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欣 李澤鋒
摘 要:唐卡是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美術,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鑒賞唐卡、購買唐卡已經成為西藏旅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旅游在傳承和保護唐卡中的作用,更好地借唐卡提升西藏旅游的文化藝術品位,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fā)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學術界和地方政府密切關注的問題。本研究通過調查游客對唐卡的感知,對保護唐卡的措施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一方面,游客對唐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不高、對唐卡畫面的象征意義了解不夠、對唐卡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感知比較膚淺;另一方面,游客對“多元參與”的唐卡保護模式的認同度高,對提高唐卡的旅游吸引力的外在輔助措施的認同度高,對改變唐卡的傳統(tǒng)形式的分歧大?;谏鲜龇治龅贸觯郝糜螢樘瓶ǖ摹盎罨碧峁﹦恿Γ惶瓶槲鞑芈糜卧黾游幕囆g品味;“動態(tài)本真”是唐卡旅游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游客感知和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唐卡(ThangKa)是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美術,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謂唐卡即為卷軸畫。在《藏漢大辭典》和《西藏歷史文化詞典》中,唐卡被定義為“卷軸畫,畫有圖像的布或紙,可用軸卷成一束者”;“唐卡指流行于藏區(qū)的一種宗教卷軸畫,通常繪于布帛與絲絹之上,是西藏地方繪畫的主要形式之一”[1]。唐卡以表現(xiàn)藏傳佛教為主,題材涉及社會歷史、生活習俗、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和藏醫(yī)藏藥等,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隨著西藏旅游業(yè)的大發(fā)展,欣賞唐卡、購買唐卡成為旅游活動內容之一。但是,游客在走馬觀花的旅游過程中,難以對唐卡的藝術魅力,歷史、文化和宗教內涵有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如何利用旅游這一方便之門,提高游客對唐卡鑒賞能力和傳承、保護意識,是目前學界十分關注并積極探討的問題。
1 有關唐卡的研究綜述
在筆者掌握的有關唐卡的研究成果中,學者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唐卡以及唐卡的傳承和保護進行了研究。
1.1 唐卡的起源與特點研究
謝繼勝從唐卡語源、唐卡與漢幡的關系兩個方面,探討唐卡的起源[2]。黃春和從漢文文獻、藏文文獻、現(xiàn)存早起西藏唐卡和印度布畫的比較、從宗教修行看西藏唐卡和印度布畫的關系,對唐卡的來源進行研究[3]。葉星生不僅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唐卡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和研究[2],而且對唐卡的起源和形制,以及唐卡的題材和特點進行了分析[6,7]。關卻呼尼瑪從線條、色彩、構圖、畫面整體等方面,對唐卡藝術的審美特征進行了研究[4]。寧世群從唐卡中的佛像、構圖、人物造型、線條等方面對唐卡的宗教特點進行了研究[5]。
1.2 唐卡的價值和保護研究
張小燕從宗教藝術作品的兩大基本屬性(宗教性、藝術性)出發(fā),分析了唐卡的宗教藝術作品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8]??怠じ裆R嫦奶瓶ǖ淖诮虃鞑スδ?、藝術表現(xiàn)力等方面,探討了唐卡的保護[9]。胡海燕等以勉薩派唐卡為例探討了唐卡保護的模式[10]。楊昆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運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分析得出唐卡保護的內容和基本框架[11]。
1.3 唐卡在旅游中的作用研究
不少學者肯定了唐卡和旅游的互動關系,明確了它們之間相互的促進作用。梁玉金認為:唐卡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馬多尚等從民族文化藝術與旅游互動關系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12,13]。王亞欣在分析唐卡的積極社會功能的基礎上,提出唐卡對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14]。楊桂紅等從宗教旅游商品的開發(fā)設計上,提出應開發(fā)不同檔次的唐卡,著重體現(xiàn)唐卡藝術性和宗教性的結合[15]。馬雨睛等在總結熱貢唐卡在產業(yè)鏈、監(jiān)管融資以及人才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方法和對策[16]。胡海燕等通過對勉薩派唐卡的調研,認為在旅游開發(fā)的過程中應堅持走精品道路[10]。
