幽怨,以及被迫背井離鄉(xiāng)的避難經歷。

      還如休寧湯淑英在《亂后初歸聽雨》[7]530里所透露:

      亂后歸來景物移,短窗疏雨夜凄其。微軀自嘆關何事,也向人間歷盛衰。

      通過分析詩題,我們知道“亂后”應該是指動亂結束之后,而詩人生活的年代是崇禎至康熙年間,即明末清初之際,由于時局的不穩(wěn)定,加之偶爾發(fā)生的戰(zhàn)亂,促使詩人遠走他鄉(xiāng)以逃避災難。詩的第一句“亂后歸來景物移”,即可看出在戰(zhàn)亂平息后,詩人歸來,卻發(fā)現所有當初的景象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頓時心中涌出各種思緒,感慨萬千!

      當然,除了上述為躲避兵燹之禍,被迫遠走他鄉(xiāng)的記載外,筆者發(fā)現,還有被迫參與戰(zhàn)爭的文字記錄。如歙縣的畢著,清人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卷三十一有載:“著字韜文,江南歙縣人,昆山王圣開室。著父守薊丘,父與流寇戰(zhàn),死。尸體為賊擄。眾議請兵復仇。著謂請兵則曠日,賊且知備,即于是夜率精銳入賊營。賊正飲酒,驚駭。著手刃其渠,眾潰,以兵追之,多自相踐踏死者。舁父尸還,葬于金陵。時年二十歲女子也?!盵7]413

      顯然,前者在兵燹面前選擇逃避,而后者則選擇正視現實。在歷史面前,無論作出怎樣的選擇,他們都是兵燹背后的受害者,都應該得到歷史的關懷和同情。然而,站在社交行為學的角度分析,范滿珠、戴璽、湯淑英等人的社交行為皆是在外界戰(zhàn)爭的刺激作用下產生的被動性社交,并非正常環(huán)境下主體自身的需要所致,所以,這種現象的發(fā)生也情有可原。

      (三)隨夫外出

      古代女子自小便被灌輸“三從四德”的道德規(guī)范,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家庭穩(wěn)定,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鞏固父權夫權的需要,因此“三從”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古代婦女道德評判的一個重要標尺。何為“三從”,即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根據“三從”的實質內容看,無非是從道義上強制女性要依附于男性,所以古代女性的社會活動必然會帶有“從夫性”的烙印,尤其是在社交方面。如休寧范淑鐘《隨夫子至茗塘》[7]515:

      盛世樂邱園,幽居避市喧。碧蘿蒼蘚宅,紅樹白云村。入手枯藤杖,傳家老瓦盆。兒孫圍膝下,榾柮地爐溫。

      從詩題獲悉,詩人范氏跟隨丈夫去茗塘,茗塘為何地,實難查證。但就全詩內容揣測,詩人應當隨丈夫去茗塘“幽居”,而由后兩句詩可推斷,去茗塘可能是與家人團聚以享天倫之年。無論詩的內容如何,總之詩人的社交活動是跟隨其夫而后發(fā)生的,這點毋庸置疑。

      這樣從夫外出的作品,在徽州才媛的佳作中屢見不鮮,還如婺源王玉芬在《戊子春暮隨侍南歸留別安昌道署》中寫道[7]548:

      三年辛苦種名花,游宦由來便當家。惆悵輕裝歸白下,春風相憶各天涯。

      該詩是王氏暮春四月隨夫南歸離開安昌所作,安昌地處今浙江紹興,詩中“游宦”和“便當家”二詞即可表明詩人經常過著隨夫宦游的日子。這無形中給詩人增添了諸多外出游走的機會,不但可以擴大徽州才媛的社交面,更能豐富她們的社交生活,以及影響其固有的生活方式。歸根結底,這種社交方式的出現根本上還是依附于男性的社交活動,它內在的“從夫性”十分明顯。像上述這種題材的詩作還有許多,筆者這里不作一一枚舉。

