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青
【摘要】目的:探討產鉗助產在第二產程異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82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在第二產程異常時,觀察組41例采取產鉗助產,對照組41例采取剖宮產,比較兩組分娩方式對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影響。結果:對于從決策至胎兒娩出的平均時間,觀察組為(14.2±5.6)分鐘,短于對照組(33.8±12.3)分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軟產道裂傷、產褥感染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觀察組新生兒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第二產程異常情況下,采取產鉗助產效果顯著優(yōu)于剖宮產;產鉗助產無論對產婦還是新生兒,影響均要小,能夠為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依據(jù),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第二產程;產鉗助產;剖宮產
【中圖分類號】R719.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67-02
第二產程即胎兒娩出期,準確來說是從子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全過程。在這一期間,經產婦比較快,而初產婦則需花費更長的時間,一般為1h至2h左右[1]。對于第二產程來說,不可超過2h,否則將會對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次將82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比較第二產程異常時產鉗助產與剖宮產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的82例孕婦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于我院,以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中,最小年齡者21歲,最大年齡者40歲,中位年齡(28.6±2.1)歲;孕周33~42周,平均孕周(37.8±1.2)周;初產婦31例、經產婦10例;18例為胎兒窘迫、12例為子宮收縮乏力、8例為胎位異常、3例為巨大兒。觀察組41例中,最小年齡者22歲,最大年齡者41歲,中位年齡(28.9±2.3)歲;孕周34~41周,平均孕周(37.9±1.3)周;初產婦30例、經產婦11例;17例為胎兒窘迫、13例為子宮收縮乏力、8例為胎位異常、3例為巨大兒。兩組在年齡、孕周、產史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孕婦采取剖宮產術,取腹部橫切口,根據(jù)剖宮產常規(guī)操作,進一步完成相應的手術;在剖宮產中,對出頭困難者,需由助手從陰道上推胎頭協(xié)助娩出。觀察組孕婦實施產鉗助產,具體操作如下。①取膀胱截石位。②采取外陰消毒措施,并經導尿排空膀胱。③采取陰道檢查措施,主要行同吸引手術。④切開會陰。⑤放置左葉產鉗。右手四指伸入胎頭與陰道后壁之間,觸摸耳廓。以左手握左葉產鉗垂直向下沿右手掌和胎頭之間徐徐向胎頭左側滑行,將鉗葉置于胎頭左側,助手固定之。⑥放置右葉產鉗。以同樣方法,左手伸入胎頭和陰道后壁之間指引右鉗放至胎頭右側,與左鉗對應。⑦合攏鉗扣。兩葉產鉗位置正確時,左右產鉗鎖扣容易,若不能對合,可稍移動鉗柄調整甚至重新放置。⑧檢查產鉗。將手伸入陰道了解鉗葉與胎頭之間有無宮頸組織嵌入。胎頭矢狀縫應位于兩產鉗之中間(若胎方位不正,應先徒手旋轉胎頭,再放置產鉗。⑨牽拉。宮縮時向外、向下牽拉,當枕部位于恥骨聯(lián)合下時,向上緩慢牽引。胎頭枕部娩出后,松開鉗扣,取出產鉗,然后娩出整個胎兒。必要時也可在宮縮間歇期牽引。⑩縫合會陰。
1.3 判定指標 兩組判定指標包括:從決策至胎兒娩出的平均時間、產后出血量、軟產道裂傷、產褥感染以及新生兒不良反應。其中,不良反應主要有窒息、肺炎、頭皮血腫、產瘤。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應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x[TX-*2]±s)表示計量資料,對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為單位,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從決策至胎兒娩出的平均時間對比 對于從決策至胎兒娩出的平均時間,觀察組為(14.2±5.6)分鐘,短于對照組(33.8±12.3)分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的影響對比 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軟產道裂傷、產褥感染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3 兩組新生兒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第二產程異常是臨床婦產科一類嚴重癥,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會對母嬰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對于第二產程異常產婦來說,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基于宮口開全的情況下,胎膜多數(shù)表現(xiàn)為破裂[4]。在第二產程過程中,需要對產婦的產程及待產兒的胎心進行嚴密觀察,同時指導產婦用力。倘若出現(xiàn)第二產程異常,需采取及時有效的助產手術,以往有采取剖宮產術的病例,但從決策至胎兒娩出的平均時間上難以得到有效縮短,同時會對產婦及新生兒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如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等。而產鉗助產則能夠避除剖宮產所產生的缺陷?;谡w層面分析,產鉗助產是解決第二產程異常的一類有效策略。有學者[5]經研究表明:對于第二產程異常孕產婦,采取產鉗助產效果顯著優(yōu)于剖宮產;此次得出了與該學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本組對照組41例第二產程異常孕婦采取剖宮產,觀察組41例第二產程異常孕婦采取產鉗助產,結果表明:從決策至胎兒娩出的平均時間,觀察組為(14.2±5.6)分鐘,短于對照組(33.8±12.3)分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軟產道裂傷、產褥感染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觀察組新生兒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第二產程異常情況下,采取產鉗助產效果顯著優(yōu)于剖宮產;產鉗助產無論對產婦還是新生兒,影響均要小,能夠為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依據(jù),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德蓉,程金花,李元飛. 舒芬太尼復合羅哌卡因聯(lián)合分娩鎮(zhèn)痛對產程及陰道助產率的影響[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15(03):4671-4672.
[2]徐鳳.第二產程異常時產鉗助產和剖宮產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12(06):190-191.
[3]季麗.第二產程異常時產鉗助產和剖宮產的臨床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5(07):84-85.
[4]魏振玲.第二產程異常產婦產鉗助產和急診剖宮產的臨床對比[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25(09):91-92.
[5]盛丹.為第二產程異常的產婦采取產鉗助產與剖宮產對母嬰結局的影響分析[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3,06(11):119.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