1.4 唐卡的旅游開發(fā)和保護研究
呂海榮以熱貢唐卡藝術產品為例,提出必須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藝術產品開發(fā)和合理利用、發(fā)展地域經濟(旅游業(yè))三者的關系[17]。凡建秋提出應傳承唐卡技藝,保護唐卡的文化內涵,淡化唐卡藝術的商業(yè)屬性[18]。
盡管學者們對唐卡已有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多從唐卡本身的特點出發(fā)進行定性的分析和闡述,缺乏從游客出發(f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視角,對唐卡進行較為客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 案例區(qū)、研究方法的選擇和數據的獲得
本文選擇西藏的拉薩作為案例區(qū),進行實地考察、調研。2012年7月在西藏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哲蚌寺等主要景點周圍,隨機對游客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當場發(fā)放問卷、回答問卷、回收問卷的方式。共發(fā)放問卷210份,回收210份,有效問卷202份。采用SPSS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采用Alpha信度系數法,通過計算克朗巴哈信度系數(Cronbachα)①,得出結果為0.730,大于0.7,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從受訪者的身份特征來看,被調查游客以女性偏多,占55.9%;年齡以中青年為主,年齡在15歲~44歲的占87.1%;民族以漢族和藏族為主,漢族占45.5%,藏族只占38.1%;學歷層次比較高,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占54.4%;職業(yè)以學生、經商人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為主,分別占21.3%、13.9%和18.3%;客源地以非藏區(qū)略多,占52.5%(表1)。
3 游客對唐卡感知狀況及分析
為了獲得游客對唐卡的感知,從唐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的藝術特點、唐卡的價值、唐卡的游客吸引力、購買唐卡的動機等方面,對游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第一,唐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不高。在被調查的202位游客中,知道唐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游客僅占一半多。這反映出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不夠,宣傳的方法過于單一。在百度新聞中,輸入“唐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3730篇相關信息;輸入唐卡和“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僅獲得788篇相關信息。在百度視頻中輸入“唐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92條結果;輸入“唐卡”和“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只獲得2條結果。
第二,對唐卡畫面的象征意義不夠了解。調查發(fā)現(xiàn),占53.0%的游客對唐卡畫面的象征意義不清楚或不了解(表2)。唐卡具有以直觀形式表現(xiàn)復雜文化內涵的特點。一方面,唐卡的題材以宗教為主?!白鳛槲鞑靥瓶ǚ侗镜睦L畫……是繪在布帛上的一種宗教畫。這種繪畫常常用作宗教儀式,宣揚教義,信徒用以積累善業(yè)公德(如擦擦tsha-tsha)”[1]。唐卡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側重于表現(xiàn)各種神靈,旨在演示佛教基本教義內容,圖解佛理,是宗教膜拜藝術的典范[19]。另一方面,唐卡是通過畫面講故事和表現(xiàn)人物的傳統(tǒng)民間美術[5]。由此可見,唐卡是在藏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渲染而成的藝術珍品,沒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和藝術鑒賞力,很難理解畫面背后的象征意義。