      (四)送行

      自古以來,古徽州就是重“禮”之鄉(xiāng),素有“程朱闕里”之雅稱。徽州才媛們長期接受程朱理學的熏陶,耳濡目染,自然會非常注意日常行為的禮儀規(guī)范,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婦女的敬德修身問題,更關系到女性正常的社交是否合乎禮儀的問題。筆者認為,從才媛的部分送行詩以及送別詩中,能嗅出一些端倪。送行、送別亦屬于一種社交禮儀,這種禮儀的踐行,不僅間接給徽州才媛的社交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透視徽州才媛真實的社會生活。如歙縣汪嫈所作的《己巳暮春送江素英歸皖江》[7]471:

      蘭閨交誼重,似我兩人稀。攜手一為別,知心千里違。大江新漲滿,之子暮春歸。明日風帆遠,茫茫對夕輝。

      全詩讀罷,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愫,“大江新漲滿”和“茫茫對夕輝”這皆是戶外之景,設想詩人若不是來為友人江素英送行,通常情況下,是罕有如此親近自然良機的。所以說,送行的行為實踐能為徽州才媛增添許多參與社交活動的機會。類似性質的詩作,還如歙縣何珮芬《送外侍翁兄赴粵》、吳覃兮《送外游金陵》,休寧陳玉《送外口占》以及婺源王玉芬《歲暮送嚴親于役省垣》等等作品,均可表明此理。

      (五)外出禮佛

      清代徽州社會雖為禮儀之邦,但是僧道宗教并未禁絕,至于民眾的宗教信仰更是難以禁止,從弘治《徽州府志》寺觀數量的記載,也能察覺當時宗教信仰之盛況。晚清徽州知府劉汝驥所著《陶瓷公犢》中也有類似情況的記載,比如黔縣“信佛者多為愚夫愚婦”[11]590,“在休寧、款縣等地,情況類似,信奉釋道者亦以婦女居多?!盵11]583由此可知,清代徽州社會,普通民眾信奉宗教之現象較為普遍,其中女性亦可能是信仰宗教的主要群體。因此,外出禮佛,理所當然地成為徽州婦女接觸外界進行社會交往的一條重要渠道。那么,筆者在徽州才媛的詩作中也找到了一些痕跡,如歙縣詹應甲妾室沈蕙香(乾嘉間在世)現存詩作《侍夫子泛舟湖上,歷北山禮佛歸來奉和》四首(選其中二、三首)[7]462:

      其二:小棹初停曲水涯,好隨酒榼飯僧家。肩輿遍歷山深處,穩(wěn)勝香車碾落花。

      其三:蒲團回首憶西來,花雨紛紛下講臺。解道仙緣皆佛力,潮音吹作紫云回。

      不難發(fā)現,兩首詩中均有沈氏禮佛社交的一些蹤影。如《其二》中,前兩句交代了詩人與其夫坐小船從水路去寺廟禮佛的事情,后兩句是路途中自己內在感受的抒發(fā),讓人讀罷會產生諸多聯(lián)想。《其三》中更為明顯,“蒲團”是寺廟打坐、跪拜所用器物,前二句輕描淡寫沈氏靜坐蒲團禮佛時的冥想,還交代了天氣的情況,即“花雨紛紛”,想必也許是春冬季節(jié)。

      再如黟縣人方可在《四月八日到青齋禮佛》[7]517中,對禮佛活動作了簡要敘述和介紹:

      晨興肅盥漱,象設空齋陳。夙聞調御氏,降生及茲辰。寂滅向千劫,皈依尚如新。香燈增畫靜,蔬果具時珍。匪獨資愿力,固已忘根塵。新篁映風牖,微雨過池萍。永日旦趺坐,結此清靜因。

      方氏在詩中按部就班地敘述了禮佛前的準備工作,還在詩尾道出了自己禮佛的簡單原因。筆者認為這種普遍的禮佛活動,給徽州才媛找到了正常的社交渠道,擴大了她們的交際圈,填補了她們內心精神世界的空虛,或者更是對她們長期心理壓抑的一種及時安慰。所以,日常的禮佛活動,對徽州才媛社交生活的改變是極為有利的。

      (六)歲時節(jié)令

      徽州社會,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歲時節(jié)令就多,因此,隨之而來為之慶祝的娛樂性活動自然就不會少?;罩莸闹裰υ~中,就有不少關于歲時節(jié)令慶祝活動的描述,其中徽州女性活動的倩影并不乏見。如“接祝生辰二月二,炒香麻豆換新衣。……村村賽社為春祈,四五百斤豬透肥。擺祭般般相賭賽,鄉(xiāng)人好勝世間稀?!ù嵐娜巳缦?爭看河西竟渡來。日暖風恬士女游,爭來路口看龍舟”[12]381-382。由此可見,徽州歲時節(jié)令的慶?;顒臃浅V疅狒[,場面也十分壯觀,亦可看出當地對節(jié)令娛樂的重視。

