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工業(yè)增加值是工業(yè)總產出(或總投入)減去中間投入后新增加的勞動價值。收入法工業(yè)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凈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營余。人均凈增加值=凈增加值/從業(yè)人員平均人數。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本年人均凈增加值/上年人均凈增加值-1)*100%。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采用資本的收益率(±%)=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資本總投入以攤銷方式配置給勞動,攤銷資本獲利的“度”即資本的時間價值(±)=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固定資產折舊。投資有風險,資本與勞動的利益分配關系應該是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核算從營業(yè)盈余額中分離出資本時間價值與勞動剩余價值兩部分,從而明晰了資本獲利的“度”。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的“勞動與資本、勞動報酬與退休金稅分配關系圖”闡明無論納稅還是用稅從業(yè)者,都應繳納退休金稅。退休金則由職業(yè)生涯參加社會勞動人力資本投入折舊價值回報的現值決定。退休金=Σ(同類人力資本投入當期從業(yè)者社會平均勞動報酬*同類退休者從業(yè)年限完成率)。同類人力資本投入的歸類采用了五類五級。文中還設計了一種基尼系數的簡單計算方法與已有教科書計算法進行比較,來驗證勞動組織內部收入分配差距程度。
關鍵詞 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 凈增加值 資本時間價值 基尼系數
一、用基于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對勞動增加值核算資本與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動態(tài)平衡機制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商品價值W=C+V+M——公式1。
式中:C—不變資本,V—可變資本,M—剩余價值。C+V+M可以表示某個商品的價值,也可以表示社會總產值(如圖1)。
上式從國民經濟統(tǒng)計角度表達如下:
商品價值(總產出或總投入)W=不變資本(固定資產折舊+中間投入)C+可變資本(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V+營業(yè)盈余(資本時間價值+勞動剩余價值)M——公式2(如圖2)。
以某制造業(yè)企業(yè)連續(xù)5年“工業(yè)企業(yè)成本費用”統(tǒng)計報表為例,得到下列基礎數據(見表1)。
對上表進行收入法工業(yè)增加值計算(見表2)。
其中,工業(yè)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公式3。
從業(yè)勞動報酬=工資+福利津貼+住房公積金及補貼——公式4。
勞動者報酬=社保+從業(yè)勞動報酬——公式5。
國內各經營單位的勞動增加值總和構成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了關注勞動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應剔除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凈增加值”;要考慮參與的人數就要納入從業(yè)人員平均人數,計算“人均凈增加值”;而經濟增長率由“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決定(見表3)。
其中,凈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公式6。
人均凈增加值(萬元/人)=(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yè)盈余)/從業(yè)人員平均人數——公式7。
從業(yè)人員年平均人數(人)=年內12個月平均人數之和/12——公式8。
其中,月平均人數=(月初人數+月末人數)/2——公式9。
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上年人均凈增加值/本年人均凈增加值-1)*100%——公式10。
±%——表示有上升和下降兩種可能的風險。
按照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資本的收益率(±%)=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公式11。這是公有制的核心觀點,勞動與資本的收益權平等。
資本的時間價值(±)=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固定資產折舊——公式12。
勞動剩余價值=營業(yè)盈余-資本時間價值——公式13(如表4)。
按前述公式2的計算和表達(如表5)。
按前述公式1計算和表示(如表6)。
二、勞動剩余價值的構成
上述計算表明:
第一,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補償了資本的攤銷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實現了資本的時間價值,±表示投資有風險,資本投入可能賺也可能賠,或者說資本的投入可以是有效的也可能是無效的;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取了報酬(福利和工資);創(chuàng)造了退休金代際互濟所需的價值(社保);還積累了勞動剩余價值供永續(xù)經營及作為公有資本配置給新生勞動者就業(yè),實現代際互濟與回報。
第二,計算資本的時間價值之所以用當年固定資產折舊,而不是全部資本投入,是因為全部資本投入要在若干年內攤銷起作用,正如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投入也是每年取得攤銷報酬。
第三,資本時間價值走勢變化如圖3所示,其中2009年、2012年、2013年為負值,說明這三年該企業(yè)所在行業(yè)的資本投資不景氣。資本的時間價值逐年走勢與當年訂貨走勢波動相一致(見圖3)。
第四,五年中資本的時間價值為181萬元,勞動剩余價值累計7909萬元,按照資本所有權私有制就全歸資本所有者,反映了資本攫取剩余價值的程度。
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將資本收益,即資本時間價值與全體勞動者共享的勞動剩余價值進行了界定。資本所有者如果參加了所投資組織的勞動,其勞動報酬納入勞動組織勞動報酬總額之中,與組織中其他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并縮小基尼系數來分配。同樣,在勞動剩余價值中有其時間份額,該時間份額最終要實現社會資源差別占據的按勞分配互濟,所以不能私自占有。
三、資本所有權私有制與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的比較
(一)資本主義的利益邏輯是:風險自擔、收益私享
將前述公式2變形如下:
營業(yè)盈余(剩余價值)M=商品價值W(總產出或總投入)-不變資本(固定資產折舊+中間投入)C-可變資本(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V——公式14。
第一,盡量壓縮“其他勞動者報酬”,向最低工資標準看齊。如果資本家自己參加了組織的經營勞動,則掌握著定酬優(yōu)先權,對組織內部報酬分布的基尼系數不做限制。組織內資本對勞動剩余價值盡量攫取,營業(yè)盈余悉歸資本家所有。
第二,利用稅收籌劃、合理避稅減少對公共服務的支付。
第三,在市場經濟中努力提高商品附加值,壓低中間投入價,在市場博弈中獲得最大私有利益。
(二)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的立場
第一,勞動者都有主人翁意識,經營中的勞動與資本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勞動者報酬(含投資者的勞動)縮小基尼系數,實現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第二,納稅者人均勞動報酬與用稅者人均勞動報酬保持平衡關系,按需納稅,量需為納。
第三,表7的營業(yè)盈余中,明晰了“資本收益率(±%)=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的“度”后,按公式12,資本的時間價值(±)=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固定資產折舊,2009~2013年累計資本時間價值181萬元,累計固定資產折舊5947萬元,年均資本時間價值率=累計資本時間價值/累計固定資產折舊=181/5947=3.04%——公式15。
對勞動剩余價值累積可將退休者的時間份額轉為公有資本。2013年7月的退休者,可追溯其2009~2013年的勞動剩余價值份額=累計勞動剩余價值/累計平均人數*退休者可溯累計年限=7909/3510*4.5=10.1397萬元——公式16。
勞動剩余價值與資本同樣具有“時間價值”,表7中2009~2013年平均人均勞動剩余價值為2.2萬,平均人均勞動者報酬為6.8萬元/人,有下列關系式成立:人均勞動剩余價值(萬元/人)*(1+年均資本時間價值率)^從業(yè)年限=人均勞動者報酬(萬元/人)——公式17。
即2.2*(1+3.04%)^37.8(年)=6.8。其中^為EXCEL中的冪運算,即當年所創(chuàng)造的人均勞動剩余價值為2.2萬元/人,等于37.8年后的終值6.8萬元/人。
四、退休金是人力資本投入折舊價值回報的現值
第一,勞動剩余價值最終是為了與后繼勞動者進行代際勞動價值交換——前輩從業(yè)者以其剩余價值配置給后輩從業(yè)者生產勞動,后輩從業(yè)者以“從社會索取與盡社會義務相匹配”的原則,按理論代際回報比(=退休人數/從業(yè)人數)——公式18,在勞動報酬的用人單位層面繳納退休金稅,實現退休金的代際互濟。實際代際回報比=社保/從業(yè)者勞動報酬——公式19(見表8)。
第二,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的勞動與資本、勞動報酬與退休金稅分配關系圖(見表9)。
第三,退休金=Σ(同類人力資本投入當期從業(yè)者社會平均勞動報酬*同類退休者從業(yè)年限完成率)——公式20。
為了計算同類人力資本投入從業(yè)者企業(yè)平均勞動報酬,就先要統(tǒng)計應發(fā)工資分類表,以2012年應發(fā)工資為例,近五類、五級匯總如表10。
計算元/人月,如圖4。
應發(fā)工資只是“從業(yè)勞動報酬”的可區(qū)分部分。2012年的勞動者報酬5044=從業(yè)勞動報酬3618+社保1426。其中,從業(yè)勞動報酬=工資+福利津貼+住房公積金及補貼——公式21。
應發(fā)工資/從業(yè)勞動報酬=2656/3618=
