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cè)面構(gòu)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1.辨析“啟示”和“讀后感”的區(qū)別:二者都屬于議論文范疇,但是在寫法上略有差別?!白x后感”重在“讀”后的感想,“讀”是“感”的基礎(chǔ),需要先對打動自己的文本內(nèi)容進行細致分析,再闡發(fā)與之相應的感想。而“啟示”是啟發(fā)指示,使人有所領(lǐng)悟之意。在寫作中需要對文本內(nèi)容加以概括,提煉出一個普適性的論點,再由此及彼,重在講道理。
2.材料作文的立意,關(guān)鍵在于找出材料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要用由果溯因的思維方式確立觀點。
3.材料作文的角度:如果有一個主要人物和一個結(jié)果,立意就只有一個角度;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要人物,不同的結(jié)果,那么立意就不止一個。當一個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時,我們的標準首先是準確,其次是深刻、新穎,最后是適合自己。只有選好了角度,才可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
4.選擇的論據(jù)能夠證明觀點,要具有概括性且豐富。
5.分析要層次清晰,邏輯性強。
勿以出身論英雄
□白鈞天
你可喜歡亭亭玉立的荷花?別忘了它出身于淤泥;你可贊嘆波瀾壯闊的大海?別忘了它來自山間小溪;你可羨慕翩翩起舞的蝴蝶?別忘了它蛻變自丑陋的幼蟲。相信,你不會因為它們出身卑微而心生厭惡,因為平凡的生命依舊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變得不凡。勿以出身論英雄!
選拔棟梁,勿以出身決才俊。藺相如,一個舍人,在出使秦國、澠池會上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位列上卿,在廉頗之右。是什么使他的生命之花開得如此絢爛?難道是他的出身?不,是因為他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之智,更有敢挑重擔、不畏強權(quán)之勇。如果繆賢因他出身卑賤而輕視他,不舉薦他,如果趙王因其地位低下而無視他,不委以重任,怎能有完璧歸趙、不辱使命的佳話?可見,并不是所有身世卑微者都會陷入命運的低谷,那些持有“一個人出身貧賤,就應該永遠卑賤”的觀點的人顯然是錯誤的。
發(fā)展自己,勿以出身錮手足。郎永淳,一個農(nóng)村娃,學習中醫(yī)專業(yè)后,轉(zhuǎn)而從事新聞播音工作,從午間《新聞30分》到晚間黃金檔節(jié)目《新聞聯(lián)播》,出身貧寒卻永不服輸?shù)乃ㄟ^個人奮斗終于成長為央視的新“國臉”,他的人生之路無疑是成功的。倘若郎永淳被貧寒的出身禁錮住手足,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又怎能自我砥礪,奮發(fā)圖強,又怎能成為受億萬觀眾喜愛的新聞主播?還有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不因自己出身農(nóng)民而停止在文學之路上的探索;美國第十六任總統(tǒng)林肯,不因自己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而止步于競選之途。他們用自己的成功告訴我們:要沖破出身卑微的枷鎖,努力發(fā)展自己,走向成功!
英雄不問出處。并不是人人出生時嘴里都能含著“金鑰匙”,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甚至可能面對更為窘困的生活,那么一切全得靠自己。藺相如智勇雙全,主動爭取,捍衛(wèi)國家尊嚴;郎永淳努力拼搏,挖掘潛質(zhì),成為“金話筒”得主;莫言不忘初心,筆耕不輟,步入世界文學殿堂;林肯漠視白眼,不屈不撓,因廢止美國奴隸制度而彪炳史冊……如果命運給你的是一個比別人低的人生起點,請相信上帝依然是公平的,他會用特別的方式來眷顧你,他希望你用一生的奮斗敘述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讓你用行動證明平凡的生命依舊可以偉大,生命之花會因為堅韌不拔的拼搏奮斗而綻放出璀璨的光華!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一些人一直“以出身論英雄”,殊不知此舉熄滅了多少生命的光!可悲的是,更多的人在這一觀念的泥淖中自怨自艾,使生命停滯不前!