第三,對唐卡價值的認知度比較高。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游客對唐卡價值認知依次為宗教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和紀念價值(表3)。這是因為唐卡的題材以宗教類型為主。在眾多的唐卡店和唐卡畫室內,陳列的多是佛像、菩薩、度母、護法神、壇城等。這樣很自然地使游客獲得對唐卡宗教價值的感知。但是,游客對唐卡所要表達的敬佛、拜佛、積善祈愿的宗教用途;方便禮佛和講經釋法的宗教傳播功能;繪制中遵循“三經一疏”②的宗教規(guī)范等深層次的內容并不了解。游客對唐卡的收藏價值的感知與近年興起的唐卡收藏熱有關。市場經濟的大范圍參與,導致人們對唐卡經濟價值、收藏價值的認知不斷提高,甚至有人稱唐卡為掛在墻上的“股票”。比如,原來預估價位8000萬港元的巨幅明代永樂御制紅閻摩敵次秀唐卡,就最終以3.48億港元的拍賣價格成交,創(chuàng)下中國藝術品世界拍賣的最高紀錄[20]。
收藏熱在擴大唐卡影響的同時,也引發(fā)過度商業(yè)化問題。“過去,繪制唐卡要先焚香沐浴,念經祈禱,靜心入畫。而現(xiàn)在心態(tài)和目的都變了,變得極不嚴肅、極不老實,甚至流水作業(yè),一人面對多幅唐卡,同時繪制某一部分,剩余部分又轉入其他人完成。而師傅只畫最重要的部分。還有顏料上,以前的礦物質顏料由珠寶、 珊瑚、綠松石研制而成,色澤持久,常年保持鮮艷不掉色;而現(xiàn)在許多新唐卡繪制時常?;烊肓畠r的廣告粉,而導致大批量低劣、粗俗、廉價的唐卡進入市場,大大降低了唐卡的質量和神圣的形象”[21]。第三,唐卡作為極具特色的藝術品,對游客極易產生視覺沖擊力。但是,唐卡在構圖上的嚴謹,線條的細膩,色彩的渲染,顏料的考究,畫工的精湛,畫面的整體美等,絕非一般游客可以鑒賞和審美的。第四,唐卡的紀念價值偏低,是由于唐卡的宗教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過于顯現(xiàn)以及與一般的旅游紀念品相比,唐卡的價格不菲有關。
第四,對唐卡藝術美感的認知差異大。游客對唐卡藝術美感認知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色彩、畫面、材料、畫工,四個方面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表4)。對唐卡藝術美的感知,一方面取決于唐卡本身的藝術性,另一方面取決于鑒賞者審美水平和審美偏好。唐卡設色濃重,對比強烈。色彩的審美是第一性的,唐卡的色彩不僅是藝術美感的展示,更是藏民族性格的外顯?!埃ㄌ瓶ǎ┰谏实倪\用上多用單色、間色、大紅、金色作畫,自由地增減配合,巧妙地大膽應用,使整個畫面在不調和中求得和諧統(tǒng)一,顯出熱烈明快,金碧輝煌,非常華麗的藝術效果。這種色彩的多運用構成的整個藝術色調正是藏民族勇敢堅強、智慧勤勞、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所形成的審美情趣的藝術表現(xiàn)”[4]。其次,以宗教題材為主,畫面以佛為中心?!霸谔瓶ǖ闹行耐ǔJ且蛔鸫蠓鹣?,稱為主尊像,而把一段故事,從唐卡的左上角開始圍繞主尊像,順時針布滿一周”[5]。唐卡用材考究,“顏料是用礦物或植物莖等加工而成,有透明和不透明兩種。礦物顏料有事情、石綠、中黃、紅、黑、黃、白等,這些顏料建工全是手工操作,過程慢而復雜,但顏料純度高、質量穩(wěn)定、覆蓋力強,畫面效果厚重艷麗,因西藏唐卡的色彩保存千年不變”[5]。繪制唐卡最關鍵的是勾線條和上色。一個唐卡畫師的培養(yǎng),光打線條這一道工序,要學7年,上色要學4年③。對唐卡畫工的鑒賞并非一般游客能達到的藝術水準。
4 游客對保護和傳承唐卡的措施的認同及分析
4.1 游客對“多元參與”的保護模式表示贊同
為了獲得游客對“多元參與”模式的態(tài)度,從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畫師、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唐卡的傳承和保護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提高唐卡的旅游吸引力等方面,設計問題對游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4.1.1 游客對保護措施都給予較高的認同
目前對唐卡傳承和保護采取的是政府主導、傳承人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參與”模式,游客對此給予高度認同,對各項措施認同度的平均值都較高,在3.78-4.05之間(表5)。
4.1.2 對保護、傳承中人的力量給予很高的認同
傳承人和畫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主體。游客對開設培訓班、發(fā)揮傳承人的作用、提高畫師的素質三個方面的措施給予更高認同,平均值分別為:4.05、4.04和4.04(表5)。這說明游客對唐卡傳承中,對“人”的作用更為重視。在傳承的真實語境中,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情,掌握獨特的技藝和行業(yè)信仰,所以作為主體極其重要;畫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接者,其素質水平的高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認識的程度,決定著他們的態(tài)度和決心,因此畫師的素質是關鍵。
4.1.3 對政府的主導作用給予肯定
調查發(fā)現(xiàn)游客對政府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傳承人的津貼、為唐卡的商業(yè)化提供條件、在中小學中開始唐卡興趣課等措施給予了肯定,平均值分別為3.78、3.89、3.87、3.88(表6)。這說明,游客對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主導作用給予認同。這是因為政府不僅頒布和實施了相關的法律政策,營造良好的保護氛圍,而且能夠整合人力、財力和知識領域等多方力量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
