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討大學生移動社交調查中的心理分析,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南京仙林大學城29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測試。結果發(fā)現:(1)大部分大學生遭遇到的負性生活事件比較多,并且在性別和年級上均存在顯著差異;(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處于亞健康狀況,并且在性別和年級上均存在顯著差異;(3)大學生生活事件總應激量與SCL-90總分以及各因子分均成顯著正相關。
1 引言
據2002 年衛(wèi)生部召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座談會上的消息,大學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礙,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環(huán)境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學校教育、社會因素等等。
2 研究對象
為了解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本研究利用SCL-90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試,并考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關情況,從而為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移動社交提供依據。
2.1 大學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2.1.1 大學生生活事件的總體狀況
大學生生活事件發(fā)生數的總體情況見表1。
表1 大學生生活事件發(fā)生數的總體狀況的描述(與總人數百分比)
如表1所示,2.7%的大學生沒有遭遇到任何負性生活事件;28.9%的大學生遭遇到的負性生活事件比較少;29.6%的大學生遭遇到的負性生活事件一般;38.8%的大學生遭遇到的負性生活事件比較多。
2.1.2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大學生在SCL-90各個維度上得分的總體情況見表2。
表2所示,超過50%的大學生在癥狀自評量表中十個維度上沒有苦惱;在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維度上超過30%的大學生有苦惱。
2.2 大學生生活事件的差異比較
2.2.1 大學生生活事件的性別差異
大學生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性別上的差異結果見表3。
表2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的描述(與總人數百分比)
表3 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如表3所示,數據經過獨立t檢驗分析表明,大學生在生活事件總應激量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應激量要明顯的高于女大學生。
2.2.2 大學生生活事件的年級差異
大學生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年級上的差異結果見表4。
表4 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年級上的差異檢驗
如表4所示,大學生在生活事件總應激量上存在明顯的年級差異。
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年級上的事后檢驗見表5。
表5 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年級上的事后檢驗
如表5所示,大三學生與大一、大二學生在生活事件總應激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而其它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3 討論
3. 1 大學生生活事件的性別差異討論
研究結果所示,大學生的生活事件總應激量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并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男生更容易受到負性生活事件影響的原因首先在于男女的生理特點差異。自古以來,女性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她們都要承擔著孕育子女的責任,這個不由他們選擇的重擔注定了他們的一生可能要承受比男性更多的痛苦和磨難,這就無形促成了女性在忍耐性、堅強性及韌性方面普遍優(yōu)于男性,在面對挫折和負性生活事件時,能更樂觀的看待問題。另外,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思想無形中增加了男生的負擔,由于家長的期望值比較高,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所要承受的壓力大于女生。而部分壓力是由負性生活事件所帶來的,所以在面對各種負性生活事件時,他們表現出來的苦惱程度要高于女生。
3.2 大學生生活事件的年級差異討論
統(tǒng)計結果表明,大三學生與大一、大二學生在生活事件總應激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大一、大二學生在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時所表現出的苦惱程度要比大三學生高。這可能是因為大一、大二學生相對于大三學生來說,待在大學中的時間短一點,還沒有從中學時期脫離出來,去完全適應大學生活。在大學中,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對待社會工作的態(tài)度等一系列的變化都通過負性生活事件表現出來,而這些接踵而來的生活事件令大一、大二的學生應接不暇,產生了苦惱的情緒,并且沒有應對這種情緒的方法。而大三學生由于已在大學待了兩年多,上述的一些變化已經被他們適應了。所以,他們的苦惱程度沒有大一、大二學生高。
4 結論
4.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處于亞健康狀況。超過50%的大學生在癥狀自評量表中十個維度上沒有苦惱;在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維度上超過30%的大學生有苦惱。并且在性別、年級上存在顯著的差異。
4.2大學生生活事件總應激量與SCL-90總分以及各因子分均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492-0.591之間。
5建議
5.1大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要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有了科學的人生觀,大學生就能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上的事物持正確的態(tài)度,就能正確地體察和分析事物,從而做到冷靜而穩(wěn)妥地處理各種負性生活事件。另外,同學還要學會控制情緒。生活中大學生難免會遇到負性生活事件而出現情緒反應。所以,大學生應該在自己情緒劇烈發(fā)展的進程中及時予以控制。具體方法有:及時告誡和提醒自己制怒;及時脫離現場;接受他人勸解;找機會向好朋友、同學傾吐心緒等。
5.2 學校從心理咨詢等方面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可以充分發(fā)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打擊后,學校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fā)身心潛能。其次可以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tǒng)學習心理、衛(wèi)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各方面獲得的知識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處理生活事件,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抗壓能力。
5.3合理的社會交往,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tài)。
大學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要保持心胸開闊、保持樂觀主義精神,提高對心理沖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同時要改變人際交往理念,在現實生活中應當認識到,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在個性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和情緒狀態(tài)等各個方面都可能會有優(yōu)點或不足之處,只有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才能形成合理的社會交往習慣。
5.4在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中,正確利用移動社交平臺。
移動社交平臺是目前大學生普遍使用的互動式交流方式,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要不斷更新觀念的科學文化知識,正確利用移動社交平臺,為個人工作及理想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1應天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2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3應天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