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玲, 韓成武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杜甫五律體制研究之一
吳淑玲1, 韓成武2
(河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杜甫五律的聲律體制是:嚴守聲律三項規(guī)則,即全詩由律句(正格律句或變格律句)構(gòu)成、一聯(lián)中兩句聲調(diào)對立、鄰聯(lián)聲調(diào)相粘;完全由正格律句組成者共計283首,占總數(shù)的45%,其余則由正格律句和變格律句混合組成;其變格律句有三種類型,在創(chuàng)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四種平仄格式,而以首句仄起仄收式(458首)為主。其韻律體制是:押韻嚴格依照平水韻,總計625首中僅有一首出韻;使用韻部廣泛,覆蓋了平水韻28個平聲韻部;大量使用寬韻,以便于表意抒情,拒絕在押韻上爭奇斗險。其對仗體制是:對仗規(guī)則的嚴密化;對仗數(shù)量的富態(tài)化;對仗種類的多樣化。
關(guān)鍵詞:杜甫;五律;體制
杜甫五律共計495題625首。此外,還有幾首仄韻五律。由于學(xué)界對仄韻五律的聲律尚無定論,故本文將其排除在外,僅以其平韻作品作為研究對象。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是杜詩分體注本,收錄五律627首(按,浦起龍《讀杜心解》目錄統(tǒng)計五律篇數(shù)有誤,所言630首,實為627首),該書在分辨詩體上稍嫌寬泛,將《寄贈王十將軍承俊》《北風(fēng)》二詩也歸為五律,前詩云:“將軍膽氣雄,臂懸兩角弓。纏結(jié)青驄馬,出入錦城中。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贝嗽娛茁?lián)兩句聲調(diào)失對,頷聯(lián)兩句聲調(diào)失對,頷聯(lián)與首聯(lián)失粘,頸聯(lián)與頷聯(lián)失粘。后詩云:“北風(fēng)破南極,朱鳳日威垂。洞庭秋欲雪,鴻雁將安歸。十年殺氣盛,六合人煙稀。吾慕漢初老,時清猶茹芝?!贝嗽婎h聯(lián)與首聯(lián)失粘,頸聯(lián)與頷聯(lián)失粘,而且存在兩句“三平調(diào)”,押韻也存在問題,垂、芝二字屬于平水韻“四支”韻,歸、稀二字屬于平水韻“五微”韻。作為對五律聲律韻律精熟的杜甫來說,是不會出現(xiàn)如此嚴重錯誤的。筆者認為,這是杜甫有意為之,他是沒想把這詩寫成五律。雖說前詩中間兩聯(lián)也構(gòu)成了詞性上的對仗關(guān)系,后詩頸聯(lián)也大體構(gòu)成了對仗,但聲律韻律是近體詩格律的核心內(nèi)容,如果聲律韻律出現(xiàn)嚴重失調(diào),便可以斷定它不是近體詩。關(guān)于這兩首詩的體格,古代杜詩學(xué)者也有關(guān)注。楊倫《杜詩鏡銓》認為《寄贈王十將軍承俊》是“以古為律”[1]340,邊連寶《杜律啟蒙》認為此詩“體格在古、近之間”[2]124,仇兆鰲《杜詩詳注》注釋《北風(fēng)》時引胡應(yīng)麟語:“此詩首尾,俱四支韻,中間兩用五微,蓋古體通用,非出韻也?!盵3]2026明確認定此詩是古體,而非出韻之近體。有鑒于此,故將這兩首詩剔除于五律之列。
杜甫五律篇數(shù)占全集44%,內(nèi)容浩繁深厚,藝術(shù)精致,格律嚴謹,垂范后世。本文將對其體制(包括聲律、韻律、對仗、內(nèi)容、詩藝五個方面)做出研究。研究方法加入數(shù)字統(tǒng)計法,通過逐篇逐句逐字的查實,得出相關(guān)數(shù)據(jù),以數(shù)字為依據(jù),展示其聲律、韻律、對仗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方法雖然笨拙,卻能揭示實際面貌。
由于《唐韻》僅存殘卷,無法據(jù)之對杜詩字聲和韻字做出判定,而北宋《廣韻》《集韻》是在《唐韻》的基礎(chǔ)上增加韻字和釋文,并無質(zhì)的改變,因此可做判定杜詩字聲和韻字的依據(jù)。清人吳喬在所著《圍爐詩話》中說道:“名《廣韻》者,因《唐韻》而廣之者也,即此可以知《唐韻》矣?!盵4]484南宋《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即平水韻)將《廣韻》中“同用”之韻目合一,形成106韻體系,直接反映唐宋兩代詩人作詩押韻的實際情況,此書雖已失傳,但此后歷代韻書均遵循106韻體系,清代《佩文韻府》《詩韻合璧》二書編撰嚴謹,故也將其作為判定杜詩字聲和韻字的依據(jù)。
一、杜甫五律的聲律體制
聲律是律詩格律的第一要素,是造成律詩音樂美的必要條件。自南朝齊永明年間開始,沈約等人將漢字四聲引入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號“永明體”,主張“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即一句詩中“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聯(lián)之中上下兩句要做到輕音與重音對應(yīng)相反。所謂“浮聲”“切響”“輕”“重”,相當(dāng)于后人所用的“平仄”概念。但“永明體”只解決了一句詩和一聯(lián)詩的聲律問題,而且因為在聲律的規(guī)定上(即“八病”之說)過于嚴酷,束縛了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唐代,詩人們將四聲二元化(平聲為平,上去入為仄),并且進而確定了鄰聯(lián)相粘的關(guān)系,到初唐后期,在杜審言、崔湜、李嶠、沈佺期、宋之問等一批詩人的共同努力下,五言律詩的聲律、韻律、對仗格局已然確定[5]248-258。