4.2 對提高唐卡旅游吸引力的方法表示贊同,但有分歧
為了提高游客對唐卡的了解和鑒賞力,強化保護意識,我們在問卷中提出增強唐卡旅游吸引力的方法:第一,針對觀光游的特點,通過增加導游的講解,出版有關光盤、書籍、雜志,提高游客對唐卡的認識和理解。第二,針對體驗游游客的特點,開設唐卡繪制觀摩室,增強游客對唐卡的繪制方法、繪制過程的了解;增設唐卡專賣店,提高游客對唐卡的鑒賞和辨別能力。第三,針對唐卡藝術有特殊需求的游客,開發(fā)唐卡藝術文化專項游產品,滿足深度了解唐卡藝術的歷史文化,掌握唐卡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唐卡藝術的審美和鑒賞能力的需求。第四,針對傳統(tǒng)唐卡畫面突出宗教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問題,提出增加反映傳統(tǒng)故事和新生活的題材。第五針對唐卡作為旅游紀念品價格比較高,提出采用現(xiàn)代印刷方法和現(xiàn)代繪畫材料、畫技。游客對上述方法的態(tài)度如下:
第一,游客對提高唐卡旅游吸引力的輔助措施表示贊同。游客對提高唐卡旅游吸引力的方法認同度都比較高,平均值在3.66-4.06之間(表6),特別是游客對發(fā)行光盤、出版相關書籍和雜志,開設唐卡繪制觀摩室,開發(fā)唐卡專項旅游,增加反映新生活的內容等的贊同度更高,平均值均在4.04以上。這表明:第一,對唐卡的宣傳不夠,宣傳方式比較單一。游客希望借助相關媒體擴大對唐卡藝術的宣傳,提高知名度;第二,由于唐卡旅游以觀光為主,不能滿足游客對唐卡深層次的消費需求。增強唐卡藝術的展示方式,開發(fā)體驗和專項旅游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第三,盡管傳統(tǒng)唐卡具有很高宗教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但是由于游客構成的復雜性,導致旅游消費需求具有層次性。因此,在唐卡畫面設計中兼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性與開放性。
第二,游客對改變唐卡的傳統(tǒng)形式有較大分歧。從調研的數據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游客對批量印刷唐卡畫和采用化學顏料繪制唐卡的認同度也比較高,但是標準差比較大,分別為1.110和1.096(表6)。這說明,在能否批量印刷唐卡畫和采用化學顏料繪制唐卡的問題上,游客間的分歧比較大。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特點等認識和理解不夠,導致在如何保護唐卡的原真性問題上認識不夠清晰;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國旅游紀念品價格普遍比較低廉,較之它們唐卡比較昂貴,一些游客希望以此降低唐卡的價格。
5 結論
第一,旅游為唐卡的“活化”提供動力。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明確指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qū)和群體適應周圍環(huán)境以及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chuàng)造,為這些社區(qū)和群體提供持續(xù)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tài)性和傳承性的特點。把唐卡藝術納入到大眾旅游消費中,不僅有助于擴大唐卡的社會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而且使唐卡的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宗教價值的體現(xiàn),從而激發(fā)起藏民族以及全體中華民族對唐卡藝術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喚起人們傳承、保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為唐卡的傳承和保護獲得資金。
第二,唐卡提升了西藏旅游的品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能體現(xiàn)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和智慧才能的文化產品。唐卡不僅擁有強烈的藝術美感和感染力,而且包含著豐厚的思想內涵。唐卡的藝術美是畫師對西藏歷史、文化、宗教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的情感態(tài)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熔鑄于畫面之中。因此,一幅好的唐卡是畫師思想、情操的外現(xiàn),是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的展演。但是,從游客對唐卡的感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游客對唐卡的認識、理解和鑒賞仍都處在相對膚淺的層面。為此,如何使游在獲得感官上的沖擊和心理上的享受的同時,在思想和精神上獲得啟發(fā)和教育,為工作、生活集聚正能量,是唐卡旅游面臨的最現(xiàn)實和重大的問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能否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關鍵。
