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振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對翻譯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人們不僅要求譯文優(yōu)美流暢,更要求譯文能盡可能地完整、準確地傳達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否則,無論多么好的譯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會使讀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遺珠之憾,有時還會使讀者產(chǎn)生錯誤的印象。
比如,一位唐詩的英譯者在翻譯被蘅塘退士譽為“千古麗句”的李白的詩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時,把這句詩譯為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而把原詩中“揚州”一詞略去未譯。英譯者很可能以為此句中的“揚州”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罷了,略去不譯也許于詩意無大損害。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考慮譯詩押韻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但不管怎樣,由于此句中的“揚州”一詞未能譯出,原詩豐富的涵義和優(yōu)美意境大受影響。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殊不知‘千古麗句之麗正在于‘煙花三月春光最美之時,前往‘揚州這一花柳繁華之地,時與地二者缺一不可。”研究者更進一步指出:“倘若他(指英譯者)了解唐代揚州的盛況,聽過但愿‘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故事,大概就不會這樣處理了。”這里,“揚州”就是一個文化意象。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筆下,“揚州”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名,它不僅代表一個風(fēng)光旖旎的風(fēng)景地、一個城市名,更代表了一個古代中國文人所向往的享樂去處,一個令他們銷魂的所在。
由于忽視了文化意象的意義,在翻譯中,尤其是在文學(xué)翻譯中,有時候就會影響原作整體內(nèi)容的傳達,嚴重者還會影響對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這方面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趙景深翻譯的“牛奶路”。眾所周知,自從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在《風(fēng)馬?!芬晃闹袑w景深把Milky Way譯成“牛奶路”狠批之后,趙譯“牛奶路”便一直是中國翻譯界笑談的對象,甚至成為“亂譯”的典型例子。70年代有一篇文章說:“眾所周知,天文學(xué)中把銀河系中那條群星麇集、活像‘星河似的帶子稱為‘銀河或‘天河,相對的英文就是Milky Way,這是天文學(xué)上最常見的名詞之一,對科學(xué)稍微注意的人都會知道,而且字典里也可以查到這個字的解釋。但趙景深遇到這個詞匯時,竟然將其譯為‘牛奶路!這是極端荒唐的笑話?!庇捎诖种Υ笕~,趙景深信筆把Milky Way譯成“牛奶路”的可能性很大。但從翻譯和傳遞文化意象的角度來看,如果把趙的譯文同他所據(jù)的英文譯文以及英文譯文所據(jù)的俄文原文相對照,再聯(lián)系趙譯“牛奶路”的上下文,我們完全可以說,趙景深把Milky Way翻譯成“牛奶路”基本上是正確的。
首先,趙景深翻譯的不是天文學(xué)的科學(xué)文獻,而是文學(xué)作品,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應(yīng)該根據(jù)作品的上下文進行翻譯。其次,作為文學(xué)作品的譯者,趙景深不僅應(yīng)該傳達原作的基本內(nèi)容,而且還應(yīng)該傳達原作的文化意象,而Milky Way恰恰是一個十分關(guān)鍵的文化意象?。ó斎?,趙景深當初如此翻譯時未必意識到這樣譯 “基本上是正確的”。)據(jù)查,趙譯“牛奶路”出自趙景深1922年翻譯的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樊凱》(現(xiàn)通譯為《萬卡》)。小說描寫沙俄時代一個名叫萬卡的九歲的小男孩不堪忍受城里備受欺凌的學(xué)徒生活,在圣誕節(jié)前夜寫信給他在農(nóng)村的祖父,請求祖父趕快來把他接回農(nóng)村的故事。與“牛奶路”有關(guān)的段落反映萬卡寫信時回想在農(nóng)村與祖父在一起度過的愉快時光。
趙譯系根據(jù)小說的英譯本轉(zhuǎn)譯。英譯者是英國著名的俄羅斯古典文學(xué)翻譯家加尼特夫人。這段文字的英譯文如下:
The whole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or holiday.