      筆者在徽州才媛留存的詩作中,經留意也發(fā)現了一絲端倪。比如,休寧黃桂存詩《走馬燈》[6]173:

      八駿如環(huán)結陣行,元宵飛渡寂無聲。枚當銜處軍中令,戰(zhàn)欲酣時紙上兵。汗馬不嘶秦塞月,嚴裝猶憶亞夫營。華堂此際燒春宴,武備分明賀太平。

      據資料得知,走馬燈,古稱仙音燭、轉鷺燈、馬騎燈等,不同朝代,俗名不一。它是中國傳統(tǒng)玩具之一,燈籠的一種,常見于元宵或中秋等節(jié)日。從詩的內容來看,黃氏此詩應是元宵節(jié)之夜游燈賞燈之作,詩中大量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元宵之夜的慶祝娛樂活動,尤其是最后兩句,更能從中回想當年慶賀的一些歷史影像??傊?這些慶賀節(jié)令的娛樂活動,從不同的方面給徽州才媛增添了社交生活的樂趣,也成為她們主動參與社交的一種外在推力。

      (七)農業(yè)活動

      除了通過上述途徑徽州才媛可以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外,參與一定的農業(yè)活動,也能給徽州才媛提供良好的社交機遇。參與農業(yè)活動,有利于改變徽州才媛慣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jié)奏,還能充實她們的日常生活,拓寬她們的眼界。休寧汪韞玉的《采蓮曲》[6]170和黃浣月的《采桑謠》[7]520就是最好的例證:

      《采蓮曲》:霞光欲斂湖光綠,紅藕風微散芳馥。木蘭舟里杏黃衫,櫂歌聲出橫塘曲。就中有女態(tài)娟娟,陸離羽佩珍珠鈿。欲采不采嬌無力,停橈暗羨鴛鴦眠。鴦鴛比翼空凝佇,翠袖凌波淡容與?!?/p>

      《采桑謠》:桑葉雨澆肥,提筐出繡閣。采罷急歸來,忘卻金釵落。

      仔細揣摩二詩,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才媛生活的另一番景象,有休閑,有安逸,有歌聲,有情趣。徽州才媛主動走出閨閣,到戶外參與一定的農業(yè)活動,既體現出她們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反映了清代徽州女性生活中一種不為人知的實態(tài)。

      綜上所述,從徽州才媛社交現象的普遍性,可推測出清代徽州社會心理已然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女性走出閨閣,與外界社會發(fā)生普遍聯(lián)系,逐漸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容忍與接受。

      三、潛在的社交態(tài)度

      所謂社交態(tài)度,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對特定對象穩(wěn)定的評價性心理傾向”,也是“人在后天活動和人際交往的基礎上形成和學到的”[1]83。根據這個定義,可以認為:在任何歷史時期,人只要有一定范圍內的社交活動,便會產生來源于主觀上對特定對象的某種感受和意見,這種感受和意見的表達即是社交態(tài)度形成的過程。通過對徽州才媛相關詩作的細致解讀,筆者發(fā)現清代徽州才媛的社交行為相當普遍,其詩歌背后隱匿著諸多鮮明的、直接的社交態(tài)度,其中大致包括:對戰(zhàn)爭的痛惡、對歷史的灼見、對人生的感慨以及表明某種人生態(tài)度等等。這些態(tài)度的產生,可以反映出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清代徽州才媛具備勇于突破思想禁錮,敢于表抒己見的歷史精神;二是對傳統(tǒng)社會中一直以來持“婦人之見”、“頭發(fā)長,見識短”謬論的一種嚴肅回應和批判。當然,在古代社會,男性話語權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由于各種因素的控制和束縛,“女性的聲音”一直處于古代社會的邊緣地帶,甚至遭受壓制和忽略。但是,通過對清代徽州才媛詩作的研讀,筆者發(fā)現這些“女性的聲音”,并未徹底地消亡,而是隨著歷史在變化,才媛的內心深處從未停止過吶喊。