第三,“動態(tài)本真”是唐卡旅游遵守的原則?!锻崴箲椪隆肥謴娬{文化遺產保護的“本真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和《關于本真性的奈良文件》中把“本真性”視作定義、評估和監(jiān)控文化遺產的一項基本原則。與此同時,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動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一方面,它是靠人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另一方面,在與自然、現(xiàn)實、歷史的互動中不斷變異和創(chuàng)新。為此,唐卡旅游應以“保護性開發(fā)”理論為指導。對唐卡形制,顏料、技法等保持不變;宗教題材的唐卡,應嚴格依照宗教的規(guī)范和程序。對傳統(tǒng)唐卡所表達的歷史、文化和宗教思想等,應結合當代的文化需求,做出科學、合理、恰當解讀,發(fā)揮積極的社會功能;為滿足當代人的文化需求和藝術審美要求,適當增加反映當代文明的藝術題材和畫面內容。
參考文獻:
[1] 葉星生. 西藏唐卡的歷史沿革和藝術特色[J]. 藝術評論, 2008(6):13-22.
[2] 謝繼勝. 唐卡起源考[J]. 中國藏學, 1996(4):101-120.
[3] 黃春和. 西藏唐卡來源初探[J]. 首都博物館論叢, 2013(00). 12-27.
[4] 關卻呼尼瑪. 唐卡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J]. 西藏藝術研究, 2009(3):25-31.
[5] 寧世群. 西藏唐卡的宗教特點[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1):47-52.
[6] 葉星生. 唐卡[M]. 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12.
[7] 葉星生. 唐卡的起源與形制[J]. 收藏, 2014(23):111-115.
[8] 張小燕. 試論宗教藝術作品的價值——以熱貢唐卡藝術、無錫靈山勝境為例[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4(6):108-114.
[9] 康·格桑益希. 唐卡審美功能的變異發(fā)展初探——以當代“多吉畫派”唐卡為例[J]. 中國藏學, 2013(3):144-150.
[10] 胡海燕, 巴桑吉巴. 拉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的運作模式研究[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4):14-20.
[11] 楊昆.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唐卡的保護——基于“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33(3):41-44.
[12] 梁玉金. 保護和開發(fā)青海農村文化資源探析——以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的民間手工制造業(yè)為例[J]. 青海社會科學, 2009(3):79-81.
[13] 馬多尚, 卿雪華. 青藏高原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對策建議[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27(1):26-33.
[14] 王亞欣. 藏傳佛教文化的旅游價值探析[J].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31(1):15-19.
[15] 楊桂紅, 陳勁松. 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贊林寺宗教旅游商品開發(fā)設計[J]. 經濟問題探索, 2000(5):119-121.
[16] 馬雨婧, 魏婷. 熱貢唐卡藝術市場發(fā)展狀況及對策初探[J]. 經濟與管理戰(zhàn)略研究, 2014(2):115-127.
[17] 呂海榮. 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關系—以熱貢唐卡為例[J]. 青海社會科學, 2009(4):69-71.
[18] 凡建秋. 藝術產業(yè)化背景下的唐卡發(fā)展空間考量[J]. 青藏高原論壇:社會科學版, 2014(4):87-92.
[19] 馬志華. 唐卡背后的宗教與民俗[J]. 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7, 16(6):12-16.
[20] 一喆. 唐卡收藏緣何熱[N]. 中國文化報,2015-04-15.
[21] 蔡萌. 唐卡:雪域高原的傳奇密碼[N]. 中國文化報,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