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素淡的往往是天下至味。就像小時候,一碟菜根腌制的咸菜,就著一碗清粥和一個饅頭就可以吃得很香甜,物質(zhì)貧乏的歲月似乎更能讓人感受深刻的幸福。
蘇東坡說:“蓼茸高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應(yīng)該是指清淡的歡愉吧?當一個人嚼著菜根感覺勝過大魚大肉,見到山上的天然奇石就欣喜若狂,聆聽林間的鳥鳴如同聽到天籟,喜歡獨坐一隅靜品一壺清茶……這種沉靜本身就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深刻,它來自于對簡樸生活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熱愛。
簡不是物質(zhì)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樸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而大簡至美。對生活要求簡單會讓我們的身心無比放松,隨時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而當我們走進欲望的森林,便會被各種復(fù)雜的心情左右著,從此眼不見青山綠水,耳不聞鶯聲燕語,咽不下美味佳肴,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無趣。
菜根有時會被我們丟掉,生活中那些質(zhì)樸純真的道理也會常常被我們所遺忘。菜根粗糲無華,深埋黑土,卻是繁花茂葉賴以生存的根本;做人也應(yīng)修心養(yǎng)性,厚積薄發(fā),方能在人生風雨中站穩(wěn)腳跟。樹無根則枯,水無根則竭,人無根則徨,處于紛繁復(fù)雜的時代,如何做到不苛求、不執(zhí)著、不惶惑,養(yǎng)好一顆智慧明心呢?
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能以平常心處世,就會在人生的匆忙勞頓與憂愁苦病之中,始終保持平和與沉靜。不因小有成就而自喜,不因生活飽足而沉淪,也不因人生的不如意而自我放逐,更不因挨過餓、受過苦而變得貪婪奢侈。于世事喧囂中另辟心靈的桃花源,于繁花錦簇間安做一朵冰清玉潔的白蓮,時刻保持敏銳與清醒,不斷磨淬出發(fā)的欲望,激勵自己不停地奔跑。
嚼得菜根,百事可為。無論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若能自甘淡泊,不慕榮華,就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明代政治家于謙以“大節(jié)還須咬菜根”的浩然正氣,“留得清白在人間”;明代大儒洪應(yīng)明一生坎坷,卻以菜根清苦相伴寫下千古奇書《菜根譚》。菜根香四溢,譚深深幾許?小小菜根詮釋了古代文人不懼貧寒、不為物役的人生態(tài)度,傳遞著他們對于生命和苦難最深刻、最透徹的哲學(xué)感悟,更蘊含著他們口嚼菜根、心系天下的英雄情懷!這樣的情懷,讓人敬仰。
飽嘗世間甘苦味,不可辜負菜根香。溫和從容的歲月仿佛縈繞于唇齒之間,有待我們慢慢品味,細細咀嚼……