      清代徽州才媛創(chuàng)作的詩歌數量總體不少,究其題材的劃分,無非是詠物詩、詠史詩、懷古詩、閨怨詩以及其他題材的。其中表達出對戰(zhàn)爭持痛惡態(tài)度的,如歙縣畢著《紀事》[6]117曰:

      吾父矢報國,戰(zhàn)死于薊邱。父馬為賊乘,父尸為賊收。父仇不能報,有愧秦女休。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殺賊血漉漉,手握仇人頭。賊眾自相殺,尸橫滿坑溝。父體輿櫬歸,薄葬荒山陬。相期智勇士,慨焉賦同仇。蛾賊一掃清,國家固金甌。

      自古有戰(zhàn)爭發(fā)生,必然會滋生仇恨。畢著老父因戰(zhàn)爭而亡,因此外在的國恨演變成純粹的家仇,上詩即反映了這一基本事實。全詩關于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細致入微、觸目驚心,細致中可見父仇之深,觸目中可窺家國之恨。畢著把為父報仇和報國清賊的復雜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全詩要表達的內在情感由“蛾賊一掃清,國家固金甌”一句托盤而出,觀其側面易察覺詩人對戰(zhàn)爭痛惡欲絕的心理。

      還如休寧湯淑英《亂后初歸聽雨》中所云:“微軀自嘆關何事,也向人間歷盛衰”,意思是說,自己感嘆本與世事毫無干系,卻因戰(zhàn)爭的發(fā)生經歷了人生的盛衰變化,由此而發(fā)出一種怨恨的心聲。筆者認為,此種心聲很難撇開痛恨戰(zhàn)爭的復雜心理。類似地,休寧戴璽也在其《冬日避兵》中抱怨道:“倉皇何日作家居”,由此可見,因戰(zhàn)爭帶來“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人生困境,讓才媛們內心不僅滋生痛楚,而且也產生深深的怨恨。

      除此之外,清代徽州才媛經常外出游山玩水,而在游玩觀賞之余,才媛們往往會作上幾首古詩以供雅玩。通常是一些懷古詩或詠物詩,經研讀發(fā)現,此類詩作中藏匿了大量才媛關于歷史的和人生的感懷以及態(tài)度。像關于抒發(fā)自己人生態(tài)度的,譬如休寧汪瑤所作《寒山》[6]117-118:

      飛雨過群嶺,籃輿陟翠微。幽徑入松際,輕風吹人衣。高士有遺跡,想見疏鑿時。老屋就深樹,寒波瀉平地。墓梅雙虬龍,屈鐵盤高枝。緬懷碩人軸,偕隱賦樂饑。已辭棟梁材,自遠太廟犧。一門擅文藻,淵雅良可師。予以慕高隱,愿采商山芝。鹿門期可遂,懷古生遐思。

      經查閱資料,方知“寒山”乃趙凡夫棲隱處。賢士名為趙宦光,字凡夫,號廣平,又號寒山長。南直隸太倉人,國學生,為宋太宗第八子元儼之后,作為王室后裔,凡夫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吳中,偕妻陸卿隱于寒山,讀書籍古,精六書,工詩文,夫婦皆有名于時??v觀上詩,應是詩人游歷寒山之時觸感而作。當詩人走進當年高士棲隱之地,由眼前一幕幕的舊景觸景生情,讓詩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坝枰阅礁唠[,愿采商山芝?!币痪鋭t是把詩人要表達的人生態(tài)度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這其中既有對趙凡夫歸隱生活的點點羨慕和向往,也傳遞出詩人對豁達自在、毫無羈絆的人生的追求和渴望,正如清人沈德潛在《國朝詩別裁集》中為此詩作注曰:“吊偕隱人,而已亦愿偕隱,志趣可知。”

      關于論史抒懷的,如歙縣吳覃兮《送外游金陵》[6]146詩云:

      此游名勝地,須認舊繁華。芳草秦淮岸,斜陽燕子家。江聲無鐵索,渡口有桃花。多少興亡事,山陵見暮鴉。

      金陵即現今江蘇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此詩描述了吳才媛外送丈夫遠行經游此地,看到眼前秦淮兩岸的萋萋“芳草”、天邊斜陽下沉飛的“歸燕”以及渡口稀落的“桃花”,還有“暮鴉”等多處景狀,不由感慨舊時金陵的繁華煙云已隨歷史的激流漸漸褪去,頓時心生種種悲涼,而末句直接點明了詩人關于歷史更迭的態(tài)度:歷史的興衰交替都在時間的長河里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最終回歸它本真的面目。