杜甫對祖父杜審言是十分崇拜的,他說“吾祖詩冠古”,主要是稱頌杜審言在五律定型上的貢獻。他又說“詩是吾家事”,把繼承祖先創(chuàng)立的律詩規(guī)格看作是家族事業(yè),并以卓越的五律詩歌創(chuàng)作完善了五律體制,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其聲律體制如下。
(一)聲律嚴整
杜甫所作625首五律,嚴守聲律三項規(guī)定:詩句使用正格律句或變格律句(經(jīng)過拗救而后形成的律句),一聯(lián)中兩句聲調(diào)對立,鄰聯(lián)聲調(diào)相粘。
1.五律詩句使用的四種正格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加括號者,可平可仄,下同)。如《登兗州城樓》:“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膩矶喙乓?,臨眺獨躊躇?!倍旁娢迓赏耆烧衤删浣M成者共計283首,占總數(shù)的45%,也就是說,還有一半多的五律是由正格律句與變格律句共同組成的。
2.五律詩句使用的幾種變格律句
(1)平平仄平仄。這種變格律句由正格律句“(平)平平仄仄”變化而來。如“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刈稻了詠懷》)等,這種變格律句共計183例。這種句式大多出現(xiàn)在尾聯(lián)的出句,出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上的共計133例,占總數(shù)的73%。
這14例的存在似與王力先生的說法有沖突,但與183例相比,畢竟是少數(shù),是出于表意的需要。筆者認為,第一個字為平聲者可稱之為正格,第一個字為仄聲者可稱之為偏格。
(2)平平仄仄仄。這種變格律句由正格律句“平平平仄仄”變化而來。如“晨朝降白露”(《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塵中老盡力”(《病馬》)等。這種句式共出現(xiàn)120例。(可見“三仄尾”不是聲病)
此外,還出現(xiàn)少量的仄平仄仄仄句式。如“亦知去不返”(《搗衣》)、“故巢倘未毀”(《歸燕》)、“幸因腐草出”(《螢火》)、“世人共鹵莽”(《空囊》)、“物微意不淺”(《病馬》)、“別離已昨日”(《送遠》)、“往還二十載”(《贈韋贊善別》)、“十年可解甲”(《熱三首》其三)、“故園不可見”(《江梅》)、“使君自有婦”(《數(shù)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濟時敢愛死”(《歲暮》)、“欲陳濟世策”(《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五)、“老人困酒病”(《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三首》其一)等,共計13例。
平平平仄仄句式120例,可稱之為正格;仄平仄仄仄句式13例,可稱之為偏格。
(3)(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種變格由正格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化而來。出句第三字拗,對句第三字救。如“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巳上人茅齋》)、“樹蜜早蜂亂,江泥輕燕斜”(《入喬口》)等,共計99例。
此外,還有4例拗而未救:“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臺上》);“群盜至今日,先朝忝從臣”(《巴西聞收京闕,送班司馬入京二首》其二),此“從”字,屬于《廣韻》去聲“三用”韻,即用切;“通籍恨多病,為郎忝薄游”(《夜雨》);“平地一川穩(wěn),高山四面同”(《自瀼西荊扉且移居?xùn)|屯茅屋四首》其一)。(仄)仄仄平仄句式,因二、四兩個字位聲調(diào)相反,是“小拗”,“小拗”可以不救。
(4)(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這種變格由正格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化而來。出句第四字拗,對句第三字救。如“暮景巴蜀僻,春風(fēng)江漢清”(《送李卿曄》)、“江斂洲渚出,天虛風(fēng)物清”(《獨坐》)等,共計12例。(仄)仄平仄仄句式,因二、四兩個字位聲調(diào)相同,是“大拗”,“大拗”必救。
(5)(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種變格由正格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化而來。出句第三、四字拗,對句第三字救。如“乘爾亦已久,天寒關(guān)塞深”(《病馬》)、“致此自僻遠,又非珠玉裝”(《蕃劍》)等,共計18例。(仄)仄仄仄仄句式,因二、四兩個字位聲調(diào)相同,是“大拗”,“大拗”必救。
(6)“平平仄仄平”,變?yōu)椤?平)平平仄平”。這種變格律句是獨立使用的,并非對出句的拗救。如“華館春風(fēng)起,高城煙霧開”(《李監(jiān)宅二首》其二)、“搖落巫山暮,寒江東北流”(《搖落》)等,共計29例。
3.借用字的異聲以諧調(diào)平仄
