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銀芬
從小做家務的兒子考上了北大
文 沙銀芬
家務勞動是緊密結合勞動、學習、親情培養(yǎng)的最佳途徑。我兒子從4歲開始學做家務勞動,到18歲進入北京大學讀書,作為家庭中平等的一員,他是在參與家務勞動中長大的。他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也是在家務勞動中逐漸養(yǎng)成的。
兒子最初的勞動是從剝毛豆開始的。我和兒子一人一張小矮凳,坐在門前的花圃邊,邊剝毛豆邊聊天。我先給兒子示范剝毛豆的過程:從毛豆側面兩瓣吻合處剝開,拿出豆籽。我對兒子說:碧綠碧綠的毛豆籽可好吃啦,營養(yǎng)很豐富,有蛋白質、脂肪、繕食纖維,還有鈣、鎂、鐵等營養(yǎng)成分。我比兒子剝得快,我說,我剝一堆了,你剝幾個啦?數數吧,有幾顆。于是兒子開始搬毛豆殼兒,一個、二個、三個……對應著豆殼數一二三,比單純唱數一二三效果好得多,因為通過實物理解了數字的含義。
4歲的幼兒剝毛豆,是不是勞動?對應著豆殼兒數數,是不是學習?母子共同參與,既勞動又學習,這樣的親子活動好不好?在我看來,家務勞動緊密結合了勞動、學習和親情培養(yǎng),所以生活中我從不暗示兒子回避勞動,不說“你還小,這個你干不了,那個不宜干”之類的話,而是多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兒子參與勞動,回答兒子的問題時也態(tài)度鮮明地贊賞勞動。
兒子幼年時,我經常為他創(chuàng)造“勤快”的機會,做事讓他打個下手,必要時請他幫個忙。這樣既方便了自己,也鍛煉了孩子,生活的內涵也變得豐富了。
勞動就像學習一樣,不同的年齡段應選擇不同的內容。兒子小學畢業(yè)的那個暑假特輕松,我就讓他去菜場買絲瓜,要求嫩而新鮮。我把如何判別絲瓜老嫩、是否新鮮的方法跟兒子講了,放手讓他自己去買。誰知買回的絲瓜老而朽,只能喂豬。我重新買來鮮嫩的絲瓜,從表面的皮、內在的籽以及拿在手里的感覺多角度進行比較,兒子從此學會了買絲瓜。
炒菜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小事,家家戶戶每天必做,其中的科學道理卻未必人人知曉。周末或節(jié)假日,我會向兒子滲透廚藝,讓他見習。真正做到陶行知所說的“在勞力上勞心”,從而獲取真知。
家務勞動幫助孩子很好地實現了勞力與勞心、理論與實際的兩個結合。兒子在鑿墻引水管時,就想起通過杠桿原理尋找更方便、更輕松的方法。實踐表明,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益處,表面看,是養(yǎng)成了勞動習慣,提高了生活能力,深層看是改變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對他一生的學習、做事、做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