目前比較通行也是公認為比較準確的譯文是這樣的:
整個天空點綴著繁星,快活地眨眼。天河那么清楚地顯現(xiàn)出來,就好像有人在過節(jié)以前用雪把它擦洗過似的。
把英譯文、中譯文同契訶夫的俄文原文對照一下,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在“牛奶路”一詞的翻譯上,英譯文準確地傳達了俄文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這與他們同屬于希—羅文化傳統(tǒng)當然有很大的關(guān)系。而中譯文卻推出了一個與俄文原文和英文譯文截然相反的文化意象——“天河”。這個譯法看似正確甚至無懈可擊,因為詞典上就是這么翻譯的,實際上卻歪曲了原文和諧的人物形象以及自然合理的情景描寫,使譯文變得自相矛盾,有悖常理。
這矛盾首先反映在字面上。由于原文中的意象“路”(way)被中文中的意象“河”所代替,于是譯文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句不可思議的句子:“天河……好像有人……把它擦洗過似的?!薄昂印痹趺纯梢员蝗巳ァ跋础蹦??我們可以想象“洗”星星、“洗”月亮,“洗”一切固體的東西,包括“洗”由許許多多星星組成的“路”,但我們卻無論如何難以想象去“洗”河,即使這是一條“天河”。
矛盾還反映在人物形象身上。由于“路”與“河”這兩個分屬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象的互換,于是一個在希一羅文化背景下的舊俄農(nóng)村出生、長大的小男孩,竟具有了與漢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出生、長大的中國農(nóng)村小孩一樣的文化思維,從而把在歐洲民族中幾乎家喻戶曉的Milky Way想象為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天河”。這樣的譯法顯然扭曲了原作人物的民族身份,使這個人物形象顯得不中不西。
現(xiàn)在我們來看趙景深的譯文:
天上閃耀著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像是禮拜日用雪擦洗過的一樣。
這里,由于趙景深把Milky Way譯成了“牛奶路”,所以趙譯不但保留了原文中“路”的文化意象,而且還避免了“洗河”這樣的字面上的矛盾,原文的人物形象也因此被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沒有被扭曲。趙譯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是這種譯法尚未能反映出Milky Way一詞的?!_神話文化的內(nèi)涵。眾所周知,Milky Way與古希臘神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古希臘人認為它就是眾神聚居的奧林帕斯山通往大地的“路”,至于它為何如此璀璨閃亮,則是與仙后赫拉灑落的乳汁有關(guān)。趙景深把它譯成“牛奶路”,這種神話意味就蕩然無存了。魯迅在《風(fēng)馬?!芬晃闹袑@個故事做了極其風(fēng)趣的描述,然后不無挖苦意味地建議把“牛奶路”改譯為“神奶路”。這里,魯迅其實倒提供了一個比“牛奶路”更為合適的譯法,盡管他本人并不以為然。其次,趙景深應(yīng)該在“牛奶路”下加一條譯注,說明“牛奶路”就是漢語中的“銀河”“天河”,這樣,中國讀者就不至于感到突兀甚至莫名其妙了。
不顧及各國各民族文化意象的傳達,生硬地將西文里的Milky Way與中文的“銀河”對等互譯,那么,中國美麗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就很難在英譯文中合理地表現(xiàn)了,因為他們之間只隔一條“路”而不是“河”;而許多美麗的古希臘神話傳說也無法用漢語生動地講述,居住在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將無法下山,凱旋的天神朱庇特也將無法順著Milky Way得勝回朝了,因為他們的“路”已經(jīng)被改造為“河”了。
從以上Milky Way的漢譯所遇到的問題,我們不難窺見文化意象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同的文化意象之間存在錯位的現(xiàn)象:你以為是條“河”,他卻以為是一條“路”。一般說來,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jié)晶,其中相當一部分文化意象還與各民族的傳說,以及各民族初民時期的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各民族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它們不斷出現(xiàn)在人們的語言里,出現(xiàn)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藝作品(包括民間藝人的口頭作品和文人的書面作品)里,慢慢衍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
