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雅 葉文平 張捷
【摘 要】 目的:觀察健脾化濕方治療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脾虛痰濕證糖尿病前期患者10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生活、飲食、鍛煉等基礎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健脾化濕湯口服。分析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胰島功能和血糖變化趨勢。結果:兩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 ;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降低幅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較治療前升高(P<0.05);觀察組治療后Fins水平,HOMA-IR降低幅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HOMA-β升高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健脾化濕方能夠有效降低脾虛痰濕證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水平,保護胰島β細胞,改善胰島素抵抗,對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糖尿病前期;健脾化濕方;脾虛痰濕證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079-02
據(jù)調(diào)查顯示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shù)已達3.7億,且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明顯高于糖尿病患病率[1]。糖尿病前期階段如不給予積極的干預,極有可能進展為糖尿病。研究證實當確診為糖尿病時,患者胰島功能已經(jīng)損傷超過50%,因此在糖尿病前期階段開始保護胰島功能至關重要[2]。在臨床治療中西藥降糖效果好,但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也會增加,還會出現(xiàn)血糖大幅度波動的可能。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并非著眼于直接“降”血糖,更注重追本溯源,辨證論治。本研究采用中藥健脾化濕湯治療糖尿病前期患者,觀察其對胰島功能的保護作用及其輔助降糖的效果和中醫(yī)中藥在治療糖尿病前期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研究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100例,符合上述納入及排除標準。將10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4.13±8.22)歲,病程2~7月,平均病程(4.25±1.32)月。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53.59±8.14)歲,病程3~9月,平均病程(4.02±1.10)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15美國內(nèi)分泌醫(yī)師協(xié)會糖尿病綜合管理指南中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3]:5.6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7.8 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或5.5%≤糖化血紅蛋白(HbA1c)≤6.4%;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前期中醫(yī)診療標準》中脾虛痰濕證的標準[4];③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②妊娠、備孕及哺乳期婦女;③精神、認知能力異常者;④伴有惡性腫瘤者。
1.3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基礎干預3個月,包括合理控制飲食;生活方式干預:超重或肥胖者初期減重5%~10%;每周參加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時間至少150min。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中藥方健脾化濕湯,組成:黨參25g,黃芪20g,鳳尾草20g,藿香10g,薏苡仁20g,茯苓15g,扁豆10g,陳皮10g,甘草10g,牛膝15g。水煎服,日一劑,飯后服用,連續(xù)治療3個月。
1.4 評價指標 ①血糖指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其中血糖采用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免疫比濁法。②胰島功能:空腹胰島素 (FIns)水平、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胰島素水平采用免疫學方法測定。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間FPG、2hPG及HbA1c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PG、2hPG及HbA1c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間FPG、2hPG及HbA1c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胰島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Fins、HOMA-β及HOMA-I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ins水平、HOMA-IR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HOMA-β較治療前升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Fins水平及HOMA-IR均較對照組低,HOMA-β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前期時,糖調(diào)節(jié)已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葡萄糖耐量減退(IGT)。目前一般認為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現(xiàn),在2型糖尿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目前國際、國內(nèi)糖尿病診治指南中均提倡糖尿病前期患者首先采用飲食、運動干預,失敗后進行藥物干預或者用胰島素(通常為基礎胰島素)進行治療[5]。
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屬于中醫(yī)的“消渴”、“脾癉”范疇,其發(fā)生的機制可能與人體內(nèi)的脾虛和痰濕有關[6]?,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脾虛致消”是消渴病病機的重要觀點。脾主運化,具有散精和運化水濕作用,脾虛則水谷精微不散,從而體內(nèi)水濕難以運化,故出現(xiàn)口干多飲多尿,消瘦。丁曦等[7]對10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型研究發(fā)現(xiàn)脾虛濕盛證占41%。說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治療應以健脾祛濕方藥為主。因此臨床中對脾虛痰濕證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給予健脾化濕進行治療。筆者自擬健脾化濕方,主要由黨參、黃芪、鳳尾草、藿香、薏苡仁,茯苓,扁豆,陳皮,甘草和牛膝組成,方中鳳尾草最早被唐朝陳藏品收錄于《本草拾遺》,味淡、微苦、性寒,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等功能。楊亞雯[8]研究發(fā)現(xiàn)鳳尾草能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藿香芳香,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除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佳之藥;黨參,黃芪,陳皮有健脾運脾功效;牛膝既有利濕作用,也有活血作用,消渴患者脾虛濕盛,必兼有內(nèi)阻脈絡,故需給予活血通絡[9];薏苡仁、茯苓以及扁豆可祛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總體方藥起到了健脾祛濕兼有活血功能。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降低幅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健脾祛濕方藥能夠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已有研究證明中藥治療糖尿病能夠有效的減少西藥的劑量,同時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10-11]。本研究從調(diào)節(jié)胰島功能方面分析,觀察組治療后血清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降低幅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HOMA-β升高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健脾祛濕中藥能恢復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提高β細胞功能,而對糖尿病前期患者來說,保護早期β細胞功能、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健脾祛濕中藥治療,對患者胰島β細胞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在降低血糖同時,可消除胰島素抵抗的狀態(tài),有效延緩患者進入糖尿病階段,可在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8):2-42.
[2]Rhodes C J.Type 2 diabetes-a matter of beta-cell life and death[J].science,2005,307(5708):380-384.
[3]Handelsman Y,Bloomgarden ZT,Grunberger G,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 diabetes mellitus comprehensive care plan-2015[J].Endocr Prac,2015,21(0):1-87.
[4]仝小林,倪青,魏軍平,等.糖尿病前期中醫(yī)診療標準[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6(05):446-449.
[5]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5[J].Diabetes Care,2015,38(s1):1-93.
[6]姜華,萬茜,阮建國.糖尿病前期中醫(yī)證治的探討[J].江蘇中醫(yī)藥,2009,41(7):70-71.
[7]丁曦,姚定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血糖胰島素指標及中醫(yī)辨證特征[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9):1963-1964.
[8]楊亞雯,楊坤,張夢如,等.鳳尾草對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響[J].徐州學院學報2011,31(2):109-120.
[9]陳怡,柴可夫.健脾和絡法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探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4):852-853.
[10]王飛兒.薏苡仁輔助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J].中醫(yī)雜志 ,2011,52(3):251-251.
[11]楊新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3,22(4):571-572.
(收稿日期: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