漢字有同義而平仄兩讀,有異義而平仄異讀者。杜詩時有借用字的異聲以諧調(diào)平仄的做法。如《王竟攜酒,高亦同過》:“臥病荒郊遠,通行小徑難。故人能領(lǐng)客,攜酒重相看。自愧無鮭菜,空煩卸馬鞍。移樽勸山簡,頭白恐風(fēng)寒?!庇秩纭斗顫A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fù)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yǎng)殘生。”前詩“攜酒重相看”,“重”仇兆鰲注曰:“義從平聲,讀用去聲?!盵3]864意思是說,這個字從表意上看是平聲(重復(fù)之重),而誦讀的時候要讀成去聲(重量之重),如此,才能諧調(diào)這句“(仄)仄仄平平”的聲律?!爸亍弊?,既屬于《廣韻》上平“三鐘”韻,直容切,又屬于《廣韻》去聲“三宋”韻,柱用切。后詩“幾時杯重把”,“重”仇兆鰲注曰:“義從平聲,讀從去聲?!盵3]916如此,才能諧調(diào)這句“(平)平平仄仄”的聲律。又如《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三:“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shù)中興年?!苯Y(jié)句“新數(shù)中興年”,中字,既屬《廣韻》上平“一東”韻,陟弓切,又屬于《廣韻》去聲“一送”韻,陟仲切。這里,義從平聲,讀從去聲。否則即犯“三平調(diào)”的錯誤。再如《晴二首》其二:“啼烏爭引子,鳴鶴不歸林。下食遭泥去,高飛恨久陰。雨聲沖塞盡,日氣射江深?;厥字苣峡停?qū)馳魏闕心?!鳖h聯(lián)“泥”字意思是“滯陷”,屬于《廣韻》去聲“十二霽”韻,奴計切。此處讀從平聲,《廣韻》上平“十二齊”韻,奴低切。還有,只字,既屬于《廣韻》上平“五支”韻,又屬于《廣韻》上聲“四紙”韻,以下各句皆義從上聲,讀從平聲:“只應(yīng)踏初雪,騎馬發(fā)荊州”(《更題》)、“漂泊南庭老,只應(yīng)學(xué)水仙”(《舟中》)、“只應(yīng)盡客淚,復(fù)作掩荊扉”(《贈韋贊善別》)、“只應(yīng)與兒子,飄轉(zhuǎn)任浮生”(《入宅三首》其三)。
借用字的異聲以諧調(diào)平仄,既是對聲律的堅守,也是對漢字異聲的巧妙運用。
4.因使用地名、人名、節(jié)令名等專用名詞而出現(xiàn)聲調(diào)通融
由于專用名詞不可隨意變更字面,在這種情況下,聲調(diào)通融可以被人認可。杜甫五律有以下幾例這種情況,使用人名者:“宋公舊池館,零落首陽阿”(《過宋員外之問舊莊》)、“賈生骨已朽,凄惻近長沙”(《入喬口》);使用地名者:“如何關(guān)塞阻,轉(zhuǎn)作瀟湘游”(《去蜀》)、“鄭南伏毒寺,瀟灑到江心”(《憶鄭南》)、“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guān)”(《洛陽》);使用地名和人名者:“渥洼汗血種,天上麒麟兒”(《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使用節(jié)令名者:“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人日二首》其一)。
5.幾處聲調(diào)之誤
(1)唯一的孤平句。杜甫五律625首,僅出現(xiàn)了一個孤平句,出現(xiàn)在《玩月呈漢中王》這首詩中:
夜深露氣清,江月滿江城。浮客轉(zhuǎn)危坐,歸舟應(yīng)獨行。
關(guān)山同一照,烏鵲自多驚。欲得淮王術(shù),風(fēng)吹暈已生。
首句“夜深露氣清”(仄平仄仄平)即是犯了孤平。孤平是指五律除了韻腳的平聲以外,全句僅有一個平聲字。經(jīng)查閱歷代杜詩注本,首句皆為“夜深露氣清”,且“夜”字下無異文。
王力先生在所作《古代漢語》一書中,也說杜甫近體詩僅有一句犯孤平,但不是這首,而是《寄贈王十將軍承俊》[6]1449。本文開頭已對這首詩的體格做了辨析,它不屬于五律,拿它說事也就沒有意義。至于有人把杜甫《散愁二首》其二的“尚書訓(xùn)士齊”、《玉腕騮》中的“尚書玉腕騮”也說成是孤平句[7],則是由于不知道“尚”字在古代是平仄兩讀字,它在《廣韻》既屬于下平聲“十陽”韻(尚字下釋文曰:尚書,官名),又屬于去聲“四十一漾”韻(尚字下釋文曰:庶幾,亦高尚,又飾也、曾也、加也、佐也。韻略云:凡天子之物皆曰尚,尚醫(yī)、尚食等是也。又姓,后漢高士尚子平。又漢復(fù)姓,有尚方氏。)從以上兩條釋文來看,作為官名的“尚書”其“尚”字在當(dāng)時是讀為平聲的。我們切不可以今天的聲調(diào)作為依據(jù)。
以上是對杜甫五律聲調(diào)問題的“挑刺”,可以看出,其失誤是微乎其微的,完全可以用白璧微瑕來做結(jié)論。
(二)使用四種平仄格式,主次得當(dāng)
杜甫五律使用“首句仄起仄收式”“首句平起仄收式”“首句仄起平收式”“首句平起平收式”,以“首句仄起仄收式”為主要格式。這四種平仄格式的使用率依次為73%(458首)、21%(129首)、4%(28首)、2%(10首)。這種主次抉擇,使初唐后期定型的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用格式得到進一步確定。
杜甫五律之聲律具有典范意義,對后世影響重大。宋人鄭卬在所著《杜少陵詩音義》序文中說道:“國家追復(fù)祖宗成憲,學(xué)者以聲律相飾,少陵矩范,尤為時尚?!盵10]51可見時人是以杜詩聲律為法度的。明人吳訥在所著《文章辨體序說》中也說道:“對偶音律,亦文辭之不可廢也者,故學(xué)之者當(dāng)以子美為宗?!盵11]56
二、杜甫五律的韻律體制
