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217-02
機械基礎是一門集理論與為實踐為一體的基礎課程,概念多、公式多、圖表多,內(nèi)容又抽象,對中職生來說學習難度很大。他們的基礎差,如果僅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照本宣科,很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用高效課堂勢在必行——高效課堂是教育本質(zhì)的回歸。
要把這一門課上好,達到高效課堂之標準,特別是采用“271”高效課堂,是需要一線教師狠下功夫的。
“271”高效課堂的內(nèi)涵
學習內(nèi)容方面:自學能會(20%)─合作學會(70%)─老師教會(10%)
學生組成方面:特優(yōu)生(20%)─優(yōu)秀生(70%)─待優(yōu)生(10%)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智商(20%)─情商(70%)─行商(10%)
271課堂模式的時間分配:
師:詮釋學習目標,組織課堂教學,課堂引領、激勵、點撥。(約10分鐘)
生:分組合作,展示點評,質(zhì)疑拓展。(約35分鐘)
生:總結(jié)反芻,當堂檢測。(約5分鐘)
【案例】
受力分析和受力圖
本課內(nèi)容是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機械基礎》(多學時)模塊一。常見問題如下:
1.如何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2.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民主、互動的合作學習。
3.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應該怎樣轉(zhuǎn)變。
【案例描述】
新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相對封閉的教學狀態(tài),一年來,學生已經(jīng)非常喜歡這種開放、生動、多樣、平等的上課方式,尤其是對把課堂變成一個大舞臺,能讓他們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做法,學生非常喜歡,所以學生們樂意上《機械基礎》課,參與的熱情挺高。
【具體過程】
師:前期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質(zhì),力矩、力偶、力系以及約束和約束力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受力分析,以及畫受力圖。為以后我們分析常見的物體造型做準備,本堂課內(nèi)容極為重要,希望大家集中注意力,及時跟上小組的節(jié)奏。
師生:共同熟悉本次課的三維目標 1分鐘
知識目標:掌握受力分析方法及受力圖的繪制;會繪制受力圖。
能力目標:能把實際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成力學模型,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積極主動合作探究,培養(yǎng)自己小組合作能力。
師:分析本節(jié)課在本章的地位及其作用。并把本次課的導學案用多媒體投影出來,學生針對導學案上的內(nèi)容分組合作學習。
生:第一步:獨學3分鐘
知識點一: 1.力的要素有哪些?2.怎樣正確選擇研究對象?
知識點二: 怎樣分析圖形的受力情況?在哪些位置受力?
知識點三: 1.畫受力圖的步驟是怎樣的?2.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師:強調(diào):1.受力圖分析的步驟 2.畫受力圖
生:第二步:合作探究(對、群學)10分鐘
合作探究一:畫簡支梁AB 的受力圖
師:A、B兩點的約束類型:A點固定鉸鏈支座約束,B點活動鉸鏈支座約束,先是B點的約束力與F找到交點,再把交點與A點相連,再求其A點約束力。
生:合作探究二:畫AD、BC的受力圖
師:A、B、C三個交點,有三個約束力。A、B和C均屬于固定鉸鏈支座;力的匯交平衡定理。
生:合作探究三:受力和受力分析
師:綜合柔體約束、固定鉸鏈支座、光滑面約束;靜力學公理
師:第三步:教師點撥(各小組梳理匯總不會的問題,組長派人板書到本組板面上。)2分鐘
生:第四步:基礎達標檢測與訓練10分鐘
P29:習題1、2
第五步:分配展示任務:1分鐘
1.展示合作探究一 ( )組
2.展示合作探究二 ( )組
3.展示合作探究三 ( )組
第六步:分組備展1分鐘
組合體─畫受力圖的步驟─注意事項
師:第七步:總結(jié)評價15分鐘
生:展示
分組備展:各小組對展示內(nèi)容進行3—5分鐘預演
分組展示:合作探究一、二、三
師:精講點撥,強調(diào)約束類型中力的方向的判定和力的公理
鞏固練習: P29:1-46和1-47 P30:1-48
反饋達標案3分鐘
分層檢測(A、B、C三層,分必答和選答題)
1.畫受力圖的步驟有哪些 2.畫受力圖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3.靜力學公理 4.各種約束形式及力的表示
分層達標訓練:P30習題3、4、5
知識點(導圖梳理)
力的要素─力的基本性質(zhì)─常見的約束類型─畫受力圖的步驟─注意事項
拓展提升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所學的內(nèi)容每名同學在舉出兩個例子并進行受力分析。
總結(jié)評價
高效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理想,但是,教有法而無定法,在追求高效的同時,亦不能忽視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和個性差異。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不宜盲目跟風,而應綜合學校、學生、教師三者特色,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方法,形成適合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但學生是我們永遠的“天使”,是需要我們用心用愛去認真澆灌的花朵。不論采取何種教法,都要建立在真誠與愛的基礎上,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充分發(fā)掘?qū)W生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陽光自信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夠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而這亦是高效課堂的終級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