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新
(梧州學(xué)院文法學(xué)院,廣西梧州543002)
?
從天琴琴師稱謂論中越邊境布傣人的宗教信仰
黃美新
(梧州學(xué)院文法學(xué)院,廣西梧州543002)
[摘要]作為壯族的一個支系,布傣是古駱越人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廣西中越邊境左江流域一帶,這一族群自稱為ph6thai2(布傣) 或kn2th3(土人)。an1ti1(天琴)作為一種彈撥樂器,主要用于布傣民間宗教活動,因此,布傣的宗教神職人員也稱為天琴琴師,其稱謂主要有p6m2(巫公)、m?6m2(巫婆)、p6i1(仙公)、m?6i1(仙婆)、ja6i1(仙婆)、p6ta:u6(道公)、ku1ta:u6(道公)、p6pt8(佛公)、m?6pt8(佛婆)、va1tsa1(花僧)、m2fu2sa6(菩薩摩)、ku13kh?u1(青衣和尚)等。從這些稱謂中可窺視到布傣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單一的某種宗教信仰,而是多重信仰的糅合,既有原始宗教信仰,也有巫教信仰、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
[關(guān)鍵詞]天琴;琴師;稱謂;布傣人;宗教信仰
作為古駱越人的后裔,布傣人主要居住在廣西中越邊境左江流域一帶,是壯族的一個支系。[1]這一族群自稱為ph6thai2(布傣)或kn2th3(土人),具有獨特的民俗風(fēng)情、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布傣擁有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彈撥樂器——天琴。天琴在布傣語中稱為an1ti1,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最初是布傣人舉行祭天活動時使用的一種神圣的法器,一般只有宗教神職人員擁有。近年來,天琴因其娛樂性、獨創(chuàng)性而逐漸轉(zhuǎn)向器樂功能,不斷地向外傳播和展示。天琴彈唱及歌舞在全國各地頻繁出演,享譽海內(nèi)外,成為布傣族群文化的一種品牌。天琴原先作為宗教法器隱含著布傣人奇特的文化習(xí)俗和濃厚的宗教意識,至今在布傣民間宗教活動中,天琴仍是必不可少的器物,主要由宗教神職人員操持,因此,布傣的宗教神職人員也稱為天琴琴師。天琴琴師在布傣人中有多種稱謂,如p6m2(巫公)、m?6m2(巫婆)、p6i1(仙公)、m?6i1(仙婆)、p6ta:u6(道公)、p6pt8(佛公)、m?6pt8(佛婆)等,天琴琴師的稱謂留存著古駱越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在人類學(xué)、民俗學(xué)及文化語言學(xué)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從天琴琴師稱謂看布傣人的巫教信仰
巫教信仰與原始宗教密不可分。布傣人自古有靈魂不滅、萬物有靈的觀念,其原始宗教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其中,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至今在布傣地區(qū)還很盛行,“在左江流域的農(nóng)村,幾乎每一個布傣人家庭都設(shè)有專門祭拜祖先的神臺。布傣人認為,逝去的祖先與活著的家人仍有密切的聯(lián)系,祖先在陰間保佑子孫健康、平安、發(fā)財,同時,子孫在陽間也不忘祖先的恩德,逢年過節(jié)或平時殺雞殺鴨,要用雞、鴨、魚、肉等食品祭拜祖先”。[3]37現(xiàn)在的布傣人家家戶戶廳堂正中都設(shè)有祖先神龕和神案,逢年過節(jié)必在神案上擺放雞、豬、魚、水果、香紙等祭品。家中遇有疾病災(zāi)禍,必請巫做法,以求平安。
布傣人認為“巫”是一種神秘非凡的法術(shù),能溝通鬼神與人的愛僧好惡之情,因此,凡求神祭鬼、驅(qū)邪禳災(zāi)、求天降雨、除瘟保安等,都通過巫術(shù)活動求得“平安吉祥”。p6m2(巫公)、m?6m2(巫婆)是鬼神和人之間的溝通者。布傣人認為,鬼神也是神仙,因此,作為鬼神和人之間溝通者的p6m2(巫公)可以稱為p6i1(仙公),m?6m2(巫婆)也可以稱為m?6i1(仙婆)或ja6i1(仙婆)。