押韻是漢語詩歌與生俱來的質(zhì)性特征。相對而言,古體詩押韻比較寬松,近體詩押韻則十分嚴格。韻律是律詩格律的第二要素,是造成律詩音樂美的必要條件。杜甫五律的韻律體制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押韻嚴格
一首詩中無重復(fù)使用韻字情況。至于出韻情況,所作625首五律僅《雨晴》一詩有一個字出韻,詩云:“天水秋云薄,從西萬里風(fēng)。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nóng)。塞柳行疏翠,山梨結(jié)小紅。胡笳樓上發(fā),一雁入高空?!憋L(fēng)、紅、空三字,屬《詩韻合璧》上平聲“一東”韻;農(nóng)字,屬《詩韻合璧》上平聲“二冬”韻。這是偶然失于檢點所致。其用韻失誤率僅有千分之一點六,是微乎其微的。
由于杜詩版本不同,因后世傳抄失誤造成的出韻情況應(yīng)予注意。《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茅屋貲》詩云:
客里何遷次,江邊正寂寥??蟻韺ひ焕?,愁破是今朝。
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他鄉(xiāng)唯表弟,還往莫辭遙。
結(jié)句“還往莫辭遙”,林繼中《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錢謙益《錢注杜詩》、楊倫《杜詩鏡銓》、邊連寶《杜律啟蒙》等此句末字皆作“遙”,唯浦起龍《讀杜心解》作“還往莫辭勞”,仇兆鰲《杜詩詳注》于“還往莫辭勞”句下注曰:“勞一作遙。”孰是孰非?經(jīng)查韻書,寥、朝、橋、遙,屬于平水韻下平聲“二蕭”韻,而勞字屬于下平聲“四豪”韻。故應(yīng)以遙字為是。由此可知,古代注家如浦起龍、仇兆鰲等,于韻字歸屬未必皆能熟悉把握。
(二)首句使用鄰韻者有兩首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詩云:
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軟沙欹坐穩(wěn),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fā)從伶。數(shù)杯君不見,醉已遣沉冥。
清,屬《詩韻合璧》“八庚”韻,汀、醒、伶、冥,屬《詩韻合璧》“九青”韻?!肚镆拔迨住菲湟唬?/p>
秋野日疏蕪,寒江動碧虛。系舟蠻井絡(luò),卜宅楚村墟。
棗熟從人打,葵荒欲自鋤。盤餐老夫食,分減及溪魚。
蕪,屬《詩韻合璧》“七虞”韻,虛、墟、鋤、魚,屬《詩韻合璧》“六魚”韻。
首句入韻時使用鄰韻,這種做法中唐以后較為常見,到宋代幾乎成為慣例。這是因為在古人心目中,押韻應(yīng)該在偶數(shù)句末,首句的音韻是無關(guān)緊要的。
(三)使用韻部廣泛,而以使用寬韻為主
平水韻平聲韻部有30個,杜甫五律共計使用2538個韻字,覆蓋了28個韻部,僅上平聲“九佳”韻、下平聲“十五咸”韻沒有使用。這是由于該韻是窄韻,韻字很少。還有上平聲“三江”韻也是窄韻,這個韻部杜甫只使用一次,即《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三首》其二:“對月那無酒,登樓況有江。聽歌驚白鬢,笑舞拓秋窗。尊蟻添相續(xù),沙鷗并一雙。盡憐君醉倒,更覺片心降?!倍鴮τ趯掜崉t多次使用。筆者對其所用28個韻部的頻率做了統(tǒng)計,按篇數(shù)多少排序如下:下平聲“一先”韻49首、下平聲“十一尤”韻48首、上平聲“四支”韻47首、下平聲“八庚”韻45首、下平聲“七陽”韻40首、上平聲“十一真”韻39首、上平聲“十灰”韻32首、上平聲“一東”韻31首、上平聲“五微”韻29首、下平聲“十二侵”韻29首、下平聲“五歌”韻25首、上平聲“十三元”韻25首、上平聲“十二文”韻23首、下平聲“六麻”韻22首、上平聲“十五刪”韻21首、上平聲“六魚”韻17首、上平聲“十四寒”韻17首、上平聲“八齊”韻16首、下平聲“九青”韻15首、 上平聲“七虞”韻14首、下平聲“二蕭”韻13首、下平聲“四豪”韻10首、上平聲“二冬”韻5首、下平聲“十四鹽”韻5首、下平聲“十蒸”韻3首、下平聲“十三覃”韻3首、上平聲“三江”韻1首、下平聲“三肴”韻1首。平水韻上平聲“四支”韻、“十一真”韻、下平聲“一先”韻、“七陽”韻、“八庚”韻、“十一尤”韻皆為寬韻,是韻字最多的幾個韻部,選字押韻較為容易,故作品使用率較高??梢?,杜甫擇韻是以便于表意抒情為要,與某些詩人在押韻上爭奇斗險的做法完全不同。
三、杜甫五律的對仗體制
對仗是律詩格律的第三要素,是造成律詩勻齊美的必要條件。杜甫五律的對仗體制如下。
(一)對仗規(guī)則的嚴密化
初唐后期業(yè)已形成的對仗規(guī)則,諸如上下兩句關(guān)鍵字位聲調(diào)對應(yīng)相反、詞性對應(yīng)相同、避免合掌、中二聯(lián)實行對仗、上下兩句不得重復(fù)用字,等等,杜甫五律對仗嚴格遵守了這些規(guī)則。至于出現(xiàn)少量的重復(fù)用字情況,自須予以辨明。經(jīng)詳查,杜甫五律一共出現(xiàn)4組對仗重復(fù)用字:
亂后誰歸得,他鄉(xiāng)勝故鄉(xiāng)。直為心厄苦,久念與存亡。
汝書猶在壁,汝妾已辭房。舊犬知愁恨,垂頭傍我床。
——《得舍弟消息》
江柳非時發(fā),江花冷色頻。地偏應(yīng)有瘴,臘近已含春。
失學(xué)從愚子,無家住老身。不知西閣意,肯別定留人。
——《不離西閣二首》其一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fēng)亦自波。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江梅》首聯(lián)
江月辭風(fēng)纜,江星別霧船。雞鳴還曙色,鷺浴自清川。