文化意象有許多種表現(xiàn)形式:它可以是一種植物,例如漢民族語言里的松樹、梅花、竹子、蘭花、菊花;歐美民族語言里的橡樹、橄欖樹、白樺樹、玫瑰花、郁金香,等等。它可以是一種實有的或傳說中的飛禽或走獸,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烏鴉、喜鵲、龍、麒麟;歐美民族語言中的貓頭鷹、獅、熊,等等。它可以是一句成語、諺語,一則典故或某個形容性詞語中的形象或喻體等,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畫蛇添足”“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歐美民族語言中的“給車裝第五個輪子”(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等。它甚至可以是某個數(shù)字,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三”“八”;歐美民族語言中的“七”“十三”,等等。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往往會形成其獨特的文化意象,如阿拉伯民族視駱駝為耐力、力量的象征,在古代埃及文化里奶牛被視作神圣的象征,在印度文化里大象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文化里牛是勤勞的象征,等等。這些意象一般不會構(gòu)成文學(xué)翻譯中的問題。但是,還有一些意象,它們?yōu)閹讉€甚至更多的民族所共有,可是不同的民族卻又賦予它們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徑庭乃至截然相反的含義。在一種語言中帶有褒義、正面意義的事物,在另一種語言中成了貶義、反面意義的事物。用語言學(xué)家的話來說:“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xiàn)象,不同的民族語言卻給它‘刷上了不同的顏色?!边@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意象的錯位。
譬如龍,在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里都有這個意象。在漢文化里,龍是皇帝的代表,是高貴、神圣的象征。漢民族傳說中的龍能呼風(fēng)喚雨,來無影去無蹤,神秘莫測,令人敬畏,所以龍在漢文化里又是威嚴、威武的象征。與之相應(yīng)的,許多與龍有關(guān)的詞匯也就因此染上高貴、神圣的色彩,諸如“真龍?zhí)熳印薄褒垖m”“龍顏”“龍袍”“望子成龍”,等等。但是在英語文化里的龍卻是一個兇殘肆虐、應(yīng)該消滅的怪物,是一個可怕的象征。一些描寫圣徒和英雄的傳說都講到與龍這種怪物的斗爭并以龍的被殺作結(jié),突出主人公的豐功偉績。因此,當中國人不無自豪地宣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時,西方人未必能體會到其中蘊含著的中國人的自豪之情。
又如,在傳統(tǒng)漢民族文化里,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里蝙蝠并沒有給人以好感,相反,它是一個丑陋、兇惡、吸血動物的形象。與蝙蝠有關(guān)的詞語大多帶有貶義,像as blind as a bat(瞎得像蝙蝠一樣,有眼無珠),crazy as a bat(瘋得像蝙蝠)。對于海燕,讀過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的中國讀者,把它看作勇于在暴風(fēng)雨中搏擊風(fēng)浪的斗士,許多青年人都把它當作學(xué)習(xí)的榜樣;但在西方文化里,海燕卻是一個“預(yù)示災(zāi)難、糾紛、暴力行動即將出現(xiàn)的人或幸災(zāi)樂禍的人”。兩者相差,不啻天壤之別。類似的例子還有:西風(fēng),對英國人來說,因為它帶來溫暖和雨水,所以對它很有好感,詩人雪萊還有《西風(fēng)頌》的名篇傳世;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它是“寒冷”“嚴冬”的象征,因此對之并無好感。喜鵲,中國人認為是吉祥之物、喜事的征兆;但西方人卻把喜鵲視作“饒舌”甚至“小偷”的象征。貓頭鷹,中國人視作不祥之物;但西方人卻奉作“智慧”的代表。水仙花,中國人稱之為凌波仙子,可見對它非常贊賞;但是西方人因為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傳說,而把它看作自戀的象征。此外,像在漢民族文化里,兔子是跑得快的象征,因此在古代漢語里有“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說法,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他像兔子—樣一溜煙地逃走了”的說法;但是在英語中“兔子”卻是 “膽小”的象征(或意象),于是就有了as timid as a hare(“膽小如兔”);而漢語中作為“膽小”的意象卻是“老鼠”——“膽小如鼠”。
以上這些都屬于第一種類型的文化意象的錯位,其原因多與各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xí)俗、文化傳統(tǒng)等的不同有關(guān),其中,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是最主要的原因。悠久的歷史文化、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和文學(xué)作品等的積淀,都是構(gòu)成各民族獨特的文化意象的原因。