盡管布傣人的天琴琴師有男性稱謂和女性稱謂,但在巫術(shù)活動中女巫是非常活躍的,被稱為m?6m2(巫婆)或m?6i1(仙婆)及ja6i1(仙婆)的女巫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巫術(shù)活動中。關(guān)于女巫做法事,中越邊境左江流域各縣均有文獻記載,如《龍州紀略》載:“龍州遇有疾病者即延鬼婆之家永夜彈唱,親族婦女以飲啖為散福。鬼婆大約年輕者多,手彈二弦腳抖鐵鏈,瑯鐺之聲以鎖鬼。其宣揚詛祝哪哪之音,非但內(nèi)地人不能聆會,即龍州土民亦毫不解識……”[4]《嶺表紀蠻》也載:“又有一種女巫,多散布于邊防各縣,名曰‘鬼婆’。以匏為樂器,狀如胡琴,其名曰‘鼎’?!膊』贾已悠渥龇ǎ瑒t手彈其所謂‘鼎’者,而口唱鄙俚之詞,雜以安南之音。置中間則擲鐵鏈,謂之‘行馬’?!盵5]《龍津縣志》載:“縣中有一種女巫專為病人治病,無宗教別而為二,一俗呼為魍婆;一俗呼為仙婆。病家多延之以治病,其所祝咒語喃喃啾啁不可辨……屬于迷信,雖官府迭為示禁,數(shù)百年來迄未能絕。”[6]龍津為龍州舊名,龍州地處中越邊境左江流域,這里聚居著包括布傣族群在內(nèi)的壯族,書中所載“鬼婆”“魍婆”“仙婆”即為從事巫術(shù)活動女巫的不同稱呼。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歷史上龍州一帶包括布傣人在內(nèi)的壯族使用天琴的巫術(shù)場景,“匏”“鼎”即天琴。女巫邊彈天琴,邊用腳抖鐵鏈及鈴鐺,并不時用雜有越南口音的布傣語喃唱念咒。除龍州外,中越邊境一些縣市的地方文獻也有記載,如《寧明縣志》:“行巫術(shù)者多是婦女,男子極少,其做法各有異同。……巫婆,據(jù)說其術(shù)傳自越南,挎包作樂器,狀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鐵或銅為鏈,其名曰馬。做法時,手彈樂器,口唱巫詞,間擲銅或鐵鏈,發(fā)出鏘鏘響聲,謂之行馬,以此驅(qū)鬼壓邪?!盵7]由此可知,中越邊境左江流域一帶包括布傣人在內(nèi)的壯族自古以來就有巫術(shù)活動,且巫術(shù)活動通常由女性操執(zhí),即由被稱為m?6m2(巫婆)或m?6i1(仙婆)、ja6i1(仙婆)的巫婆來操執(zhí),她們手彈天琴,腳拌鐵鈴,喃唱經(jīng)書,并不時跳舞,以驅(qū)鬼壓邪,此風(fēng)至今猶盛未衰??梢姡仔叛鲈诓即鋈酥杏兄凭脷v史和深刻影響,并且女巫自古在當(dāng)?shù)鼐头浅;钴S。
圖1 廣西龍州縣板送屯儂垌節(jié)巫公巫婆們做法。(作者攝于2015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一日)
布傣人的巫教信仰可以從很多方面得到印證。布傣人的m?6m2(巫婆)或m?6i1(仙婆)及ja6i1(仙婆)都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她們有點文化,聰明且能說會道。女巫的承傳不分血統(tǒng)和姓氏,成為女巫的人,都是突然得一場大病,病中精神錯亂,瘋瘋癲癲,又唱又叫,病愈之后便可成為女巫,能主持各種巫術(shù)活動。女性因病成巫仙的過程其實就是典型的巫風(fēng)遺存。
布傣人重要的巫儀是“做天”。所謂“天”,是用天琴獨奏或伴奏的各種文娛活動形式的總稱?!白鎏臁北緛硎怯杀环Q為m?6m2(巫婆)或m?6i1(仙婆)及ja6i1(仙婆)的人舉行的一種民間宗教活動,現(xiàn)今已演變成由一位或多位道、佛、巫神職人員共同主持的一種有固定程序的文娛活動,意在祈求神仙保佑,驅(qū)邪除禍,風(fēng)調(diào)雨順,六畜肥壯,人丁興旺。布傣人“做天”活動包括求神、求花保花、婚禮、滿月、過橋、生日、上梁、入新房以及驅(qū)邪趕魔、送瘟神、趕火鬼等十多種。神職人員人數(shù)的多少往往不固定,可有一人、兩人,甚至十多人。在小節(jié)日或家庭開展宗教活動時,神職人員通常少些,但在大節(jié)日如儂峒節(jié),就會出現(xiàn)十多個神職人員,這些道、佛、巫神職人員一字排開盤坐在各家各戶擺放的小飯桌前舉行“做天”儀式。他們彈著天琴,穿戴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不同的神靈信仰,喃唱著不同的經(jīng)書?!白鎏臁边_到高潮時,神職人員邊彈邊唱邊跳,伴著天琴和銅鈴越來越大的聲響,好像神靈附體一般,整個人幾乎進入癲狂狀態(tài)?!白鎏臁眱x式雖然已演變?yōu)橛啥喾N神職人員即由道、佛、巫等神職人員共同主持的宗教儀式,但整個儀式過程仍帶有濃重的巫術(shù)色彩,不僅在高潮時神職人員有癲狂狀態(tài),還有念咒語、做法術(shù)、過火煉、踩炭坑、上刀梯等等,儀式過程充滿神秘感?!白鎏臁笔遣即鋈宋捉绦叛鲆粋€有力的證據(jù)。同時,布傣人的p6m2(巫公)、m?6m2(巫婆)、p6i1(仙公)、m?6i1(仙婆)、ja6i1(仙婆)等稱謂折射了布傣人的巫教文化,是見證布傣人巫教信仰的語言活化石。