歷歷竟誰種,悠悠何處圓??统钍馕匆眩κ枷圊r。
——《江邊星月二首》其二
筆者認為,對仗的兩句之所以不得重復(fù)用字,是為了避免復(fù)述同類事物,以利精簡文字,避免合掌。而上面四組對仗雖然出現(xiàn)了相同的字,但所寫對象卻未雷同,“汝書”不同于“汝妾”,“江柳”不同于“江花”,“梅蕊”不同于“梅花”,“江月”不同于“江星”,行文并無贅述之嫌。仇兆鰲《杜詩詳注》評曰:“汝書、汝妾并提,律中帶古,此杜公縱筆。”[3]510謂其“縱筆”,不如說是為了強調(diào)物是人非的悲哀。
細加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杜甫在重復(fù)用字上是頗有用心的。這些重復(fù)的字皆出現(xiàn)在對應(yīng)的位置上,而且都在句首。除了第一組對仗出現(xiàn)在頸聯(lián),其余三組對仗皆在首聯(lián),而首聯(lián)并非是對仗的必要位置。
(二)對仗數(shù)量的富態(tài)化
對仗是近體詩區(qū)別古體詩的明顯標(biāo)志,也是考驗詩人運用語言能力高下的試金石。杜甫五律對仗呈現(xiàn)富態(tài)化,三聯(lián)對仗較多(首聯(lián)加中二聯(lián),或中二聯(lián)加尾聯(lián)),甚至有不少四聯(lián)皆呈對仗。前三聯(lián)對仗的共計318首,如《旅夜書懷》:“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焙笕?lián)對仗的共計16首,如《望牛頭寺》:“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四聯(lián)皆為對仗的有45首,如《宿江邊閣》:“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币陨线@些超過對仗規(guī)定數(shù)量的詩共計379首,占五律總數(shù)的61%。杜甫五律中僅頸聯(lián)對仗的只有5首。
(三)對仗種類的多樣化
杜甫五律對仗呈多種樣式,有寬對、工對、鄰對、方位對、人名對、地名對、聯(lián)綿對(含雙聲對、疊韻對、雙聲疊韻對、非雙聲疊韻對)、同義連用字對、反義連用字對、句中對、借對、流水對。除了沒有干支對,再無遺漏。
1.寬對
是較為寬松的對仗,只要詞性相同的字出現(xiàn)在對應(yīng)的位置上即可。如“筑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暫往白帝復(fù)還東屯》、“宿槳依農(nóng)事,郵簽報水程”(《宿青草湖》)。杜甫追求對仗工整,較少使用寬對。
應(yīng)須注意的是“無”與“不”相對。二者詞性不同,但都具有否定意義,故能構(gòu)成對仗。它們的后續(xù)詞雖詞性不同,也須看成對仗。如“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空囊》)、“絕葷終不改,勸酒欲無辭”(《隨章留后新亭會送諸君》)、“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
2.工對
工整的對仗,主要由以下三種方式構(gòu)成。
(1)同一小類名詞(天文類、地理類、時令類、宮室類、器物類、衣飾類、飲食類、動物類、植物類、文具類、文學(xué)類、身體類、人事類、人倫類)出現(xiàn)在對應(yīng)位置上。杜詩此類工對頗多,今依次各舉一例:“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江通神女館,地隔望鄉(xiāng)臺”(《遣愁》)、“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春日憶李白》)、“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田舍》)、“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夜宴左氏莊》)、“過懶從衣結(jié),頻游任履穿”(《春日江村五首》其二)、“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二)、“仰蜂粘落絮,行蟻上枯梨”(《獨酌》)、“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為農(nóng)》)、“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其二)、“次第尋書札,呼兒檢贈詩”(《哭李常侍嶧二首》其二)、“眼復(fù)幾時暗,耳從前月聾”(《耳聾》)、“卻思翻玉羽,隨意點春苗”(《鷗》)、“曬藥安垂老,應(yīng)門試小童”(《獨坐二首》其二)。
有些名詞雖不屬于同一小類,但由于經(jīng)常連用,對起來也顯得工整。如“天地”“詩酒”“花鳥”等,各舉二例?!疤旌鄄畼洌亻熗膳_”(《巴山》)、“他皆任厚地,爾獨近高天”(《白鹽山》);“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醺”(《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寬心應(yīng)是酒,遣興莫過詩”(《可惜》);“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花亞欲移竹,鳥窺新卷簾”(《入宅三首》其一)。
(2)顏色對。顏色詞出現(xiàn)在對應(yīng)位置上,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fā)翁”(《九日登梓州城》)、如“紫燕時翻翼,黃鸝不露身”(《柳邊》)。
