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榮
前幾天,一位臺灣娛樂明星因躲避“粉絲”圍追而遭遇車禍,這一事件引起了人們對“追星”現(xiàn)象的又一輪反思。追星的離奇故事,以及追星造成的事故,可謂層出不窮。甘肅一女青年因追星致父母傾家蕩產;湖南一女孩為使自己像一位明星,瘋狂減肥得了厭食癥,最后餓死;還有的人為一睹明星風采而入住一晚2500多元的酒店,等等,不勝枚舉。
出了這樣的事,很多時候,論者都一味譴責追星族,譏諷他們“淺薄”,說他們“賤”,很少從根本上探尋原因并給予善勸。我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對于“追星族”,人們應予以一定的理解。追星者一般都是青少年,他們正處在成長期,世界觀還不成熟。他們有渴望成功的強烈欲望,卻一時難以實現(xiàn),于是把理想寄托于已經成名的明星身上。他們癡迷地追捧明星偶像,爭取與偶像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樣就覺得拉近了與偶像的距離。雖然這僅僅是一種虛幻,但他們卻能從中得到心理慰藉和莫大的滿足。
造成青少年狂熱追星的外部原因,我認為最大原因來自于奉行“娛樂至上”信條的媒體。為吸引眼球和發(fā)行量,它們一味“造星”,甚至把明星捧成“神”。明星星途的燦爛、一夜成名的傳奇、超凡不群的風采,明星的一言一行、婚戀生育……都是這類媒體永遠樂此不疲、津津樂道的話題。那些長期孜孜不倦、艱難跋涉、對社會作出偉大貢獻的先進人物,比如優(yōu)秀科學家、革新家等等,雖然堪稱最亮的巨星,但是此星非彼星,卻往往未受到媒體足夠的關注和推介。在這個娛樂化時代,媒體制造和渲染的明星,很多都是昨天還默默無聞,今天一下子光芒四射了,金錢和榮譽俱來。成功,原來可以走捷徑一蹴而就。這樣的“成功”,不能不令很多青少年充滿無限向往。他們以能窺視偶像的一切而激動不已,乃至對偶像的怪癖、缺陷也如數(shù)家珍,無不歆羨。
其實不止媒體青睞娛樂明星。在這個價值觀混亂的浮躁氛圍里,不少官員、老師和家長,也成了明星無條件的追捧者。有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以出了明星老鄉(xiāng)和校友為巨大榮耀,用明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千方百計把明星請回來走紅地毯,接受鄉(xiāng)親和師生的歡呼膜拜,像過盛大節(jié)日一般,孩子們能不艷羨嗎?很多家長,完全丟棄魯迅所謂“長者須是指導者”的責任,甚至將自己無力實現(xiàn)的“理想”,加到孩子身上,致使孩子在無以承受中走向迷途。
至于一些娛樂明星自身,則少了些自愛自重。他們善于自我炒作,一會兒故意向媒體透露點私生活,一會兒又譴責媒體“侵犯隱私”,有的擺闊耍大牌以顯“氣派”,有的演出時甚至挑逗觀眾……總之,把自己“炒”得沸沸揚揚,風光無限,讓人家匍匐在他的腳下才好。不管為了“人氣”,還是為了票房,這都并非正道。這種熱鬧和喧囂,只是一時的,而做一個德藝雙馨、讓人們從心里欽佩的藝術家,才是明星們真正應該追求的。
當然我不是說,追星者鬧出那么多荒唐事,其自身就沒有責任。須知,不管你多么癡心追星,明星們也幫不上你什么忙,更改變不了你的命運。不管別人的成功和榮譽多么令人垂涎,不管人家活得多么精彩,自己沒有高遠的信仰,不腳踏實地努力奮斗,終將一事無成。
(選自《檢察日報》2014年5月18日)
閱讀品悟
渴望成功、追求完美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崇拜成功的英雄幾乎是我們潛意識里英雄情結的另外一種反應。影視娛樂明星、體育科技明星等等各種行業(yè)的明星,均是那個行業(yè)里出類拔萃的“英雄”,因此就造成了今日的追星現(xiàn)象。正如一枚錢幣的兩面一樣,一切事物都有正反面,適當?shù)刈沸鞘且龑鐣e極向上的正能量,過了度就成了事物的反面。本文正是從追星的正反兩面談如何把握追星的那個“度”,啟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