二、從天琴琴師稱謂看布傣人的道教信仰
“在布傣人的一生里,道公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儀式里,道公都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盵3]36在布傣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道公隨處可見,凡生老病死,祭天祈福,都請道公念經(jīng)做法。布傣有一句諺語:“p6ta:u6khn35tu1,pai1sui1pai1tsa:i1,p6ta:u6h?t7ta:u6,ma2fuk7ma2tsha:i2.”(道公上門,消禍消災(zāi);道公做道,來福來財。)足見道公對布傣人的影響。布傣道公的宗教活動大量地接受了漢族的道教文化。如法事時身著飾有八卦、太極、八仙的青道袍,其法器包括朝笏、法印、短劍、神像軸、法鈴等均借自漢族道教。開壇時掛玉清、上清、太清畫像,以“三清”為尊。布傣道公的重要法術(shù)手段即符篆咒語大多來自道教,如:“北斗紫光夫人在此,姜太公在此,諸煞兇神朝天,急急如律令。”“馬少不能裝鞍,屋少不能住客?!s快走!趕快走! ……五鬼、五怪、五猖,統(tǒng)統(tǒng)要滾開!哪個不走腳就斷!哪個不滾胸就破!趕快走!趕快走!準吾奏請?zhí)侠暇奔比缏闪??!钡鹊?;道教講究畫符驅(qū)鬼,布傣人的新居門窗往往會掛上驅(qū)鬼的字符;布傣道公在法事活動中使用的幡旗、向鬼神燒送的榜文、疏表等,也模仿漢族的道教。布傣道公也有“五戒”:一戒不得殺生,二戒不得偷盜,三戒不得邪淫,四戒不得妄語,五戒不得忤逆。這是借佛教而得。至于漢族道教活動中驅(qū)鬼、禁鬼的舞步,布傣道公也借用于法術(shù)之中。布傣的《巫舞》《請囊亥》《五方舞》等,大多來自道教的祭祀舞。布傣道公的經(jīng)書很多是從漢文本轉(zhuǎn)抄而成的布傣民間抄本,夾雜有古壯字、越南語文字,這些經(jīng)書有《上清經(jīng)》《太平經(jīng)》《靈寶經(jīng)》《陰符經(jīng)》《三皇經(jīng)》等。布傣宗教受道教影響還可以從一些道書中得到印證,如布傣的手抄本經(jīng)書《道教書》出現(xiàn)道教信奉的神靈——太乙救苦天尊;也可以從一些習(xí)俗中得到印證,如布傣家里老人過世,都要請p6ta:u6(道公)或ku1ta:u6(道公)來彈天琴作道。道公做法術(shù)時,在棺前置豬頭等祭品,豬頭的鼻孔上插著一只寶燭,稱為“七星燈”。出殯時在門外擺放著七盞生油燈,也稱為“七星燈”。布傣人認為北斗七星能引導(dǎo)死者登上仙界,同時能保佑活著的人平安幸福。這一習(xí)俗明顯地受道教中星辰崇拜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布傣道公的宗教活動深深打上了道教的烙印。
但是,道教對布傣人來說卻是一種外來的宗教。壯學(xué)專家梁庭望先生認為壯族的道教屬于創(chuàng)生型宗教,且“道教是作為漢文化的一部分傳入壯族地區(qū)的……道教傳入壯族地區(qū)以后,受到壯族文化的涵化亦即壯化……實際降為民間宗教”。[8]67“道教傳入壯族地區(qū)以后,由于當(dāng)時這個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十分落后,原生的巫教和萬物有靈觀念極為盛行……道教作為一種完整的宗教形式?jīng)]有被壯族先民全盤移植,他們只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吸取其中的一些思想內(nèi)容,使之與巫教結(jié)合,重新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宗教。”[9]104在道教傳入后,布傣人并不是全盤接受漢族的道教文化,而是以布傣人“信鬼神、好淫祀”的原生性宗教為主,兼容道教文化,形成具有布傣人特色的創(chuàng)生型道教信仰。