(3)數(shù)目對。數(shù)目詞(包括含有數(shù)目意義的形容詞、動詞)出現(xiàn)在對應(yīng)位置上,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汩汩避群盜,悠悠經(jīng)十年”(《自閬州領(lǐng)妻子卻赴蜀山行二首》其一)、“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等。
3.鄰對
是一種工整度介乎寬對與工對之間的對仗。14小類名詞有些是關(guān)系鄰近的,如天文與地理、天文與時令、器物與文具、地理與宮室、動物與植物等等,由這些關(guān)系鄰近的名詞構(gòu)成對仗,亦較為工整。杜甫五律這種對仗較多,如“塞上傳光小,云邊落點殘”(《夕烽》)、“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天河》)、“傍架齊書帙,看題檢藥囊”(《西郊》)、“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上兜率寺》)、“故園花自發(fā),春日鳥還飛”(《憶弟二首》其二)。
4.方位對
如“帝鄉(xiāng)愁緒外,春色淚痕邊”(《泛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因寄岑中允參、范郎中季明》)、“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老病》)。
5.人名對
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黃綺終辭漢,巢由不見堯”(《朝雨》)、“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發(fā)潭州》)。
6.地名對
如“伏枕云安縣,遷居白帝城”(《移居夔州》)、“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發(fā)潭州》)、“綿谷元通漢,沱江不向秦”(《贈別何邕》)。
7.聯(lián)綿對
大多數(shù)聯(lián)綿字呈現(xiàn)為雙聲或疊韻狀態(tài),這種對仗讀來具有音樂美。用聯(lián)綿字對仗,杜甫五律較多,有以下四種情況:
(1)雙聲對。雙聲對雙聲,如“色借瀟湘闊,聲驅(qū)滟滪深”(《長江二首》其二),“瀟湘”“滟滪”皆為雙聲字;“客愁連蟋蟀,亭古帶蒹葭”(《官亭夕坐戲簡顏十少府》),“蟋蟀”“蒹葭”皆為雙聲字;“漂泊猶杯酒,躊躇此驛亭”(《巴西驛亭觀江漲,呈竇使君二首》其二),“漂泊”“躊躇”皆為雙聲字。
(2)疊韻對。疊韻對疊韻,如“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重過何氏五首》其四),“翡翠”“蜻蜓”皆為疊韻字;“魍魎移深樹,蝦蟆動半輪”(《月三首》其一),“魍魎”“蝦蟆”皆為疊韻字。
(3)雙聲疊韻對,如“迢遞來三蜀,蹉跎有六年”(《春日江村五首》其二),“迢遞”為雙聲字,“蹉跎”為疊韻字;“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春日江村五首》其三),“交加”為雙聲字,“爛漫”為疊韻字;“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霧昏”(《西閣夜》)、“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筑壇”(《王命》),“恍惚”為雙聲字,“蒼?!睘榀B韻字。
(4)非雙聲疊韻對。有一部分聯(lián)綿字既非雙聲也非疊韻。如“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七)、“醉客沾鸚鵡,佳人指鳳凰”(《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其一)、“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
8.連用字對
包括同義連用字相對、反義連用字相對。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xué)》一書中,把同義連用字(大致相似之義亦包含在內(nèi))相對、反義連用字相對歸為對仗的一個種類。這種對仗,相對的連用字既可以詞性相同,也可以不同[12]169-170。杜詩五律頗為常見這種形式。
(1)同義連用字相對,如“別離終不久,宗族忍相遺”(《奉使崔都水翁下峽》),“別離”“宗族”皆為同義連用字;“故國猶兵馬,他鄉(xiāng)亦鼓鼙”(《出郭》),“兵馬”“鼓鼙”皆為同義連用字。
(2)反義連用字相對,如“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自閬州領(lǐng)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其三),“隱見”“有無”皆為反義連用字;“必驗升沉體,如知進退情”(《月三首》其二),“升沉”“進退”皆為反義連用字。
(3)同義連用字與反義連用字相對,這一情況王力先生未曾提及。杜甫五律多有這類對仗,如:“塞云多斷續(xù),邊日少光輝”(《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八),“斷續(xù)”對“光輝”;“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倦夜》),“涓滴”對“有無”;“那因喪亂后,更作死生分”(《懷舊》),“喪亂”對“死生”;“不知云雨散,虛費短長吟”(《渝州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云雨”對“短長”;“老恥妻孥笑,貧嗟出入勞”(《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妻孥”對“出入”;“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謳歌”對“出入”;“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馬》),“空闊”對“死生”,等等。
