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國際政治的涵義,介紹了互聯網影響國際政治的路徑,提出了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核心,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助推國際結構的變遷,以此來探究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機理,為互聯網與國際政治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做出了科學的解釋,并指導國際政治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得到健康、長久以及深遠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政治;影響機理
前言
本文首先闡述了國際政治的涵義,介紹了互聯網影響國際政治的路徑,提出了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核心,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助推國際結構的變遷,以此來探究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機理,為互聯網與國際政治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做出了科學的解釋,并指導國際政治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得到健康、長久以及深遠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 國際政治
廣義而言,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是國際間各個主權國家(擁有確定的領土、居民、政府組織以及完整的主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政黨、民族解放組織以及其他政治實體之間的政治活動,其基本內容涉及實質、層次(微觀層次、宏觀層次)、發(fā)展狀況(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隨國家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實質(各種行為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核心(國家間的利益關系)、機制(自發(fā)性作用機制和控制性作用機制)以及運行狀態(tài)(競爭、沖突和合作)等方面。
二、 互聯網影響國際政治的路徑
首先,個人路徑方面,指互聯網通過網絡使用者不同的人性、特性行為以及組織行為來影響國際政治的發(fā)展,不同的人,在生長發(fā)育過程時期,形成不同的認知、生理和心理,從而構成了不同性格色彩的人群。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技術性平臺,擁有的資源信息眾多、零散且良莠不齊,其資源的準確性面臨考量,同時面對大量、不同人性構成的使用者,很難說對于互聯網發(fā)布的信息對于不同人性的網名而言,具有共同的認知效果。另一方面,對于具有不同心理特點的民眾而言,互聯網開放性,局限性低等優(yōu)點,使得民眾上網更加的便利和自由,民眾更容易充分地針對各種話題進行評論和信息的散播,倘若內心狹隘、具有不健全人格的民眾在面對一些社會關系的時候,更容易爆發(fā)不滿、侮辱性的語言攻擊,若為不法分子利用,尤其是在面對國際間的政治關系方面,則將可能引發(fā)更深次的社會矛盾和國際關系緊張。
其次,國家路徑方面,具體而言,互聯網通過國家外交政策、國家政治文化和次國家行為體三個方面來影響國際政治的變化和發(fā)展。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國家政府擁有不同的政治行為體、領導者以及政治制度,因而具有不同的外交政策,但在各個國家的實際外交中,是均有明確的外交政策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可參考。但是對于互聯網這一虛擬的技術性平臺而言,具有不同外交政策的各個主權國家,首先應當遵守互聯網規(guī)定的規(guī)章制度,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而不是以不同外交制度的身份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也就意味著各個主權國家能夠擁有相對統(tǒng)一的溝通和交流機會,實現平等對話,減少了差異性而引發(fā)爭論。另一方面,領導者和民眾之間的關系也逐步發(fā)生了變化,鑒于互聯網信息共享的特點,信息的發(fā)布和共享,不管是領導者還是民眾都能第一時間進行瀏覽和發(fā)表意見,增加了民眾發(fā)表心聲的參與機會,而不僅僅是聽取領導們的決定。另一方面,政治文化作為一種國家傳播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手段,通過互聯網,能夠得到良好的傳播。民眾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的文化產品和政府網站信息,來了解國家的政治政策、文化發(fā)展以及外交等信息。還有對于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政黨、民族解放組織以及其他政治實體而言,同樣能夠通過互聯網,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的無形工具,成立自己的門戶網站,宣傳觀念、政策,通過國家意向、公眾支持以及領導能力來保證自我政治實體的利益。
再次,國際體系方面,互聯網通過全球的權威結構、國家間實力關系、經濟模式、行為規(guī)范和交往社區(qū)來影響國際政治的變化和發(fā)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新的傳播工具以及主權國家等行為體的政治活動場地,為全球的政治關系進行服務,促使國際體系朝向階段的垂直型結構發(fā)展,而國際體系結構必然經歷爭議和國家變化的挑戰(zhàn),互聯網提供了這樣一種變革的可行性。在經濟方面,互聯網時代解決了現實經濟和貨物以外的問題,如查閱進出口管理條例、商品質量檢測以及商品交易事項等。在行為規(guī)范方面,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避免網絡襲擊,成為互聯網溝通與交流的最為關注的問題。建立規(guī)范性互聯網使用公約,能夠帶來新的國際規(guī)則,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降低網絡恐怖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從而具有深遠的意義。再者,人人交往社區(qū)的出現,提示虛擬的世界社會生態(tài)向著多元化社區(qū)、差異化服務方向進展,對國際政治產生影響。
三、 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核心
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核心主要是國家利益、權利和安全。國際政治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國家間的利益關系,而互聯網對國際政治影響的路徑上,最為現實的部分則體現是國家的層次上?;ヂ摼W作為一種可利用的技術性工具,不僅僅體現了行為體的政治行為,在國家追求權利和利益方面也顯露出優(yōu)勢,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則能夠幫助行為體擁護國家自身的權益,增強該國家的利益,追求該國家的權利,保護本國國家安全、擴張經濟發(fā)展,擁有更多的權利。
四、 互聯網助推國際結構的變遷
互聯網作為一種虛擬的技術性信息媒介,不同于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對于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助推國際結構的變遷,一方面,通過提供主權國家等行為體的政治活動場地,促使某些社會因素推動國際政治中的政治體系變革;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一種先進技術,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可促使國際政治各主權國家、政治行為體以及次行為體自身的發(fā)展;再一方面,隨著人人交往社區(qū)等眾多形勢的虛擬社區(qū)的出現,參與者將越來越多,促使國際社會在互聯網時代不斷的形成和發(fā)展。
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對政治的影響方面,大量的資料研究表明,互聯網作為一種可進行信息交流、共享和溝通的虛擬平臺,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方式、交流頻率以及溝通對象等形式,對國際政治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涉及國家利益關系、各個主權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競爭、沖突和合作等。新的是旗下,國際政治應該有效利用互聯網,從而健康、長久以及深遠的發(fā)展,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夏慶宇.歐洲社會民主黨的困境及前景——德國《國際政治與社會》雜志2010年末專刊述評[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1,(3):109-119.
[2] 任曉偉.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對國際政治的認識演進和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調整[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7(1):45-49.
[3] 汪亞青,謝浩.大國韜略:“四個全面”的歷史溯源、邏輯演進與藍圖構思——基于國際政治經濟探討下的新思路[J].大連干部學刊,2015,(12):15-20.
[4] 劉維廣,王俊生.哥本哈根進程:國際政治經濟學思考——“‘哥本哈根進程與拉美國家對策”研討會綜述[J].拉丁美洲研究,2010,32(1):73-77.
[5] 岳鵬.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模式”解讀——讀《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F0002-F0002.
[6] 楊馗.拓寬越戰(zhàn)史研究的新嘗試——評《牧場工行動:美國在越戰(zhàn)中的落葉劑使用研究(1961—1971)》[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