請不要再以出身論英雄,如果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就去努力改變命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教師點評:
作者以自然現(xiàn)象入筆,娓娓道出:勿以出身論英雄。二三自然段從“為什么”的角度,用兩個并列式分論點分別從選拔人才者和人才自身論述。第四自然段總結(jié)上文,從“怎么辦”的角度,進一步論述“生命之花會因為堅韌不拔的拼搏奮斗而綻放出璀璨的光華”的道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第五自然段反思當代社會,呼應二三自然段,從反面論述兩類人在“以出身論英雄”觀念的束縛下給社會、自身帶來的危害。最后一自然段再次從兩個角度呼應上文,發(fā)出號召。全文思路清晰,論據(jù)豐富,句式靈活,在反問、感嘆中加強了論證力度,引人深思。
教師亮分:
基礎(chǔ)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7分=54分
不沉默,才是金
□劉曉蕾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沉默是金。保持緘默,真的是一種大智慧嗎?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在大是大非甚至國家危急存亡之時,不再沉默、敢于發(fā)聲,才是大智慧,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藺相如就是這樣一位不沉默的人。在秦國以勢欺壓,索取和氏璧時,身處異國就連性命都難保的他,竟然說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況大國乎?”他沒有在淫威下沉默,而是勇敢地質(zhì)問,以理奪回了和氏璧。正因為他的不沉默,才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正因為他的勇于發(fā)聲,才成就了一個大智大勇的藺相如。試想,若他保持沉默,就會被認為是軟弱可欺,那么被奪走的豈止是和氏璧,恐怕連趙國的都城也岌岌可危了。在捍衛(wèi)國家利益面前,選擇沉默便是選擇懦弱,選擇逃避,便是選擇屈辱。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是怎樣一句痛心疾首的話,在那個國土淪陷、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號稱東方雄獅的大國淪為半殖民地,人民做了亡國奴,為什么?因為幾千年來的專制強權(quán)所導致的奴性的服從,這種服從的表現(xiàn)便是默無聲息的隱忍。因為一旦有人站出來說公道話,便會被認為“愚蠢”,說不好會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是滅門之災!于是,明哲保身,不如選擇沉默,沉默久了,便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只有唯唯諾諾。以至于面對列強的壓迫,喪權(quán)辱國,也少有人站出來吶喊。當一個個中國人被推下萬人坑時,當明晃晃的刺刀穿透心臟時,竟沒有人發(fā)出反抗的聲音!這種沉默帶來的后果是什么?是被欺壓,是滅亡!如果當時所有人群起而反抗,敢于對抗,至少會有一線生的希望,即便奪不回性命,也能留下錚錚鐵骨,能夠不后悔地說:“為了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我不曾沉默!”
歷史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在危急存亡的時刻保持沉默并不能保全自身,敢于發(fā)聲、敢于反抗,才是明智的選擇。如今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種種事件提醒我們,面對“強權(quán)”“霸權(quán)”,一定要勇于發(fā)聲,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釣魚島爭端面前,中國外交部勇于發(fā)聲,堅決維護我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在日方的種種挑釁面前,我們沒有選擇沉默,而是態(tài)度堅決地回應: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lǐng)土!只有站出來亮出自己的態(tài)度,爭取自己的話語權(quán),才能讓欺我者知難而退。如果這時選擇了沉默,那么無異于重蹈覆轍。
有時沉默不是金,沉默可能會導致社會悲劇的發(fā)生。讓我們從沉默中站出來吧,做一個有勇氣的,正直敢言的人。不沉默,才是金!
教師點評:
這篇作文成功之處在于作者出語不凡,敢于顛覆“沉默是金”這一看似顛撲不破的真理,大膽提出“不沉默,才是金”的觀點。這背后,凝聚著作者對歷史的反思,對當今國家發(fā)展的關(guān)注。正是因為長達千年的沉默,導致了封建王朝的沒落;正是因為不沉默,敢于發(fā)聲,才使欺我者望而卻步,從而確立了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更加可貴的是,考生還追根溯源,挖掘沉默的根源——“幾千年來的專制強權(quán)所導致的奴性的服從”,體現(xiàn)其思考的深度。這是一篇有高度、有胸襟的反思性文章,體現(xiàn)了作者的憂患意識,讀來發(fā)人深省。
教師亮分:
基礎(chǔ)等級38分+發(fā)展等級17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