9.疊字對
如“盈盈當(dāng)雪杏,艷艷待春梅”(《早花》),“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寒食》)、“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屏跡三首》其一),等等。
10.當(dāng)句對
是指上下兩句已成對仗的同時,每句中還自行對仗。與上面說的那種連用字對仗的不同之處是,句中自行對仗的是兩個字與另外兩個字相對,且無同義連用或反義連用的關(guān)系。當(dāng)句對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當(dāng)句對如“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旅夜書懷》),“細草”對“微風(fēng)”,“危檣”對“獨夜”;“寒魚依密藻,宿雁聚圓沙”(《草堂即事》)、“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為農(nóng)》),“圓荷”對“小葉”,“細麥”對“輕花”;“野船明細火,宿鷺起圓沙”(《遣意二首》其二),“野船”對“細火”,“宿鷺”對“圓沙”;“白狗黃牛峽,朝云暮雨祠”(《奉送崔都水翁下峽》),“白狗”對“黃牛”,“朝云”對“暮雨”;“寒花隱亂草,宿鳥探深枝”(《薄暮》),“寒花”對“亂草”,“宿鳥”對“深枝”,等等。狹義當(dāng)句對是指句中自行對仗的兩個字須有一個字重復(fù),這種對仗多見于杜甫七律,杜甫五律僅有一例,即“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九日五首》其二)。
11.借對
又稱假對,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對仗,包括借義和借音兩種。
(1)借義對。漢語詞匯大多具有多種意義,從表意上看是使用某個詞的甲義,同時又借用這個詞的乙義來與對應(yīng)的詞構(gòu)成對仗。如“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建子月,指夏歷十一月,建子是以夏歷十一月為歲首的歷法,子是指地支。這里借用“子”的另一意義(子孫)與“夫”字構(gòu)成人倫類的工對;“蟻浮仍臘味,鷗泛已春聲”(《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nèi)諸公》),“蟻浮”是指未經(jīng)過濾的酒液面上漂浮的細渣,這里借用“蟻”的另一意義(蟲蟻)與“鷗”構(gòu)成動物類的工對。
(2)借音對。這是采用諧音的方式來構(gòu)成對仗。王力先生認為“借音多見于顏色對;至于其他的對仗,就不大顯明了”[12]170。杜甫五律的借音對,見于顏色類者較多,見于其他類者也不少。如“白榜千家邑,清秋萬古船”(《白鹽山》),“清”與“青”諧音,構(gòu)成顏色對;“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憶幼子》),“歌”與“哥”諧音,構(gòu)成人倫對;“次第尋書札,呼兒檢贈詩”(《哭李常侍嶧二首》其二),“第”與“弟”諧音,構(gòu)成人倫對;“枸杞因吾有,雞棲奈汝何”(《惡樹》),“枸”與“狗”諧音,構(gòu)成動物對;“生理何顏面,憂端且歲時”(《得弟消息二首》其二),“理”與“里”諧音,構(gòu)成方位對,等等。
12.流水對
這是一種特殊的對仗。從內(nèi)容上看是上下兩句合起來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解釋這種對仗:“謂兩句只一意也,蓋流水對耳?!盵13]31從語法角度看,這兩句或為一個單句,或為一個復(fù)句的兩個分句。杜甫五律大量使用流水對。清人許印芳說:“少陵妙手,慣用流水對法,側(cè)卸而下,更不板滯?!盵14]1115
(1)單句流水對。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月夜》)、“猶聞蜀父老,不忘舜謳歌”(《懷錦水居止二首》其一)、“忽聞哀痛詔,又下圣明朝”(《收京三首》其二)、“遠聞房太尉,歸葬陸渾山”(《承聞故房相公靈櫬自閬州啟殯歸葬東都有作二首》其一),等等。
(2)復(fù)句流水對。上下兩句有多種關(guān)系,其順承關(guān)系者,如“一秋常苦雨,今日始無云”(《留別賈嚴二閣老兩院補闕》);因果關(guān)系者,如“皇天無老眼,空谷滯斯人”(《送惠二歸故居》);遞進關(guān)系者,如“對月那無酒?登樓況有江”(《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崔十三評事、韋少府侄三首》其三);假設(shè)關(guān)系者,如“若無青嶂月,愁殺白頭人”(《月三首》其一);轉(zhuǎn)折關(guān)系者,如“碧澗雖多雨,秋沙亦少泥”(《到村》)。
杜詩多用流水對,有效地表達出作者流離動蕩的生活、復(fù)雜多變的時局以及個人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從詩歌美學(xué)的角度來看,杜詩流水對有力地克服了“并列對”的刻板、凝滯之缺陷,使詩歌具有動態(tài)美。