第二種類型的文化意象的錯位則表現(xiàn)為作為喻體的意象上的差異。這種情況在成語、諺語中反映得尤為突出。這種意象本身并沒有太多的文化積累,而是在特定的語言場合中取得了特定的涵義。例如,中文中形容某人瘦,說“他瘦得像猴子”,英文中卻說“瘦得像影子”;中文中形容某人吝嗇,說“他像一只鐵公雞(一毛不拔)”,英文中卻說“他是一枚起不動的螺絲釘(an old screw)”。在成語、諺語中,意象作為喻體的“錯位”也很多。例如中文描寫事物發(fā)展迅速、日新月異的景象,愛用“雨后春筍”作比喻,俄語中卻用“雨后蘑菇”作比,英語也用蘑菇作比,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像蘑菇般地涌現(xiàn)”);中文中描寫相同氣質(zhì)(類型)的人愛在一起比喻為“物以類聚”,較為抽象,而英語中喻為“同羽毛的鳥總是聚在一起”(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較為具體;中文中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比英語中的Better an open enemy,than a false friend(“寧要公開的敵人,不要偽裝的朋友”)更為形象、生動。
當然,即使是成語、諺語中作為喻體的意象,其實也總是帶著特定民族的文化色彩的。例如,形容某人表面慈善、內(nèi)心卻狠毒無比時,中文里的“笑面虎”僅是一個一般性的意象,而英語中的“披著羊皮的狼”就有深遠的文化淵源——它與歐美文化圈內(nèi)廣為流傳的一則伊索寓言有關(guān);把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說到魔鬼,魔鬼就來”)譯成“說曹操,曹操到”,意思似乎并不錯,但由于曹操這一特定的帶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歷史人物,譯文會使讀者產(chǎn)生錯誤的聯(lián)想。
由此可見,文化意象上的錯位現(xiàn)象,說明文化意象的跨文化傳遞決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如何轉(zhuǎn)換也即翻譯的問題,其背后蘊含著不同民族文化如何相互理解、正確交流,以及如何彼此豐富的大問題。
文化意象一般都有表層和深層兩層意義。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譯成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傳達出了該諺語的表層意義,但其深層意義卻沒有得到表現(xiàn);而譯成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或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譯出了它的根本意思,卻又丟失了兩個漢語中特有的文化意象——“臭皮匠”和“諸葛亮”。原文中原本非常和諧、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意義和意象的語言統(tǒng)一體,在譯語中不得不割裂為二,這就常常使譯者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導(dǎo)致文化意象的失落與扭曲。
傳遞文化意象的問題,從根本上而言,其實也就是一直困擾翻譯界的如何正確處理翻譯中原作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比較重視內(nèi)容而輕視形式的意義。在翻譯中,我們往往只強調(diào)用讀者熟悉的形象去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結(jié)果就用“班門弄斧”“情人眼里出西施”等過分民族化的詞語去翻譯國外相應(yīng)的成語。這樣做的結(jié)果,譯文是民族化了,但同時也把人家民族的東西“化”掉了,把原本需要我們?nèi)チ私夂褪煜さ莫毺匚幕庀髵仐壛恕R虼耍瑢Ψg的更高要求是,不但要譯出原作的語義信息,而且還要譯出原作的內(nèi)在文化信息。
對從事翻譯實踐和一部分從事外語教學(xué)的人來說,誤譯是他們的大敵,他們孜孜以求,竭力想減少誤譯甚至消滅誤譯。但對比較文學(xué)研究者來說,如果撇除因不負責(zé)任的濫譯而造成的翻譯錯誤,那么誤譯倒是很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因為在誤譯中特別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扭曲與變形,反映出對外國文化的接受傳播中的誤解與誤釋。
細究起來,誤譯大致可以分為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兩種。對比較文學(xué)來說,也許更具研究價值的是有意的誤譯,因為在有意誤譯里譯語文化與源語文化表現(xiàn)出一種更為緊張的對峙,而譯者則把他的翻譯活動推向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要么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大幅度地改變原文的語言表達方式、文學(xué)形象、文學(xué)意境,等等;要么為了強行引入異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審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顧,從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語言手段進行翻譯。還有一種情況是,通過有意誤譯寄寓或傳遞譯者和接受環(huán)境的某種特別的訴求。
譬如蘇聯(lián)作家阿·托爾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難的歷程》的英譯名是Road to Calvary(譯成中文為《通往卡爾瓦利之路》),這里英譯者故意用一個含有具體象征意義的地名Calvary(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地方)代替了俄文中泛指“苦難、痛苦”的普通名詞。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阿·托爾斯泰作品的英譯本被蒙上了厚厚的一層宗教色彩,但縮短了作品與英語讀者的距離。