布傣的道公有較完整的教規(guī)、教義和組織,但沒有漢族道教那種嚴格的修行。布傣的道公一般為半職業(yè)性的農(nóng)民,平時在家務(wù)農(nóng),有民間宗教活動時,他們就充當(dāng)?shù)拦?,彈著天琴為事主?qū)鬼求神,祈福消災(zāi)。道公無固定寺院,多臨時性地設(shè)壇舉行法事活動。布傣道公主要從事“白事”,主要在喪葬儀式上做法事,又稱為開道場,主要包括超度亡靈、驅(qū)病除鬼、祈福求神等活動。“壯族地區(qū)的巫教原本就停留在占卜迷信活動上,經(jīng)過改裝的道教,也只是滿足于一般迷信功能的使用,它在壯族地區(qū)作為一種宗教的出現(xiàn),單單顯示自己做法過程的實際技能,毫無講求教義的傳播?!盵9]104的確,布傣作為壯族的一個族群,其道教并不講求教義的傳播,而只是停留在祭神拜鬼、驅(qū)病消災(zāi)等文化功能的發(fā)揮上。
圖2 廣西龍州縣坡毫屯儂垌節(jié)道公巫婆做法。(作者攝于2015年農(nóng)歷正月初九)
從布傣道公的宗教活動中可以看出,布傣人的信仰包含著道教信仰。同時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看,p6ta:u6或ku1ta:u6這些語言稱謂中,ta:u6是漢語借詞“道”, ku1是漢語借詞“公”,p6ta:u6是布傣語固有民族詞p6(人)和漢語借詞ta:u6(道)的合成詞;ku1ta:u6是漢語借詞ku1(公)和漢語借詞ta:u6(道)的合成詞,盡管p6ta:u6是布傣語與漢語借詞的合成詞,但從中仍可以判斷,布傣“道公”的稱謂不是民族固有詞,是受漢語影響而起的。道教傳入布傣地區(qū)后,衍生了“道公”這類神職人員,因此有了p6ta:u6、ku1ta:u6等稱謂,而p6ta:u6、ku1ta:u6這些語言稱謂恰恰可以印證布傣人的道教信仰。
三、從天琴琴師稱謂看布傣人的佛教信仰
“佛教與天主教也于唐宋和近代陸續(xù)傳入部分壯族地區(qū)?!盵9]104中越邊境左江流域一帶的布傣人雖居住偏僻,隨著佛教的不斷傳入,也不可避免地受佛教的影響。天琴琴師的稱謂p6pt8(佛公)和m?6pt8(佛婆)的pt8是漢語借詞“佛”,古漢語的“佛”字是入聲字,漢語“佛”字隨著時代發(fā)展,由上古音*phiwt發(fā)展為中古音phiut,再變?yōu)榻簦猣u3,最后演變?yōu)楝F(xiàn)代音fo2。從中可判斷,佛教至少在中古階段(即隋唐宋時期)已傳入布傣社會,布傣人借用古漢語“佛”字的音,并把從事佛教活動的神職人員稱為p6pt8(佛公)或m?6pt8(佛婆)。
“佛教主張絕塵修行,不殺生,這對地處亞熱帶食物豐碩的壯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佛教的色空觀念,比較玄妙,壯族人也難以理解。所以壯族不建佛寺,也不出家。少數(shù)地方有一些小型的花僧班子,做一些佛事活動……經(jīng)過壯化,由人為宗教降為民間宗教,且影響很小?!盵8]67佛教教義中主張舍棄物質(zhì)的追求,主張放棄各種欲望,這樣才能進入極樂世界。佛教的這些教旨與布傣人價值觀念有所抵牾,因此,佛教在布傣地區(qū)發(fā)展較慢,影響并不大。布傣地區(qū)出現(xiàn)一些半僧半俗的神職人員,稱為va1tsa1(花僧),所做的佛事和所祀的神祇多兼巫道釋于一體。他們有的戴毗廬僧帽,著袈裟和紅鞋;也有的穿青衣,被稱為ku13kh?u1(青衣和尚)。他們同樣奉釋迦牟尼為佛祖,但沒有十分嚴格的教規(guī)戒律,主要負責(zé)超度亡靈、為人授戒、驅(qū)鬼、算八字、看風(fēng)水等等。做法事時,布傣佛公掛十殿閻王、如來佛、觀世音等畫像,有的也掛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像等;使用的法器包括天琴、海螺、念珠、木魚等;念的佛經(jīng)包括《金剛經(jīng)》《地藏經(jīng)》《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書中有“觀音”“娑婆世界”“佛三寶”“南贍部洲”等來自佛教的觀念。每念完一段經(jīng)都要說“菩薩摩訶沙”,因此又被稱為m2fu2sa6(菩薩摩)。但總的來說,布傣地區(qū)信佛的人不多?!短綇V記》卷四八三這樣記載:“南人率不信釋氏。雖有一二佛寺,吏課其為僧,以督責(zé)釋之土田及施財,間有一二僧,喜擁婦食肉,但居其家,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或有疾,以紙為圓錢,置佛像旁;或請僧設(shè)食,翌日,宰羊豕以啖之?!