      還有一些詩作是對歷史人物作出評價,徽州才媛也表明了自己鮮明、直接的態(tài)度。如歙縣汪嫈的《舟次金山阻風姨侄女徐玉卿屬詠梁夫人親執(zhí)桴鼓破金兵事》[6]153曰:

      金山險據大江濱,萬千戰(zhàn)艦來金人。南渡中興紀勛伐,香閨不愧鷹揚臣。當時權奸滿朝立,鴟張半欲傾宋室。宰相和戎信有心,將軍拒敵愁無術。紅顏一怒氣如缸,身先士卒乘長風。為振鼓鼙申將令,登高望遠光熊熊。江上舟師勢猖獗,三軍作氣休衰竭。

      ……

      織薄論功圣主知,手書忠勇旌峨眉。爭怪夫君嘲上將,果然巾幗夸雄獅。君意小朝廷已足,俄傳三字成冤獄。西湖偕老心悠悠,回首沙場空角逐。

      詩題亦可透露上詩是汪嫈坐船路過金山時所作,金山位于江寧地區(qū),(今江蘇鎮(zhèn)江)是屹立于長江中游的一個島嶼,詩中的“梁夫人”即指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妻梁紅玉。汪嫈途經故地,面對眼前險峻的金山,心中不覺泛起歷史的漣漪,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當年黃天蕩大捷中“梁紅玉擂鼓戰(zhàn)金山”的壯烈故事”*《宋史·韓世忠傳》中載:“戰(zhàn)將十合,梁夫人親執(zhí)桴鼓,金兵終不得渡?!?。詩人對梁夫人此舉內心由衷地佩服:一是欣賞夫人主動關心國家之存亡,不畏強擄,身先士卒,勇于抵抗的民族精神;二是佩服夫人洞察南宋朝廷之腐朽,斥責當局滿朝全奸之徒禍害的歷史見識。因此,在詩中遺有“南渡中興紀勛伐,香閨不愧鷹揚臣”的贊言!

      通過汪嫈其它詩作的品讀,筆者認為汪氏稱得上是清代徽州較有思想的才媛之一,其《鬻衣吟》一詩中直接反映了關于對人生困苦、生計維艱所表示出的無奈和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人讀后,心生憐憫。其詩如下[6]152:

      其一:只望兒能讀父書,家貧長物痛無余。黑貂久已生前敝,啟篋惟存舊短裙。

      其二:遺物珍藏歲月過,明知市價苦無多。一回檢點一流淚,此后兒寒奈喚何。

      汪嫈“年二十一適鼎調,越十五年寡?!蹦昙o輕輕就亡夫守寡,首先這是她人生中一大不幸之事,再者家中母邁兒幼,資材困乏,侍母撫孤猶則難矣?!板饕隆奔促u衣服,雖然這種行為算不上嚴格意義的經濟活動,但也可探出詩人因家貧生計艱難,被逼走出閨閣以賣衣作為謀生之術維持生活,這就不難想象詩人為何有如此無奈和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了。清人阮元在《雅安書屋詩集序》中曾書:“然亦清貧不能自給,而顧于治家之暇,酷嗜吟詠。意者節(jié)母之詩,殆藉以發(fā)其抑郁愁苦之氣云耳?!盵7]470-471

      另外,汪嫈之兒媳,歙縣夏玉珍曾就女子讀書的必要性在詩中表明過自己的態(tài)度和見解,再觀《和姑示玉珍書》詩云:“紗幔相依問起居,母才咸頌女相如。繡余頻荷金針度,卻恨今生始讀書?!盵6]154由此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傳統(tǒng)落后的思想在夏玉珍的意識里早已漸漸淡化了,或許在她看來,女子讀書與男子讀書應該同樣重要,要受到平等的對待和尊重,因為女子也有“相如才”,且并不缺乏思想。