[參考文獻]
[1]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韓成武,等點校.杜律啟蒙[M].濟南:齊魯書社,2005.
[3]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韓成武.杜甫新論[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7.
[6]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5.
[7]蘭小云.杜甫律詩孤平例不只一首[J].榆林學(xué)院學(xué)報,2005(2).
[8]蕭滌非,張忠綱.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
[9]浦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1.
[10]張忠綱,等.杜集敘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8.
[11]吳訥.文章辨體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
[12]王力.漢語詩律學(xu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3]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責(zé)任編輯:李法惠]
One Study on Du Fu’s Five-character Octave System
WU Shu-ling1, HAN Cheng-wu2
(School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bstract:The rhythm system of Du Fu’s Five-character Octave is: strictly observe three rules of rhythm, that is, those poems constituted by standardized sentences (correct standardized sentences or changed standardized sentences), two tonal contrast in one couplet, adjacent tone phase viscosity between two couplets;There are 283 poems to be made by standardized sentences in Du Fu’s Five-character Octave, which accounted for 45%, and the others composed by correct standardized sentences and changed standardized sentences; There are three types in the changed standardized sentences, with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eation; Du Fu has used four tonal patterns, mainly the first word’s oblique tones and the end word’s oblique tones (a total of 458 example). His rhyme system is: Rhyme strictly uses with Ping Shui Yun, with one exception in all 625 Five-character Octave; His rhyme’s categories have used widely, covered 28 level rhymes in Ping Shui Yun; He has used a large number of extensive rhym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emotion expressing, and refused to bucket odd risks in narrow rhymes. His antithesis system is: antithesis rules are strict; antithesis quantity is plump; antithesis types are variety.
Key words:Du Fu;Five-character Octave;system
中圖分類號:I207.2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320(2016)02-0048-08
作者簡介:河北省社科項目階段性成果“杜甫詩歌的詩體學(xué)研究”,項目編號:HB15WX035。 1.吳淑玲( 1963—) ,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2.韓成武( 1945—) ,男,天津市武清區(qū)人,河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唐代文學(xué)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