傅雷翻譯的幾部巴爾扎克長篇小說的中譯名可謂與此異曲同工。如巴爾扎克的兩部原著書名可直譯為《表妹(或堂妹)貝德》和《高里奧大伯(或老爹)》,但傅雷在仔細揣摩了全書的內(nèi)容后,卻把前者譯為《貝姨》,后者譯為《高老頭》,這樣不僅從形式上縮短了譯作與我國讀者的距離,而且還細微地傳達出了人物在作品中的特定處境、獨特性格和遭遇。
同樣情況也見諸英詩中譯。著名翻譯家周煦良翻譯的霍思曼(A.E.Housman)的詩《希羅普郡少年》即是一例。該詩有一節(jié)原文是這樣的:
Loveliest of trees,the cherry now/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 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
周煦良的翻譯甚妙,備受稱道:
櫻桃樹樹中最嬌,/日來正花壓枝條,/林地內(nèi)馳道夾立,/佳節(jié)近素衣似雪。
兩相對照,不難發(fā)現(xiàn),即使如周煦良這樣的翻譯高手,也同樣面臨翻譯文化意象的兩難困境。這里譯者明知最后一句的意思是“為復(fù)活節(jié)穿上白衣裳”,卻仍然置Eastertide一詞于不顧,而譯成“佳節(jié)近素衣似雪”。其實,這里的Eastertide是個重要的文化意象,它不但是表示一個節(jié)日,而且由于它特定的日期,它實際上又寓示一個特定的季節(jié)——春天。因此,譯詩舍棄Eastertide這一文化意象不譯(當然是出于無奈),實際上等于舍棄了原詩對一個特定季節(jié)的暗示。這樣,對于一個未能看到或不懂原文的讀者來說,“佳節(jié)近素衣似雪”這一句譯詩所產(chǎn)生的效果就會與原詩產(chǎn)生一定的偏差:讀者雖然能立即感受到這句譯詩本身所具有的以及它所傳遞的原詩的音韻美和形式美,但他可能很難想象這句詩還是在“形容櫻花像少女在春天來時穿上的衣服那樣美”,因為原詩中暗示春天的一個文化意象沒有傳達過來。不僅如此,由于取代Eastertide這一文化意象的 “佳節(jié)”一詞在中文里涵義比較寬泛,易讓人與“中秋”“重陽”“春節(jié)”“元宵”等節(jié)日聯(lián)想在一起,因此對于中文讀者來說,把“佳節(jié)”與“素衣似雪”這樣兩個意象并置,會感到突兀,甚至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對于國人來說,在諸如春節(jié)、元宵這樣的“佳節(jié)”里,是無論如何不會穿“素衣”的,何況還是“似雪”的。
毋庸贅言,誤譯,不管是有意誤譯還是無意誤譯,它總是要以失落信息或扭曲信息為代價的。然而,倘若我們把誤譯(mistranslation)與一般的錯譯(mistakes in translation)區(qū)別開來,把誤譯作為一個文化研究對象來看,便不難發(fā)現(xiàn),誤譯自有其獨特的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意義。正如日本比較文學(xué)家大冢幸男所言:“翻譯文學(xué),在對接受國文學(xué)的影響中,誤譯具有異乎尋常的力量。有時拙劣的譯文,意外地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p>
法國詩人戈蒂耶在翻譯阿爾尼姆的小說《享有長子繼承權(quán)的先生們》時,把原文的實際意思“我能夠準確地識別哪些是我必須用眼睛觀察的真實,哪些是我自己形成的想法”,譯成了“我覺得難于區(qū)別我用眼睛看到的現(xiàn)實和用想象看到的東西”。這里,阿爾尼姆的本意完全被譯反了。然而有趣的是,恰恰是這段錯誤的譯文吸引了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布列東的注意,他引用這句完全被譯反的話,把阿爾尼姆尊崇為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先驅(qū)。有人因此不無揶揄地評論說,假如布列東能查看一下阿爾尼姆的原作的話,他一定會放棄這一觀點,而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們也就會失去這樣一位“元老”。
鑒于翻譯行為時時刻刻都會面臨并必須處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而處理這些跨越語言、跨越民族、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信息傳遞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不同程度的信息的失落、扭曲和增添,因此,法國文學(xué)社會學(xué)家埃斯卡皮敏銳地指出:“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薄皠?chuàng)造性叛逆”這個命題并不是一個用來指導(dǎo)如何進行翻譯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深刻揭示了翻譯行為和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創(chuàng)造性”一詞并無明確的褒義,“叛逆”一詞亦無明確的貶義。就譯者而言,尤其是一個認真、負責(zé)的譯者,他主觀上確實是在努力追求盡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實原文,把原文的信息體現(xiàn)在譯文中,然而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譯文與原文之間必定存在差距。這個差距就注定了翻譯中必定存在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