      總的來看,透露清代徽州才媛社交態(tài)度的詩作的確不少,這里不一一闡述。但是通過上述細致的探討,筆者認為才媛社交生活中潛在的社交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清代徽州女性“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意識、精神世界和生活概貌??梢哉J為,清代徽州才媛詩作中傳遞出的歷史信息進一步證實了徽州才媛并非完全受制于傳統(tǒng)社會的束縛之下,而是敢于表達自己獨到的思想、認知和見解,這也是徽州才媛獨立人格存在的歷史依據。

      四、結語

      根據清代徽州才媛的詩作研究,我們得知徽州才媛的日常生活具有多面性,她們不僅擁有自己正常的閨閣生活,也有屬于自己多樣的社交生活,而且社交生活絕非想象的那般枯燥、單調,其內涵豐富且別有韻味,讓我們真正了解到了徽州女性“知識分子”群體生活的真實面目,顛覆了對古代女性生活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認知和理解。除此以外,筆者結合才媛詩作從三個方面認真分析了其隱藏的歷史信息:其一,清代徽州才媛普遍的社交行為是自我內在的本能選擇,它符合人類情感交際的一般心理特征;其二,清代徽州才媛社交動機的多元化,反映了清代區(qū)域社會內部發(fā)生的漸進的、微妙的變化;最后,清代徽州才媛社交生活中所體現的潛在的社交態(tài)度,證實了徽州女性“知識分子”思想的逐步解放和意識的漸漸覺醒??偠灾?清代徽州才媛的社會心理呈現的并非是畸形的、病態(tài)的形象,相反卻是動態(tài)的、多面的心理面貌,類似這種徽州才媛社會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科學地認識古代知識女性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實態(tài),這也是從側面觀察清代徽州地域社會變遷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梁執(zhí)群.社交心理學[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0.

      [2]中央馬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孟子,孔子,左丘明,等.四書五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黃景琯.潭渡孝里黃氏族譜[O].清雍正九年木刻本:卷四·家訓.

      [5]朱元璋.御制大誥武臣[C]//張德信,毛佩琦.洪武御制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

      [6]光鐵夫.安徽名媛詩詞征略[M].合肥:黃山書社,1986.

      [7]傅瑛.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M].合肥:黃山書社,2010.

      [8]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7.

      [9]魯迅.堅壁清野主義[C]//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10]潘永幼.清代江西閨閣詩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文學院,2008:49-53.

      [11]劉汝驥.陶瓷公牘:卷十二[M].合肥:黃山書社,1997.

      [12]吳梅顛.徽城竹枝詞[C]//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徽學:第一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岳林海]

      On Social-Communicative Psychology of Huizhou Talented Women during Qing Dynasty

      TANG Ru-zhao

      (Huizho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 detail on the Huizhou talented women poems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social psychology view point and finds that the ancient female “intellectual” emotional communications are more frequent. Their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never been vanished and it has become the instinctive choice of ancient female social communication. Female social motivation has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their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active selection, but also passive acceptanc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ir social communication are rich and wonderful. Its content is deep: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ir lament toward human life and fate but also their objective comment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haracters, and also their reflections and cognition to the actual problems. All this provides a window for us to see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life of the ancient female “intellectuals”.

      Key words:Qing Dynasty; Huizhou; talented-women poets; social psychology

      中圖分類號:I207.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901(2016)01-0046-09

      作者簡介:湯汝昭(1990-),男,安徽無為人,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中國史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徽學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徽州的實踐、傳承與創(chuàng)新”(11JJD750005)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歡
      清代徽州
      高山仰止處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峽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金色徽州
      江淮法治(2022年15期)2022-02-04 19:13:47
      徽州人
      攝影世界(2021年6期)2021-06-18 09:33:44
      徽州綠蔭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遠的末代皇帝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桂平市| 新源县| 长汀县| 陈巴尔虎旗| 康马县| 德格县| 金川县| 容城县| 清新县| 长阳| 双江| 双桥区| 久治县| 拜泉县| 临夏市| 桐乡市| 衡山县| 新乡县| 峨山| 岳阳市| 从化市| 科技| 邛崃市| 封开县| 黄冈市| 铜山县| 忻城县| 乌鲁木齐市| 浦县| 平江县| 海口市| 宝兴县| 奉节县| 新绛县| 顺昌县| 久治县| 河北区| 天峨县| 河东区| 沙田区|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