0.73(如表11)。
實際代際回報比=社保/從業(yè)者勞動報酬=1426/3618=0.39。
可回報的退休者人數=代際回報比*從業(yè)人數=0.39*697=272人。
第四,同類人力資本投入退休金標準的確定。將應發(fā)工資/0.73得出從業(yè)勞動報酬(如表12)。同類人力資本投入的社會平均值即為退休金的“標準”。
設上表與在社會從業(yè)者范圍取樣所得數據相同,則當期動態(tài)退休金計算:
舉例1:某退休者,從事生產操作15年,技師(中級職稱),任中層干部20年。設生產工人平均工作33年,管理人員平均工作38年,則退休金=4335*15/33+7673*20/38=6008.9元
/人月。
舉例2:某退休者,先后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A+專業(yè)技術工作B共34年,高級職稱,曾任中層干部3年。設專業(yè)技術和管理工作都是平均工作38年,則退休金=6917*(34-3)/38+10815*3/38=6496.6元
/人月。
所有當期退休者的退休金加總數額應等于“代際回報比=退休人數/從業(yè)人數”籌集的退休金稅(社保)數額。如果不等,則按同比例數縮放。
五、勞動組織內部的按勞分配——縮小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聯(lián)合國有關組織規(guī)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一)設人數確定(10人),工資總額確定(55萬元)不同基尼系數的分配結果
第一,比較平均的基尼系數(如圖5)
圖5 比較平均的基尼系數
圖5對應的計算表如表13和表14。
第二,絕對平均的基尼系數(如圖6)。
圖6 絕對平均的基尼系數
圖6對應的計算表如表15和表16。
第三,收入差距懸殊的基尼系數(如圖7)。
圖7 收入差距懸殊的基尼系數
圖7對應的計算表如表17和表18。
(二)測算某制造企業(yè)2012年從業(yè)人員月均應發(fā)工資的基尼系數
由于當年從業(yè)人數各月都有增和減少的動態(tài)變化,基尼系數是對當年從業(yè)的歷經人數范圍進行計算(如表19)。
基尼系數=(Σ人數累計百分比-Σ“工資/人月”累計百分比)/Σ人數累計百分比=(404.90-322.34)/404.9=82.56/404.90
=0.2039?!?2?;嵯禂翟?.2~0.3表示比較平均,收入分配比較平等(如圖8)。
圖8 基尼系數
六、結論
第一,從剩余價值的構成中區(qū)分出資本的時間價值和勞動剩余價值,是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的根本,資本收益的“度”即資本的收益率(±%)=人均凈增加值增長率。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中的資本與勞動是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關系。第二,退休金是勞動者為社會積累了剩余價值后的勞動報酬未了事項,是社會分工不同、差別占據社會資源的勞動者退休時的按勞分配互濟。退休者屬于國家,不再區(qū)分原用人單位的體制機制,無論是納稅者還是用稅者都應以“從社會索取與盡社會義務相匹配”的原則繳納退休金稅。第三,退休者的剩余價值是退休金的本源,是通過社會代際勞動傳承與回報的大循環(huán)來回報從業(yè)時的人力資本投入折舊價值現值。其作為公有資源的源泉,配置給新生勞動者就業(yè)使其得以各盡所能,從而回報“退休金稅”,實現勞動報酬的代際互濟。第四,退休金=Σ(同類人力資本投入當期從業(yè)者社會平均勞動報酬*同類退休者從業(yè)年限完成率)。退休金的“標準”由對社會當期同類人力資本投入從業(yè)者劃分為五類五級進行統(tǒng)計計算社會平均勞動報酬,體現出價值貢獻的客觀性、動態(tài)性、差異性、激勵性、公平性。使勞動者的退休金不受從業(yè)時的收入分配對勞動價值扭曲的影響,擺脫了對雇主的依附性,由勞動者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的社會價值決定。第五,組織內部的勞動報酬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動態(tài)排序、縮小基尼系數的分配。資本所有者的勞動報酬納入組織可供分配報酬總額,與其資本的收益分別核算。資本收益要有合理的“度”,擯棄靠資本食利的思維,倡導勞動收入為主,以達到縮小收入差距分化的目的。
(作者單位為南京工藝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吳燕軍(1962—),女,工商管理碩士,高級講師,統(tǒng)計師,高級國際財務管理師,注冊高級企業(yè)風險管理師,南京工藝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綜合統(tǒng)計。]
參考文獻
[1] K·馬克思,F·恩格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M].1843.
[2] 邱東.國民經濟統(tǒng)計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財務成本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4] 吳燕軍.論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勞動分配機制公有制”[J].經營者,2016(03): 215-216.
[5] 吳燕軍.人力資本投入折舊價值回報的現值——退休金[J].經營者,2016(0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