盵10]3982記載中的“南人”指嶺南一帶的壯、傣族,包括布傣族群。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包括布傣在內(nèi)的壯族也有佛教信仰,這一帶有僧人,但不多,這些僧人沒有嚴格的戒律,不遵守佛門清規(guī),既可以娶妻生子,又可以吃肉。他們法事活動的內(nèi)容仍保留著原始宗教的巫術(shù)活動,所祭祀的神靈大多是布傣人心目中的神靈,如祖先神靈、動物神靈、植物神靈等等,只是各自在不同的程度上滲雜了佛教的一些內(nèi)容和形式,它們的體系仍停留在原始宗教階段。布傣天琴琴師用天琴彈唱的民間經(jīng)書內(nèi)容幾乎涵蓋了布傣人生活習(xí)俗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求花?;?、求務(wù)、祭祀、滿月、過橋、生日、上梁、接新娘、安花、度戒、供玉皇以及驅(qū)邪、趕魔、送鬼等等,喃唱過程全由天琴伴奏。其中最古老的經(jīng)書為tha:1pt8(《塘佛》),布傣語tha:1譯為“路”,pt8即“佛”,tha:1pt8即“佛路”的意思,此為布傣民間宗教經(jīng)書的總匯,內(nèi)容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求花?;?,二是贖魂消災(zāi),三是添糧續(xù)命。從經(jīng)書tha:1pt8的內(nèi)容可看出布傣人的佛教融合了布傣原始宗教的特點。
盡管布傣的佛教信仰滲雜在布傣原始宗教信仰之中,遠不如巫、道信仰那么盛行,但從布傣天琴琴師的p6pt8(佛公)、m?6pt8(佛婆)以及va1tsa1(花僧)、m2fu2sa6(菩薩摩)、ku13kh?u1(青衣和尚)等稱謂可以看出,布傣宗教的確刻有佛教的烙印,這些稱謂是布傣人佛教信仰的語言見證。
四、結(jié)語
布傣宗教神職人員分有男、女兩類,男性宗教神職人員又分三類:巫、道、佛,女性宗教神職人員又分兩類:巫、佛。琴師的稱謂中有p6ta:u6(道公)、ku1ta:u6(道公)等男性稱謂,卻沒有m?6ta:u6(道婆)這個女性稱謂,從中可以看到,布傣以“道”做法事一般由男性操持,不由女性來承擔(dān)。而以巫、佛做法事的神職人員的稱謂中既有男性稱謂,也有女性稱謂,從中可以判斷,男性和女性皆可操持巫、佛的法事。
琴師稱謂上的不同,意味著琴師的法事活動范圍和分工有所不同。布傣人有句諺語:“p6ta:u6u5mi6,p6pt8kau5mi6(道公送命,佛公救命)”。道公主要是做白事,在喪葬上做法事;佛公、佛婆主要是醫(yī)病救命,村里人家要消除病癥主要請佛公、佛婆來做法事;而巫公、巫婆、仙公、仙婆主要是降神,幫村民求問平安等。布傣天琴琴師看起來各司其職,但是往往一人擔(dān)多職,很多琴師的身份既是巫公,也是道公、佛公、仙公;或既是巫婆,也是佛婆、仙婆。根據(jù)不同的法事,他們可穿戴不同的衣帽服飾,選擇不同的法器和喃唱不同的經(jīng)書,又往往多職兼一事,巫、道、佛常常一齊上陣,共同做法,而所做的法事也都是一些與布傣人原始宗教密切聯(lián)系的祭神拜鬼求福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越邊境左江流域一帶各地布傣對于這些稱謂并不完全一致,如龍州縣城附近稱巫婆為m?6i1(仙婆),龍州縣板送屯稱巫婆為m?6m2(巫婆),憑祥市上石布傣稱巫婆為ja6i1(仙婆)。可見,各地布傣對于天琴琴師稱謂都有自己習(xí)慣的叫法。總之,“布傣人的宗教是佛、道和當(dāng)?shù)卦甲诮袒ハ圄酆显谝黄鸬囊环N民間宗教”[3]。我們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看天琴琴師的稱謂,也可窺視到布傣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單一的某種宗教信仰,而是多重信仰的糅合,既有原始宗教信仰,也有巫教信仰、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事務(wù)委員會.廣西民族工作資料選集·民族識別文件資料匯編[G].2001:364.
[2]李珍華,周長楫.漢字古今音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9:87.
[3]張建軍.布傣人的喪葬禮儀及其文化意義與功能[J].廣西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6):37.
[4](清)黃譽.龍州紀略:下冊[M].南寧:廣西民族大學(xué)圖書館,1988:25.
[5]劉錫蕃.嶺表紀蠻[M].南寧:廣西民族大學(xué)圖書館,1988:182.
[6]李文雄,陳必明.龍津縣志[M].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檔案館,1960:235.
[7]寧明縣志編纂委員會.寧明縣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xué)院出版社,1988:697.
[8]梁庭望.壯族原生型民間宗教結(jié)構(gòu)及其特點[J].廣西民族研究,2009(1):67.
[9]方素梅.巫、道思想和壯族文化的結(jié)合[J].廣西民族研究,1990(2):104.
[10]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責(zé)任編輯覃德清]
On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Budai Ethnic Group in Sino-Vietnam Border Area from the Names of the Lutanist of Tian Qin
HUANG Mei-xi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Abstract:The Budai ethnic group, as a sub-family of the Zhuang people, is the descendent of the ancient Luoyue people and live in the Zuo River area, in Sino-Vietnam border area of Guangxi. And then people who live here call themselves the Budai ethnic group or the native. As one kind of plucked instrument, Tian Qi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Budai ethnic group, and then the clergy of the ethnic group can be also called the lutanist of Tian Qin. There are various names for the religious clergy with Tian Qin, such as wizard, witch, Xianpo, Xiangong, Daogong, Fogong, Fopo, monk, Bodhisattva, and Buddhist monk, etc. From these nam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Budai ethnic group is a hybrid of religions, including the original religion, Sham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Key words:Tian Qin; the lutanist; name; Budai ethnic group; religion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597(2016)01-0070-06
[作者簡介]黃美新(1968-),女,壯族,廣西大新人,梧州學(xué)院副教授,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博士,研究方向:壯侗語族語言。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左江流域壯語語言文化典藏”(14XYY017);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江流域民間文獻研究中心”
[收稿日期]2015-11-16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